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遠離危險?有遠見的父母都這樣做……

2021-01-10 沐輕說

最近,四川巴中一位9歲的小男孩,經歷了命懸一線的一幕。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

小男孩的爺爺出門忘帶鑰匙沒法進屋,於是他想了個奇招——用一根尼龍繩把小男孩從6樓樓頂吊往3樓窗戶,想讓孫子從窗戶爬進屋裡打開門!

沒想到繩子中途斷裂,男孩被困4樓防護網接近一個小時,撐到體力不支才被民警趕到救了下來。

我猜這位爺爺應該是抱著僥倖心理讓小男孩爬高,而小男孩則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存在。

幸運的是,男孩最後被成功救了下來。否則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通過這件事,我們應該受到一些啟發: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危險,才是最大的危險。

01

冒險

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長深有體會,我們覺得危險的事情,不讓孩子去做,可他們卻偏想去試試。

想起周末帶孩子到小區廣場玩,遇見一個背著媽媽偷偷玩單槓的8歲男孩。

那天,我兒子像往常一樣翻上單槓,小猴子似的吊著,興奮地了不得。

旁邊一個男孩也跑過來躍躍欲試,被他媽一嗓子吼住了:「下來,太危險!掉下來摔著怎麼辦?」

原來,這位8歲的男孩從來沒有翻過單槓,因為在他父母看來危險的事,他是絕對不能去做的。

小男孩哭喪著臉抱怨——

「每次出去玩,爬高、蹦跳之類的遊戲,媽媽從來都不讓我做。但是看著小朋友爬上爬下的很開心,我也想試試啊!」

後來,他媽媽轉身剛回家,他逮著機會呲溜翻上單槓,玩得不亦樂乎。

皇后毛德大學兒童早期教育教授Ellen Sandseter曾在全球權威雜誌《進化心理學》上總結:

「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

在冒險刺激中,孩子起初是被嚇壞了,但隨後就能克服這樣的恐懼。」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他們會有很大的激情去探索。

而父母阻止的事對他們無異於是一大刺激和暗示,反而激起他們更要去嘗試的念頭。

就像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越神秘新鮮,對孩子越有誘惑力,更能激發起孩子的冒險心性。

02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

不知道什麼叫「怕」

因為不捨得孩子去冒險,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做「割草機父母」,在前面給孩子清障。

為了讓孩子遠離危險,絞盡腦汁地做了層層保護。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明星媽媽馬舒雅可謂做到了極致——

怕孩子磕碰,她索性把客廳的家具全部搬空,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全家人每天吃飯都只能在客廳鋪毯子。

怕孩子受傷,她不讓2歲的孩子開門、爬沙發,因為會摔倒。

老公置辦了新家具。孩子們覺得很新鮮,在家爬上爬下,小兒子不小心從沙發上摔下來,馬舒雅擔心壞了,命令孩子不準再爬沙發。

其實,這樣的「過度保護」可能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鄰居家的孩子快兩歲多了,會走之後不愛讓大人領著,總喜歡跑。

奶奶每次出門總是提心弔膽,因為擔心孩子會摔倒,很少帶孩子出門,每次孩子一想要跑,立馬就會喊停。

因為擔心孩子炒菜會被油濺到,盛飯會被燙著,我家的廚房一向是孩子的「禁地」。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為父母做一道菜。

孩子第一次炒菜,隔著十萬八千裡就往鍋裡扔菜。

看著熱油四濺的大型「翻車」現場,我才後悔沒有早點讓他進廚房,沒有早點教給他必要的做飯常識。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過: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事實上,我們的過度保護,只是把可能的危險都藏起來,讓孩子看不見、摸不到「危險」。

然而,不讓孩子接觸任何有可能的危險,只會讓頭腦裡毫無「危險概念」的他,離危險更近。

當孩子長久的被父母護在羽翼下,逐漸失去了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那麼也就扼殺了他的對危險的警覺能力。

如果孩子沒有對危險的警覺能力,會發生什麼呢?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

有位媽媽特別疼愛兒子,兒子每次出門,都是媽媽貼身護送。

有一天,媽媽因為身體原因沒法接送,就讓兒子自己上學。

那一天,這個15歲的男孩長這麼大頭一回自己過馬路。也就是那一天,他在馬路中央遭遇了車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無所畏懼」,反而不懂保護自己。

與其為孩子承擔和規避一切危險,倒不如早早給孩子面對危險的機會,並教會孩子辨別危險、規避危險的能力。

03

真正的安全

從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開始

冒險是把雙刃劍,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

然而,真正的安全教育,反而是從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開始的。

美國有所名叫Tinkering School的學校,學生從七八歲到十幾歲不等。

在這裡,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考試,卻給學生們提供木頭、釘子、繩索、輪子、甚至電鑽等各種「學習道具」,鼓勵學生們像木工那樣「敲敲打打」,創造腦洞大開的作品。

比如木船、動力火車、樹屋、木質摩託車…不一而足。

一開始,很多人驚呼,「讓孩子使用電鑽、鋸刀等工具,豈不是一種很大的冒險?」

對此,創始人基弗爾塔利是這樣說的:

「只有真正操作練習那些稍有一些危險的活動,才可以慢慢發展出預測危險的能力。

杜絕孩子們嘗試一些『危險』的挑戰,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探索世界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接觸危險——產生恐懼——不再觸碰,是人本能的反應。

但因為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和過度保護,讓這種本該是本能的東西反而喪失了。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跌跌撞撞、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鍵屏蔽掉孩子所有可能的危險。

生活中,怎樣鼓勵孩子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讓他冒險和嘗試呢?

1.有監督有指導,讓孩子「離危險最近」,也「離安全最近」。

有網友曾經發帖說,自己家孩子兩歲多時特別擰。

做著飯的鍋他非要碰,剛盛出來的菜就要吃,每次提醒他「太燙了很危險」,他總是不聽,惹得他每次被阻止時都要大哭。

有一次,剛煮好飯的鍋蓋稍微有點燙,她故意讓孩子過來試了試,告訴孩子這就是「燙」,孩子摸了一下嚇得騰得彈開了,嘴裡一直說著「燙」。

從那以後,再給孩子提醒「燙」時,她就再也不碰了。

與其紙上談兵地告訴孩子危險,不如在自己的監督下讓孩子試著觸摸可控的危險,讓孩子 「離危險最近」,也「離安全最近」。

當然,一些風險性物品的使用事項、危險動作的注意點,還是要跟孩子講清楚。

2、冒險要與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相襯

每個孩子發育的特質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膽小,他本來就不敢冒險的東西,沒有就沒有必要非逼著他嘗試,而是要慢慢來。

還有一種孩子,人小膽大,但能力還達不到,這時候我們就要注意,讓孩子冒險的事物,一定是安全係數比較高的。

3、捨得讓孩子受小傷,他才可能不會吃大虧

冒險就意味著不會萬無一失,安全教育也並不是「不準受傷」教育。

用剪刀時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他能知道疼,下次就會注意。

摔倒的經歷對孩子並非毫無意義,它會成為孩子的經驗,教會孩子哪些地方更容易摔倒,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做躲避。

磕磕碰碰、擦破點皮,都沒關係,冒險的過程就要捨得讓孩子吃小虧,才能讓他長記性。

確保安全的最好方法,是能夠判斷危險。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在父母的保護下行動,他想要學會判斷危險,這是很難的。

有監督,有指導,結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讓孩子接觸可控的危險。

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這將幫助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下,越來越準確地識別危險。

我們的任務,不是做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而是讓孩子,自己撐起那把傘。

鼓勵孩子攢足勇氣去「冒險」,才是他未來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利器。

相關焦點

  • 現實版《隱秘的角落》,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交朋友要謹慎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玩伴,防範身邊的危險呢?第一、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孩子如何選擇朋友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人都有兩面性。我們要教育孩子善良,一方面要真心對待朋友,一方面也要有分別的區別對待朋友。要把真誠正直的人歸類為好朋友,而那些總是想帶你去做壞事的的孩子就歸為壞朋友,一定要遠離。
  • 孩子在家喜歡翻箱倒櫃?不要急著揍孩子,聰明的父母都這樣做!
    這些可都是玲玲的寶貝閨女的傑作。除了把自己的玩具扔的亂七八糟外,還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溜進廚房,打開廚房櫃左翻翻右看看。看到有盒子或者袋子之類的東西毫不顧忌的伸手就抓,一探究竟。有好多次嘴裡都含一把生的豆子,還把麵粉弄的渾身都是,就像是洗了一個麵粉澡一樣。
  • 北京房山:父母把孩子掛峭壁上拍照,孩子火了,父母如願了嗎?
    就是這樣一段令人非常揪心的視頻,在網上迅速引起了關注。據視頻發布者稱把孩子掛在峭壁上並在旁邊拍照的是孩子的父母。視頻發布後,很多網友都對視頻中的孩子父母表示了強烈的質疑。有網友問:「孩子是撿來的嗎?懷疑不是親生的。」有網友留言說:「建議把孩子父母也掛在峭壁上試試。」也有網友留言說:「這樣的父母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建議為人父母也要持上崗證。」
  • 一到學習時間,孩子就磨磨蹭蹭,父母這樣做讓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瓶頸期:當父母決定放手孩子的學習後,失去父母催促提醒的孩子開始整天在家念叨著要努力學習,要寫作業,但是,手卻一直拿著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一玩就是一整天,自己作業沒完成之後心情又十分煩躁,氣急敗壞,父母管教反而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但如果不管的話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 親人去世,孩子無比悲傷。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痛苦
    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傷的情緒。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父母自己也是非常難過的。但是父母要注意到孩子在整個事件中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並幫助他們安然度過這場「情感危機」。1.父母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告訴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並且也讓孩子知道自己過段時間會好的,這樣就不會讓孩子感到過於擔憂,也不會亂猜測原因。在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的感覺好起來,這樣才能照顧好孩子。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有需要休息和情緒調節的時候。所以,當孩子看到父母哭時,最好是把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們。
  • 孩子趴在窗戶上,嚇唬還是輕描淡寫的處理?決定了你是怎樣的父母
    現在滿大街的人都在說正能量,好像誰說點負能量的東西都顯得格格不入似的,這種思維方式也不知不覺地貫徹到了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給孩子說一點不好的信息。正能量父母怎樣教育孩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趴在窗戶上,寶爸看見了,吼了孩子兩句,「快下來,危險!」孩子嘻嘻哈哈不以為然,寶爸著急了,過去一把把孩子抱了下來。這樣的教育方式有效嗎?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子女如何教育一直都是很多家長心裡的一個大問題,每個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棟梁之才,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會慢慢發現孩子身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父母十分頭疼。以前很多家長在面對搞破壞、調皮搗蛋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忍不住去打孩子。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大都有這3種特徵,怨不得別人
    李玫瑾教授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父母大都有這三種特徵,怨不得別人1.夫妻感情不好,經常吵架的家庭一個夫妻不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爭吵、互相罵髒話、發脾氣的情況下,性格會變得內向、自卑、不愛與人交談,甚至到了社會上也不知道究竟與人如何相處,父母的相處方式,會成為他們人生的陰影,在以後的生活中也難以擺脫。
  •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父母要激勵孩子自信心,不要語言打擊孩子
    對於孩子上進心的培養,是很多家長想要知道了解的,那就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的進取心。 因為只有父母給予孩子正面的讚賞,才能讓孩子體會到進步帶來的好處,才能體會到那種進步被讚賞的感覺,這樣有助於孩子形成自己的上進心,去想要更加努力,去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寬容孩子的錯誤 家長對於孩子的錯誤不要揪著不放,也不要狠狠批評孩子。對於有些錯誤,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寬容,讓孩子自己明白內疚就好了。
  • 孩子天生左撇子,但在其他孩子眼中是怪胎,情商高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天生左撇子是隱性基因遺傳在遺傳學中,孩子的基因有一部分是來自父親,而另一部分來自於母親,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的話,那麼孩子極大概率是左撇子;如果父母都不是左撇子的話,那麼孩子出現左撇子的概率會是非常的小。
  • 給新生兒「摳」鼻屎,這樣做最危險!很多父母還在做
    說起清潔鼻屎,估計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用手摳,可是寶寶的鼻子可以摳嗎?絕對不可以!寶寶的鼻孔小,鼻屎又硬硬的,不僅不好摳,還會對寶寶的鼻腔造成傷害,危害寶寶的健康。給新生兒「摳」鼻屎,這樣做最危險!很多父母還在做1.損傷鼻腔皮膚寶寶的鼻孔比較小,即便是媽媽最小的指頭也很難伸進去,每次往裡塞寶寶都會不舒服。
  • 聰明的父母這樣回答
    難怪表姐這麼擔心,她怕軒軒有了一大筆壓歲錢,花錢更沒有節制。像表姐一樣擔心孩子亂花錢的父母不在少數,尤其是每到過年,七大姑八大爺一陣紅包雨,孩子一下子喜提巨款。做父母的怕孩子大手大腳亂花錢,想幫孩子保管,可孩子不樂意,人家說了,壓歲錢是給他們的,爸爸媽媽憑什麼管,可是完全交給孩子吧,父母又不放心。
  • 不要把「養孩子」推向極端:斯坦福教務長對「過度養育」的父母這樣...
    她看到很多中上產父母過於努力地保護著他們的孩子,確保孩子們遠離失望、失敗和艱辛,並走向成功。這麼做,其實長期危害巨大 ..."過度的幫助"可能可以幫助孩子在申請大學時擁有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但也會讓孩子失去了解他們究竟是誰、他們熱愛什麼、以及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機會。
  • 早教專家孫瑞玲,激發孩子英語啟蒙,父母需要這樣做
    而且英語是必學的一門科目,也是世界上流行的國際語言,所以孩子還是很有必要進行英語啟蒙的,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比如在帶孩子出去散步時候,孩子在走路時,家長就可以邊走邊喊著「one」,「two」,孩子看家長這樣做,也會習慣性的跟隨家長一起喊口號,在這種環境下
  • 孩子玩手機不撒手?精明爸媽這樣做,讓孩子把手機打入冷宮
    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在許多家庭裡,寶寶都喜歡抱著手機不撒手,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停不下來。手機既是寶寶的「摯愛」,同時也是寶寶的「禁忌」,只要寶寶一拿起手機,爸媽立刻制止,一把搶走,仿佛手機就是「洪水猛獸」,可寶寶的內心戲卻是,憑啥只許你們大人整天抱著手機不放?手機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其實未必。
  • 老人有4句話常對孩子說,容易把孩子養廢,父母一定要重視
    由於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因此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是雙職工,這就致使他們沒有時間看管孩子。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父母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孩子交給老人去帶。但由於隔代親,致使老人帶孩子的方式會偏向溺愛,一切包辦的育兒思想甚至還會慢慢將孩子養廢掉。
  • 孩子愛頂嘴發脾氣?父母這樣做勝過一萬句責罵!
    疫情期間,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時常會有家長抱怨,自己快被家裡的熊孩子氣瘋了,孩子在家愛頂嘴,和家長對著幹,常常沒理由的反抗,大人說東他偏往西,還歪理一大堆。有些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只能用「吼」,結果孩子反倒會大哭大鬧,家長實在沒轍,孩子不聽話,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
  • 孩子最怕父母做的9件事,每件都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做過幾件?
    這9件事,就會很傷害寶寶,但卻有不少父母都做過,看看你做過幾件呢?1、父母吵架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很多夫妻結婚後,花前月下變成了柴米油鹽,各種小事磕磕絆絆,生氣吵架是難免的。2、父母發脾氣發脾氣時一般很難理智,父母看到寶寶做了錯事後,想去教育下,如果只是通過發脾氣來解決,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讓父母發脾氣,更加不知道該如何改正了。
  • 父母有這4種行為,會讓孩子永遠長不大,希望你不是!
    你會發現,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往往存在著諸多的弊端,而這些弊端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永遠長不大。01過度保護我們小時候父母跟我們說得最多的一些話語就是:這個不可以碰,危險;那個不要這樣做,危險;那裡不可以去,危險;.....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其中「矛盾心理」包括以下三點:a.嘴上說要好好讀書,行動上卻做不到;b.擔心被學校勸退開除,卻又死性不改;c.呆在家裡真無聊,但是又不願去上學;而「逆反心理」則包括a.和父母對著幹;b.和老師對著幹;最後強調了深入了解孩子「逃避心理」的重要性——當孩子處於「逃避心理」狀態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勸導以及講道理,就無異於「對牛彈琴」,父母所有的付出以及用心良苦都將付諸東流,變成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