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裡,漁夫提到過自己弄了建了一些小小的魚池,總面積大約80個平方,做生態循環養魚的一些設想驗證。現在漁夫可以把經驗教訓總結給大家了,總體來說,驗證是成功的,產量相當喜人。
經驗教訓總結之前,漁夫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建的封閉式生態循環系統。
封閉式循環養殖養出來的魚,在肉質上比自然生長的魚要差些,漁夫估計是因為全部餵食飼料,而飼料中缺少天然活性營養的緣故,所以漁夫在封閉式循環養殖的基礎上,改變了一下,把生態嵌入了進去。
生態系統設立進去後,漁夫驚奇的發現,不管是投資成本,還是餌料成本,全部都降低了,而產量,並不比封閉式循環系統低,魚的品質也更好。
硬體的配備上,生態系統嵌入後,蛋白質分離器和臭氧滅菌器被取消了,漁夫保留了粗濾器用來過濾水體懸浮物,保留了最基礎的循環水泵和增氧機,再加上生態養殖池、曝氣增氧池、儲水池,中途添加了成本不到400元的簡易的黑殼蝦養殖系統,這些,就構成了漁夫的生態循環養殖系統。
工作原理:循環水泵將儲水池的水送入高位養殖池,利用高差,水自流進入低位養殖池,低位養殖池的水經沉澱,再自流進入曝氣增氧池,粗濾器設置在曝氣增氧池邊吸水過濾,出水利用粗濾器的水壓和高差,重新返回曝氣增氧池進行曝氣增氧,然後自流進入儲水池,形成循環。
生態養殖池的生態系統,漁夫採用沉水水草和浮葉水草來吸收氨氮,採用稜螺抑制藻類,採用有益菌類分解沉積物。生態系統提供的天然餌料是水草和幼螺,附帶黑光燈引誘飛蟲作餌。
第一批試驗養殖的魚,因為養殖池太小的緣故,高位養殖池淨寬不到60釐米,長度8米到12米不等,水深60釐米;低位養殖池1.5*1.5大小,水深1米,漁夫選擇的是主養禾花鯉魚和七星魚,混養黃骨魚。
主養禾花鯉魚,是因為之前查資料,了解到養殖空間小,養殖密度大,會抑制魚生長,而禾花鯉魚成魚體型不大,稻田的淺水都能養殖。選擇混養黃骨魚,是因為循環養殖的水體是清水,容易發生錨頭蚤,黃骨魚能有效的預防錨頭蚤。選擇混養七星魚,是想製造「鯰魚效應」。
放養數量,規格2-3公分禾花鯉魚苗800尾,規格2-3公分黃骨魚苗100尾,規格5公分七星魚苗400尾,養殖池中另外還養有漁夫野捕的鯽魚、麥穗魚、鰟鮍、泥鰍不下400尾。養殖密度相當於1畝池塘的養殖量。
經過一年的養殖,收穫禾花魚成魚約200斤,七星魚養殖失敗,黃骨魚養殖失敗。一百平方的淺水池,有這個產量,漁夫很滿意了。
經驗教訓很多,漁夫詳細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1、 養殖密度是成功的,封閉式生態循環的養殖密度可以達到普通魚塘的6倍以上。在整個養殖過程,即使是在持續間斷性循環,循環供水最大間隔5小時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缺氧死魚的現象。如果漁夫把400尾七星魚改成400尾禾花魚,那麼禾花魚養殖密度可以達到普通魚塘的10倍以上。
2、 主養魚類的選擇,漁夫犯了錯誤。七星魚不適合作為高密度養殖魚種,這種魚的領地觀念太強,生長到1兩左右就開始搶地盤,而漁夫並沒有做好防逃逸的措施,於是七星魚都成了家裡貓的食物。魚類選擇的第二個教訓,是養殖過程中,漁夫發現,錨頭蚤根本不可能在主養品種為雜食性魚的水體造成危害,它們是雜食性魚的食物,黃骨魚作為工具性魚的作用沒派上用場,同時,黃骨魚的生長需要寬闊水面,在狹窄空間裡搶食根本搶不過禾花魚,造成一年時間裡,最大的黃骨魚都不到一兩重,還瘦骨嶙峋的。
3、 在養殖前期,漁夫過於要求水質清澈,有益菌群培養不足,水體淨化嚴重依賴水生植物,而禾花魚,對浮水植物浮萍和水浮蓮的取食嚴重,造成水體淨化速度跟不上汙染,水質一度變差。經驗:在養殖雜食性魚類時,採用浮水植物淨化水體,需要設置浮臺,保護浮水植物的根系不被大量攝食。同時,有益菌群的培養非常重要,循環生態養殖的水體,如果不是冷水魚,不必過分強調水質清澈,保持20到30公分的透明度就可以。
4、 忽視了禾花魚攪底造成的危害。粗濾器設置位置只能處理一部分水體懸浮物,禾花魚攪底造成的生態養殖池渾濁情況長期處理不了,懸浮物大量依附在沉水植物上,同時水體透明度不夠,導致沉水植物生長緩慢,嚴重弱化了水體淨化。經驗:養殖池在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底部水體的換水處理。
5、 在生態養殖體系中,稜螺的作用非常突出。作為淨化體,稜螺不僅僅是吸食藻類和處理底部淤泥的作為突出,漁夫發現,在處理水體的懸浮物上,稜螺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自然餌料隨著魚長大而不足,漁夫在養殖池增加了稜螺養殖量的嘗試,意外的帶來了水體懸浮物減少的效果。
6、 黑殼蝦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達到漁夫的預期。在藻類處理上,因為有大量稜螺的存在,黑殼蝦處理藻類的作用變得有些尷尬,它最大的作用反而是提供天然餌料。作為天然餌料,黑殼蝦還是不錯的,生長速度很快,但是不能融入養殖池裡生長,需要另外創造養殖條件。
7、 在生態養殖體系裡,預配飼料的作用被大大降低。幼螺+黑殼蝦+飛蟲+浮萍+牧草的組合,幾乎能完全替代飼料進行營養供給。漁夫買的80斤飼料,一年時間裡,只用了不到20斤。
8、 封閉式循環生態系統中,一定要控制住水體懸浮物。水體懸浮物太多,水黴病就會非常嚴重。水黴病防治,沒有太好的辦法,漁夫現在也只能是控制好水體懸浮物,同時定期使用藥物進行預防。在其它魚病防治中,主要使用的是中草藥,以預防為主,效果很好。
9、 養殖中,對於很多養殖技術裡提到的養殖空間過小而造成魚的生長受抑制這個問題,漁夫經過一年試驗,反而心存疑惑。到底是空間小造成的魚長不大,還是養殖密度大局部水體含氧量過低造成魚長不大?這個問題,漁夫準備進一步試驗一下。今年漁夫把禾花魚和七星魚清理了以後,在這一百個平方的試驗池裡放養了1000尾丁桂魚和30尾草魚,相信這個疑惑應該能夠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