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放毒!周星馳電影裡的食神,被這部美食劇拍出來了

2020-12-04 頭號電影院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

五一小長假,恐怕不少人正在各地愉快度假,而一座城市能夠成為度假聖地的必備條件:景點、美食、人文,缺一不可。

作為旅遊界的中流砥柱——吃貨而言,在他們的眼裡,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自然就是美食

再進一步,如果想感受這座城市真實的、煙火氣的生活狀態,想要嘗到極具代表性的美食,那麼深夜裡人氣鼎盛的路邊攤,一定是絕佳的選擇。

這個深夜,我要放個毒。

今天要說的,正是深沉夜色裡令人一掃疲憊、聚焦各地路邊攤「靈魂」的美食新劇——《街頭絕味》,也譯《街頭美食》,但個人更願意叫它,「街邊有食神」

這是一部由Netflix(奈飛)製作的紀錄劇集,剛剛開播,就收穫不錯的口碑和評分。

Netflix已無需多介紹,它代表著各種具有品質保證的影視生產力。

更重要的是,這劇是由美食紀錄劇集《主廚的餐桌》原班人馬打造,這劇此前創下極高口碑,在豆瓣多年連續拿下9分以上的分數。

《主廚的餐桌》是記錄米其林大廚以及平凡廚師的,有關食物的信念、堅持、創造的傳奇故事,因為廣受歡迎,故事講述的曲折動人,被稱為是「交響樂般」的美食紀錄片。

這次,他們又將鏡頭聚焦在了路邊攤隱藏的大廚裡,創造出了第一季的《街頭絕味》。

這部劇裡的主角們,正是周星馳電影裡所展現的路邊「食神」:最接地氣的人,做最接地氣的美食。

這一部新劇當中,記錄者們走過了世界上的九個城市,泰國曼谷、日本大阪、印度德裡、中國臺灣嘉義……這九個城市無一例外全都位於亞洲,所以這部紀錄片也被稱之為「亞洲有食神」。

這裡的「食神」絕非浪得虛名,他們都是經過無數用戶口味的千錘百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而成為了令人難忘的味道創造者。

比如第一集中,泰國曼谷,一位毫不起眼、七十多歲老太太廚師「痣姐」。

她天天守著火光,戴著厚重的護目鏡炒菜,掂著鐵鍋的胳膊青筋暴起。

有人問她累嗎?她說她要幹到她幹不動為止,因為炭火和鐵鍋就是她的信念。

也是她的信念支撐著她走到現在:最初她是一個普通的裁縫,卻遭遇了一場意外的大火,燒光了她的所有家產,除了一身睡衣什麼都沒留下。

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她在自己母親的小店裡,成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炒麵廚師。

幾年過去,她對廚師這一份工作越來越熟悉。

她又邁出了更大膽的一步,選擇引進了昂貴的海鮮食材,做出了美味、獨具自身特色的一系列海鮮飯菜,攢錢開了一家店鋪。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她在一成不變的攤位上常常自己研發新菜品,保證獨樹一幟的個性。

慢慢的,她店裡開始需要預約才能吃得上飯菜,她的菜單上擁有了上百道屬於痣姐味道的特色菜。

2017年,她從一名小有名氣的路邊攤小廚,搖身一變成為了聲名遠播的米其林一星廚師,也是當年曼谷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路邊攤」美食店主。

海鮮炒米粉

黃金蛋包蟹

她說:「你要喜歡自己煮的菜,煮的時候每一個小細節都要精益求精。」這也是她信念裡重要的一環,直至今日。

第二集裡日本大阪大叔,則是靠骨子裡的熱情、幽默與每天新鮮的食物取勝。

最初的他,因為沒錢,就在卡車放上一塊鐵板,賣吃的,客人連個落座的地方都沒有,而他,成了一個簡易居酒屋的老闆兼大廚。

他常常「戲弄」自己的顧客,在街邊隨意拉著過路的路人來吃飯、讓他們幫著洗碗、讓客人收拾自己的碗筷等等。

他還常常像小丑似的,展現一些類似引體向上、噴火槍噴出大火焰的「雜技」,來逗客人們開心。

他認為,比起食物,讓自己的顧客開心更重要。

但往往,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有人留言說,自己看哭了。

原來,在這位日本大阪大叔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去世了,他的父親因為難以接受而性情大變,常常酗酒,對他施暴。

嚇到他一個人躲在海邊、碼頭……就是不敢回家。

如今,他的父親也早已去世,但鏡頭前他提起這些往事的回憶時,眼淚還在眼眶裡打轉。

也許正是因為小時候受到的傷害太沉重,才讓他以如此幽默的方式,面對今後的人生。

他的願望,從不是什麼大富大貴,就是開一家居酒屋,然後娶妻生子。

他的菜和他的人一樣,平凡,但又令人溫暖。他說:「讓人感到快樂比賺錢更重要。」

比起《舌尖上的中國》中令人大快朵頤的畫面和宏大的敘事,《街頭絕味》別出心裁地將側重點放在了美食攤主這些小人物的傳奇故事上,有的觀眾更喜歡它的質樸滋味。

「沒有美食家的指點江山,只有食客的感受和店家的心得。」

「不是單純以上的美食紀錄片,那些默默無聞的攤販已經變成自己生活的英雄了。」

在他們不起眼的路邊攤世界裡,味道由他們創造、火焰由他們變幻、食材由他們烹飪……他們收放自如,充滿自信。

他們,就是掌控這些食物美味秘訣的王者。

主廚三重奏

醉貓炒河粉

叉燒面

章魚小丸子

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對烹飪美食充滿信念。

無論是自尊自強的痣姐,還是從頭至尾只想開一家居酒屋的大叔,甚至紀錄片裡只有寥寥幾句介紹的章魚燒、大阪燒、製作咖喱的攤主們,為了味蕾的快感和大家記憶中的美味,他們日復一日進行著重複性的勞動,想把這些看似最簡單的街頭美食,傳承下去。

這樣的美食主角,是如此普通,卻帶著令無數食客垂涎的煙火氣。

他們不需要被燈光聚攏,也不需要別人的崇拜,他們就是踏踏實實、精益求精的美食製作者,在自己的美食國度裡製作出最美味、最接地氣的食物。

這樣的街頭路邊攤,既擁有小人物的煙火氣,也擁有征服世界舌尖的魅力,平凡而動人。

痣姐說:

有其他大廚來我店裡吃飯,他們也叫我「大廚」。

身處路邊攤的他們,既是平凡又偉大的勞動者,也是當之無愧的食神。

第一時間推薦解讀好電影、好劇、好演員,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歡迎點擊關注「頭號電影院」

相關焦點

  • 《食神》影評,周星馳高水準的「美食題材電影」
    在香港的電影長河裡面,擁有很多出色的電影和演員,讓我們看到當時香港電影的蓬勃發展。在這麼多電影裡面,有一個人的電影遠播海外,那就是周星馳了。在周星馳眾多電影裡面,《食神》並不是經典的系列之一,很多人甚至都沒有看過《食神》這部電影,但是這部電影卻代表了當時「香港製造」的高水準。
  • 香港食神自創菜式食神叉燒,80港幣一份,周星馳電影中得到的靈感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周星馳星爺的電影《食神》這是一部1996年上映的動作喜劇,大家沒看過的可以看看。今天我們就講一講,聊一聊這部電影當中的幕後故事。這部電影是根據香港的食神戴龍為原型改編而成的,澳門賭王何鴻焱就曾為了吃到戴龍的炒飯,拿出了5000港元,可以說是轟動了當時的全港,周星馳星爺也是常去戴龍酒店去吃飯,也因如此和戴龍成為了好朋友。
  • 周星馳《食神》反諷美食權威,每個人都可以是美食之神
    看周星馳的《食神》有點欲罷不能。在周星馳影片中,美食絕對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更多味道在其中。你剛剛被絢麗的美食吸引住,饞得流口水,又會對片中張狂食神心生不滿,忽然食神落魄又有同情,期待他重振江湖。從唯我獨尊的食神權威到每個人都可以是食神,周星馳的美食領悟如何而來周星馳不愧是周星馳,反諷食神嘲笑過去的自己周星馳的影片,外表荒誕無釐頭,卻總有些深意在其中,這也是黑色幽默的魅力。
  • 周星馳電影中「普通」的《食神》,為何也讓人回味無窮?原因有三
    在周星馳的眾多經典電影中,如果要做一個排序,《食神》應當只能勉強入前十,前一段時間閒來無事(其實是周星馳的電影翻過來覆過去看了太多遍,最後挑到了《食神》)時又看了一次《食神》,猛然間驚覺即使只是勉強可入前十的一部電影,竟然也會讓人一看到底,中途不會有任何的放棄念頭,或許這就是周星馳電影的魅力所在吧。
  • 我吃過最好吃的一碗飯,是在周星馳這部電影裡
    關於飲食題材的影視作品,有日本的《深夜食堂》,還有中國的《舌尖上的中國》等等。《深夜食堂》是用料理來包裝社會人情。《舌尖上的中國》則是藉助食物來表達地域之間的飲食文化和風俗。和上述影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周星馳的《食神》。
  • 在《食神》這部電影裡,她用的是真名,幾個鏡頭就秒掉莫文蔚!
    說到周星馳演藝生涯的最好作品,《食神》這部電影必須上榜。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那是因為它不僅是一部單純的喜劇電影,更是一部很好的勵志電影。在電影裡,每一位演員都變現得非常的出色,尤其是這部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很讓人印象深刻!
  • 《食神》:周星馳真的不僅僅是在拍喜劇,那是在教做人
    1996年《食神》橫空出世,這部被譽為周星馳半自傳體電影,原因是周星馳用自己的英文名字拍攝。但,更值得圍觀的是天王劉德華曾評論他的作品:真的很諷刺這個社會。@hope聊影娛 小編作為一個不會做菜的人,看完《食神》都想去學著做菜,劇中大量的細節說出中華美食的燒菜秘訣。與其說這是一部喜劇片,不如說就是大型的燒菜課程。記得劉德華曾在某一採訪中說道:我最喜歡他的《食神》,因為他諷刺整個社會啊。
  • 周星馳電影《食神》,看星爺演繹經典,感受劇情背後的哲理
    哈嘍,大家好,我是驚蟄,今天來給大家帶來的是周星馳星爺的一部經典之作《食神》,相信這部電影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咱們今天就來一起回顧一下這部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是由星輝海外有限公司出品的喜劇動作片,由周星馳、李力持聯合導演,周星馳、谷德昭、曾謹昌聯合編劇,周星馳、莫文蔚、吳孟達主演。
  • 三部經典美食大片,30年不曾被超越,最後周星馳的《食神》奪冠
    中國三部經典美食大片,至今未曾被超越,由當今最有名的三位大導演完成,分別是李安的《飲食男女》,徐克的《滿漢全席》和周星馳的《食神》,以獨特的美食菜餚,高超的烹飪手法,把天馬行空的絕世武功融入進夢幻般的廚房中,讓人在看片中嘗到美食的"鮮"和武功的"爽"。
  • 《食神》的背後:周星馳一語成讖,兩大港式喜劇流派上演市場對決
    憑藉著「美食電影」的市場熱度,笑鬧不羈的故事設計,這部《金玉滿堂》在1995年拿下了3100多萬的票房成績,位居這一年港片票房排行榜的第5位。《金玉滿堂》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之後,周星馳也對徐克這種「武俠+美食」的電影創作思路發起了挑戰,並在1996年自導自演了《食神》。
  • 《食神》:好萊塢想翻拍,卻被周星馳嚴詞拒絕:除非冠軍是中國菜
    中國的文化裡,食文化可能是最無可辯駁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人們日常生活裡,吃喝玩樂吃喝玩樂,吃總是排在第一的。這也反映在各類火爆的關於「吃」的影視節目裡。周星馳的《食神》,是一部糅合了中國的很多文化元素的片子,裡面有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的美食,也有少林寺
  • 《食神》電影中,周星馳做的「佛跳牆」究竟是道什麼菜?
    佛跳牆在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中,史蒂芬·周(食神周星馳)和唐牛做的「佛跳牆」可謂出盡了風頭。佛跳牆其實「佛跳牆」屬閩系經典菜餚,在周星馳拍攝《食神》的年代,在港臺地區非常的火爆。因此,周星馳在《食神》中在福建莆田少林寺學習燒菜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除了以上的傳說,其他關於「佛跳牆」的傳說還有很多,雖然情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佛跳牆源於清朝道光年間,由福州當地一個飯館老闆研發。佛跳牆營養豐富,味道醇厚,不僅非常美味而且是上佳的滋補菜餚!
  • 深度品評《食神》中的饌玉炊金,以及電影背後的宿命映射
    但要說將真正用宿命之輪碾過的劇本,那還是《食神》,可謂處處都是象徵、通篇盡有所指。讓敗家子以片中美食為線索,鋪開來說道說道。周星馳擴大瀨尿牛丸的規模後,唐牛發現他選的店鋪點位,多在偏僻之處,連起來就是一個「死」字;但結果,那些點位不是店面,而是房租便宜的加工廠,生產出來的罐頭供給了全港的商超——這些商超密密麻麻,拼成了一個「贏(掂)」字。這是勞文生代表的編劇思想、周星馳代表的導演思想,在電影中的全面統一,也是全片最燃的段落。
  • 《食神》《回魂夜》豆瓣雙雙破八分,周星馳手握11部經典笑傲影壇
    就拿最近一段時間的周星馳電影來說吧,在2020年,周星馳又再度新增了兩部破8分的電影,分別是《食神》和《回魂夜》。這這兩部電影看過的人很多,在很多觀眾的心中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作品,不過這兩部電影在周星馳的電影中,相對來說是較為遜色的作品,如果要給周星馳的電影排個梯隊的話,《食神》和《回魂夜》只能算是第二梯隊的作品。
  • 《食神》中周星馳做的這道美食!當年沒有人吃,如今火爆全國
    《食神》中周星馳做的這道美食!當年沒有人吃,如今火爆全國。許多喜歡周星馳電影的小夥伴們一定記得在星爺電影中,有許多美食的鏡頭是雞腿,為什麼星爺對雞腿如此的著迷呢?於是,雞腿也就成了星爺電影裡出現很多次的美食鏡頭,今天,給大家說的這道是《食神》中,星爺做的一道黯然銷魂叉燒飯,當年沒有火起來,如今,全國都有賣的,特別受歡迎,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食神》星爺的自傳
    本片非常由周星馳獨特的風格,搞笑得來又有他合理的地方。例如,這部電影有一樣活一直在做的,就是一樣東西無論好壞都需要宣傳和包裝。而到後面,食神與火雞的相遇,誤入少年寺並學成廚藝,和方丈的故事,黯然銷魂飯等等,都是有趣和感人的。本片如果單獨放在一部影片來說,並不能算太出色,但是,結合到周星馳本人的經歷,可以說,這部電影絕對是周星馳自己為自己拍的自傳。
  • 周星馳《食神》裡的「戲精」女評委,23年後亮相「顏值不改」
    周星馳拍電影有一大愛好,就是喜歡在作品裡起用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偶像」,比如《唐伯虎點秋香》裡的鄭佩佩、梁家仁;《功夫》裡的元華、梁小龍等,他們早年都曾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主演的影視劇對周星馳的青少年時代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鄭佩佩曾是邵氏俠女,主演過《金燕子》《大醉俠》等經典武俠片
  • 星爺《食神》中的三道菜:只有長大後才明白這三道菜背後的暗喻
    周星馳,江湖人稱星爺,是上世紀80,90年代炙手可熱的喜劇之星,後來轉行做導演,拍出來的影片大多也是精品,他的影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是很多00後也看過周星馳的經典代表作。他以喜劇在香港電影裡站穩腳跟,無釐頭的表演影響著鄧超為代表的許多演員。
  • 周星馳電影《食神》早有標準答案!
    吃飯本來是一件令人開心愉快的事情,但是長春的王先生卻吃出來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碰見的問題,這令王先生心情極其惡劣。下面就讓小雲帶大家了解這個故事。看到這裡,細心的網友肯定已經想到了是在周星馳電影《食神》中一開始周星馳在小吃街碰見了莫文蔚開的攤位上吃雜碎面的時候就吃到了帶糞便的豬大腸,但是莫文蔚給出的結果就是讓他擦擦,豬大腸有糞便是正常的情況。而且對這個情況無所謂。
  • 周星馳演龍套時,他飯都不願給,成名後,星爺將他拍進電影裡
    周星馳剛入行的時候,也就只是一個演死屍的配角,用他自己的話來講,當時拍戲的時候,誰都可以兇他,誰都可以罵他。讓他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劇組放飯的場務,對別的大明星都是把飯送到手裡,對他就是愛理不理。當時周星馳就在心中暗地裡發了誓,那就是自己早晚也要出人頭地,早晚也要成為萬眾矚目的大明星,誰知道沒過幾年,周星馳就轉了運。從前那些喊他阿星的人,慢慢開始喊他星仔,到了他拍完《賭俠》,也漸漸開始有人喊他星爺。等到1999年的時候,周星馳自編自導了一部自傳體電影《喜劇之王》,在這部電影裡,就有當年星爺跑龍套時,被場務欺負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