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語文二卷選用他的作品!葛亮小說《匠傳》即將出版

2020-12-04 瀟湘晨報

燕趙晚報訊 (融媒體記者 黃鎣)日前,全國高考語文二卷,選取了作家葛亮的小說《書匠》的章節,作為閱讀理解的考題。考生們紛紛表示,在考場上 " 被老董這個人物所感動 ",並感到讀罷 " 意猶未盡 "。記者獲悉,葛亮的小說《匠傳》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書匠》。

《書匠》中的主人公老董,是一名古籍修復師,亦是葛亮目前在創作的 " 匠傳 " 小說系列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此次全國高考語文二卷試題中兩個主觀題之一是 " 結合文本分析老董身上的『匠人精神』如何體現 "。專家點評,本道試題以 " 立德樹人 " 為命題宗旨,緊扣新時代主題,講好中國故事,讓考生感悟傳統匠人恪守職業操守、堅持行業規矩的精神風範,與時代呼喚大國工匠精神相呼應。

7 月 9 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披露了一封葛亮近日和友人通信的部分內容,信中葛亮專門就 " 匠人 "、" 匠心 " 等話題作出深入探討,或可作為對這道考題的回應。本報特選發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讀者不妨看看,是否與您的理解相合拍呢?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任教於高校。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於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謎鴉》《浣熊》《戲年》,文化隨筆《繪色》,學術論著《此心安處亦吾鄉》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臺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 " 當代小說家書系 "、" 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 "、"2008、2009、2015 年中國小說排行榜 " 、"2015 年度誠品中文選書 "。長篇小說《朱雀》獲選 " 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 "。2016 年以新作《北鳶》再獲此榮譽。葛亮的《北鴛》《朱雀》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北鴛》入選了當年中國好書。

附:葛亮與友人通信部分原文

YJ:

謝謝你的來信。

一晃許久過去了,上次見面,還是前年你來香港看巴塞爾展,記得我們約在九龍灣一間懷舊風的茶餐廳。

當時,大約你也注意到了店鋪裡的許多舊物。臺式的 SINGER 縫紉機、火水爐、來自南豐紗廠的紡錘和鏽跡斑斑但依然可以轉動的電風扇。與其說,裡面滿布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遺蹟,不如說是香港在彼時走向經濟騰飛、出自於日常的勞作的轍印。

在那兒你在和我分享對新書的構思。而我還並未開始這本新的小說想寫的主題。但在當時," 勞作 " 這個意象的確吸引了我,大約因為經歷了時間,它們如此確鑿地留下了成果。這比所有的言語、文字與圖像,更為雄辯。

在當下,我們對 " 匠人 " 這個詞感興趣,除了你說的 " 專注 ",大約還來自於手工的細節和由此而派生出的儀式感。顯然,在後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之下,復刻已視為生活常態。手工本身所引以為傲的稍有缺陷感的輪廓,都可以經過更為精準的流水線生產來實現。我在一個展示會上,曾看到用 3D 列印,數個小時之內還原了已被氧化至面目全非的青銅器。剎那間,我甚至對本雅明念茲在茲的 " 本真性 " 產生的懷疑。對於器物," 唯一 " 的意義是什麼;手工,是否需要以排他來實現價值、維護尊嚴。

與之相關的,在許多人看來," 匠人精神 " 可能只是一個我們一廂情願的願景。有關它的式微、低效率甚至墨守成規都在大眾傳媒的同理心之下,被鍍上了光環。前些年,我未參與任何有關於此的討論。而此後,我則至為感佩個人經歷的意義。因為我祖父受損的手稿,極其偶然地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業,並親自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我不得不說,過程的力量是強大的,因為它關乎於推進與克服。其中每一個細節,都不可預見,而解決唯一的手段,便是經驗。這些師傅的工作,和你信中提到的裱畫師,可謂同源。在老行話裡,都被稱為 " 馬裱背 "。但是顯而易見,因為市場與供需的關係,他們會比書畫裝裱的行當,更不為人所知。如果以此去揣測他們的寂寞與頑固,是不智的。事實上,他們的自在,亦不足與外人道也。我所接觸到的他們,會有一種和體態無關的年輕。在神態上,那便發自於內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豐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現代科學分庭抗禮的立場上,他們需要通過老法子解決新問題,從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這其實帶有著某種對傳統任性的呵護與捍衛。如我寫《書匠》中的老董,不藉助儀器,以不斷試錯的方式,將雍正年間的官刻本複製出來。是的,究其底裡,或許天真,但卻十分動人。

我更感興趣去寫的是民間那些以一己之力仍然野生的匠人。他們在處理個體與時代的關係上,從不長袖善舞,甚而有些笨拙。任何一種手藝,長期的打磨,都將指向微觀。因此,他們多半是囿於言詞的,因為向內心的退守,使得他們交際能力在退化之中。他們或許期望以時間包覆自己,成為膜、成為繭,可以免疫於時代的跌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時代泥沙具下,也並不會赦免任何人。有些忽然自我覺悟,要當弄潮兒的,從潮頭跌下來。更多的,還是在沉默地觀望,。但是,一旦談及了技藝,他們立刻恢復了活氣,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其實他們和時代間,還是舟水,載浮載沉。只因他們的小世界,完整而強大,可一葉障目,也可一葉知秋。我最近在寫的 " 瓦貓 " 匠人,大概就是以手藝渡己渡人而不自知的典型。人都活在歷史中,手藝也一樣。這歷史可堂皇,也可以如時間的暗渠,將一切真相,抽絲剝繭,暗渡陳倉。

你信中提到 " 匠心 " 與 " 匠氣 " 的辯證。" 匠 " 大約本身就是個見仁見智的詞彙。我在澳門時,走訪一位佛像木雕的匠人。大曾生特別強調他的工作中,有關佛像與工藝品的區別。同樣一塊木頭,工藝品可順應木頭的品種、材質及製作的季節,信馬由韁,出奇制勝。但佛像製作,則要依據規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極盡綢繆。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他舉了一個例子。廟宇中,善男信女,舉目膜拜。之所以四方八面,看菩薩低眉,皆覺神容慈悲。佛頭俯仰的角度,至關重要,其實是關乎於一系列的技術參數,也是行業內承傳至今的規矩。" 規矩 " 的意義,便是要 " 戴著腳鐐跳舞 "。如今規矩之外的腳鐐,更多些。製作工藝,凡涉及有關環保、防火,皆不可觸線。

關於 " 藝術 " 和 " 匠 ",齊白石說過 "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顯然是對 " 匠氣 " 的抗拒。可我們也很清楚他的匠人出身,以及流傳他以半部《芥子園畫譜》成才的故事。他的傳記叫《大匠之門》。最近中央臺做了一套涵蓋他在內的紀錄片,叫《百年巨匠》。因此說到有關 " 匠 " 的定義,其實我內心一直存疑,是否可完全對應於英文的 Craft-man 或者日本的 " 職人 "。因為 " 匠 " 本身,亦包含在行業的磨礪中,技藝的升華之意。譬如西方的宮廷畫家,如安格爾或委拉斯貴支。後者的名作《瑪格麗特公主》,被藍色時期的畢卡索所戲仿、分解與變形,卻也因此奠定與成就了他終生的風格。這可以視為某種革命,但這革命卻是站在了 " 巨匠 " 的肩膀之上,才得以事半功倍。這實在也是微妙的事實。如今,站在藝術史的晚近一端回望,也只是因屬不同的畫派,各表一枝罷了。

即使是民間的匠種,取徑菁英藝術,也如同鍾靈造化,比比皆是。如嶺南的廣彩,天然地擁有與市場休戚相關的基因。這市場遠至海外,有 " 克拉克瓷 " 與 " 紋章瓷 " 的淵源,多半由此說它匠氣逼人。但又因緣際會,因高劍父等嶺南畫派大家的點撥,甚而也包括歷史的希求,逐漸建立起了 " 以畫入瓷 " 的文人傳統。形成了雅俗共冶的融通與交會,以至為 " 匠 " 提供可不斷推陳出新的基底。

所以說回來,這段時間走訪匠人,最初是為了他們的故事。但久了,有一些心得與愧意。面對並不很深沉的所謂同情,他們似乎比我們想像得都要欣然。對手藝,態度也更為豁朗。老的,做下去,並不以傳承為唯一的任務,大約更看重心靈的自洽。年輕的,將手藝本身,視作生活。這生活是豐盈的,多與理想相關,關乎選擇與未來。

一技傍身,總帶著勞動的喜悅與經驗的沉澱,還有對於未知的舉一反三。其他的交給時間,順其自然。

願我們都可自在。

夏日安和

葛亮

【來源:燕趙晚報ZAKER石家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香港作家葛亮在京舉辦個人作品影視版權推介會
    專門為純文學作家舉辦大型個人專場影視版權推介會,向國內重要影視機構集中推介小說家作品,這在中國尚屬首次。  葛亮的筆觸,在南京與香港、歷史與當代、溫情與厚重間輾轉,被業界譽為「當代最具大師潛力、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追溯其文學血脈,離不開他的書香家世——葛亮的太舅公是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表叔公是核物理專家、「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祖父是藝術史家葛康瑜。
  • 增加新板塊,今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引導考生俯下身子仰望星空
    俯下身子,做一個活在當下的人,心懷夢想,勇敢實踐……2020年高考語文考試結束,一道道試題折射出當下選材的目標。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說,今年語文卷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體現以考育人的自覺性。另外,2020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增加了「語言基礎運用」板塊,試題較為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語言基礎運用能力。
  • 作家葛亮:在香港每個人都行走在鋼絲上
    多年來,《據幾曾看》在國內出版遇到難度,因為葛康俞當時品評過的很多書畫真跡,1949年都被運往臺灣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了。出版這本書,涉及到圖片使用版權的問題。後來王世襄親自跟臺北故宮交涉,花了大量精力才使這套書順利出版,「可以說是王爺爺玉成了此事」。葛亮也經常會翻閱祖父的手稿,包括他和朋友、同仁之間的一些信札。
  • 香港青年作家葛亮:鍾情嶺南,期待「書寫廣州」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文學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現職副教授。著有小說《北鳶》《朱雀》《問米》《繪色》等作品。出生於1978年的葛亮,祖父是中國著名書畫家、藝術史家葛康俞,太舅公是陳獨秀,「兩彈元勳」鄧稼先是他的表叔公。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家族勾連起了中國近現代史。在葛亮看來,家族傳承賦予他無數創作靈感。他的作品中,既有像《朱雀》《北鳶》這樣的小說,以當代人的視角深入歷史脈絡,書寫近代歷史、家國興衰;也有如《浣熊》《問米》等小說,切入當下社會,描摹都市的「人間煙火」。
  • 名師點評今年高考試題難度
    對於數學科目,該微博如此評價「數學也結束了,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數學容易多了。有人戲稱前幾年高考就是考數學,因為數學特別難,而語文和外語容易。今年終於把難度降下來啦。」   今年是實行新課改第一年高考,相對於去年高考,語文學科變化較大。   一開始就使學生進入閱讀狀態,考查論述類文章摘自金開誠的一篇學術論文《詩經》,選材注重文化因素,關注社會現實,體現人文情懷,注重考查信息篩選概括能力。   現代文大閱讀採用二選一式的選考題模式,兼顧到考生的個人愛好,給考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
  • 歙縣高考語文、數學考試延期,專家:備考卷與正式卷難度一致
    受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影響,7月7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考區歙縣中學、歙縣二中2個高考考點大部分考生均未進入考點,高考無法正常開始。原定當天舉行的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期舉行。最初只有首場語文科目受到影響。
  • 5萬考生在家「雲」考試,這套新高考語文試卷先睹為快!
    受疫情的影響,3月3日上午9點,北京5萬餘考生在家「雲」考試,這也是北京新高考的首次適應性測試。 今年北京將實施新高考,在考試科目與往年相比有很大變化,而且由於每個考生選考的等級考科目不同會有不同的考試日程 。
  • 再見,高考日語浙江卷!
    幾天前,浙江省發布了通知,從2023年開始,浙江高考語數外不再自主命題,統一使用全國卷,這標誌著高考浙江卷時代的結束。浙江省高考改革主要內容:(一) 高中學考按年級定時定科統一安排,同一年級統一科目統一時間開考,從2020年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施。
  • 2015年北京高考語文「大變臉」 大作文二選一
    原標題:語文「大變臉」 大作文二選一 本報記者 任敏 昨天,備受關注的2015年北京高考考試說明公布。其中,語文科目「大變臉」,大作文可二選一,小作文仍為三選一,古詩文閱讀分值增加6分,古詩文背誦篇目增7篇,現代文閱讀量預計會加大。其他科目則保持相對穩定,考點、分值分布等均無太大變化。
  • 葛亮:鍾情嶺南 期待「書寫廣州」
    被評論界視為「最具大師潛力」的香港青年作家葛亮分享了創作經歷和感悟,並與一眾文化名人倡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打造「文化灣區」。  在接受專訪時,在香港生活了近20年的葛亮表示,自己尤其喜歡以穗港為代表的嶺南城市中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氣質。活動中,主辦方為葛亮頒發了「新時代廣州文化交流大使」證書。他也期待未來與廣州有著更密切的創作和文藝合作,盼以廣州為背景創作文學作品。
  • 上海書展@人物:葛亮的新書《問米》,用懸疑寫作表達生活本身
    行走在上海之夏的青年作家葛亮,依然斯文,依然清秀,對漢語的用詞依然很講究。葛亮身上的標籤很多:民國的,歷史的。這些標籤,有舒緩的溫和的東西,也有銳利的,當下的東西,同時存在於這個容易被人定位的作家身上。他新出版的《問米》,題獻是「致莫迪裡阿尼」。
  • 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收入全部文學作品及書信、題跋等
    在萬千「汪迷」期盼中,人民文學出版社傾力打造的《汪曾祺全集》於2019年1月出版。該全集收入迄今為止發現的汪曾祺全部文學作品以及書信、題跋等日常文書,共分12卷:小說3卷,散文3卷,戲劇2卷,談藝2卷,詩歌及雜著1卷,書信1卷,並附年表。共400多萬字。
  • 高考語文第一題引爭議 吐蕃的"蕃"到底怎麼讀
    在今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卷中,第一道題就引起了爭論。考生疑惑標準答案和字典上有出入馬女士的兒子是西安某中學考生,前幾天參加了高考。首場語文考試結束後,兒子回到家裡告訴馬女士語文試題中有一道題似乎有問題。馬女士想著高考是國內最嚴肅的考試,怎麼可能有問題,就沒有在意,只讓孩子好好準備後面的考試。
  • 浙江高考語文題「詭異的光」引熱議 作者回應「被高考題打敗」
    2017年高考剛剛落幕,對浙江29萬餘名考生來說,相比高考作文題,語文試卷上的一套閱讀理解題風頭更盛。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
  • 華東師範大學「語文高考」部分老師「棄卷而逃」
    上海卷高考作文歷來對文體少有限制,為何「議論文」如此受到青睞?周宏表示,教師在答題成文中的選擇也反映出高考、乃至高中作文教學中的傾向——往往認為記敘文「難寫、寫不好、得不了高分、容易豁邊」,因而反覆「關照」學生放棄。
  • 2016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搶先曝光:一副漫畫
    今天上午,2016高考正式拉開帷幕。據統計,全國共有940萬考生參加高考,除去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這5個省份外,其餘26個省份均選擇統一命題試卷。四川也沒有選擇所有科目都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其中,使用全國卷的科目是語文、文科綜合、外語科小語種,而數學、理科綜合、英語科則使用四川卷。
  • 北董長篇幻想小說在韓國出版
    北董長篇幻想小說在韓國出版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王蓉輝 通訊員 王豔君)近日,灤縣籍著名作家北董的長篇幻想小說《拇指牛》在韓國出版。  北董原名董天柚,祖籍灤縣,曾任灤縣文聯主席、灤縣政協副主席、唐山市政協常委、河北省人大代表,國家一級作家,自1992年起,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做完大陸的語文高考卷,你還做得出臺灣的語文高考卷嗎?
    今天小編被高考刷屏了。一晃眼,高考已經走過40個年頭,每到這一天,高考的語文卷一出爐肯定備受關注。因為若干年後,我們才發現,數理化英的卷子基本是天書,只有中國字咱們好歹還認識。不過對於十數年專注臺灣新聞的小編來說,就用臺灣的語文高考卷,來蹭今天的熱點吧。
  • 「冰與火之歌」第六卷今年確認無法出版
    《冰與火之歌》小說的原作者喬治·R·R·馬丁宣布,《冰與火之歌》第六卷《凜冬的寒風》今年肯定無法出版。而粉絲已經等待這本書7年。它是《冰與火之歌》系列七本中的第六本。故事發生在系列第四本《群鴉的盛宴》(2005)和第五本《魔龍的狂舞》(2011)之後。
  • 專訪|葛亮《問米》:在文學創造的世界裡做一個觀察者
    繼長篇小說《朱雀》和《北鳶》之後,時隔一年半,旅居香港的南京籍作家葛亮再次推出新作《問米》。這部由7篇中短篇小說組成的小說集,與葛亮之前厚重、文雅、帶有濃厚時代感與歷史感的作品相比,普遍帶有懸疑、驚悚的性質,在語言上也更加口語化,其生活的質感與真實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