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立——北京師範大學——動物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動物學 研究領域: 動物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
-
潘文石《熊貓虎子》出版
2005/05/27 信息來源: 京華時報5月27日 有「熊貓爸爸」之稱的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潘文石,近日推出了新書
-
動物所等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鮑一明研究組、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建立了Aging Atlas資料庫(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
-
「熊貓爸爸」潘文石和他的「虎子」
「飼養場」; 他第一個以科學的態度指出「竹子開花」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實際威脅; 他將一封關於環境的告急信寄給了中央領導,秦嶺的又一片寶貴林區得到保存; 他證明大熊貓具有與黑熊同樣的繁殖能力,其遺傳的多樣性並沒有降低; 他第一個反對克隆大熊貓…… 他,就是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被美國《讀者文摘》譽為「熊貓爸爸」的著名動物學家潘文石。
-
通訊:「熊貓爸爸」潘文石和他的「虎子」
他第一個給中央寫報告不贊成將野生大熊貓統統圈進「飼養場」; 他第一個以科學的態度指出「竹子開花」不會對大熊貓的生存構成實際威脅; 他將一封關於環境的告急信寄給了中央領導,秦嶺的又一片寶貴林區得到保存; 他證明大熊貓具有與黑熊同樣的繁殖能力,其遺傳的多樣性並沒有降低; 他第一個反對克隆大熊貓…… 他,就是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
-
第四屆全國動物行為學研討會暨行為學整合研究技術培訓班
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的行為規律,揭示動物行為的產生、發展和進化以及動物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近年來動物行為學與相關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呈交叉整合之勢。一方面,行為科學的發展需要生命科學前沿學科的融入和應用,才能深入了解行為發生的相關機制;另一方面,前沿領域的研究者需要以行為為表型特徵,從而探索基因和蛋白等分子的生物功能。
-
第二屆動物行為學研討會暨整合行為學研究技術培訓班第二輪通知
現代神經生物學技術在動物行為學研究中的應用-汪作新(Zuoxin Wang)教授,Florida State Univeristy, Psychology;4.抑鬱、成癮等精神疾病動物實驗模型的建立-隋南研究員,心理所;5. 神經遞質的在體分析方法-施國躍教授,華東師大化學系;6.
-
國際知名動物行為學專家薩拉普拉託任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在2020年伊始之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以下簡稱「綠會」) 隆重宣布聘請國際知名動物行為學專家薩拉普拉託博士 (Dr. Sara Platto) 擔任綠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 (BASE) 副秘書長。
-
欽州為保護白海豚劃出了一道「生命線」
在這個美麗而又寧靜的漁村裡,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和他的科研團隊十年如一日地出海近距離觀察白海豚,在他們和欽州市政府的共同保護之下,200多頭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能夠繼續在這片屬於它們自己的樂園裡繁衍生活。「白海豚在香港也有,那裡的海豚跳起來還能看見肋骨,但在三娘灣,這裡的海豚是跳不高的,因為它比較肥,甚至還有雙下巴,可以看出來我們這裡的資源是很豐富的。」
-
動物行為學系統理論培訓暨教材教學研討會預告
動物行為學系統理論培訓暨教材教學研討會預告 2016-04-14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年10月正式成立,分會以促進和加強我國動物行為和行為生態學發展和教學研究之宗旨,為會員和有關人員提供交流機會和平臺,擬於2016年7月23-2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召開 「動物行為學系統理論培訓和教材教學研討會」。
-
北京大學第六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成功舉行
在這個過程中,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結構生物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都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巨大優勢。羅敏敏作報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敏敏教授作了題為「獎賞、懲罰和行為的神經環路研究」的報告。
-
亞太整合行為科學國際會議暨第三屆動物行為學研討會
行為科學的發展需要行為學和前沿學科的交叉和整合,從而深入了解行為發生的相關機制,而前沿領域的科學家需要利用行為表達特徵,探索相應基因和神經遞質等功能。而分散於動物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等領域的行為學科研工作者之間,也需要研究方法、特有動物模型和研究科學問題等的相互交流,從而為本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高職高專專業介紹:野生動物保護
專業名稱:野生動物保護 專業代碼:510205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與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區相關的行業從事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篇)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各種行為的功能(function) 、機制 ( mechanism) 、發展 ( development) 和進化( evolution) 的一門學科[1]。動物行為學最初的研究對象是正常動物,後來擴展為實驗動物,從而對生命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
動物行為學家為你揭秘動物聲音的奧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動物行為學家為你揭秘,37種動物的聲音及聲音背後的自然奧秘。萌趣動物對話帶你進入動物聲音的世界,了解動物的語言,接通自然界的信號!《愛說話的動物》著 者:[法]弗樂·鬥蓋 繪 者:[法]納塔莉·舒 天津教育出版社 這是一本科普圖畫書,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插圖描述各種動物的語言,鳥、昆蟲、蜘蛛、鯨、魚等各種動物的叫聲在傳達什麼信息,它們的「樂器」是什麼。
-
李運明教授:神經科學研究中動物行為學實驗需考慮的四個問題
人類是唯一能夠口頭表達自我認知的動物。研究者只有通過觀測其他動物的行為,才能了解它們的感覺和認知過程。早在1871年,達爾文就研究比較了人類與動物的行為。經過神經科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科學家對動物行為學100多年的研究,已開發出大量的動物行為學實驗模型[3-6];同時,新的針對特種動物行為和神經疾病的行為學實驗也層出不窮[7, 8]。
-
關愛流浪動物主題公益活動在北京大學正式啟動
5月20日,以「讓愛,再延伸一米」關愛流浪動物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在北京大學啟動,來自幸運土貓網站、「流浪的天使」網站的志願者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高校的近百名師生參加了活動。「北大的校園流浪動物救助,已經成為校園之內一道別樣的風景」,北京大學「流浪的天使」動物關愛協會會長楊卓介紹:「把動物保護工作推廣到校園,為同學們提供一個了解、接觸公益事業的機會,從而引導我們關愛動物、尊重生命,對於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
一帶一路「愛·保護」公益首場活動進北大 呼籲愛護野生動物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於佳欣)一帶一路「愛·保護」公益活動首場講座「對話自然保護:中國與非洲」近日走進北京大學。來自國內外的野生動物保護人士在此間呼籲公眾愛護大自然與野生動物,並圍繞如何讓新興科技助力野生動物保護展開討論。
-
哪些動物不能吃?專家談《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
【解說】《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立法工作計劃。那麼《野生動物保護法》需要從哪些地方去完善?哪些動物能吃,什麼樣的動物不能吃?2月28日,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回應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