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稱為最美獸醫的臺灣姑娘簡稚澄被網民謾罵到自殺。
簡稚澄從小就十分愛護動物,是臺大獸醫專業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後,為了照顧更多的動物,簡稚澄選擇去流浪動物收容所工作。誰知第一天上班,她就親眼目睹六十多隻狗狗被安樂死。原來,收容所的硬體設施十分有限,按規定,如果這裡的動物在12天內未被領養,就要被實施安樂死。
為了讓更多愛心人士領養救助收容所裡的動物,簡稚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小動物的照片,描述安樂死的過程和收容所的困難。誰知她不但沒能獲得好心人的幫助,反而遭到鍵盤俠的留言辱罵,稱其為讓狗狗安樂死的「女屠夫」。
隨後,很多「吃瓜群眾」不問青紅皂白,簡單粗暴、情緒化地實施網絡暴力,打電話、發帖子侮辱謾罵簡稚澄,無視她提供的說明和解釋。簡稚澄最終承受不住輿論的譴責,給自己注射了用來給動物安樂死的藥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經不起推敲的謠言論,為何會有如此多人信以為真?
眾多網民為何要對素不相識的女孩痛下殺手?
早在1895年,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就在著作《烏合之眾》中給出了解釋:這些不理智的行為,是由「心理群體」的特性導致的。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語言生動流暢,分析鞭辟入裡,一經問世,已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對後世影響極大。
本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裡,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皇權崩塌後,在少數人的慫恿下,變成了極端、情緒化、野蠻的群體,能夠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於是,勒龐從這些現象中挖掘出了群體的本質和特性,寫出了這部傳世之作。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詳細說說什麼是烏合之眾,他們有哪三大特點。
「心理群體是一個由異質成分組成的暫時現象,當他們結合在一起時,就像因為結合成一種新的存在而構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會表現出一些特點,它們與單個細胞所具有的特點大不相同。」
勒龐口中的「烏合之眾」,指的是心理學概念上的「群體」。聚集在一起的個人,只要有著共同的目標,就可以形成一個「心理群體」。
無論這些個體的職業、年齡、智商有多麼不同,只要形成了群體,他們就開始具備這個群體的特徵,個體之間的共性得到強調,個性遭受壓制。
比方說,大街上的車來車往不算群體;交通堵塞時,車主們有了快速通行的共同目標,就形成了群體。千萬網民不算群體,如果他們都是某個明星的粉絲,就形成了群體。
智商1+1<2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群體無意識」,是《烏合之眾》中最基本的觀點。
勒龐認為,人們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智力、推理、邏輯能力,在人類的頭腦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個體的絕大多數的行動,都受到基本情緒、欲望的支配。
當一群人聚集成群體,這些情緒和欲望會不斷被疊加放大,而個體擁有的特性、智力會受到壓抑。因此,當群體聚合的時候,群體會變得非常情緒化、依靠本能行動,相對的智力會低於平均水平。
也正因為這樣,群體不具備理性思維,更依賴形象思維。要想打動群體,生動的圖片比嚴謹的分析更有效果。
非黑即白
由於智商不在線,群體沒辦法理解複雜的情況,也不接受討論,而是傾向於把所有事情都簡單化。這就導致了在他們眼中,世界非黑即白。
一個觀點,要麼是真理,要麼是謬誤;一個人,要麼是大善,要麼是大惡。
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觀點,群體就把持不同觀點的所有人都視為仇敵。
網上時不時會出現不同明星粉絲罵戰,一些比較極端的粉絲把自己的偶像看作真理,把自己的群體看作教會,那麼持不同觀點的人,簡直就是異教徒,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情感極端
人是感情的動物,一不小心就會被情緒主宰。個體如此,群體就更情緒化、更容易走極端了。
在勒龐看來,由於群體的無意識,人們傾向於誇大自己的情感,也更容易被極端的情感所打動。表現在行動上,群體既可能犯下可怕的罪行,也可能做出最高尚的善舉。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1789年8月4日晚,法國貴族們在群體的鼓動下,投票廢除了本屬於自己的特權。換在其他境況下,這些貴族很難做出這樣的舉動,但在群情激奮中,他們表現出了自我犧牲、顧全大局的高尚道德。
在《烏合之眾》裡,勒龐預言人類將進入群體時代。舊的宗教和皇權式微,群體將決定國家命運,左右社會輿論的。
100多年後的今天,《烏合之眾》的很多觀點都在當代社會得到了印證。網絡暴力的頻頻發生,川普的成功當選,背後都能發現烏合之眾的身影。
我們了解了群體的特徵,就要時時自省、時時警惕,讓自己在眾人皆醉時保持清醒,在這個群情洶湧的時代,即使身在烏合之眾中,也能獨立自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