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讀書③丨夏榆:災難之時,以個體記憶抵抗時代的遺忘

2020-11-29 新京報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的這句話,常被讀書人用以自況。然而,在疫情洪流席捲宇內的此刻,讀書人是否還能在書桌前安坐如山?在外界災難的紛擾和心靈的安頓需求之間,他們該如何尋求平衡呢?這或許是每一位有責任感和獨立精神追求的知識人的共同疑難。

曾擔任記者多年的作家夏榆,沒有改變關注時政和社會議題的習慣,他為那些痛苦無助、絕望呻吟的醫生和患者憂慮神傷,也為疫情中暴露的制度之病痛心疾首。他每天都以日誌記錄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因為他相信這些聲音都會成為未來的證詞。他說,「在災難來臨之時,寫作的意義尤其凸顯。」他的讀書和寫作,並未因疫情而中斷。相反,他每天都在有規律地進行著,從蘇珊·桑塔格、馬可·奧勒留等人的作品中尋找安頓和慰藉,但絕非虛無遁世。他的寫作和思考始終緊貼著現實大地,深具悲憫和關懷。

夏榆,作家。現居長春。曾任《南方周末》資深文化記者十年,訪問過海內外眾多思想、文化、政治精英,並應邀訪問瑞典、挪威、波蘭、德國。著有訪談集《在時代的痛點,沉默》《在異鄉的窗口,守望》,長篇小說《我的獨立消失在霧中》《我的神明長眠不醒》《黑暗紀》,隨筆集《黑暗的聲音》《白天遇見黑暗》等。

採寫 | 徐偉

沒有人能永久幸運,唯有堅韌應對

新京報:這個春節假期,你是怎麼度過的?與往年有何不同?

夏榆:我現在雙城居住。春節,我在長春過。東北過年講究,有各種禮儀和風俗。然而,兇猛的疫情改變了年味,居家是唯一的選擇。原準備回京,因為疫情取消了旅行計劃。其實,我很喜歡居家獨處,但現在獨處會多出憂患感。因為遠方和近處的疫情,網絡時時可見身陷疫區的病患痛苦呻吟和絕望呼救,看見這些令我有痛苦感。

當然,我個人的生活還是會像平時一樣過,每天雷打不動地按時寫作、閱讀、運動。我居所前的森林公園因疫情被封園,我經常去的活力城咖啡館和西西弗書店也關閉了,不能到森林運動,不能到咖啡館和書店,我就去公園外部的野湖散步。冬天的湖面結冰,曠野被積雪覆蓋,倒是合適的去處。危機之時,在做好自我防護之際,我發覺擁有強健心肺的重要性。強健的心肺和人身的自由都是我珍視的,它們可以使你免於恐懼。這段時間,我白天按照計劃修改最新的長篇小說,晚間寫關於蘇珊·桑塔格的約稿,這都是我願意做的事情。

新京報:疫情期間在讀什麼書?此時閱讀有何特殊感受?

夏榆:閱讀是令我心神安定之事,因為要寫關於蘇珊·桑塔格的閱讀隨筆,在這瘟疫洶湧的時候,我也讀完了蘇珊·桑塔格的兩本傳記《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與《蘇珊·桑塔格全傳》,兩本對話集《我幻想著粉碎現有的一切》和《蘇珊·桑塔格談話錄》,兩本隨筆集《重點所在》和《土星照命》,一本演講集《同時》,讀過桑塔格在耶路撒冷文學獎的受獎演說《文字的良心》,讀過她在德國書業和平獎受獎辭《文學就是自由》。現在,讀桑塔格我覺得也是對自己憂患心神的安定,注視他人的痛苦,同時也要安定自己焦灼的心,在危機之時鎮定而不慌張。

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慌亂和恐懼,桑塔格都經歷過、書寫過。她的《疾病的隱喻》,剛好對應疫情肆虐下恐慌的世界和人。強悍堅韌如桑塔格也長久地與疾病徵戰,她三次罹患癌症,身體的病痛和療治的經歷,以及對疾病的思考,使她寫下筆力遒勁、文思浩蕩的傑出文本。是的,對個體來說,困境永難避開,人總會有身陷困境的時候。重要的是人被困境壓垮,還是從困境中鏖戰出來。有的困境屬於個體,有的屬於國家或城市、族群。任何一種都能壓垮脆弱的個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是每個人需要應對的考驗。沒有人能永久幸運,惟有堅韌應對。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德)丹尼爾·施賴伯著,郭逸豪譯,索·恩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沒有什麼可以動搖我寫作的意志」

新京報:春節期間看了什麼電影或電視劇?有何感受?

夏榆:前幾天閒下來想看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看了五分鐘沒有看下去。恐怖主義事件,致命病毒的洩漏、感染和傳播引發的災難,我們的生活中不乏類似的事情,此刻不願意再從電影裡看這種恐懼。

不過,今天我看了美國電影《末日危途》。這是人類文明毀滅後的寓言,倖存下來的一對父子相依為命,他們穿越寒冷的城市廢墟,歷經劫難和兇險,在荒原裡掙扎前行尋找活下去的生機。電影對文明毀滅的人類末世景象的想像,具有哲學氣質。

稍早之前,我還看過《車諾比的祭禱》,由謊言引發的世紀性災難,萬千生命在核輻射中化為煙塵,這樣的慘劇令人震撼,必然也令人深思拷問災難背後的罪責和緣起。

新京報:最近是否有在寫作或翻譯什麼作品?在這特殊時期,做這項工作有何特殊感受?

夏榆:我不是醫生,也不是救援者。作為自由文學寫作者,我的職責和戰場在寫作本身。最近的主要精力放在修改長篇小說上,這是我只要活著就願意完成的作品。沒有什麼可以動搖我寫作的意志。現在我們經歷的是曠世災難。我寫作的背景,是另一場曠世災難——一代人的生命之旅、精神境況和心靈圖景,這是我關注的領域。我當然知道它對我個人的重要性。

有人說,災難發生之時,寫作是無意義的。這是「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邏輯翻版。我的看法相反。在任何的災難性經歷中,個人記憶都是重要的。我欣賞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的說法:「寫下,即永恆。」不是說寫作者渴望經久,而是傑出的書寫有永恆的意義。現在我不再寫別人想要我寫的,只寫自己想要寫的。活到現在,我已經不需要外部力量的教導和指引,當我決定坐下來書寫的時候,所寫之物即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在災難來臨之時,寫作的意義尤其凸顯。我是一個意義決定論者,現在我已不想做無意義之事。

《在時代的痛點,沉默》夏榆著,新經典文化丨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12月版

「以個人記憶,抵抗時代的遺忘。」

新京報:你對疫情有持續關注嗎?是否有做日常的記錄和觀察?

夏榆:早晚我都會看即時推送的疫情動態。就像我現在回答問卷的此刻,全國在確診人數高達40235例之後,依然以日增2984例的速度增加;疑似病例在23589例之後,依然以日增4008例的速度累積;死亡數字高達909之後,依然看不到停止。這疫情令人憂慮,還有更多沒進入統計數據、沒被醫院收治、沒有病床可棲的病患,在他們所處的暗角裡呻吟呼求,這些情形真是令人悲傷。

眾多的城鎮正在飽受瘟疫之災,我相信會有很多正直的公民、持守道義的獨立作家和有職業精神的媒體人,在辨析、傾聽和留存浩劫之下無數絕望個體的沉痛之聲。這些聲音會成為證詞,我也會寫日誌記錄個人的觀察和思考。「以個人記憶,抵抗時代的遺忘。」這句話現在或許更有效。

每個世紀都有浩劫,戰爭、饑荒、離亂、瘟疫……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此前也發生過。「活下去,並記住。」俄羅斯作家瓦連京·拉斯普京這句話,成了很多災難倖存者的命運寫照。不論是在納粹法西斯暴行之下熬過巴黎淪陷的薩特和加繆,還是走出納粹集中營的凱爾泰斯·伊姆萊(Kertesz lmre)、伊凡·克裡瑪(Ivan Klima),甚或伊利·威塞爾(Elie Wiessl)、普利莫·萊維(Primo Levi),都成為他們經歷的浩劫的思想者和見證者。對劫難的見證使笛福寫出《瘟疫年紀事》、加繆寫出《鼠疫》、馬爾克斯寫出《霍亂時期的愛情》、J.M.庫切寫出《兇年紀事》。或許,中國的好作家也會寫出中國版的《鼠疫》或《兇年紀事》。

《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意]普裡莫·萊維著,楊晨光譯,三輝圖書丨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0月

新京報:對於此次疫情的暴發和應對,你認為最需要反思的是什麼問題?有何政策建議?

夏榆:顯而易見,疫情發展到今天的巨型規模,有太多需要反思之處。官員的平庸導致行政能力低下,危機出現時的噤聲和危機引爆後管控的混亂,都顯示出行政能力的渙散低效。

期望為政者能汲取此次災難中的教訓,重啟體制改革,廣開言路,廣納英才,激活政務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國家治理體制要打破壁壘,吸收更多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精英參與國家和地方政務管理,提升國家政務的現代化。期待這次疫情能帶來國家治理體系向現代化轉型。

新京報:在防疫期間,你有沒有值得推薦給讀者的書?可以是知識型和實用型的,也可以是有助於人們精神安頓的。

夏榆:我個人非常喜歡《T.S.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喜歡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博爾赫斯的《最後的對話》,《加繆傳》《普魯斯特》《喬伊斯》,這些傳記是我經常閱讀的案頭書。裡爾克的《穆佐書簡》也是我經常閱讀的。另外,像世界頂級科學家訪談集《我們都是散落的星骸》,加繆的《鼠疫》,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樣的書會幫助我認識星空宇宙和生命的奧秘,認識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瘟疫之年的人的境況。

閱讀是心靈生活的一部分,閱讀價值的產生依賴一個人的心性品質。如果推薦一部可以安頓精神的書,那就閱讀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你會看到勇毅堅韌的品質和深廣的智識對人的重要性。這些品質是人在遭受危機和禍患之時的自我保護,如同船舶在驚濤駭浪中的壓艙石。

記者丨徐偉

編輯丨呂婉婷

校對丨劉軍

相關焦點

  • 疫情催生文娛「雲時代」:直播、綜藝的創新和電影的危機
    往期回顧:疫期讀書① | 何懷宏:能在邊緣處境堅守人的義務就是英雄疫期讀書②丨羽戈:反抗冷漠與絕望,在陰霾之下等待陽光疫期讀書③丨夏榆:災難之時,以個體記憶抵抗時代的遺忘疫期讀書④丨黃燈:面對公共疫情,「我不希望歷史是一種輪迴」疫期讀書⑤丨王曉漁:沒有最需要反思的問題,幾乎都已反思過了疫期讀書⑥丨韓晗:
  • 系列手繪丨山海圖志③藍鯨一號
    系列手繪丨山海圖志③藍鯨一號 2020-12-03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傳媒觀察|張華、崔寶月:網絡化時代,「被遺忘」緣何成了「稀缺資源」
    一方面,網絡、大數據等技術使永久記錄成為可能並可隨時供人翻檢,但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問題:我們如果希望「被遺忘」該怎麼辦?很顯然,在記憶功能強大的新媒體時代,「被遺忘」其實已經成為「稀缺資源」,人們甚至可能因此遭受意想不到的傷害。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華、碩士生崔寶月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8期發文提出並深入探討了這個讓大家感到困惑的問題。
  • 2020十大虛構類好書:用想像抵抗遺忘
    虛構的故事展現的是真實的個體與時代的精神樣貌。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什麼將會發生、我們愛什麼、我們怕什麼,都被那些虛構的人物在紙上直白地訴說著。通過虛構,我們守護著當下的記憶,也創造著未來。這是2020年我們選出的十本文學類/虛構類好書,願你在這些故事裡,得到安慰,找到詩性。
  • 災難記憶與政治話語的變遷
    事實上,當下對於過去災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又何嘗不是一種災難記憶的重建。即便是災時形成的相關文獻,亦可看做是對於災難的即時記憶。如果這樣的理解大致不誤的話,我們就可以把災時的新聞、檔案,災後的碑刻、歌謠,以及很久很久以後的回憶和學術研究,都納入到災難記憶的譜系之中,它們大體上反映了人類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對於某次特定災害的記錄和記憶的過程。
  • 止庵發表新書《沽酌集》:「讀書是抵抗孤獨的一種方式」
    嘉賓丨止庵、史航整理丨吳俊燊「讀書也是抵禦孤獨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去交一些跟自己不在一個時間,不在一個空間裡邊的朋友,那就是書的作者。」止庵說道,在他看來,平日生活中遇見的人只有極少數是有趣的,就會感到孤獨,所以才會讀書,和書的作者相遇,「莊子說,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萬年以後遇見一個你懂的人,跟當時遇見是一樣。」
  • 巧用「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更牢固
    父母要學會巧用「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更牢固其實孩子出現背熟東西後,第二天就忘記大半的情況,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人類大腦的遺忘規律,在沒有特地幹涉記憶的情況下,人類會遺忘,並且有規律可循。而這個規律,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規律。
  • 寵HOT丨為什麼災難突降時狗狗依然選擇守候?
    有的時候我們這麼愛狗,也許就是因為,你從沒想到過,在危險、意外、災難……降臨時,它們居然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忠犬八公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日本的澀谷車站前,甚至還建造了八公的雕像,用來歌頌和紀念這段感人的故事。
  • 一首聖誕歌,喚醒了痴呆症老人遺忘的記憶
    她的女兒南希第一次去護理中心看望媽媽時,就看到老人低著頭,獨自坐在在桌旁的椅子上。那樣子,看起來非常悲傷、困惑、迷茫。從那以後,南希就經常拉著媽媽的手,一起看家庭相冊,希望通過這些照片喚醒蘇珊的記憶。但遺憾的是,母親還是想不起任何事,也認不出任何人,到最後甚至變得不會說話了。去年12月,南希突然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 新時代高校文學社團:做青年作家的「孵化器」和時代記憶的「儲存器」
    但融媒體時代下娛樂化、碎片化的文學對嚴肅文學的衝擊,讓人再難集中注意力啃完大部頭的經典著作。所以我們應該探索夢境和現實,提高審美和能力,用高質量的文學活動抵抗泛娛樂時代對嚴肅價值的消解。鞍山師範學院大地文學社社長琳恩融媒時代,內容為王,文學教育的模式是可以換湯換藥的。
  • 「嬰兒記憶遺忘」?海馬體新細胞或可清除先前記憶
    海馬體中新生成的神經元似乎對記憶造成了違反常理的影響。圖片來源:Jason Snyder 對於任何想留住記憶的人來說,一組新的腦細胞可能是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中新生成的神經元能「逐出」先前習得的信息。該研究為弄清人難以回憶起童年記憶的原因提供了線索。
  • 涵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代精神
    「學習強國」四個字使人不禁想起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從中深刻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今的中國,雖然已經徹底脫離「不振」,但這句話的時代內涵卻在不斷深化、豐富,並得到傳承。對黨員幹部來說,涵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代精神更是必需。
  • 2020 陳蜀北京首次個展《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
    展覽主題:《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出品人:張寶華策展人:藍京華學術主持:惠書文藝術家:陳蜀開幕時間:2020年12月5日下午15:00(周六)協辦單位:法國中西文化發展研究會、三藝堂、泉國際美術館 恩來美術館、中國收藏家協會當代藝術收藏委員會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工美樓一層感嘆號藝術空間《茶樓系列》 布面油彩 160×170cm 2018丟失——集體與個體記憶
  • 五年級第26課《憶讀書》預習筆記,憶讀書之趣,品讀書之樂
    ③滋潤。【斬】zhǎn(斬斷)(斬首)(斬釘截鐵)字義:砍斷。【限】xiàn(無限)(權限)(界限)字義:①指定的範圍。②限制(範圍)。③門檻。【凱】kǎi(凱哥)(凱旋)(奏凱而歸)字義: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葛】gě(姓葛)(諸葛亮)字義:姓。【述】shù(述說)(描述)(敘述)字義:講說,陳說。
  • 浙大成果登《科學》雜誌 揭秘記憶遺忘的「主謀」
    該成果揭示,大腦中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一個重要腦區。在這裡,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它們當中的突觸聯繫是儲存記憶的「倉庫」。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消退的?
  • 新影像丨冬儲大白菜 蜂窩煤——寒冬裡的「溫暖」記憶
    在2020年的這個冬天,我們帶你去重溫那些冬日裡的溫暖記憶。大白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人們稱作冬季裡的「當家菜」。每逢立冬,搶收搶種農作物都是農家人最忙碌的事情。與此同時,購買冬儲大白菜也成了中國北方老百姓過冬的一件大事。
  • 十點讀書丨《明亡清興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十點讀書丨《明亡清興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020-09-20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點讀書丨夢想熠熠、使命灼灼,任重而道遠
    晚上十點,睡前伴讀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讀書學習重要論述精神,根據致公黨中央「書香機關」讀書活動部署要求,浙江致公公眾號推出「十點讀書」專欄,引導廣大黨員和機關幹部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願讀書,成為通達之才,全面建設高素質參政黨隊伍。今天推出第八期。
  • 治多公安丨災難面前,「警色」最暖
    治多公安丨災難面前,「警色」最暖 2020-11-20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