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未來在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所必備的許多重要素質在基礎教育時期就已埋下「種子」。如何以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童接觸科學知識?如何利用科技更新教學手段,開發學生創意思維?如何以科技教育為載體,發現、孕育培養人才苗子,吸引優秀學生投身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
10月9日,在雙創周上的創新星空間展區,用科技創新教育,成為雙創周活動現場最受青少年歡迎的互動體驗區。
在「夢想家實驗室」實操互動性極強的創意科技硬體,現場操作、互動、演示、分享和交流,小孩手中的一副塗鴉可以立即製作成為生動鮮活的視頻;在「創新雲學院」置身AR課堂,上一堂增強現實的數學課,日常視線看不到的立體幾何盲區,也能再現;在「少年創客星」,既有防近視檯燈、節能水龍頭、多功能夜用包等小發明,也有高三學生所做的渦蟲再生實驗。
雙創的科普引導,在此全面開啟。
成都七中高三學子發現渦蟲再生奧秘:這種蛋白人體內也存在
很少人會注意到一種叫渦蟲的生物,它們大多生活在溪流淺水處的石頭下面,晝伏夜出,只有米粒大小。但18歲的鄒普越卻對它很熟悉。在高中入學夏令營聽到老師介紹渦蟲可再生的能力後,他就開始留心渦蟲,並展開對渦蟲再生奧秘的探索。
雙創周上,成都七中高三學生鄒普越帶著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亮相。原來,小小的渦蟲在切斷頭部尾部後可以原模原樣地長出來,是因為HSP90應激蛋白,而這種蛋白在人體內也存在。
「人體肢體再生和神經損傷修復一直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我希望未來能讓人類擁有像渦蟲一樣的再生能力。」鄒普越說,他猜想,未來這項發現或可應用於再生醫學。
「我們查過資料,目前有從蚯蚓著手研究再生醫學的論文,其實渦蟲的可再生能力比蚯蚓更好,也更值得去探索發現。」鄒普越說,實驗團隊還有兩名同學,三人共同思考討論框架,也會分組實驗。整個暑假,他們都泡在學校的實驗室,一名負責餵養渦蟲,一名負責實驗記錄,他負責數據分析,「做實驗來度過暑假很有意義,尤其是實驗成功後很有成就感。」今年8月底,這個項目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人來人往的展區裡,鄒普越的展位吸引了很多人的好奇駐足。「能不能真的應用?」是大家最大的疑惑。鄒普越說,他馬上就要上大學了,心儀的專業是生物,他將用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專業學習來求證並回答大家的問題。
未來教育的場景運用 AR當老師延伸感知
老師在講臺上調整設備,大屏幕上的四季變換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隨著地球公轉,太陽高度角也通過植物的陰影表現變化。在「創新雲學院」,一場代表未來教育場景運用的「AR課堂」正在進行。這種用科技幫助學生開發培養創意思維的方式,被逛展觀眾們戲稱為「拯救學渣神器」。
「AR課堂」如何拯救「學渣」?四川科華天府科技有限公司CEO鞏煜介紹,通過增強現實技術打造「AR課堂」,無需藉助傳統教具、模型,直觀地將地理、生物、物理等科學知識呈現:模擬身體、模擬星系、模擬氣象、模擬幾何……讓抽象的知識點不再「抽象」。
「AR課堂」最大的特點是直觀呈現知識,用在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上尤為有效。記者現場體驗,考驗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立體幾何不再困難,一個普通的立方體不僅能在屏幕上透視,還能在各種角度旋轉。鞏煜表示,「AR課堂」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推導,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這種基於AR的情景化課堂,是傳統教室的升級,創作的初衷就是為了促進教育均衡和教育扶貧。」鞏煜說,不同於單向度接收的網課,AR課堂上仍然以老師為教學主體,AR只是一種教具,通過創造性地分解展示教學難點,老師從課程設計中解放出來,學生也能更直觀生動地去學習課程內容。「不管在哪所學校,不管使用什麼版本的教材,都可以享受共同的教學資源。」目前公司已完成小學數學和科學學科的知識難點採集和製作,促進小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屏幕手繪AI識別做視頻 現場列印3D臉譜
看似普通的屏幕用手指觸摸畫臉譜,經AI的自動識別技術生成手繪視頻,在一旁的3D印表機現場列印臉譜。這場特別的美育啟蒙課是「夢想家實驗室」展區最受小學生歡迎的地方,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圍著屏幕畫臉譜,不同的臉譜形象和故事便在手繪的過程中深入人心。
來畫視頻市場總監葉昂介紹,手繪視頻是孩子們用真實的手或筆對各種文字、圖片進行繪製,同時融合聲音、音樂、動畫的一種新型視頻表現形式,「每個視頻的最後成品都是孩子們自己手繪或者點選各要素的,獨一無二。」在聲畫的選擇中也無形得培育了孩子們的審美。
葉昂透露,這次展出的主題是臉譜秀,是針對孩子們初接觸畫畫時都以畫圓開始的特點來設定的。目前來畫科技公司創辦了全球首個線上手繪視頻製作交易平臺,在成都有子公司,承擔獨立的內容生產,未來將會繼續擴大與中小學的合作。
現場還有「少年創客星」展示。阿壩州松潘縣白羊學校初二學生張煒發明的「節能水龍頭」,利用水的導電原理,通過液位檢測系統調節電磁閥開關,實現「水滿則停」自動化。他透露,小發明的外觀材料還是回收利用得來的,整個作品都是為了體現環保的理念。該校六年級學生蔣金濤發明的「光線檢測防近視檯燈」,可以通過周圍環境的光線自動調節檯燈亮度,為使用者提供更為舒適健康的用眼環境,同時還會監測用眼時間,通過提醒幫助使用者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成都商報記者 鍾茜妮
攝影記者 王勤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