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肝氣升發的季節,俗話說「春天不養肝,又要等一年」,可見春季養肝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養肝、保肝很重要,在傳統中醫的觀念裡,肝所管轄的區域,遠比現代醫學的肝臟範圍更廣,甚至被比喻為是人體中的"將軍"(將軍之官),是負責體內謀慮、思考,主管身體各部門的運作,包括腦、情緒及神經系統、眼睛,甚至小到指甲,都歸肝來管轄,肝可說是人體五大臟腑中掌管全身自律神經系統的重要部位。
如果從功能與生理特徵來分類,中醫的肝主要負責三大部分,包括藏血、疏洩及筋膜。
肝不好會怎樣?
只要提到肝不好,首先想到的外顯症狀不外是臉色蠟黃、疲倦、眼睛泛黃、口臭等,這是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臟出了問題,就會在眼睛上展現,這也是我們常看到有肝病的人,多半眼角會發青、眼白泛黃等。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肝不好會出現幾大症狀,包括全身倦怠感愈來愈嚴重、食欲不振又有噁心的感覺、偶爾會有持續性的發熱或畏寒、注意力無法集中、臉色黯淡沒有光澤、皮膚呈現蠟黃色或幹癢、尿液偏黃、頭暈耳鳴、眼白髮黃等。
養肝就是養命,肝開始病變時,身上會有3類表現,每天4招清肝毒!
會造成肝出問題的原因,包括情緒不好所導致的心情鬱悶,以及睡眠品質不佳令體內肝火上升,使得毒素累積讓皮膚變差等,都是肝因為功能運作不良所可能產生的問題,歸納三大類問題:
1、肝氣鬱結
胸悶、呼吸不順暢經常會想要深呼吸、神情沉默、腹脹不想吃東西、口苦、喉嚨幹、早晨刷牙會想吐、排便常拉稀或拉後不清爽仍有便意、頭暈目眩等。
2、肝火上炎
頭痛、偏頭痛、頭暈目眩、面紅耳赤、口苦、尿黃、耳鳴、耳中風、情緒不穩定、靜脈出血、流鼻血、吐血等。
3、肝陰虛
眼睛幹且模糊不清、睡眠障礙、多夢、瘦弱無力、肢體發麻及抽筋、指甲不光滑、皮膚粗糙、月經量少或不來、經痛等。
肝不好,身上會有3類表現,每天4招清肝毒,神清氣爽心情好!
清肝4招
由於肝在五行中屬木,而春天正是肝氣最活躍的季節,特別需要調養生息,以避免因為其他問題導致的傷肝,尤其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大,操勞過度的結果容易導致肝氣偏弱。再者,肝又是藏血器官,一旦身體各器官血液需求量大,血氣補充不足,也容易讓肝受損。
1 、保持好心情,控制情緒
要養肝,先要養心情、調整情緒。
肝在五志中對應為怒,如果平日總是大怒、愛生氣,就會導致肝氣過於亢奮,使得心煩意躁,惡性循環下,情緒影響肝氣運作,可能誘發高血壓。若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個性仍暴躁、愛發火,有可能出現致命風險。
因此,養肝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努力戒除暴躁的個性,保持樂觀的心情,得失心不要太重,就能讓肝臟發揮正常疏洩的功能。
2 、生活規律,不要熬夜
因為肝藏血,所以,多休息就能讓肝臟的血液循環功能發揮得很好,進一步達到養肝的功效。尤其人體從冬季進入春天,原本氣血都藏於內臟之中,如果一到春天就做負荷量過大的活動,就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過快,如果又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工作,甚至缺乏睡眠,就會增加肝臟的負擔。
晚上 11 點到凌晨 1 點,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刻,若能養成在這段期間上床睡眠的好習慣,不但可以讓睡眠品質最好,也是養肝明目的最佳時間。
3 、多吃蔬果,少吃刺激食物
辛辣、刺激的食物會損傷肝氣,也會引起肝火上升,例如油炸、辣、酸、燙、茶類、咖啡、烤肉等都應儘量避免過量。另一方面,由於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與保護肝臟的作用,多吃可以幫助消化、預防感冒和降血壓的功效,可以多選用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番茄、山楂等食物。
平日須攝取適量的各類營養,建議五穀類可多吃米飯、綠豆、松子等;蔬果則以青綠色為主,如綠花椰菜、蓮藕、韭菜、黑木耳、香菇類、瓜類、獼猴桃等;肉類則以雞肉、蝦等為佳。
4 、多做運動,戶外旅遊
春天不耐疲勞,需要做活動但不能運動過量,可以選擇一些適合時令的戶外踏青之旅,例如散步、登山、健步走等,還可以做些暖身舒緩及伸展等運動,切忌過度活動,以免出汗太多,反而引發風寒、損傷肝氣。稍微做些活動,不僅能讓人體內的氣血通暢,也可強身健體兼養肝。
此外,春天服飾最好寬鬆、不要太緊,不綁頭髮,讓頭髮散開吸收陽氣,才能順應春氣,氣血不會鬱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