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來,「保姆虐待失能老人」、「養老院成虐老院」等負面消息讓人憤恨。然而無奈的現實是,子女無力24小時守候照顧老人,而養老服務市場的需求和供應卻極度不對稱。
作為深度老齡化城市,截至2016年底,大連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43.43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4.08%。2015年,大連市老年人失能、失智比例已達到7%。
失能、失智老人需要何種護理服務?對此我國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在醫院裡對老人進行照護服務的主要是兩類群體:護士和護工。
前者的服務主要是輔助醫生治療的規定動作,包括手術前的飲食控制、鋪床、簡單的翻身等。護工則限於餵飯餵藥、個人衛生清潔、照料排洩等維持基本生活的服務項目。
對於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醫院不可能在治療後長期進行照顧。而無論是在家裡僱傭的保姆,還是養老機構裡的護工,服務的內容都只是滿足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提供的只是一張床、一碗飯。
躺在床上的老人,似乎已經失去了對生活的態度和追求的權利,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活著。
怎樣能做出一些改變呢?
02
2015年,電影《依然愛麗絲》獲美國金球獎。它講述了50歲的哈佛大學女教授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記憶跟不上遺忘的腳步,在絕望和希望中尋找生活的故事。
現實畢竟比電影冷硬。在我國養老行業裡,不願收住腦梗、阿爾茲海默症、癱瘓等失能失智老人已成普遍現象。
照護成本高、風險大、護工牴觸等,都是養老機構將阿爾茲海默症老人拒之門外的原因。而這背後的深層原因,和養老機構體系的運行模式直接相關。
目前,我國大多數養老院仍然是傳統的「一對多」照護方式,即一個護工同時照顧多名老人的日常生活。不少養老院裡,護工都是身兼保潔、廚師等多個職能。這樣的工作壓力下,讓護工「分心」去特別看護特殊狀況的老人並不現實。
如果有一個能夠將服務進行區塊細化分解的養老社區,該是怎樣一幅光景呢?比如在餐飲、醫療、保潔、保安、文化娛樂、旅遊等方面,全部由運作成熟的專業團隊分工協作。
簡言之,居住在這樣環境裡的老人,從日常生理需求到精神生活,獲得的都是「多對一」全方位的照護。
儘管如此,在老人的介護服務上需要有其特殊性和專業性。首先介護員全部為醫療大專院校的護理專業畢業生,此外,在考察其醫療護理業務技能之後,要對介護員進行專項培訓,核心是針對老年群體提供介護服務,包括語言藝術、輔助支援技巧、老年康復器材便用等。介護團隊也將24小時陪伴在老人身邊。
03
「康復訓練就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小訣竅尤其適用於老人。
在這個養老社區的介護中心裡,每層設置的寬敞明亮的中央公共活動區是最「浪費」空間的,介護員可以推著輪椅,陪老人們曬太陽,看窗外風景;可以攙扶半失能老人進行日常的行走訓練或其他康復練習。
更值得期待的是,這裡還會定期為長者們提供互動課程、遊戲訓練等。這在國內的養老機構裡是非常少見的設置。
老年人最害怕的阿爾茲海默綜合症(俗稱老年痴呆),會出現失語、失智、身體機能退化等症狀。儘管它目前尚是不治之症,但國內外醫學界都證實,適當的幹預訓練會維持現狀,延緩病情惡化。
這個幹預,在養老社區介護服務體系中,稱為BPSD(痴呆行為和精神症狀)關聯行為和機能訓練關聯行為。目前,社區裡已經專門為介護中心設計了特定課程,包括詩詞鑑賞、音樂賞析、健腦遊戲、瑜伽冥想課等。
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主要負責對介護中心裡老人們的日常步行能力、語言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進行訓練。
介護團隊,則會在確保老人行動安全的條件下,根據身體狀況儘可能發揮老人自身具備的能力,同時為老人提供恰到好處的護理。
介護不等同於總是照顧,讓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對身體機能很好的維護,也是維持老人尊嚴的捷徑。
編輯:柳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