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植樹搶不上名額,日常養護無人問津 認養代替種植或更有意義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從1985年開始,北京的「義務植樹日」定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本周末將迎來北京第35個全民義務植樹日。早在3月中旬,有關部門就對外公布了植樹點、認養活動接待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綠化活動存在著冷熱不均的狀況——植樹點供不應求,名額很快被搶光;而綠地認養、林木認養乃至日常養護、撫育勞動等形式,報名的人數遠遠少於需求。

尷尬

想帶孩子義務植樹 搶不上名額

「打了一天電話,把報紙上公布的植樹點電話全都打通了,結果全部報滿了,想義務植樹,還找不到地兒!」上周,因為孩子的學校要求家長在清明節後上交孩子參加綠化活動的記錄,張女士找出了留存的《北京日報》,按照上面刊登的電話逐一聯繫植樹點,結果讓她非常意外。「真沒想到,植樹活動這麼火爆。」

而這種狀態其實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很多跟我們聯繫多年的大單位現在都預訂不上植樹活動了,實在是適合普通市民種樹的區域基本上沒有了。」密雲一家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還幫記者粗略核算了一下,因為樹坑大小、株距、行距都有要求,按照2米×2米的規格,一畝地也就能種100多棵樹,「義務植樹活動開展這麼多年,相對平緩、適合市民參與的植樹地點確實所剩無幾了。我們站裡這兩年都不再對外搞活動了。」

北小河公園,認養人正在給樹木培土。

即便還對外接待植樹活動的場所,一旦開始報名,也都迅速滿額。北京今年的植樹活動中,通州的植樹點有850畝,是面積最大的植樹點,記者電話諮詢時,工作人員抱歉地解釋,「上周就沒有名額了,實在不能加人。」

石景山區的植樹地點在報紙公布的那一周就已經滿額;報名參加京西林場植樹點植樹活動的人數,一周之內就已經超量;門頭溝區的植樹地點一共30畝,在一天之內就已經滿額……「如果您是個人報名,建議您參加咱們日常的撫育勞動或者養護,或者認養林木,也都算參加綠化勞動呀。」石景山區植樹點的工作人員跟記者建議。

撫育勞動日常養護 仍少人問津

就像工作人員的建議,綠化活動其實並不只是「植樹」這一項內容。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始於1981年。當年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其中規定適齡公民(除老弱病殘者以外),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至5棵或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北京市也曾明確,首都市民可以通過植樹、認養林木綠地、參與林木養護以及網上捐資種樹等多種形式盡責。但多年以來,植樹這種形式已經深入人心,而認養、撫育勞動、日常養護等形式雖然也逐年被更多人接受,但離「火爆」還相差甚遠,儘管後者並不需要參與者投入更多的金錢或精力,甚至還更便利、更有趣。

「在我們公園認養林木,小灌木只需要10元到20元,日常養護都是我們做……您認養一年不再續了也可以,林木都在我們公園裡,我們會繼續進行養護。」海澱區元土城遺址公園認養活動接待人員接到記者打來的認養諮詢電話時,回答的熱情周到。

「碧桃、榆葉梅,認養一棵只需要30元,我們會給您在樹上掛好牌子,還可以給您寫上寄語,銀杏、油松的價格偏貴一點,一棵需要50元。」玲瓏公園的接待人員在介紹認養費用的時候,語氣明顯透著小心翼翼。

「植樹名額已經沒有了,您願意參加撫育勞動或者日常養護嗎?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也不用您帶工具,您要是願意,我查一下近期的安排,澆水、除草、撿垃圾、清理枯枝,您願意選擇哪項活動都可以。」石景山綠化活動接待點的工作人員耐心地跟打來電話諮詢的市民介紹。

與植樹點的火爆不同,儘管今年公布了幾十萬棵待認養的林木,但很多公園的林木都沒有「認主」,不少公園雖然每年都提供上千棵林木待認養,但最少的一年,被認養的林木甚至不超過10棵。一名長年從事公園綠化的工作人員跟記者透露,「來認養林木的市民,多數都是個人的自發行為,意願都是好的,但考慮的因素多,能長期堅持的少,我們也能理解。」

為了更好地推廣林木認養,很多公園也在努力。元土城公園就打算延長認養活動時間,「開展認養活動的前後幾周,只要市民過來諮詢,咱們都擠出人手來,帶著市民在公園裡選一選。」北小河公園也打算在附近居民中加大宣傳,並提供更好的服務,「可以預約澆水、施肥,我們免費提供工具,咱們師傅也能在現場教大家養花知識。」

欣慰

有儀式感

林木認養漸被「一老一小」接受

雖然全市參與的人不多,但是在東、西城區的不少公園,林木認養活動在近些年也逐漸被更多市民接受。

「每年一到3月份,不少市民就會主動和我們聯繫,想要認養林木了。」明城牆遺址公園林木認養活動聯繫人王竟介紹。明城牆遺址公園以梅花為特色,許多想要認養的民眾就是奔著這些會開花的梅樹而來。「我們會帶著有意認養林木的市民在園子裡轉,只要相中的樹木沒被其他人認養就都可以選。近幾年,我們公園的林木認養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很多認養者都連續3年以上堅持認養。」

月壇公園林木認養活動聯繫人佟明月則告訴記者,這幾年公園的林木認養狀況比較平穩。「今年從元旦開始到3月19日,總共認養了42株樹木,主要為銀杏、元寶楓、松樹等,我們一般會建議市民認養喬木,每年費用是50元。」

佟明月通過日常觀察,也總結出來認養活動的一個特點:有明顯的情感寄託,「一老一小」屬性特別明顯。「家長給孩子、中年人給老人、老人給自己認養的比較多,而且很注重儀式感。比如家長帶著孩子來,澆上兩桶水,給老人挑一棵松樹認養,希望老人健康長壽,都寄託著美好的情懷與願望。」

感動

有情感寄託

那棵樹仿佛一位摯友

「有人選樹喜歡帶花兒的,我不太一樣,更看重樹木跟我的『契合感』。」48歲的鄭先生,已是連續第五年在月壇公園認養樹木,提到自己認養的那棵快柏,他仿佛在談論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友。

鄭先生表示,最初認養樹木,是為了家裡的老父親。事隔多年,他仍能憶起當時「相中」樹木的情感觸動,「走啊走,走到那棵樹下,一看很壯實高大,突然就感覺挺好的。」於是,這棵樹飽含著對父親健康的祝願,成為鄭家人在大自然中的一份牽掛。

如今,鄭先生的老父親已經80歲高齡,從去年開始,他同時為孩子認養了第二棵樹,希望孩子能如同樹木一樣茁壯成長。「樹身上有名字,會帶孩子經常去看看,澆點水,用這種方式做綠化還是挺有『存在感』的,而且非常方便。」

程梅花老人給梅花樹掛上了認養牌。

同樣在月壇公園,劉女士選擇了一株開著白花的玉蘭樹,並一下子交了兩年費用。雖然她親自來辦認養手續還是第一回,但事實上這株玉蘭樹已經是劉女士的「老朋友」了,她的奶奶在今年元旦去世前,一直在以她的名義認養這棵樹。「我是奶奶從小帶大的,以後,再去看這棵樹,就像看到奶奶。」提起這棵玉蘭樹,劉女士仍然有些哽咽難言。

而程梅花在明城牆遺址公園認養梅花樹已經有10個年頭。早在2010年4月,家住三元橋的她為了看梅花,專門去明城牆遺址公園玩,當時正好有認養活動,一直喜歡梅花的她當場認養了一棵,並在樹牌上留下了她特別喜歡的一句詩,「梅花歡喜漫天雪」,這個寄語一直沿用至今。

在程梅花開始認養梅樹那年,外孫女也出生了,這讓她對梅花愈發有感情了。2013年她又增加認養了兩棵梅樹,此後便每年3棵梅樹一直認養至今。前幾天,程梅花專門帶著外孫女去公園交費,祖孫二人還特意去了那幾棵梅樹下欣賞。「今年有一棵樹開了粉色、白色兩種顏色的花,很多人在我的樹下近距離拍攝梅花,我那小外孫女還說,姥姥,你看你的樹長得多好,那麼多人都在拍照呢!」程梅花語氣裡滿是興奮,71歲的她笑言,認養梅花樹讓自己開始對周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連心態仿佛都更年輕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周明傑 魏婧

流程編輯:劉傑璋

相關焦點

  • 認養綠地成為北京市民履行「義務植樹」新時尚
    在家門口認養一塊綠地已經成為市民履行「義務植樹」的新時尚。記者9日從首都綠化委員會了解到,自1998年開展綠地認養以來,北京市已經有440萬平方米的綠地被個人、單位、企業認建認養,社會各界累計投入綠化養護資金近億元。「現在,城區能讓市民種樹的地方基本上沒有了。」
  • 網際網路+認種認養程序實現全民義務種樹
    今年,圍繞計劃造林更新10萬畝的目標,陽江推出網際網路+認種認養程序,實現線上線下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近日,公園裡的各類參天樹木上也增添了新名堂,樹幹上掛著一個個名牌,寫著認種認養市民的名字。市民通過愛心認養,捐助一定樹木的資金,也讓樹木養護得到更多保障。
  • 那就來濱江森林公園「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平臺認建認養吧~
    那就來濱江森林公園「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平臺認建認養吧~ 2020-11-28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樹節玩「網際網路+」,綠化認建認養活動更受歡迎
    原標題:「認養可自選地點和樹木,真方便」    昨天,市民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園植樹。本報記者海沙爾攝  今年植樹節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植樹和綠化認建認養活動變得更時髦,更受歡迎。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今年截至3月12日14時30分,本市網絡植樹及認建認養捐款總數達178.92萬元。
  • 醞釀給認養者命名權
    合肥晚報3月10日提出「城市綠化」的話題後,有讀者提出,在合肥城區可供普通市民植樹的地方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可否採取認養草木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義務植樹」,一方面避免過去的「植樹」只重「植」不重「養」,「3月來3月走、樹木當年死」的形式主義,一方面也可促使每一位合肥市民將我們這座城市當作自家來愛護,為城市綠化作出實際貢獻。
  • 寧波城管系統開展義務植物活動
    春風送暖,萬物勃發,又逢植樹添綠的好時節。在第42個植樹節到來之際,為進一步推動疫情防控期間園林行業復產復工,加強愛綠護綠宣傳,提高市民珍惜綠色的責任感,3月12日寧波市城市管理系統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組織黨員幹部來到日湖公園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在充滿生機和希望的陽春三月,為這裡的土地穿上綠衣。
  • 團金安區委聯合橫塘崗鄉開展「綠植領養,助力脫貧」公益植樹活動
    春風拂大地,植樹好時節。4月3日上午,團金安區委聯合區橫塘崗鄉在橫塘崗鄉古城寺村開展「綠植領養,助力脫貧」公益植樹活動。橫塘崗鄉黨委書記張翌、鄉長趙玉明、團金安區委副書記劉驛以及100餘名青年志願者參加此次活動。
  • 植樹造林 認種認養認捐當倡導
    報載,受疫情影響,不少人不能出門植樹。各地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積極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讓更多的人為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出力。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推出「種一棵希望之樹」網絡植樹活動,很多市民以認種、認養、捐資等多種方式參與義務植樹。
  • 宣城開闢現實版「開心農場」 可認養樹木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市有真實版本的「開心農場」了。記者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市今年將試點「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工作,目前已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公布了首批認種認養基地和古樹名木認養目錄,呼籲全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所有適齡公民都積極投身活動。
  • 今年春天「雲種樹」拱墅推出10個認建認養點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拱墅一年一度的認建認養活動開始了。市民可以在家線上操作,參與到今年的義務植樹認建認養活動中。即日起,認建認養開始報名!今年,拱墅區推出10個認建認養點,市民即日起至3月13日可進行電話預約。
  • > 認養
    認養認捐款項近30萬元,參與義務植樹超1萬人次,種植各類大小苗木6000多株,建設各類主題林近20個。  今年群眾參與義務植樹的熱情空前高漲,報名參加義務植樹人數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年。   據介紹,近年來秀英區通過「...
  • 認養一棵櫻花樹,掛上小孩親手寫的牌!附上海認養樹木親子地圖!
    今天是植樹節,我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帶孩子去共青森林公園認養了一棵櫻花樹。
  • 50元認養一棵樹為啥應者寥寥?
    觀察「孩子站在認養的樹前,媽媽給他量身高」東三環邊的團結湖公園,常年免費開放,工作人員何維康表示,每天有兩萬多人前來遊園,以附近小區居民為主。園中湖畔垂柳依依,草地上也有不少常青樹木,一些樹上掛著寫有名字的牌子,「這是被認養的樹木,樹上都有我們給認養人製作的專用掛牌。」
  • 上海植物園:植樹節 認養一棵自己的樹
    正在盛開的梅花就是植物認養的很好選擇 中國園林網3月12日消息:3月12日植樹節已經到來,許多市民選擇參加植樹或認養活動,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和表達對環保的關注。近來,上海也有不少市民來電向上海植物園諮詢植樹或認養植物事宜。
  • 2020年北侖城區綠地認管認建認養計劃表
    在這特殊的一年,我們倡導,堅持不扎堆不聚集,我們期待,熱愛家園的您先在「線上」認建認養認管一棵屬於自己的樹,以「你」的力量呵護我們腳下的土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徐衡 攝為促進「美麗北侖」建設,提高市民愛綠護綠的意識,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今年,北侖區城市管理局園林處結合實際,推出184496平方米公共綠化和21棵樹木供市民認養認管。認養一棵小樹,一片綠地,就是播種希望。
  • 蘭州市民和各單位可提出認建認養綠地樹木申請
    原標題:認建認養綠地樹木為蘭州添綠市民和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可向有關管理單位提出申請中國甘肅網3月13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見習記者 譚安麗)陽春三月,正是全民參與義務植樹的黃金季節全民義務植樹的盡責形式分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其他形式等8類,在蘭州城區植樹地點相對較少的情況下,認建、認養樹木和綠地成了許多市民和團體單位不錯的選擇。
  • 雲種春天,宅播希望丨「雲植樹」認養者遊園日暨新聞晨報周到春薈...
    在今年的上海植物園「雲植樹」系列活動期間,有近200組認養者通過在線認養的方式,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和對綠色生態事業的支持
  • 樹木認養費花在哪要出明細
    原標題:樹木認養費花在哪要出明細   去公園認養一棵樹,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履行植樹義務的方式。樹木認養費用一年少則三五十元,多則數千元。但這筆錢交出去後具體花在了哪兒?對於很多市民來說,可能就是一筆「糊塗帳」。   樹木認養,不是收了錢就完事。
  • 花5元錢可認養一棵樹
    植樹節剛過,滁州市相關單位發出通知,城市綠地開始接受單位和個人認建、認養。相關人士介紹,這種新做法將既能減少應景植樹的浪費,而且能夠使更多人參與到城市綠化之中。  按照認養認建的費用標準,認建綠地費用標準為10元/m2,認養綠地為每年5元/m2;認建樹木的費用標準為50元/株,認養樹木為每年5元/株。另外,認養人除了有養護管理的義務,也有「冠名」的權利。
  • 認養認購樹木也能為城市添綠
    《成都市綠地樹木認養認購實施辦法》(草案)有望今年出臺  本報訊(記者萬金龍楊東實習生劉若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但是,由於成都市區義務植樹地點偏少,市區「義務植樹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