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觀經四貼疏》72
我們大家來再看下一段:「言經者,經也。經能持緯,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經能持法,理事相應,定散隨機,義不零落。」這是善導大師講這個經的字面意思。他老人家講「經」倒是沒有像那麼按部就班。那我們聽經的時候,這個經那個經,把這個「經」字也聽了不少了。光我那會講那麼多經的時候就頭疼,說一會說《大佛頂首楞嚴經》,一會《般若波羅蜜經》,一會《無量壽經》,《彌陀經》。
這個「經」字怎麼講呢?講來講去都,真的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推陳出新,這就是妄想。什麼叫做「經」?解釋這個「經」字,實際上,我們常說的解釋解釋,最根本的解釋就是不解釋。為什麼,因為有一種境界有一種法叫做顧名思義。你一看這個經,你馬上就顧名,顧這個名,馬上就思義,心裡就馬上知道它,經的體現,它的內涵是什麼。「經」是什麼,「經」,它就是經,經就是經。
好比我們現在說,一撇一捺寫了個人字,說人是什麼?阿彌陀佛,天老爺,我怎麼跟你解釋人。就顧名思義,人就是人,什麼是人,人就是人。所以大家,真正認識「經」就這麼就得了,不要那個再出么蛾子了,一會說什麼貫攝常法,一會什麼繩墨,楷定,當然這些都是它的種種功德。那實際上經就是經,沒得說,不容商量,只有隨順,歡喜信受。
所以這樣的解釋法才叫做什麼,叫做法說,就直白地把這個法直通給你,叫做法說。後面才開始叫做譬喻說,這個法告訴你,你一愣,這是什麼說法,沒有聽到過,理解不了。那他給你打個比方,才開始說,「經」是什麼意思,它能持緯。什麼叫做「緯」,大家見過那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知道,上一代,上上一代人中,那個年代他沒有穿的,叫織布。
織布是什麼,很多的棉線一條一條地把它排在那,然後拿個梭子穿來穿去,把它穿在一起就叫「得成匹丈」,一匹布縱橫交錯。一條一條的義理把它攝在一起就形成一部經。所以這裡講到的,你看:「經能持法,理事相應,定散隨機。」就是前十三觀屬於定善,後面的三觀屬於散善,十三觀,三觀,一共十六觀,把它一串穿起來形成一部,就叫做「經」。
定善也罷,有這麼十三條線,散善也罷,又有這麼三條線,三條線裡邊還有好多的微細線,一縷一縷,總歸用這一股繩子把它穿起來就叫做「經」。「經」是能說的言教,那麼它講的法,是所說的這個定善散善,就是讓你怎麼觀極樂世界。所以才說「定散隨機,義不零落」,義不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