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䴉現身宜君五裡鎮 專家:正處遊蕩期,已有一年

2021-01-16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12月13日,攝影師張大龍在家鄉宜君五裡鎮河道拍到了銅川朱䴉的身影。據張大龍介紹,拍到朱䴉的河道距離福地湖並不遠。鏡頭裡,朱䴉和白鷺以及河道內家養的鴨子和睦相處,難道耀州柳林的朱䴉也喜歡上山城宜君了?是要落戶嗎?

為什麼朱䴉會出現在宜君呢?帶著問題,記者採訪了最熟悉銅川朱䴉的專家——銅川市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林業高級工程師王華強。王華強介紹,宜君是朱䴉的遊蕩區,屬正常活動範圍,飛去一年多了,耀州動保站和宜君動管站一直在監測。

那麼,朱䴉是定居在了宜君嗎?還會回到耀州柳林嗎?

王華強表示,這個無法確定的,有可能還會回來,當然期待朱䴉最好再往北飛,擴大分布區域,這也證明了它的生存能力。目前,在宜君遊蕩期的朱䴉數量從2隻到5隻不定,數量並不穩定

張大龍所拍攝的圖片裡,不僅有是朱䴉的身影,還有它的近親——白鷺的身影。

由於不同的物種擁有不同的感知系統(比如聽覺,視覺),所以混合群通常可以更好地發現天敵,並且由於不同物種的食物有差異,可以減少群體間食物資源的競爭,所以加入混合群的鳥類通常可以獲益。朱䴉比較有趣,是一種觸覺性取食的鳥類。朱䴉喙部尖端有很多觸覺細胞,常用其長而彎的喙部從水下的泥裡探尋食物,像是一個腦袋扎進水裡的感覺。白鷺是一種視覺性取食的鳥類,通常用眼睛搜尋獵物。

白鷺和朱䴉。

知道一下:

這種曾經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鳥類,從2013年首次在銅川野化放飛以來,經過7年時間野外繁育,如今「銅川籍」朱䴉數量已經達到105隻。

迄今為止,秦嶺以北首批野放朱䴉在耀州區沮河流域已度過7年,2020年繁殖季之前的6年共繁殖了85隻「銅川籍」朱䴉,今年已有9對18隻朱䴉成功孵化出20隻朱䴉幼鳥,從而使「銅川籍」朱䴉的數量達到了105隻。

王華強說,朱䴉是生存能力相對較弱的野生鳥類,每年進入繁殖季,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都會加大監測和巡查工作的密度,對朱䴉棲息地周邊的巢樹進行逐一排查,掛牌警示,記錄築巢繁育情況。同時對朱䴉巢區隔離封控,防止人為幹擾和疫源疫病的傳播,對巢樹安裝防護網,對樹幹以塑料布纏繞,防止蛇類等天敵攻擊,並在有條件的巢樹上安裝了紅外線監控設備,對朱䴉繁殖進行不間斷地監控記錄。

在這樣的悉心保護之下,銅川朱䴉的繁殖區域進一步擴大,目前其活動區域已經擴大到野化放飛基地周圍近30平方公裡,且自然分為幾個相對固定的群落,今年在直線距離36公裡之外的宜君縣也發現有繁殖期朱䴉活動。

「我們在2018年繁殖的024號雌性環志朱䴉,在成年後的第一個繁殖季,自然遷飛到170多公裡以外的寶雞市千陽縣千湖溼地,與當地2014年的野放朱䴉Q01自然配對,今年成功繁育出了4隻小朱䴉。」王華強說。(記者 田怡心 攝影 張大龍)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朱䴉現身宜君五裡鎮,專家:正處遊蕩期,已有一年
    12月13日,攝影師張大龍在家鄉宜君五裡鎮河道拍到了銅川朱䴉的身影。據張大龍介紹,拍到朱䴉的河道距離福地湖並不遠。鏡頭裡,朱䴉和白鷺以及河道內家養的鴨子和睦相處,難道耀州柳林的朱䴉也喜歡上山城宜君了?是要落戶嗎?
  • 千陽朱䴉家庭再添新成員 已有7隻小朱䴉破殼而出
    西部網訊 自4月28日一對朱䴉寶寶出殼後,千湖流域迎來了又一個朱䴉繁殖期。4月28日至5月14日,千陽朱䴉家族相繼喜添7名小成員。新生命的順利孵出,為朱䴉保護工作者帶來了收穫的喜悅,增加了信心。
  • 「悅讀銅川」嚴維佳:朱䴉之約
    說來有趣,我與棲息在耀州區柳林鎮沮河流域野外放飛的百餘只銅川朱䴉雖少有機會親近,但卻從心裡感激它們,並與它們有了心靈之約,不能食言!雖是陝南秋雨綿綿、秋風蕭瑟時,我卻專程抽空來到素有朱䴉之鄉美譽的漢中洋縣,探尋這些被譽為世界珍禽、東方寶石的當今世界最瀕危鳥類朱䴉。為的是了卻一年前我離開銅川遠赴漢中時許下的一樁心願——替七年前在銅川成功野外放飛的32隻洋縣籍朱䴉去省親。
  • 飛翔吧,朱䴉
    5月8日,德清縣下渚湖溼地一棵松樹上的鳥巢裡,4隻羽翼漸豐的朱䴉正撲騰翅膀這4隻朱䴉來自德清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在飼養員許建強的精心照料下,今年,這裡還有30多隻人工孵化的朱䴉先後破殼而出。每年4月至7月的朱䴉繁殖季,是德清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最為忙碌的時節。早上6點多到崗,打掃籠舍、投餵飼料、編號稱重等一系列工作,是許建強和同事們每天的必修課。今年,德清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正在新建一處更大的籠舍,配備到崗的4名新工作人員,正在跟著老師傅們學習照顧這群被譽為「東方寶石」的世界珍稀瀕危鳥類。
  • 朱䴉乘風破浪 科研保駕護航
    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腿最長的那一隻雌朱䴉,並娶她為妻,一生一世只和她在一起。朱䴉多年的兄弟白鷺表示:娶妻生子看得過去就行了,不要太挑剔。朱䴉低頭不語——白鷺不知道,挑選腿長的雌朱䴉,不僅僅是出於美感,更是為了種族的延續,是朱䴉優生優育的自然選擇,更是朱䴉家族由「極危」到「瀕危」的基因選擇。
  • 朱䴉——來自秦嶺的世界珍寶 尋䴉記——朱䴉再發現紀實
    當年10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正式立項,決定在全國尋找消失已久的朱䴉。正在外地開展科研工作的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蔭增接到單位通知,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開始執行尋找任務。至此,尋䴉小組成立。  那一年,劉蔭增42歲。
  • 朱䴉首次現身嵐皋
    important}朱䴉9月10日,嵐皋縣官元鎮境內發現兩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䴉,這也是嵐皋境內首次正式發現朱䴉並留下影像資料。經確認,兩隻「大鳥」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當地林業局迅速採取相關保護措施,落實監控和保護責任。並向當地群眾宣傳保護朱䴉的相關知識,提高群眾保護意識,為朱䴉能在當地繁衍生息提供條件。
  • 珍稀動物 | 地球上最後7隻野生朱䴉發現始末
    人類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隨著人口膨脹、森林破壞、戰爭和人類狩獵,朱䴉的棲息地越來越小,種群也越來越少……1963年,朱䴉首先在俄羅斯蹤跡全無。1975年,朝鮮半島最後一隻朱䴉消失。1981年,日本為了使朱䴉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決定把最後6隻野生朱䴉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同時,也向世界宣告日本野生朱䴉從此絕跡。
  • 朱䴉 從秦嶺起飛
    早晨6點多,太陽還被村後的高山遮擋著,趁著涼快,一群婦女正將水田裡密實的秧苗拔起,紮成小捆,白闖成走過去,把一捆一捆稻秧扔向上層梯田,之後他們要將這些秧苗插到最後的幾塊水田,這樣華陽街村這一片100多畝的稻田,就完成了今年的插秧。
  • 追朱䴉的人
    一群亮白的朱䴉抖落暑熱的煩悶,翔集在陝南漢陰縣解放村月河灘上。有攝影達人抓拍到了這十餘只野生朱䴉。河灣碧水清清,青毯般的草灘上,朱䴉愜意地上下翻飛,捕食捉蟲,好一幅和諧歡暢的美好生態圖景。朱䴉出現在漢陰縣城邊,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讓遠在成都的薛勤學興奮不已。
  • 朱䴉寶寶"六一"破殼 小鳥"胎位不正"人工捅殼"助產"
    」昨天上午10點40分,伴隨著眾人的期待,在上海成功孵化的首個朱䴉寶寶在野生動物園順利出生。整個孵化過程中,由於「胎位不正」,孵化員不得不出手,在蛋殼上捅了個小小的洞,以幫助它出生。不過,小朱䴉暫時還未度過危險期。飼養員說,接下來是非常關鍵的育雛期,若2-3個月後它還存活著,才能說明基本脫離危險期。
  • 「國鳥」評選 朱䴉不敵丹頂鶴(組圖)
    朱䴉丹頂鶴  本報訊(記者 馬群 郝蕾)記者昨日獲悉,經過幾年的專家評選和社會網選,日前,國家林業局已將丹頂鶴作為「國鳥」的唯一候選鳥上報國務院,而作為最初10大候選鳥之一、首次發現於我省洋縣的稀世珍禽———朱䴉遺憾落選。
  • 「東方紅寶石」朱䴉
    朱䴉在田間覓食除了朱鷺,朱䴉還曾被稱為朱鳥、紅鶴,雖然古人對於朱䴉在生物分類學上的歸類十分混亂,但這些名字都保留了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朱䴉的顏色。甚至在更早的春秋著作《禽經》中就有過這麼一段對於朱䴉顏色的描述,「赤玉雕成彪炳毛,紅綃剪出玲瓏翅」。可見這抹紅是多麼的深入人心。險些消失的朱䴉關於朱䴉復育的故事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如今數量稀少的朱䴉,曾經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除了中國以外,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都曾有關於朱䴉的記錄。
  • 野生動物保護典範:從7到3000,朱䴉保護之路
    來源:新京報9月10日,洋縣,朱䴉生態園大網籠內,工作人員給朱䴉餵食。9月10日,救護人員正在給受傷的朱䴉89B治療傷處。9月10日,洋縣,朱䴉生態園大網籠內,朱䴉正站在最高的樹枝上休息。 記者 陶冉【編者按】 有評論說:「從法律上保護動物不僅僅是顯示愛心和體現文明的『裝飾』,更是關懷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
  • 朱䴉 再度起飛在秦嶺
    前來覓食的朱䴉,掠過人的頭頂,長喙、鳳冠、紅首、白羽。行走陝西洋縣鄉野,這樣的場景不時可見。時針撥回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䴉,3年跋涉5萬餘公裡,1981年5月,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由此,一場拯救朱䴉的行動迅即開啟。
  • 中國給日本送去大熊貓、朱䴉,日本送了中國什麼?
    此前已有日媒透露,安倍在訪問期間計劃向中國提出租借大熊貓的申請。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在中日兩國外交關係的重要時刻,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日本第一次收到中國贈送的大熊貓是在1972年。那一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大熊貓康康(雄性,當時2歲)、蘭蘭(雌性,當時4歲)來到日本,落戶東京上野動物園。當時,康康和蘭蘭的到來迅速引發了日本的「熊貓熱」。那個年代的一些文藝作品,也描寫過日本舉國上下對這兩隻可愛動物的喜愛。
  • 人民日報:朱䴉再度起飛在秦嶺
    時針撥回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䴉,3年跋涉5萬餘公裡,1981年5月,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  由此,一場拯救朱䴉的行動迅即開啟。當年便拿出第一招:在有朱䴉活動的鄉村,選拔優秀青年農民做巡護員。很快,31人組成的新隊伍,奔赴野外一線。  那一年,李昌明23歲,劉義25歲,是隊伍裡的主力。「朱䴉雖有增加,但保護不能鬆勁兒。」
  • 從遍布全境的國鳥,到徹底的滅絕,日本朱䴉經歷了什麼?
    兩腿之間,有一隻不滿一歲的小朱䴉,老人正用手餵它吃活泥鰍。朱䴉毫不懼人,從他手裡啄來泥鰍,然後吞下。有時,泥鰍從喙裡滑落,在地上亂蹦,朱䴉瞬間瞪大眼,趕緊把它捉回來。慌亂的樣子惹人憐愛。春雄端詳著站在老人左手上的朱䴉,說:「宇治先生,它可真親近你。」給朱䴉餵食的老人名叫宇治金太郎。
  • 朱䴉是如何從全球只剩7隻繁衍到如今的4000多隻的
    有大熊貓分布和棲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增加到67處。不過朱䴉在日本同樣處於瀕危狀態:1981年日本全境只剩下最後5隻朱䴉。日本為搶救這一瀕危物種只得把這最後僅存的五隻野生朱䴉全部捕獲後送到保護中心進行人工飼養。這實際上宣告了野生朱䴉在日本的絕跡。然而就在這一年從中國傳來了好消息:從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織了朱䴉專題考察隊,在經過三年的苦苦尋找後終於有了收穫。
  • 圍觀|朱䴉,再度起飛在秦嶺!
    前來覓食的朱䴉,掠過人的頭頂,長喙、鳳冠、紅首、白羽。行走陝西洋縣鄉野,這樣的場景不時可見。時針撥回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䴉,3年跋涉5萬餘公裡,1981年5月,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由此,一場拯救朱䴉的行動迅即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