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隨著對鍬甲認知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嘆這個世界的奇妙,看似都差不多的鍬甲,其實各個品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即便是同種之間由於產地的不同也會進化出各自的小特點來。
今天我們就從扁鍬中挑選出一個在產地非常常見又挺有個性的品種來介紹,這傢伙最大的特徵就是大顎上長金毛!
熟悉的朋友可能猜到了是哪個種!對,就是金牛扁鍬!好了,一起來看看金牛扁鍬這個家族吧!
金牛扁鍬概況
金牛扁鍬概況:屬於中小型扁鍬,最大紀錄體長為65mm+,整個金牛扁鍬家族規模不小(7個亞種)且分布廣闊,東南亞各國基本均有其身影,如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以及爪哇島等等,產地數量及族群都十分龐大,低中海拔(300m以下1000m以上)均有棲息點。
小知識:金牛扁種名「taurus」含有金牛座之意。
金牛扁鍬特徵:雄蟲最大特點是大顎端部分叉,內緣有濃密金色細毛,腹部及六足(腿節、脛節和跗節)也均有明顯細毛。同時金牛扁鍬牙型變化多端,不同體型呈現不同的牙型,大個體可能是短牙,小個體也可能出長牙,同時長牙、中牙及短牙又各有特點。體色通常為黑色,但也有呈現暗紅色的個體或亞種。
亞種情況:金牛扁鍬總有有7個亞種,具體如下:
原名亞種:Dorcus taurus taurus
爪哇亞種:Dorcus taurus gypaetus
菲律賓亞種:Dorcus taurus cribriceps
婆羅洲亞種:Dorcus taurus subtaurus
巴拉望亞種:Dorcus taurus moinieri
塞拉亞島亞種:Dorcus taurus minor
塔納詹佩阿島亞種:Dorcus taurus jampeanus
金牛扁鍬繁殖
繁殖:比較簡單,發酵木屑+產卵木即可,相對來說較容易爆產,20~30的量不是問題;
飼育:幼蟲吃發酵木屑或下菌瓶(包括廢菌)都可以,幼蟲期最短只要4~5個月,最小500ml容器即可一杯到底,絕對屬於好生好養系列!
金牛扁鍬亞種一覽
金牛扁鍬原名亞種(Dorcus taurus taurus)
主要分布於馬來半島(包括泰國、緬甸南部等地區),蘇門答臘以及周邊島嶼(如錫默盧島、尼亞斯島、恩加諾島、勿裡洞島、民大威群島等),雄蟲體長飼育紀錄為63.7mm。
除去大顎內緣有金色細毛這一共同特徵外,原名亞種雄蟲大顎上下各有一個較大齒突,兩大齒突之間有較小的齒突;頭盾呈兩個小三角,眼緣平整,前胸背板兩則有突起,全身從大顎至鞘翅末端均具有細紋。
金牛扁鍬爪哇亞種(Dorcus taurus gyphaetus):
分布於印尼爪哇島,體型較大,雄蟲紀錄體長為61.9mm(飼育紀錄),野生個體有65mm的紀錄。
爪哇亞種雄蟲身體較寬,大顎近基部約1/3處有一內齒,極大型個體(頗為少見)近端部還有一內齒,同時在這兩內齒中另有內齒存在;頭楯明顯,呈左右山型突出;頭胸部類似磨砂質感,反光不明顯,而鞘翅則較為光滑,且略帶暗紅色,且左右鞘翅有一條明顯的縱紋。
金牛扁鍬爪哇亞種雌蟲身體短而圓潤,體色為黑色且有明顯光澤。
金牛扁鍬菲律賓亞種 (Dorcus taurus cribriceps):
主要分布於菲律賓群島,如卡米金島、巴西蘭島、內格羅斯島、呂宋島等,在當地屬於優勢物種,雄蟲飼育紀錄為65.2mm,相比其他亞種體型較大。
菲律賓亞種雄蟲長牙型大顎相對(其他亞種)較短,身體比較寬闊,只是頭部比巴拉望亞種要小;頭楯呈兩個小小的三角形突起狀,前胸背板頗為發達。
金牛扁鍬巴拉望亞種(Dorcus taurus moinieri ):
分布於菲律賓的巴拉望島,棉蘭老島也有所分布,在金牛扁鍬各亞種中屬於較為(流通)少見的物種,雄蟲體型相對較小,紀錄體長為59.5mm。
巴拉望亞種雄蟲外觀在金牛扁鍬家族中算獨樹一幟,用六個字來概括:頭部大,身體寬。相比其他亞種,巴拉望亞種大內齒近大顎基部附近;頭部表面呈磨砂狀,具有一定光澤。
金牛扁鍬婆羅洲亞種 (Dorcus taurus subtaurus):
主要棲息地為婆羅洲,雄蟲體長約為18-65.3mm,和巴拉望亞種及塔納詹佩阿島亞種類似,也頗為少見。
婆羅洲亞種雄蟲大顎非常細長(長齒型),幾乎整個大顎內緣都有濃密的金色細毛,端部有明顯分叉。雌蟲身體細長,布滿小刻點呈似磨砂狀,鞘翅有9~10條左右的紋路。
金牛扁鍬塔納詹佩阿島亞種(Dorcus taurus jampeanus):
僅棲息於印尼塔納詹佩阿島,屬於流通少,體型小的金牛扁鍬亞種,紀錄個體約54.2mm(2011)。
塔納詹佩阿島亞種雄蟲大顎有較好的光澤度,基部附近有較大的內齒,由於體型差異,牙型(大牙、中牙,小牙)也各有所不同。雌蟲身體黑褐色,光澤度較為暗淡。
註:塔納詹佩阿島屬於印尼蘇拉威西島西南部薩拉亞群島島嶼之一。
金牛扁鍬塞拉亞島亞種(Dorcus taurus minor):
僅分布於蘇拉維西島西南部的塞拉亞島,是金牛扁鍬中認定最晚的亞種,由日本學者奧田氏在2013年的月刊むし510號上發表,整體數量較為稀少。
塞拉亞島亞種和其他亞種差異較大,最大特點是大顎內緣的金色細毛非常稀薄,以至於學術屆最初不認為其是金牛扁鍬。同時,體型也較小,並且多數為短牙個體,體色多為紅棕色。
註:塞拉亞島是蘇拉維西島西南端一組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屬印度尼西亞南蘇拉維西省。
後記:金牛扁鍬從產地以及日本和臺灣的情況看,流通率相對高的應該是原名亞種、爪哇亞種以及菲律賓亞種,剩下的幾個亞種都較為少見。
國內由於很多商家對亞種情況並不熟悉,基本都統稱為金牛扁鍬,所以很難確認哪個亞種流通率較高。但如果根據金牛扁鍬的特徵,以及其他地區的流通情況看,應以菲律賓亞種為主。
以上如有錯誤之處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