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袁碩,今天給大家說說《繁殖力最強的昆蟲》《最大的蜻蜓》
繁殖力最強的昆蟲
昆蟲的繁殖能力是異常驚人的。它們的卵成千上萬,甚至達一億。有人曾經計算過,一對蒼蠅,從4月到8月的5個月中,如果它們的「子孫後代」都完全存活下來,將會有191, 110,000, 000, 000, 000, 000個,讀作一萬九千一百十一億億個。我們居住的地球將全部鋪滿蒼蠅,而且堆的有14米厚—相當於四層樓那麼高。
還有一種叫做蚜蟲的昆蟲,它的繁殖能力更加驚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朱弘復教授在他所著的一本書中寫道:作者計算過棉蚜的繁殖能力,在北京一個孤雌胎生的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設它的後代都存在的話,就有672, 623,338, 074, 292, 603, 508個之多,是上述蒼蠅後代數的3.5倍,數目實在驚人!朱弘復還說,一個棉蚜的身體有一平方毫米,那麼上述的棉蚜數需佔中國面積的60倍或全地球面積的1.3倍。朱弘復教授還寫道:棉蚜體長為1.5毫米,倘上述棉蚜頭尾相接,則為地球赤道長度的21億倍,或相當於太陽與地球距離的700萬倍。當然,蒼蠅和棉蚜這兩種害蟲的後代不會完全不死,它們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絕大部分死去,因此人們不致於被蒼蠅和棉蚜所埋葬掉。
最大的蜻蜓
炎熱盛夏或是夏秋時節的雨前雨後,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蜻蜒在空中飛翔。蜻蜒點水(產卵)的姿勢不知引起了多少詩人和畫家的創作靈感。科學愛好者常常情不自禁地問道:古往今來,蜻蜒從來就是這個樣子嗎?地質學家會熱情地告訴你:不,蜻蜒的飛翔能力也是逐步形成的。地球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蜻蜓,飛行本領並不很高,但它們卻是個體最大的蜻蜓。
在距今35000一27000萬年以前的石炭紀,氣候溫暖潮溼,在志留紀晚期出現的原始蔗類—裸旅的後代已經茁壯成長,第一次形成了原始森林。這時的植物不僅有草本,而且也有了木本,有的成了高大挺立的喬木,有的成為低矮叢生的灌木。當時的原始森林真是雄偉壯觀。例如有一類叫鱗木的大樹,可以達到30一40米高,樹身的直徑達2米多,狹長的葉子有1米多長。有一類叫蘆木的大樹,也有30多米高,樹幹的直徑就有I米多。原始森林的出現為各類動物的發展準備了物質前提。森林下的沼澤地帶已經有了兩棲動物。雖然在泥盆紀中期(約37000萬年前),陸地上已經有了昆蟲的蹤跡。但是在石炭紀以前,由於沒有森林,昆蟲只能在地面上生活,所以一直也沒有長出翅膀來。大約在石炭紀早期,才有了帶翅膀的昆蟲。開始時只是藉助於胸背側突在樹與樹之間滑翔,經過反覆的動作,通過自然選擇,胸背側突逐漸擴展,慢慢地形成了翅膀。翅膀的出現,是昆蟲進化史上的大事,使昆蟲胸部的結構和整個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開拓了極為廣闊的生活道路。由於能夠飛行,就可以在極大的空間內遷移、覓食。沼澤中的兩棲類經常以昆蟲為食,昆蟲有了翅膀就可以不再遭受兩棲類的捕食。昆蟲在石炭紀晚期已經徵服了天空,比脊椎動物要早500(!萬年,這石炭紀晚期的昆蟲就是地球上最大的蜻蜓—古蜻蜓。

古蜻蜓的模樣與現代的蜻蜒相比,顯得寬大而肥胖,一個翅膀展開時就有31釐米長,一對翅膀展開時長達80釐米,它們除了在中、後胸的兩側各有一對翅膀外,前胸的兩側還有一對側翼,腹部的腹節上還有一對比較顯眼的附器,這些都是與現代蜻蜓不相同的地方。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現代蜻蜓的翅膀可以發現,兩對翅膀的形狀和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有許多縱行的翅脈支撐著翅面,密集的網狀橫脈貫穿在縱脈之間,這就使翅膀具有較高的強度,不易破損。但是古蜻蜓的兩對翅膀與身體關聯的關節並不完善,在滑翔時,只能上下拍動,很像現代滑翔機。這是因為翅膀的運動完全靠強壯的肌肉—直接飛行肌,而且兩對翅膀的運動又互相獨立,不能協同動作。當它們休息時,兩對翅膀也只能平放在身體的兩側,不能像現代蜻蜓的那樣,能摺疊翅膀放在體背上。古蜻蜓屬於不完全變態的類型,即一生經歷產卵期一幼蟲期一成蟲期三個發育階段,沒有蛹期,幼取直接發育成蟲。.到了二迭紀早期(約27, 000萬年前),氣候變得嚴酷幹早,於是出現了適應多變環境的全變態昆蟲。現代的蜻蜓也是完全變戀的,它的幼蟲要在水下苦熬5一8年才能羽化成蟲。
正是因為古蜻蜓的翅膀很大,不能夠折迭,不能在空間·比較小的地方棲息藏身,隨著後來氣候的幹早和森林的減少與消失,逐漸地從地球上絕跡了。但是像古蜻蜓那樣的翅膀發達的古網翅類昆蟲,卻由於兩對翅膀經常上下拍動,促使翅膀的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翅膀與身體連接的關節也發生了質的改變,於是在中生代時就出現了能像現代蜻蜓那樣飛翔的蜻挺。現代的蜻蜓個體變得小多了,在休息時兩個翅膀能夠折迭,能夠做遠距離的飛行。有的蜻蜓一飛就是1000公裡,有的蜻蜓每秒飛行的速度達9米。與它們的祖比較起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現代蜻蜓取得的驚人的飛翔速度及其適應高速飛翔的身體結構,畢竟是從古蜻蜓那裡發展來的,因此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還是對這些古蜻蜓感到極大的興趣。可以設想:晚石炭紀,就是這些靠兩對翅膀上下拍動的古蜻蜓,第一次打破了空中的沉悶,它們雖然沒有「鷹擊長空」的雄姿,卻是飛向空中的拓荒者。據說,古蜻蜓為仿生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第一架飛機就是受到了古蜻蜓的啟發而設計的。當阿波羅號的宇宙飛行員第一次飛出地球到達月球時,他們也許會感謝古蜻蜓的不朽業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