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5 人本主義學派 之 C3 羅洛·梅的人格理論 & C4 對...

2020-12-05 詠卿先生

B5 人本主義學派

C3 羅洛·梅的人格理論

一、 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羅洛·梅認為文化是由人創造的,所以,文化中的善與惡都是人類本性的真實反映。他認為人是具有一定結構的潛能束,有善、惡兩種潛能,這種潛能既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原始生命力是人性的基本潛能。

(二)存在主義理論/簡述羅洛·梅的存在主義理論

1.存在的含義

羅洛·梅把人對存在的體驗稱為「存在感」,存在感與自我意識聯繫在一起。一個人的存在感越強烈,他的自我意識越深刻,就越能夠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他進行自由選擇的範圍也就越大,對個人命運的控制能力越強。

2.存在於世界上的三種方式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存在有三種形式:自然界、社會和自我。羅洛·梅認為個體要有健康的人格,必須同時處於上述三種環境中,如果只重視其中的一種或兩種,人的存在就會受到破壞,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羅洛·梅把這三個世界稱為個體存在於世界上的三種方式。

(1)人與環境的世界

羅洛·梅將人與環境的關係方式稱為人與環境的世界。個體生存於這一環境中,會碰到各種自然現象,遇到各種自然力量,個體必須努力處理好與自然界的關係,做到適應環境。

(2)人與人的世界

人不是封閉的、完全的自我生活,而是處於社會中。個體免不了要和社會發生聯繫,群體與個體是相互影響的。沒有個體的參與,也就沒有社會這一概念。在社會裡,個體不僅僅是進行適應,被動地處於社會的影響之下,而且是自主自發,努力與別人建立創造性關係,主動進行社會整合,主動融入社會當中。

(3)人與自我的世界

羅洛·梅將人與自我的關係方式稱為人與自我的世界,個體只有充分認識自我,清醒地把握內心需求,較完整地了解內心世界,才能理解周圍的世界的意義,與周圍的環境和人的關係,現在和將來的行動等。

(三)人格定義

1.人是自由的

2.個體性和社會整合

(1)個體性,指一個人自我的獨特性。

(2)社會整合,指一個人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3.宗教緊張感

宗教緊張感指人格中的緊張和不平衡的狀態。

(四)人格結構/簡述羅洛·梅的人格結構理論

羅洛·梅通過臨床心理治療來研究分析人格結構,得出結論:人格有六大特徵,他把這六種特徵視為存在的六種本體論特點。

1.自我中心

存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每一個存在著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個體,誰也不能佔有別人的自我。

2.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人保持自我中心的勇氣,人的自我中心必須是在不斷的鼓勵和督促中才得以發展、成熟的。羅洛·梅認為,個體有了自我肯定的勇氣,才能在自我選擇的過程中實現自己、實現潛能。他把這種自我肯定的勇氣分為四種:

(1)身體勇氣:指人對自己身體力量的肯定。

(2)道德勇氣:指與同情心有關的勇氣。

(3)社會勇氣:指與人交往,建立親密人際關係的勇氣。

(4)創造勇氣:也稱為藝術勇氣,指促使人不斷發展、變化的勇氣。

3.參與

雖然個體必須保持自我中心,但個體不是與世隔絕的,如果沒有參與,自我不能單獨存在於世界。個體必須融入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環境發生聯繫,在各種各樣的聯繫中,分享世界,發展自我。

4.覺知

指人與外界接觸時,發現外在威脅的能力,是人關於感覺、願望、身體需要以及欲望的體驗,這種對人的存在的體驗比自我意識更加直接,是人與外界接觸時一種更直接的感受,它可以轉變為自我意識。

5.自我意識

是自我觀察的能力,自我意識是人所特有的能力,它可以覺知外部的危險,也可以對自我進行認知。

6.焦慮

指人的存在面臨威脅時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 是個體對威脅本身的存在的反應。

(五)人格發展

1.天真的人格(兩三歲以前) ;

2.內在力量的反抗(兩三歲和青少年時) ;

3.尋求發展的自我意識(嬰兒期到青少年後期) ;

4.創造的輝煌。

二、研究主題

(一)愛與意志

1.愛

羅洛·梅認為,愛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力,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他把愛分為四種,凡是真正的愛都包含這四種愛:(1) 性愛;(2) 愛欲;(3) 菲利亞(友誼之情或兄弟之愛) ;(4) 博愛。

2.意志與意向性

羅洛.梅認為,意志是人類存在的一種基本意向性,是一種獨立的、完全自我中心的活動,是個體的自我在與世界複雜的象徵關係中的基本結構性認識。

意向性是人類意志的核心成分,是一種存在的傾向,是人類向自然界中的事物施加意義的傾向。

(二)焦慮

羅洛·梅認為焦慮是一個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脅時的反應,是一種無依無靠、孤獨、不確定的感覺。他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焦慮:

1.正常焦慮

羅洛·梅認為,正常焦慮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2.神經性焦慮

神經症焦慮是一種與威脅不相稱的反應,它包含著壓抑和其他形式的內部心理衝突,並受到各種活動的意識障礙的控制。

三、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羅洛·梅創建了美國存在心理學,他的理論打破了精神分析和存在主義的桎梏,建構了一個龐大的存在心理學理論體系,開闢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新取向,壯大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實力。

2.他的理論促進了現代人格心理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格概念,開拓了新的視角。

3.他開創了美國存在心理治療理論,重視心理治療中的人性和理解,確立心理治療的原則和標準。

4.他的暢銷著作《愛與意志》探討意向性與個人責任,指出現代人生活的危機,影響頗為深遠。

(三)理論缺陷

1.理論結構不很清晰,其著作體系也較雜亂,主要理論存在不確定性。

2.他的學說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特徵。

3.他的著作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4.羅洛·梅對精神病成因的討論較模糊,缺乏創造力。

5.他的理論只是概括的陳述,缺乏數據,故被認為缺乏科學的嚴謹性。

6.他假設人類有自由意志,動搖了以決定論為假設的大多數心理學家的理論基礎。他否定動物心理學研究的價值,忽略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7.他和弗洛伊德一樣強烈地批評社會,認為社會造成了病態的心理,因此帶有一定的反社會傾向。

8.從方法論上說,他反對割裂整體心理,堅持從整體出發研究心理,避免對人格做零碎機械的分析,但矯枉過正,過分注重整體綜合而缺乏深入分析,這使他的論述顯得膚淺和缺乏系統性。

C4 對人本主義理論的總體評價

一、理論特色

(一)人的責任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與其他理論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本心理學家認為,人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能力決定自己的行為和命運,也就是說,有自由的意志。

(二)此時此地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目前和現在,他們反對對過去窮追不捨。

(三)人的成長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人有積極成長的能力,多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惡是在不好的環境下派生的。注重人性中積極的一面,關注「健康人格」,認為人格的發展是無限的。

(四)個體的現象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統一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他們重視人的主觀經驗,對人的主觀。世界有強烈興趣。

一、理論貢獻

1.關注積極方面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把許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的方面,擴大了對於人的切身問題有關的研究領域。

2.應用廣泛

人本主義心理學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三、主要缺陷

1.概念模糊,缺少實證的研究。

2.過分強調人的天賦潛能,忽視了社會與教育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B4 行為主義學派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1.內驅力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
  • 對號入座,你是哪種類型人格,是天才?還是自我陶醉的藝術家?
    榮格的人格理論 榮格首創了人格類型理論,將人格分為2種態度類型,4種功能類型,共計8種人格類型。 ▲8種人格類型 (圖片來自《心理學史筆記》)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行為主義理論又稱刺激——反應(S—R)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做強化,通過環境的改變和對行為的強化,任何行為都能被創造、設計、塑造和改變。
  • 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_常考點之「學習與學習理論」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_常考點之「學習與學習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學習是重點把握學習理論的構成有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四大模塊,如圖2。接著,需要了解每個理論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以及相對應的著名的實驗,將大框架下的枝葉展開串起來。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原來人類的需求有這5個
    可能大家對馬斯洛這個人不是很熟悉,不過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馬斯洛,一起探討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了解人類最基本的需求。Maslow,1908.4.01---19)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 掌握心理學理論武器,對照現實生活,指導應用實際
    重要理論內容: 普通心理學,5種人格理論。社會心理學:學習論,符號交換,態度轉變,歸因,印象,人際互動等。發展心理學,皮亞傑認識,埃裡克森8階段。 比如,心理學三大流派,就是要區分開核心觀點,從而解釋現實生活問題。
  • 學習理論之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學習理論這部分包括四大模塊,分別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這部分的比較重要,從往年的試題中可以看出來其考察佔比可達卷面的百分之十六到百分之二十之間,其中考察題型包括單選、辨析和簡答題。在學習理論這部分知識主要靠的理解,知識相對來說比較難,但是考察形式會比較簡單,尤其是在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當中。
  • 九型人格在招聘中的應用策略
    九型人格理論對於大大提高招聘工作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一、九型人格的基本概念(一)九型人格解釋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 ...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 《九型人格》人性地圖:穿透喜怒哀樂,帶你進入人性隱秘之處
    九型人格已經成為九型人格研究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是關於人格功能的更深層真理及其與我們內在心靈特質的聯繫,以期讓讀者不僅能找到自己所屬的類型,而且能很快辨識出自己所屬人格類型的問題並承認它們。九型人格的作者為唐.理察.裡索和拉斯.赫德森。唐.理察.裡索是國際九型人格研究會創始人,鑽研九型人格理論超過30年,並在全世界教授該理論超過25年,是當今九型人格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者。
  • 貓型人格VS狗型人格
    第一次看到關於貓型人格和狗型人格的討論是來自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一本小書——《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中寫道:「假如將人分成『狗型人格』和『貓型人格』,我覺得自己堪稱徹底的貓型人格。聽到『向右轉』的口令時,會不由自主地向左轉。
  • 討好型人格適合做什麼工作?
    當個人的人格特徵、興趣與職業相符時,可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激發其潛力,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這就是人格—職業匹配理論。那「討好型人格」適合什麼工作呢?其實「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人格障礙,而是一種行為模式。討好型人格的特點是不懂拒絕、迎合他人、不敢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