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一個人太好,根本就不是愛,而是內在兩種人格的缺失

2020-11-25 騰訊網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你對一個人太好,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是一種額外的恐懼和壓力。

對一個人太好,往往並不是真實的愛,而是我們內在不自信和恐懼的表現,我們藉由對別人的好,想要抓住這個把手,來成全自己,殊不知,這樣反而會讓我們變得更加不自信。

你對別人的好,不是愛,而是不自信意

兩個人的關係,從來不是靠你對我好就夠了。真正的愛情源於吸引力,我被你吸引,所以我想向你靠近。

任何時候都記住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過度付出,而是呈現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是對自己的責任,更是讓愛人看到你身上的閃光點。

小玲曾經在談第一段感情的時候,很不順利。那時她對自己的男朋友超好,每天煲湯給男朋友喝,還幫他洗衣服,做家務,她覺得自己的付出奔著結婚去的。

不過男朋友對小玲的感情並不領情,相反他看到小玲反而會有一種壓力想要逃離。因為小玲的好總讓他有一種受人脅迫的感覺。

事實上小玲也是用自己的好在無形中綁架男朋友。她經常會對男朋友說,我對你那麼好,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對你有那麼好過吧,你可不要辜負我。

小玲無時無刻的關懷讓男朋友反而想要早點結束與她的戀愛關係。在這段關係中,兩個人其實是處於一種不對等的付出。

小玲在付出,而男朋友卻並沒有感覺到幸福。反而是小玲用這種付出在只是在感動自己,想讓她男朋友因為感動娶她。

好的愛相處一定要秉承的原則是自在,如果我在你面前都失去了自在感,這份感情天平就往往失去了平衡,更失去了一種可持續的動力。

真正好的關係是一種滋養,我滋養你,你滋養我,而不是用愛來索取與任何綁架的東西。

拼命對你好的背後,是兩種病態人格缺失

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或許要把握住感情的一個界限,不要拼命對一個人好。如果你總是想要對一個人好,往往是你人格的一種缺失,這種缺失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缺失是討好型人格,心理學發現,影響我們在人際關係幸福度的往往是我們討好型人格,許多人都以為我們的價值需要通過討好別人來存在。

事實上,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本身自我價值還沒建立起來,所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去看到自己的價值。

殊不知,真正的價值首先源自內在的自信,無論別人是否認可你,我們都需要看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第二個缺失是缺乏自我的人格,形成感情的全然依賴。好的感情是彼此依賴,又彼此獨立。而還有一種病態的感情是全然的依賴。

當我們全然依賴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把感情看成生活的唯一部分,會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上面。

一旦一個人認為感情是自己所有的寄託,在感情中的這種付出一旦沒有得到回應,就會對我們產生一種恐懼與不自信,總是害怕別人會離開我。

而這種惡性循環的建立,更會讓我們感覺到自我是沒有價值,自我的寄生性。好的感情不是寄託,而是彼此共生共贏共存,如果我們擁有這個思想,我們才會在感情世界中收穫自我的幸福。

學會好好愛自己,才會越來越有魅力

如果我們想要鎖定愛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這樣反而會讓你的感情顯得廉價。

如果我們想要徵服愛人的心,最好的方式是愛自己。愛自己並不是讓自己物質上充足。

愛自己更多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塑造自己的價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讓你成為一道光,照亮別人,點亮別人。

每個人或許要知道,當你拼命對別人好的時候,某些時候你是不斷在輸出自己的能量,卻忘記了自己也是需要能量補給的。

你的能量沒有得到及時的補給,其實你內心是空虛的,而不是充實的。為什麼不要拼命對一個人太好了,本質上你需要是找回自己的內在力量,每天學會和自己獨處,找到內在的自信和能量,我們才會真正有力量愛別人。

愛自己,我們才會感覺到幸福的餘光,才會深刻懂得,幸福是屬於自己的時光,而不是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才會感受到幸福。

真正長久的愉悅來自內在我們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自在與自尊,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自己愛自己的基礎上。

好好愛自己,好好體會自己身上的魅力與閃光點,這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愛人的心,而不是通過拼命討好挽回一個人,這才是愛的最佳方式。

提醒所有的人,真正的愛是相互吸引過來,而不是通過拼命對一個人好才會得到的。學會構建自己的魅力氣場,才能讓你們的感情持久。

拼命付出的感情往往心累,主要是彼此處於不對等才會充滿了消耗與不安,而這需要我們逃離出來,重新構建愛的信任關係,我們才會遇到真正幸福的自己和另一半。

今日話題:在感情中,你會拼命對一個人好嗎?歡迎探討與交流。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真正的快樂,源自你強大內在的心靈
    或許我們不知道的是,快樂源自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心靈。如果你的心態積極樂觀,即使生活有諸多的不順,你依然可以用快樂的心情驅散陰霾。如果你的內心悲傷,無論你的條件多麼優渥,你都會看到自己的缺失。快樂和人內在的底色交相輝映。一個人若內心是灰色的,無論有多麼美好的景色,依然不快樂。我曾認識一個人,自己住豪宅,還擁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他不快樂。他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內心被這些事情佔據著,根本就來不及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即使賺錢,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自我的驅動力,曾經被貧窮的生活所壓迫,讓他面對自己的金錢,總會有一種惶恐感,他害怕自己失去一切,絲毫不敢放鬆。
  • 從小一直缺愛的女生會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 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安全感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內在精神需求,即渴望安定、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安全感缺失的人的主要表現是對身邊的人或事物存在強烈的懷疑情緒。 一個缺少安全感的成年人很難再各種社會關係中體驗到安心、幸福的感覺,她們會本能得把別人「推開」,內心的敏感和猜忌也會不斷破壞與其他人已經建立的關係。
  • 生存的智慧:一個人最穩妥的靠山不是自己,而是內在的良知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有人說,人最大的靠山是自己,其實錯了,人真正的靠山也不是自己,而是內在的良知。人的良知才是一個人最穩妥的靠山。內在的良知決定我們的行動力,更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擁有更好的命運。人的良知也是我們成長的智慧,指引我們做出最好的行動,更指引我們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 內在美:一個人真正的美,並不是從她的表面看出來的,而是內心
    這些舉動都是為了引起自己喜歡的那個人的注意,而真正的看一個人是否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內在美,那種由內散發出來的美。我要介紹的這個影片主要講的是一個家具設計師金禹鎮,他有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他每天早晨一醒來就會變成和前一天年齡,性別,國籍不一樣的人,一開始的時候,這個狀況令他很害怕。他不知道自己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也不知道怎麼應該每一天都去適應一個新的人物。
  • 學習人格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學習人格心理學
    事實證明,良好的生活質量不僅僅需要依靠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的身體狀態,同時也需要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為此建議大家多學習一下人格心理學。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而社會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開始重視生活質量了。
  • 心理學: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你有嗎?
    心理學: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你有嗎?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人,可是真的要做到這樣的人真的很難,我們能做的就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你,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際交往是重中之重,包括在家裡、公司還是任何一個場所,只要人際好就會心情舒暢,交流起來就想如魚得水。那麼要想有這樣的人緣,那麼個人的「人格魅力」是少不了的。心理學中有過講述: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都有這4點「特徵」,到底是哪4點,我們往下看。
  • 筆記|《人格》B5 人本主義學派 之 C3 羅洛·梅的人格理論 & C4 對...
    羅洛·梅認為個體要有健康的人格,必須同時處於上述三種環境中,如果只重視其中的一種或兩種,人的存在就會受到破壞,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羅洛·梅把這三個世界稱為個體存在於世界上的三種方式。(1)人與環境的世界羅洛·梅將人與環境的關係方式稱為人與環境的世界。個體生存於這一環境中,會碰到各種自然現象,遇到各種自然力量,個體必須努力處理好與自然界的關係,做到適應環境。
  • 卡爾·榮格:一個人的拯救者只能是他自身
    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 心理學:一個人什麼性格,看微信頭像就知道了
    當你看到一個人把孩子照片作為頭像時,其實也是代表著自我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過去可能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人不餓就好。而有了孩子的家庭,則是心智一種挑戰與壓力,一方面是代表她們為人父母的開心與快樂,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他們渴望多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去實現自我內心的夢想。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諮詢師,榮格人格理論MBTI性格分析師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系列之ISFP各位心理學朋友們,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支持和期待,讓我跌跌撞撞地走了那麼遠的路!
  • 柳營《姐姐》: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普通女性
    不是讓女性成為男性一樣的人才是理想的女性,而是說讓女性充分地發揮她本身的能量。而這種內在的溫柔和寬厚不是男性給予她的關照,而是她自身對世界的理解,她對世界行為方式的構成。在這個意義上,姐姐這個形象不是在男性眼光關照之下完成的,姐姐非常獨立,她的獨立來自於她自我的判斷,不管小鎮人怎麼罵她,她自己雖然也有失敗感,也有挫敗感,也有巨大的悲傷,但是她總能自我爬起來救贖自己,這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 「血型性格」正引發一場心理學革命!心理學界竟然集體失明
    蓋倫提出的氣質分類說,因其準確界定了四種不同的人格氣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四中人格氣質對應的體液事實上一直沒有找到,這四種氣質類型劃分雖然科學,但缺乏內在的物質依據。於是,俄國的巴甫洛夫又提出了關於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學說為這四種氣質類型的劃分提供了實驗室依據。但依然沒有找到影響和形成這四種人格氣質的身體內在的對應物質。
  • 人格和性格的健康,決定著愛情的幸福質量
    人格,一詞來源於西方的心理學和哲學體系。但是,對人格的解釋千差萬別,也沒有相對合理的解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法學和人類學。甚至,是生物學都有對人格不同的解釋和定義。我們主要談的是,人格與愛情的關係?我只做一個純屬個人觀點和詮釋,到底什麼是人格?
  • 心理學: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簡單地說,任何人都喜歡找位性格好的異性做自己的伴倡。可是,到底哪種性格算是好性格呢?對性格的喜好存在較大的個人差異,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美國學者安德森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人們喜歡哪種性格。他準備了55個形容性格特性的詞語,然後請100名大學生為這些詞語評分,評分標準分0-6七個等級。
  • 心理學:為什麼越愛一個人,越不能對他太好?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兩個人在剛開始接觸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而一旦其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表達了愛意,那麼,表達愛意的一方,便會不由自主地使自己陷入到「弱勢」的地位,以向對方尋求愛情,此時,你越向對方示好,那麼,你所處的地位便越低,越不會得到對方的重視和珍惜。因此,越愛一個人,越不能對他太好,不能讓兩人交往基礎的天平失衡,否則的話,這段感情便就很難再維持了。
  • 人物塑造高手進階:原型心理學
    簡單易懂的原型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有助於人物的心理刻畫,這並不難理解。  但實際上心理學種類非常多,比如研究治療心理疾病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神經系統與心理活動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年齡與心理變化的發展心理學等等。  顯然,為了寫小說把這些一一學過來根本沒必要。  對於網絡小說創作而言,原型心理學更加快捷方便。  (本文僅涉及皮爾遜十二原型心理學中最淺顯的理論基礎。
  • 心理學: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改變
    前幾天有一個讀者來找我談心,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糾結,問我:我需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她覺得自己太老實內向了,有點兒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每次大家一起聚會的時候,她總是插不上嘴,經常覺得自己好像是多餘的一樣,特別尷尬。她不知道如何去與別人聊天,只會一個人默默的坐在一邊聽別人講話。
  • 情感小貼士:形象很重要,人都是視覺動物,先看外貌才能了解內在
    可以這麼認為,我們的父輩是樸素、守舊的一代,他們講究的是內在的品格,講究心靈的美與高尚,但是節儉、樸素絕不是讓你邋遢。張潔顯然是誤解了父輩簡單、樸素的真義。無疑,在父輩眼中,外表僅是人的不太重要的一部分,更應該注重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修養的外在表現,它直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教養、處世態度等。
  • 性格心理學:九型人格探秘——不同型號的優缺點
    「九型人格」。每一型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劉志則老師的新書《性格心理學:九型人格探秘》詳細描述了每種類型人格的閃光點和不足,並給出了改善的建議。首先,九種類型的人格分別是完美型人格、助人型人格、成就型人格、自我型人格、理智(觀察)型人格、疑惑(忠誠)型人格、活躍(享樂)型人格、領袖型人格與和平型人格。一、完美型人格:做任何事都要求完美。
  • 心理學:有這5種表現,你不是內向,而是隱形自戀
    隱性自戀會選擇如此彆扭的方式表達"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大多在一個"冰火兩重天"式的家庭裡長大。他們從出生起就被這家庭寄予厚望,當他們做的好的時候,父母就會使勁誇獎,恨不得告知天下我們家的孩子如此優秀。但當他們做的不夠好的時候,父母則會變了一副面孔,嚴厲地指責他們,"我們家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