在自媒體平臺上看到作者「小島語文」寫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跟著李子柒視頻學寫作文,媽媽再也不用幫我種蒜,觀察日記得滿分》,主要內容是小學生怎樣學會觀察,怎樣寫日記。說真的,看完之後我覺得並不能真正地教給孩子一些寫作文的道理,尤其是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小島語文」這篇文章的受眾是小學生和小學生家長,本來看過也就看過了,但是考慮到不能貽誤孩子的作文觀,還是有必要把作文中觀察的道理捋一捋,以正視聽,避免被誤導。
小學生如果真的跟著李子柒視頻學寫作文,不僅學不好,反而離好作文的標準越來越遠。理由有三:
一是李子柒視頻不適合小學生看,她的視頻離孩子的生活很遠。她的視頻更多的是給成人看的,讓成人回味「鄉愁」,看著她在山野裡尋覓食材,看著她做美食,能聯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喚醒了兒時的味蕾,產生了「望山見水憶鄉愁」的感覺。而現在的孩子,對於李子柒視頻的內容是陌生的,可以說是脫離了現在絕大部分孩子的實際。
二是李子柒視頻顯得有點混亂,不利於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們知道,觀察是一個過程,有開始,有經過,有結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她的視頻拍攝並不能完全反映這個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有時候「跳躍性」比較大。如果小學生跟著視頻去「二次觀察」,那麼離真實的情景會有較大的反差。孩子如果按照李子柒的視頻步驟去學習觀察能力,最後可能是邯鄲學步,不知所措。
三是李子柒視頻反映的是李子柒的生活,不是小學生的生活,反映的是李子柒的視角,不是小學生的視角。李子柒是成人,她的觀察視角不可能與小學生一樣。小學生是兒童,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受自己身心發展階段支配。用成人的視角來代替兒童的視角,這是違背最起碼的教育規律的。再說,小學生的現實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何必捨近求遠去學李子柒,而且還是通過視頻,何必去做「觀察」的「二道販子」呢。不要說小學生,就是高中生,我都不建議大家跟著李子柒的視頻學習寫作文。
也許有的家長說,既然李子柒所拍視頻不適合小學生練習觀察能力,那就跟《舌尖上的中國》學。是的,《舌尖上的中國》的構思和拍攝要嚴謹得多,是專業的水準,但是依然不適合小學生,因為《舌尖上的中國》過於文藝化,雖然表現的是「舌尖上」的美食,但表現的卻是「舌尖下」的文化,小孩子基本上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也是脫離兒童認知能力發展階段的。
小學生學習觀察,就要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情,不要跟著李子柒學,也不要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學,那是學不到的,也是學不好的。如果家長堅持這樣做,那只是讓孩子走向作文的歧途。生活每天都在孩子身上上演精彩的節目,我們何必去嚼別人嚼過的饃,索然無味,關鍵還有可能敗壞了孩子寫作的「胃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告誡他的學生說:
學習觀察並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睜開雙眼,注意觀察,令人驚訝的東西就在你的身邊。
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小學生走向生活,走向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視頻反映的內容。不可否認,很多孩子缺乏觀察的觀察生活的自覺和能力,所以導致很多孩子缺少寫作文的素材和激情,寫作文時無話可說,或者所說的話不是自己的話,所寫的內容不是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缺乏個性,在作文中唯獨沒有自己的影子,從而出現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的情況。如果按照「小島語文」這篇文章去做,那只是使孩子的作文離他們自己的生活更遠了一步。
學會觀察是了解生活的第一步。我們家長為什麼經常帶孩子到外面去遊玩踏青,無非就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從而引導孩子在觀察中尋找樂趣,在觀察中獲得寫作文的動力。當孩子看到了一處很美的風景或者感受到了一件很美的事情,他就想了一種表達的欲望,想把自己眼前見到的、心中想到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告訴別人,讓別人也感受這種美好。這種觀察的衝動,這種表達的欲望,這種交流的渴望,對孩子來說,是最為寶貴的,也是最為閃光的地方。
葉聖陶先生強調,學生作文必須「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我手寫我口」,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傳統,是經過作文實踐反反覆覆驗證了的道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生的寫作文的「源頭活水」從哪裡來?生活和閱讀,而且生活比閱讀更重要。我們做家長的,不能把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作文割裂開來,不能切斷生活注進作文裡的「活水」。我們要拒絕包裝,拒絕偽裝。
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作為小學生,該怎麼樣去觀察生活呢?養蠶寶寶是觀察,種花種菜是觀察,和父母交流是觀察,和朋友做遊戲也是觀察……小學生的世界裡處處都有「觀察」的存在,關鍵是我們要在觀察中發現了什麼、體驗了什麼、感受了什麼。也就是說觀察不是目的,觀察只是手段,觀察只是第一步,怎樣處理觀察所得來的素材,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作文水平。在這裡,告訴大家一個好方法:觀察、再現、討論三步走。
還是舉一個例子吧。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觀察媽媽,比如媽媽是怎麼做菜的。
第一步:買菜、摘菜、洗菜、做菜,孩子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觀察過程。
第二步:讓孩子口頭再現這個觀察的過程,用語言描述。
第三步: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媽媽為什麼每天都做菜?是不是每天都一樣?是不是有時候變了花樣去做菜?菜的色香味是怎樣的?比如生日的時候,比如來客人的時候,比如春天的時候是不是新鮮蔬菜要多些?比如孩子考試的時候,媽媽的菜有沒有變化?等等,可以根據實際設計極多的問題。也許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平平常常的做菜,也能體現媽媽的一些特點,比如對孩子的愛,比如媽媽的心靈手巧,比如媽媽的熱情好客,等等。這樣,觀察中就有了情感體驗,寫在作文裡,那作文就有了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題。
經過這樣的三步,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就有了自己的個性,既有生動的描寫,也有較為真實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記錄。如果我們有一部攝像機的話,我們也可以拍一部《媽媽做菜記》,肯定比李子柒的視頻要好,因為這部視頻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有自己的感情在裡面。我們雖然不會去拍這部視頻,但是我們可以指導孩子去觀察,去寫一篇《媽媽做菜記》的作文。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小學生完全可以學著去觀察媽媽,走進媽媽的世界,去寫作媽媽,去感受媽媽的溫暖。跟著媽媽學作文,要比跟著李子柒寫作文靠譜得多啊。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告訴我。
我是麥田老師,專注小學作文,解決小學生寫作文的煩惱。更多優質內容,敬請關注:麥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