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姑娘們大都是期盼著一場夢幻的婚禮的。現代妹子盼白裙輕紗嫁心愛之人,古代閨秀念鳳冠霞帔合如意郎君。時代變遷,古今許多婚俗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幾點卻是始終不變的,比如說聘禮,再比方說,嫁妝。
從古到今,為了表達對「合兩性之好」的誠意,聘禮和嫁妝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般來說,二者起的作用都是表示雙方家庭的友善以推進婚事的順利進行。
可在唐朝,女性的嫁妝除了前段的作用外,還起著推動社會變革和促進晚婚現象出現的重要作用。
一、唐代女性五花八門的嫁妝
01、普通人家的嫁妝: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
在研究唐代女性嫁妝的別用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唐代女性備妝實況。
一般來說,女子的嫁妝由父母為其準備。
父母雙全的幸福妹子,將會獲得一份由父母精心準備的嫁妝。有多精心呢?沒準備好都不嫁人的那種。
當然,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求娶的人不合心意
。像是江陵編戶成叔弁就以女兒年幼,未辦資妝為由拒絕了媒人所介紹的「田家子」——說是女兒興娘未辦資妝,實則是瞧不上求婚者。不過話說回來,
「閨子年幼,未拾妝奩」也確實是不嫁女兒的原因之一
,但要是真的情投意合之人,
多半只會延遲婚期,而不會直接取消
而如果家門不幸,未曾出嫁父親便因為種種原因不在人世的姑娘,其嫁妝也會在分家時從父親的遺產中撥出相應份額。那麼,相應份額是多少?對此,唐律有專門的規定:
「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繼絕亦同。兄弟俱亡,則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別與聘財。姑姊妹在室者,減男聘財之半。」
也就是說,
父親早逝的情況下,閨閣女兒可以得到的家長是她的兄弟們聘禮的一半
如果未嫁女是大戶人家的閨秀,那她的嫁妝將會更加豐富
。因為她家有錢!開玩笑的,實際上是因為她
除了自己父母為其準備的嫁妝以外,還會從族庫中獲得一筆
。按照這些正統大家的規定,
婚喪嫁娶都是有專門家規規定的
,還會有專門的主事負責辦理。
關於這一點,歷史上是有詳細記載的:「
凡會客、嫁娶等事,仰主事紐配諸莊,應赴布辦。」這是講究家族所特有的,而更講究一點的家族甚至會規定好嫁妝聘禮的具體數目。
如唐代《江州陳氏義門家法》就對此規定到:「凡男女婚嫁之禮,(男)言定後用別子一對,排綠彩兩段,下飽錢五貫……女則銀十兩,錢三貫。」而且這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你規定歸你規定,我不執行是我不執行。你總不至於罰我。」的想法在這裡是行不通的。據《中國的家法族規》研究可知,這類家法和那種教而不罰,主導感化勸誡的家訓是不同的,
這是以懲罰為基底保持強制執行的禁令
也就是說,和「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不同,在當時的江州陳氏,這一家規是被嚴格執行的。
而將女子嫁妝與男子聘禮相提並論更是說明了這二者都是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同等重要的。
為族中女子統一提供嫁妝則是為了家族中家境貧寒的女子也能順利出嫁,
實際上為族中貧寒子弟解決了因無力置辦嫁妝而出嫁困難的問題
。對女子的嫁妝這麼看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嫁妝的重要性。
02、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公主的嫁妝有多豐厚
「好麼,你這可是娶了個公主回來!」這句俏皮話一般應用於兩種語境,一種是被打趣者家中妻子嬌蠻,一種便是他妻子家境優越且妝奩不菲。——是的,公主確實架子都比較大,也都有著豐富的陪嫁。這也是為什麼公主雖大多嬌蠻,但「皇帝的女兒」仍然「不愁嫁」。
公主受歡迎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背後潛藏的政治利益,另一部分便是因為巨大的財富
我們前文說過,妹子的嫁妝是父母為其精心準備的,具體準備多少看妹子的家境。但要是妹子的父親是一國之君,妹子的家裡是舉國之富的時候,那這筆「父母精心準備的嫁妝」會有多誇張就不言而喻了。像是唐懿宗女同昌公主,
「郭淑妃之女,上特愛之,傾宮中珍玩以為資送,賜第於廣化裡,窗戶皆飾以雜寶,井欄、藥臼、槽匱亦以金銀為之,編金縷以為箕筐,賜錢五百萬緡,它物稱是」。
十裡金銀,萬裡紅妝,傾宮舉國之力送公主出嫁。拋開浪漫因素只看實際,這是一筆多麼可怕的財富!當然,同昌公主之所以能有這麼豐厚的嫁妝,和「上特愛之」不無關係。所以,要說明公主嫁妝的豐厚,我們得換個例子。
比如說,唐後期和親回紇的公主,唐憲宗給她的陪嫁「
使有司計之,禮費約五百萬貫
」。看,即使沒有其他珠玉珍寶,現錢也還是五百萬貫。
在國勢衰微、庫銀不足的唐末,公主出嫁尚需大筆花費,這足以說明唐代公主嫁妝之多,豐富異常。
和尋常女子家不同的是,
公主的嫁妝除了父母所備,還包括了她已有的實封——而且,這實封是有可能因出嫁而提高的。
如同《資治通鑑》所載:「唐初公主實封止三百戶,中宗時,太平公主至五千戶,率以七丁為限。
開元以來,皇妹止千戶,皇女又半之,皆以三丁為限……七月,鹹宜公主將下嫁,始加實封至千戶。公主,武惠妃之女也,於是諸公主皆加至千戶。」不難看出,
本只有三百戶封邑的鹹宜公主因為出嫁,封邑翻了三倍有餘
。而這些都是她要帶過去的嫁妝,再加上皇帝所賜。兩下合計,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
娶公主真是發家致富的好法子啊!
當然,公主就那麼多。實在娶不到的話,可以想想其他法子,比如:娶縣主。
縣主指的是各個郡王的女兒,她們的嫁妝也由皇帝操辦
。具體有多少?讓我們來看看《舊唐書》的相關記載:「各給錢三百萬,使中官主之,以買田業,不得侈用。其衣服之飾,使內司計造,不在此數。是時所司度人用一籠花,計錢七十萬,帝曰:籠花首飾,婦禮不可缺,然用費太廣,即無謂也,宜損之又損之。及三萬而止。
帝謂主等曰:吾非有所愛,但不欲無益之費耳,各以錢六十萬賜之,以備他用。
」錢「三百萬」,籠花首飾「及三萬而止」,還有「各六十萬錢賜之,以備它用。」三百多將近四百萬的嫁妝,
雖比不上公主,但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二、為何說嫁妝成為撬動社會階層變革與晚婚現象的支點
好的,我們現在已經了解了唐女嫁妝的一般構成與大概數目,也驚嘆過了皇室女子陪產豐厚。那麼現在,我們就該思考一下,
唐代對嫁妝的重視帶來了哪些社會影響呢
?
01、唐人們對嫁妝的重視反映了士階層的衰落和官僚階層的興起
唐朝是士族門閥制度完結與官僚階層興起的過渡時期
。科舉制推選平民人才,官僚階層興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此長彼消,門閥貴族勢力逐漸衰落,到了不得不和其他階層通婚以維持地位的地步。但即使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也不願意放下架子,於是,
索要高昂的聘禮便成了通婚時貴族彰顯自己身份的手段之一
隨著不同階級通婚增多,
高昂的聘禮逐漸成了社會潮流,不再為貴族下嫁所獨有,也就不再成為其標榜身份的特點。這直接導致了門閥制度的進一步衰落。
隨著唐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上層階級轉變愈發明顯
。從「尚姓」重視出身,逐漸變成「尚官」重視權利。
高價「賣婚」的對象也從原本的士族變成了官員進士。這樣的轉變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唐後期,高戶通婚開始「重嫁妝」。
中晚唐時期的士族「仕進無他途,不得不舉進士」,「與新興階級同化」,其「性質之轉移,又有一番新的內容」,
望族女子的身份資本逐漸喪失。
官僚體制下科名是男子社會地位的標誌,
財產成為女方婚姻交易的主要資本,受此影響整個社會婚姻都出現了重嫁妝的現象
02、唐代重視嫁妝的心理促進了社會上女性晚婚現象的出現
社會階層的變革使得女子嫁妝一步步增加,這使得貧寒門戶的待嫁女苦不堪言。
前朝不重嫁妝
,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姑娘們拾掇拾掇就找個好人家嫁了,簡單方便。在唐朝,到了年紀,什麼?想給閨女說聘?不急不急,你家閨女,嫁妝多少啊?沒多少?那我覺得咱們不太合適。嗯,沒辦法,回家努力攢嫁妝吧。
「家貧人不
聘
,舉婦必擇財」。這使得能在適齡年紀出嫁的女子比例進一步減少
。這固然不利於國家人口增長,
卻減少了早婚對女子帶來的損害
——總體來說,是有益的。
三、結語
「顏色非相遠,貧富則有殊。貧為時所棄,富為時所趨。」
唐重嫁妝的風尚雖然有效推動了社會變革,也減輕了早婚對女子的傷害。但這樣的風尚大幅提升貧寒人家未嫁女的出嫁難度
。富女已嫁不須臾,貧女寂寞二十餘。在殷實人家的姑娘十裡紅妝風光出嫁的時候,寒門少女只能躲在房裡摸著嫁衣垂淚。——這場景到底,還是有幾分悽涼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