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5年開始,北京的「義務植樹日」定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休息日。本周末將迎來北京第35個全民義務植樹日。早在3月中旬,有關部門就對外公布了植樹點、認養活動接待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綠化活動存在著冷熱不均的狀況——植樹點供不應求,名額很快被搶光;而綠地認養、林木認養乃至日常養護、撫育勞動等形式,報名的人數遠遠少於需求。
尷尬
想帶孩子義務植樹 搶不上名額
「打了一天電話,把報紙上公布的植樹點電話全都打通了,結果全部報滿了,想義務植樹,還找不到地兒!」上周,因為孩子的學校要求家長在清明節後上交孩子參加綠化活動的記錄,張女士找出了留存的《北京日報》,按照上面刊登的電話逐一聯繫植樹點,結果讓她非常意外。「真沒想到,植樹活動這麼火爆。」
而這種狀態其實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很多跟我們聯繫多年的大單位現在都預訂不上植樹活動了,實在是適合普通市民種樹的區域基本上沒有了。」密雲一家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還幫記者粗略核算了一下,因為樹坑大小、株距、行距都有要求,按照2米×2米的規格,一畝地也就能種100多棵樹,「義務植樹活動開展這麼多年,相對平緩、適合市民參與的植樹地點確實所剩無幾了。我們站裡這兩年都不再對外搞活動了。」
即便還對外接待植樹活動的場所,一旦開始報名,也都迅速滿額。北京今年的植樹活動中,通州的植樹點有850畝,是面積最大的植樹點,記者電話諮詢時,工作人員抱歉地解釋,「上周就沒有名額了,實在不能加人。」
石景山區的植樹地點在報紙公布的那一周就已經滿額;報名參加京西林場植樹點植樹活動的人數,一周之內就已經超量;門頭溝區的植樹地點一共30畝,在一天之內就已經滿額……「如果您是個人報名,建議您參加咱們日常的撫育勞動或者養護,或者認養林木,也都算參加綠化勞動呀。」石景山區植樹點的工作人員跟記者建議。
撫育勞動日常養護 仍少人問津
就像工作人員的建議,綠化活動其實並不只是「植樹」這一項內容。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始於1981年。當年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其中規定適齡公民(除老弱病殘者以外),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至5棵或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北京市也曾明確,首都市民可以通過植樹、認養林木綠地、參與林木養護以及網上捐資種樹等多種形式盡責。但多年以來,植樹這種形式已經深入人心,而認養、撫育勞動、日常養護等形式雖然也逐年被更多人接受,但離「火爆」還相差甚遠,儘管後者並不需要參與者投入更多的金錢或精力,甚至還更便利、更有趣。
「在我們公園認養林木,小灌木只需要10元到20元,日常養護都是我們做……您認養一年不再續了也可以,林木都在我們公園裡,我們會繼續進行養護。」海澱區元土城遺址公園認養活動接待人員接到記者打來的認養諮詢電話時,回答的熱情周到。
「碧桃、榆葉梅,認養一棵只需要30元,我們會給您在樹上掛好牌子,還可以給您寫上寄語,銀杏、油松的價格偏貴一點,一棵需要50元。」玲瓏公園的接待人員在介紹認養費用的時候,語氣明顯透著小心翼翼。
「植樹名額已經沒有了,您願意參加撫育勞動或者日常養護嗎?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也不用您帶工具,您要是願意,我查一下近期的安排,澆水、除草、撿垃圾、清理枯枝,您願意選擇哪項活動都可以。」石景山綠化活動接待點的工作人員耐心地跟打來電話諮詢的市民介紹。
與植樹點的火爆不同,儘管今年公布了幾十萬棵待認養的林木,但很多公園的林木都沒有「認主」,不少公園雖然每年都提供上千棵林木待認養,但最少的一年,被認養的林木甚至不超過10棵。一名長年從事公園綠化的工作人員跟記者透露,「來認養林木的市民,多數都是個人的自發行為,意願都是好的,但考慮的因素多,能長期堅持的少,我們也能理解。」
為了更好地推廣林木認養,很多公園也在努力。元土城公園就打算延長認養活動時間,「開展認養活動的前後幾周,只要市民過來諮詢,咱們都擠出人手來,帶著市民在公園裡選一選。」北小河公園也打算在附近居民中加大宣傳,並提供更好的服務,「可以預約澆水、施肥,我們免費提供工具,咱們師傅也能在現場教大家養花知識。」
欣慰
有儀式感
林木認養漸被「一老一小」接受
雖然全市參與的人不多,但是在東、西城區的不少公園,林木認養活動在近些年也逐漸被更多市民接受。
「每年一到3月份,不少市民就會主動和我們聯繫,想要認養林木了。」明城牆遺址公園林木認養活動聯繫人王竟介紹。明城牆遺址公園以梅花為特色,許多想要認養的民眾就是奔著這些會開花的梅樹而來。「我們會帶著有意認養林木的市民在園子裡轉,只要相中的樹木沒被其他人認養就都可以選。近幾年,我們公園的林木認養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很多認養者都連續3年以上堅持認養。」
月壇公園林木認養活動聯繫人佟明月則告訴記者,這幾年公園的林木認養狀況比較平穩。「今年從元旦開始到3月19日,總共認養了42株樹木,主要為銀杏、元寶楓、松樹等,我們一般會建議市民認養喬木,每年費用是50元。」
佟明月通過日常觀察,也總結出來認養活動的一個特點:有明顯的情感寄託,「一老一小」屬性特別明顯。「家長給孩子、中年人給老人、老人給自己認養的比較多,而且很注重儀式感。比如家長帶著孩子來,澆上兩桶水,給老人挑一棵松樹認養,希望老人健康長壽,都寄託著美好的情懷與願望。」
感動
有情感寄託
那棵樹仿佛一位摯友
「有人選樹喜歡帶花兒的,我不太一樣,更看重樹木跟我的『契合感』。」48歲的鄭先生,已是連續第五年在月壇公園認養樹木,提到自己認養的那棵快柏,他仿佛在談論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友。
鄭先生表示,最初認養樹木,是為了家裡的老父親。事隔多年,他仍能憶起當時「相中」樹木的情感觸動,「走啊走,走到那棵樹下,一看很壯實高大,突然就感覺挺好的。」於是,這棵樹飽含著對父親健康的祝願,成為鄭家人在大自然中的一份牽掛。
如今,鄭先生的老父親已經80歲高齡,從去年開始,他同時為孩子認養了第二棵樹,希望孩子能如同樹木一樣茁壯成長。「樹身上有名字,會帶孩子經常去看看,澆點水,用這種方式做綠化還是挺有『存在感』的,而且非常方便。」
同樣在月壇公園,劉女士選擇了一株開著白花的玉蘭樹,並一下子交了兩年費用。雖然她親自來辦認養手續還是第一回,但事實上這株玉蘭樹已經是劉女士的「老朋友」了,她的奶奶在今年元旦去世前,一直在以她的名義認養這棵樹。「我是奶奶從小帶大的,以後,再去看這棵樹,就像看到奶奶。」提起這棵玉蘭樹,劉女士仍然有些哽咽難言。
而程梅花在明城牆遺址公園認養梅花樹已經有10個年頭。早在2010年4月,家住三元橋的她為了看梅花,專門去明城牆遺址公園玩,當時正好有認養活動,一直喜歡梅花的她當場認養了一棵,並在樹牌上留下了她特別喜歡的一句詩,「梅花歡喜漫天雪」,這個寄語一直沿用至今。
在程梅花開始認養梅樹那年,外孫女也出生了,這讓她對梅花愈發有感情了。2013年她又增加認養了兩棵梅樹,此後便每年3棵梅樹一直認養至今。前幾天,程梅花專門帶著外孫女去公園交費,祖孫二人還特意去了那幾棵梅樹下欣賞。「今年有一棵樹開了粉色、白色兩種顏色的花,很多人在我的樹下近距離拍攝梅花,我那小外孫女還說,姥姥,你看你的樹長得多好,那麼多人都在拍照呢!」程梅花語氣裡滿是興奮,71歲的她笑言,認養梅花樹讓自己開始對周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連心態仿佛都更年輕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周明傑 魏婧
流程編輯:劉傑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