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巴中一位9歲的小男孩,經歷了命懸一線的一幕。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
小男孩的爺爺出門忘帶鑰匙沒法進屋,於是他想了個奇招——用一根尼龍繩把小男孩從6樓樓頂吊往3樓窗戶,想讓孫子從窗戶爬進屋裡打開門!
沒想到繩子中途斷裂,男孩被困4樓防護網接近一個小時,撐到體力不支才被民警趕到救了下來。
我猜這位爺爺應該是抱著僥倖心理讓小男孩爬高,而小男孩則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存在。
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成功救了下來。否則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通過這件事,我們應該受到一些啟發: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危險,才是最大的危險。
01
冒險
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長深有體會,我們覺得危險的事情,不讓孩子去做,可他們卻偏想去試試。
想起周末帶孩子到小區廣場玩,遇見一個背著媽媽偷偷玩單槓的8歲男孩。
那天,我兒子像往常一樣翻上單槓,小猴子似的吊著,興奮地了不得。
旁邊一個男孩也跑過來躍躍欲試,被他媽一嗓子吼住了:「下來,太危險!掉下來摔著怎麼辦?」
原來,這位8歲的男孩從來沒有翻過單槓,因為在他父母看來危險的事,他是絕對不能去做的。
小男孩哭喪著臉抱怨——
「每次出去玩,爬高、蹦跳之類的遊戲,媽媽從來都不讓我做。但是看著小朋友爬上爬下的很開心,我也想試試啊!」
後來,他媽媽轉身剛回家,他逮著機會呲溜翻上單槓,玩得不亦樂乎。
皇后毛德大學兒童早期教育教授Ellen Sandseter曾在全球權威雜誌《進化心理學》上總結:
「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
在冒險刺激中,孩子起初是被嚇壞了,但隨後就能克服這樣的恐懼。」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他們會有很大的激情去探索。
而父母阻止的事對他們無異於是一大刺激和暗示,反而激起他們更要去嘗試的念頭。
就像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越神秘新鮮,對孩子越有誘惑力,更能激發起孩子的冒險心性。
02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
不知道什麼叫「怕」
因為不捨得孩子去冒險,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做「割草機父母」,在前面給孩子清障。
為了讓孩子遠離危險,絞盡腦汁地做了層層保護。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明星媽媽馬舒雅可謂做到了極致——
怕孩子磕碰,她索性把客廳的家具全部搬空,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全家人每天吃飯都只能在客廳鋪毯子。
怕孩子受傷,她不讓2歲的孩子開門、爬沙發,因為會摔倒。
老公置辦了新家具。孩子們覺得很新鮮,在家爬上爬下,小兒子不小心從沙發上摔下來,馬舒雅擔心壞了,命令孩子不準再爬沙發。
其實,這樣的「過度保護」可能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鄰居家的孩子快兩歲多了,會走之後不愛讓大人領著,總喜歡跑。
奶奶每次出門總是提心弔膽,因為擔心孩子會摔倒,很少帶孩子出門,每次孩子一想要跑,立馬就會喊停。
因為擔心孩子炒菜會被油濺到,盛飯會被燙著,我家的廚房一向是孩子的「禁地」。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為父母做一道菜。
孩子第一次炒菜,隔著十萬八千裡就往鍋裡扔菜。
看著熱油四濺的大型「翻車」現場,我才後悔沒有早點讓他進廚房,沒有早點教給他必要的做飯常識。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過: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事實上,我們的過度保護,只是把可能的危險都藏起來,讓孩子看不見、摸不到「危險」。
然而,不讓孩子接觸任何有可能的危險,只會讓頭腦裡毫無「危險概念」的他,離危險更近。
當孩子長久的被父母護在羽翼下,逐漸失去了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那麼也就扼殺了他的對危險的警覺能力。
如果孩子沒有對危險的警覺能力,會發生什麼呢?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位媽媽特別疼愛兒子,兒子每次出門,都是媽媽貼身護送。
有一天,媽媽因為身體原因沒法接送,就讓兒子自己上學。
那一天,這個15歲的男孩長這麼大頭一回自己過馬路。也就是那一天,他在馬路中央遭遇了車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無所畏懼」,反而不懂保護自己。
與其為孩子承擔和規避一切危險,倒不如早早給孩子面對危險的機會,並教會孩子辨別危險、規避危險的能力。
03
真正的安全
從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開始
冒險是把雙刃劍,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
然而,真正的安全教育,反而是從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開始的。
美國有所名叫Tinkering School的學校,學生從七八歲到十幾歲不等。
在這裡,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考試,卻給學生們提供木頭、釘子、繩索、輪子、甚至電鑽等各種「學習道具」,鼓勵學生們像木工那樣「敲敲打打」,創造腦洞大開的作品。
比如木船、動力火車、樹屋、木質摩託車…不一而足。
一開始,很多人驚呼,「讓孩子使用電鑽、鋸刀等工具,豈不是一種很大的冒險?」
對此,創始人基弗爾塔利是這樣說的:
「只有真正操作練習那些稍有一些危險的活動,才可以慢慢發展出預測危險的能力。
杜絕孩子們嘗試一些『危險』的挑戰,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探索世界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接觸危險——產生恐懼——不再觸碰,是人本能的反應。
但因為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過度保護,讓這種本該是本能的東西反而喪失了。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跌跌撞撞、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鍵屏蔽掉孩子所有可能的危險。
生活中,怎樣鼓勵孩子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讓他冒險和嘗試呢?
1.有監督有指導,讓孩子「離危險最近」,也「離安全最近」。
有網友曾經發帖說,自己家孩子兩歲多時特別擰。
做著飯的鍋他非要碰,剛盛出來的菜就要吃,每次提醒他「太燙了很危險」,他總是不聽,惹得他每次被阻止時都要大哭。
有一次,剛煮好飯的鍋蓋稍微有點燙,她故意讓孩子過來試了試,告訴孩子這就是「燙」,孩子摸了一下嚇得騰得彈開了,嘴裡一直說著「燙」。
從那以後,再給孩子提醒「燙」時,她就再也不碰了。
與其紙上談兵地告訴孩子危險,不如在自己的監督下讓孩子試著觸摸可控的危險,讓孩子 「離危險最近」,也「離安全最近」。
當然,一些風險性物品的使用事項、危險動作的注意點,還是要跟孩子講清楚。
2、冒險要與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相襯
每個孩子發育的特質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膽小,他本來就不敢冒險的東西,沒有就沒有必要非逼著他嘗試,而是要慢慢來。
還有一種孩子,人小膽大,但能力還達不到,這時候我們就要注意,讓孩子冒險的事物,一定是安全係數比較高的。
3、捨得讓孩子受小傷,他才可能不會吃大虧
冒險就意味著不會萬無一失,安全教育也並不是「不準受傷」教育。
用剪刀時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他能知道疼,下次就會注意。
摔倒的經歷對孩子並非毫無意義,它會成為孩子的經驗,教會孩子哪些地方更容易摔倒,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做躲避。
磕磕碰碰、擦破點皮,都沒關係,冒險的過程就要捨得讓孩子吃小虧,才能讓他長記性。
確保安全的最好方法,是能夠判斷危險。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在父母的保護下行動,他想要學會判斷危險,這是很難的。
有監督,有指導,結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讓孩子接觸可控的危險。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這將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越來越準確地識別危險。
我們的任務,不是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而是讓孩子,自己撐起那把傘。
鼓勵孩子攢足勇氣去「冒險」,才是他未來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