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生物,繁殖力最強的昆蟲,石炭紀,最大的蜻蜓

2021-01-17 袁碩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袁碩,今天給大家說說《繁殖力最強的昆蟲》《最大的蜻蜓》

繁殖力最強的昆蟲

昆蟲的繁殖能力是異常驚人的。它們的卵成千上萬,甚至達一億。有人曾經計算過,一對蒼蠅,從4月到8月的5個月中,如果它們的「子孫後代」都完全存活下來,將會有191, 110,000, 000, 000, 000, 000個,讀作一萬九千一百十一億億個。我們居住的地球將全部鋪滿蒼蠅,而且堆的有14米厚—相當於四層樓那麼高。

還有一種叫做蚜蟲的昆蟲,它的繁殖能力更加驚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朱弘復教授在他所著的一本書中寫道:作者計算過棉蚜的繁殖能力,在北京一個孤雌胎生的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設它的後代都存在的話,就有672, 623,338, 074, 292, 603, 508個之多,是上述蒼蠅後代數的3.5倍,數目實在驚人!朱弘復還說,一個棉蚜的身體有一平方毫米,那麼上述的棉蚜數需佔中國面積的60倍或全地球面積的1.3倍。朱弘復教授還寫道:棉蚜體長為1.5毫米,倘上述棉蚜頭尾相接,則為地球赤道長度的21億倍,或相當於太陽與地球距離的700萬倍。當然,蒼蠅和棉蚜這兩種害蟲的後代不會完全不死,它們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絕大部分死去,因此人們不致於被蒼蠅和棉蚜所埋葬掉。

最大的蜻蜓

炎熱盛夏或是夏秋時節的雨前雨後,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蜻蜒在空中飛翔。蜻蜒點水(產卵)的姿勢不知引起了多少詩人和畫家的創作靈感。科學愛好者常常情不自禁地問道:古往今來,蜻蜒從來就是這個樣子嗎?地質學家會熱情地告訴你:不,蜻蜒的飛翔能力也是逐步形成的。地球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蜻蜓,飛行本領並不很高,但它們卻是個體最大的蜻蜓。

在距今35000一27000萬年以前的石炭紀,氣候溫暖潮溼,在志留紀晚期出現的原始蔗類—裸旅的後代已經茁壯成長,第一次形成了原始森林。這時的植物不僅有草本,而且也有了木本,有的成了高大挺立的喬木,有的成為低矮叢生的灌木。當時的原始森林真是雄偉壯觀。例如有一類叫鱗木的大樹,可以達到30一40米高,樹身的直徑達2米多,狹長的葉子有1米多長。有一類叫蘆木的大樹,也有30多米高,樹幹的直徑就有I米多。原始森林的出現為各類動物的發展準備了物質前提。森林下的沼澤地帶已經有了兩棲動物。雖然在泥盆紀中期(約37000萬年前),陸地上已經有了昆蟲的蹤跡。但是在石炭紀以前,由於沒有森林,昆蟲只能在地面上生活,所以一直也沒有長出翅膀來。大約在石炭紀早期,才有了帶翅膀的昆蟲。開始時只是藉助於胸背側突在樹與樹之間滑翔,經過反覆的動作,通過自然選擇,胸背側突逐漸擴展,慢慢地形成了翅膀。翅膀的出現,是昆蟲進化史上的大事,使昆蟲胸部的結構和整個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開拓了極為廣闊的生活道路。由於能夠飛行,就可以在極大的空間內遷移、覓食。沼澤中的兩棲類經常以昆蟲為食,昆蟲有了翅膀就可以不再遭受兩棲類的捕食。昆蟲在石炭紀晚期已經徵服了天空,比脊椎動物要早500(!萬年,這石炭紀晚期的昆蟲就是地球上最大的蜻蜓—古蜻蜓。

古蜻蜓的模樣與現代的蜻蜒相比,顯得寬大而肥胖,一個翅膀展開時就有31釐米長,一對翅膀展開時長達80釐米,它們除了在中、後胸的兩側各有一對翅膀外,前胸的兩側還有一對側翼,腹部的腹節上還有一對比較顯眼的附器,這些都是與現代蜻蜓不相同的地方。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現代蜻蜓的翅膀可以發現,兩對翅膀的形狀和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有許多縱行的翅脈支撐著翅面,密集的網狀橫脈貫穿在縱脈之間,這就使翅膀具有較高的強度,不易破損。但是古蜻蜓的兩對翅膀與身體關聯的關節並不完善,在滑翔時,只能上下拍動,很像現代滑翔機。這是因為翅膀的運動完全靠強壯的肌肉—直接飛行肌,而且兩對翅膀的運動又互相獨立,不能協同動作。當它們休息時,兩對翅膀也只能平放在身體的兩側,不能像現代蜻蜓的那樣,能摺疊翅膀放在體背上。古蜻蜓屬於不完全變態的類型,即一生經歷產卵期一幼蟲期一成蟲期三個發育階段,沒有蛹期,幼取直接發育成蟲。.到了二迭紀早期(約27, 000萬年前),氣候變得嚴酷幹早,於是出現了適應多變環境的全變態昆蟲。現代的蜻蜓也是完全變戀的,它的幼蟲要在水下苦熬5一8年才能羽化成蟲。

正是因為古蜻蜓的翅膀很大,不能夠折迭,不能在空間·比較小的地方棲息藏身,隨著後來氣候的幹早和森林的減少與消失,逐漸地從地球上絕跡了。但是像古蜻蜓那樣的翅膀發達的古網翅類昆蟲,卻由於兩對翅膀經常上下拍動,促使翅膀的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翅膀與身體連接的關節也發生了質的改變,於是在中生代時就出現了能像現代蜻蜓那樣飛翔的蜻挺。現代的蜻蜓個體變得小多了,在休息時兩個翅膀能夠折迭,能夠做遠距離的飛行。有的蜻蜓一飛就是1000公裡,有的蜻蜓每秒飛行的速度達9米。與它們的祖比較起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現代蜻蜓取得的驚人的飛翔速度及其適應高速飛翔的身體結構,畢竟是從古蜻蜓那裡發展來的,因此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還是對這些古蜻蜓感到極大的興趣。可以設想:晚石炭紀,就是這些靠兩對翅膀上下拍動的古蜻蜓,第一次打破了空中的沉悶,它們雖然沒有「鷹擊長空」的雄姿,卻是飛向空中的拓荒者。據說,古蜻蜓為仿生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第一架飛機就是受到了古蜻蜓的啟發而設計的。當阿波羅號的宇宙飛行員第一次飛出地球到達月球時,他們也許會感謝古蜻蜓的不朽業績吧。

相關焦點

  • 昆蟲史:石炭紀長達數米的巨型昆蟲,為何迅速走上了滅亡之路?
    ,對多樣的生態更加適應,而昆蟲是這一時期突然崛起的一類陸生生物,這與當時繁茂森林的出現密切相關。雖然兩棲動物佔據著石炭紀的統治地位,但昆蟲是此時期不可忽視的生物種類,昆蟲最早被發現於石炭紀的前一紀泥盆紀,到了石炭紀,昆蟲類生物進一步發展,現在已知的石炭、二疊紀的昆蟲種類就達到了1300多種,石炭紀晚期的昆蟲體型之大也令人稱奇。
  • 生物大探索——石炭紀
    此時的地球含氧量極高,是今天的兩倍,為巨型昆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植物生長茂盛,開始大規模出現森林,為今天的煤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這一特殊的地質階段被稱為石炭紀。陸地上昆蟲和兩棲類得到了充足發展,其中昆蟲進化出了龐大的體型,而兩棲類一支進化成為蠑螈型生物,另一類分化成爬行動物,物種的多樣化在此刻初見端倪。下面介紹石炭紀著名動物。
  • 石炭紀昆蟲大的驚人蜻蜓體長2.4米~蜈蚣體長更是達到驚人的2.6米
    距今有3億年的古生代石炭紀地球上還沒有開花植物,那時到處是繁茂叢生的巨大的羊齒類植物形成的森林。在沼澤旁邊,巨大的蜻蜓盤旋飛翔,此番情景蔚為壯觀。米左右,那時的空中沒有鳥,也沒有空中飛的爬蟲類,所以那時的天下是巨大蜻蜓的天下。
  • 蜻蜓體型小巧玲瓏?這種巨型昆蟲一旦復活可以造成人類危機!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昆蟲的體型都是比較小的;不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些體型較大的昆蟲。提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說法眾說紛紜,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竹節蟲,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種蟲類的體形長得極像竹子,最大的可以長到62.4cm。
  • 石炭紀又稱巨蟲時代,是什麼原因導致昆蟲會變得異常巨大呢?
    石炭紀是地球演化的一個年代,大約距今2.9億年到3.5億年,是現代化石燃料煤炭的主要形成時期,所以叫做石炭紀,石炭紀的陸地面積比現在大很多,陸地上的生物得到空前的發展,當時的氣溫溫暖溼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森林,這也是煤大規模形成的原因。
  • 世界最大蜻蜓專著正式出版發行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張浩淼著的《中國蜻蜓大圖鑑》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中國蜻蜓820種,是世界最大蜻蜓專著。該書分為上下兩冊,共1460頁,以中英雙語的文字編排。
  • 巨蟲時代誕生的巨脈蜻蜓,翼展70cm的石炭紀空中霸主!
    在遙遠的石炭紀,三億多年以前,地球上有一種巨無霸蜻蜓,它們翅膀展開後有70釐米長,輾轉在密林間,隨便揮一揮翅膀,就能帶走半樹的枯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主角,巨脈蜻蜓。圖片來源:Catciència o quasi巨脈蜻蜓生活在石炭紀的密林中,它們的身體結構跟現代蜻蜓比較類似,只是生殖孔的位置有一些區別,從化石反應的情況來看,它們的生殖器分布在尾巴末端的位置,而現生蜻蜓的生殖器則靠近頭部一些
  • 蜻蜓翼展長度達到1米,像一架小型直升機
    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恐龍太過熟悉,導致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其他史前時期和生物被人忽略,就比如距今3億年前的石炭紀時代,一隻蜻蜓的翼展就有1.2米,就像一架小型的直升機。這個時代,也被後來的人們稱為「巨蟲時代」。
  • 氧氣含量飆升,生物空前龐大!遠古石炭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數恐龍的體型都顯得十分龐大,例如侏羅紀時期的腕龍和梁龍類恐龍,其體長約為30-60多米,體重可達30-100噸,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而食肉的霸王龍,其體長約為13米,體重可達7-15噸,比如今的非洲象略大一些,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肉食性陸生動物,那麼你知道距今
  • 石炭紀蜻蜓快1米長,當時的蚊子又有多大?咬一口後果嚴重不?
    據說有化石證據表明,侏羅紀時期的蜻蜓有一米長,那當時的蚊子有多大?可能不是侏羅紀,如果按蜻蜓以及其他昆蟲龐大體型的地質年代考證的話,應該是石炭紀!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假如人類穿越到石炭紀,目測活不過兩集!畢竟啥都是超級大的世界裡,我們人類這點斤兩也就夠那些巨型昆蟲吃兩頓的!
  • 2.4米長的蜈蚣,大如老鷹的蜻蜓,「巨蟲時代」為何迅速消亡?
    雖然兩棲動物佔據著石炭紀的統治地位,但昆蟲是此時期不可忽視的生物種類,昆蟲最早被發現於石炭紀的前一紀泥盆紀,到了石炭紀,昆蟲類生物進一步發展,現在已知的石炭、二疊紀的昆蟲種類就達到了1300多種,石炭紀晚期的昆蟲體型之大也令人稱奇。
  • 蜻蜓,3億年歷史的昆蟲
    說到蜻蜓,想必無人不曉,也許還會勾起童年的回憶。可如果說蜻蜓的歷史有3億年,恐怕有人會感到驚訝。但這是事實。蜻蜓目出現在二疊紀,侏儒紀發生輔射,後代一直延續到今天。大約距今3億年左右,也就是中生代時期,蜻蜓的個頭變得很大,成為空中「霸主」。
  • 可怕的昆蟲!為什麼石炭紀會出現3米大的蜈蚣?
    首先就目前的考古研究來看,石炭紀的氧氣含量是地球有史以來最高的,當時氧氣的佔比達到了驚人的45%(今天21%),那麼石炭紀的氧氣含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為當時的真菌無法分解木質素,於是植物在吸收二氧化碳的時候,就將大量的碳鎖在自己體內,無法和外界進行交互。
  • 科學發現恐怖史前巨型昆蟲 蜻蜓翼展長達70釐米
    昆蟲算是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之一了,目前翼展最大的昆蟲是蝴蝶和蛾類,但也不過20、30釐米,但在3億年前,巨型昆蟲卻是隨處可見的,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70釐米,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準,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
  • 石炭紀真的有3米長的巨型蜈蚣嗎?為什麼?
    現存最大的蜈蚣最長也只有36公分,它就是秘魯巨人蜈蚣,儘管如此,它依然成為了蜈蚣中的巨無霸,而且它甚至能把食物鏈「逆襲」,以青蛙、蝙蝠、蛇這種原本作為天敵的動物為食。由此可見,一條3米的長的巨型蜈蚣的話,加上它的毒液,殺一頭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那麼,考古學家挖掘出了3米長的巨型蜈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時期的生物為什麼有如此大的體型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幾個問題。
  • 為什麼石炭紀會出現身長接近3米的巨型蜈蚣?
    對於人類來說,石炭紀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因為石炭紀的生物,大多體型龐大,那個時代的各種生物,哪怕是今天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昆蟲,在石炭紀都有可能是龐然大物。比如說石炭紀生活著翼展1米的蜻蜓、人頭大小的蜘蛛、巨型引螈(類似於今天的蠑螈)體長可達2.2米、還有我們今天要說到的石炭紀巨型蜈蚣,據說其體長可以達到3米,現在世界上體長最大的蜈蚣體長也不過才30釐米,但是看起來就已經足夠令人生畏了,而石炭紀的蜈蚣竟然達到了3米長,想想它具有厚厚的盔甲以及數不清的腳,那該是怎樣一種恐怖的存在啊?
  • 中國最大蜻蜓和世界最大水棲昆蟲現身黃山 中國最大蜻蜓是什麼?
    7月1日至4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參加指導滁州學院學生到黃山實習期間,發現並採集到兩種珍稀昆蟲:越中巨齒蛉和蝴蝶裂唇蜓。「越中巨齒蛉」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棲昆蟲,而「蝴蝶裂唇蜓」則是中國最大的蜻蜓。這兩種昆蟲在安徽均是首次發現。這兩種生物對環境要求特別高,直接反映出安徽當地生態環境特別優異。
  • 不可思議的昆蟲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些昆蟲身上的神奇之處。石炭紀的巨型昆蟲石炭紀從距今它3.59億年前開始,延續到2.99億年前,由於這一時期全世界形成煤而得名。石炭紀的昆蟲以體型巨大而著稱,下圖中的蜻蜓叫做巨脈蜻蜓(學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億年前石炭紀一種已滅絕的昆蟲,外型與現今的蜻蜓接近。翼展範圍自 65 cm到超過 70 cm,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曾出現最大的飛行昆蟲物種。它們是掠食者,以其他昆蟲及小的兩棲動物為食物。想像一隻翼展半米多的大蜻蜓捕食青蛙,那畫面是不是挺恐怖的?
  • 巨蟲橫行的時代:蜻蜓堪比老鷹大,「蜈蚣」可達2米6!
    如果將地球的46億年歷史一節一節拆開來看,從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開始,各種動物各顯神通,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時代就是石炭紀,因為這個時期地球出現了最早有飛行能力的生物,同時也是一個「巨蟲橫行」的恐怖時代。
  • 青城山發現世界最大水棲昆蟲越中巨齒蛉 似蜻蜓
    青城山發現世界最大水棲昆蟲越中巨齒蛉 似蜻蜓 2014年07月21日 11:04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羅向明 字號 內容摘要:青城後山的村民近日捉住幾隻怪蟲——看起來像是長牙的巨型「蜻蜓」,經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