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30年河東,30年河西,這是國人對於世事無常的一個簡單概括,而這種事也發生在中國航空業,近幾十年來,中國航空業最亮眼的兩大爭霸,沈飛與成飛交鋒,好戲連臺,最終造出了輕型單發戰鬥機的成飛,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把雙發戰鬥機領導者沈飛推下王座。但兩者的關係仍是相輔相成,期望共同進步。
事實上!成飛最早製造單發殲-7戰鬥機時,沈飛製造雙發殲-8戰鬥機,兩架同樣發動機型號的戰機,成飛在90年代開始製造殲-10戰鬥機時,沈飛製造的殲-11戰鬥機,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發動機型號一樣,一個是單發,一個是雙發,進入新世紀,誰都想不到,形勢徹底改觀,成飛研製出雙發重型戰鬥機殲-20,沈飛卻走了偏門,搞了一款推力適中的FC-31突擊機,發動機數都是兩架之多,但飛機推力相差了一半,一個是8噸級,一個是12噸級。
雪鴞和威龍,誰贏了誰才有資格叫殲20
就現階段來說,我國現在共有兩種五代機公開亮相(四代五代時有爭議),分別是已正式服役的成飛殲20和試飛成功的沈飛FC31。和殲20一樣,成飛也在研製我國最先進的戰鬥機,綽號「威龍」。實際上!該公司在競標中正是擊敗了沈飛的「雪鴞」,這才獲得了殲20這一官方授權編號,而非像「殲31」那樣由網友「命名」。
談起「雪鴞(xiao)」,和「威龍」一樣,雪鴞也有鴨翼,但整體上都是三翼面布局。三翼平面布局使「雪鴞」的移動能力極強,如風洞實驗顯示其最大可控制仰角可達65度,也使其單憑模型就能贏得國家大獎。整體而言,它就像一架裝有鴨翼的蘇57,但其實際性能卻不如飽受'指責"的蘇57。由於研發思路被俄羅斯的蘇57技術迷住了,它的設計中充斥著仿製的影子。可以稱得上蘇57山寨版。令人閒話頗多。
具體地說,「雪鴞」戰機研製始於1991年,總師是國內航空領軍人物、沈飛601的首席專家李天同志,其代表作是殲8 II全天候戰機和殲11。經過長時間的蘇式戰機改裝工作,李天總師對氣動模式如三翼面布局、雙三角翼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殲14戰鬥機的最初設計。
「雪鴞」戰機的氣動布局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的特色,直到零六年,經過研發人員多輪篩選,經過多輪迭代,「雪鴞」出現了雙三角翼型渦流分離襟翼,這種設計在殲8 II上得到驗證,能夠增加飛機的升力;同時也採用了邊條翼,與沈飛擅長的三翼面布局相結合,使「雪鴞」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失速迎角可達65度,能夠進入失速機動,達到F22的閾值。
但作為一個5代機,氣動布局僅僅具備超機動性還不夠,還需要具備隱身性和超隱身巡航能力,在這方面,"雪鴞"不能與殲20相比。由於沈飛長期模仿蘇霍伊戰機,與俄羅斯方面的航空交流也很頻繁,獲得了許多俄方的基本試驗數據,包括研製軟體,長久以來自然比較傾向於蘇霍伊的試驗方向。
因此,「雪鴞」的設計思路延續了蘇27和蘇30的特點,更像是俄羅斯五代機蘇57的發展思路:比如兩者都明顯使用了蘇27的氣動布局作為基礎;而且都採用了中心升力體的方式,這可能也與殲11的氣動設計有關,比較熟悉。
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三翼布局同樣給「雪鴞」帶來了巨大的問題,比如隱身性能不能過關,飛控設計極其複雜,而飛控正是該研製單位最大的弱點之一,所以「雪鴞」在競爭中失利是必然的,最終「威龍」勝出。
此外,必須要提到的是,事實上「雪鴞」的出現,確實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聯繫,甚至可以說與俄羅斯一架已經擁有原型的戰機有關,那就是蘇37。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軍迷們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就推出了一款名為蘇37的三翼面戰鬥機,全身「豹紋」,被稱為「超級側衛」。
事實上,「超側位」蘇-37在技術上確實體現出俄羅斯諸多先進技術,後視鏡雷達,矢量推力發動機,三翼複雜布局,一襲豹紋迷彩色彩,在當時可謂十分高調。不管怎樣,蘇-37最終還是在公眾的視線中隱身了,但是它獨特的三翼布局並沒有隨著它消失,而是多次被我國沈飛5代機的研製作為試驗方案進行試驗。然而,「雪鴞」雖然失敗了,但它仍然是中國的原始物種,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至少,之前我們是這麼想的,直到俄羅斯五代機的神秘模型被揭露出來。
俄羅斯五代機A模型和C模型
這個A模型似曾相識(上圖是雪鴞戰鬥機)
雪鴞同角度對比在此之前,可靠消息曝光了俄羅斯五代機的一對型號,右邊是 C型,左 A型。C型正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蘇57,眾所周知!蘇-57是俄軍的第五代戰鬥機,在2010年首飛。高度機動與超音速飛行能力的結合,加上現代化機載設備和低雷達可探測性,使得蘇-57在當今乃至未來的防空系統方面都優於同類對手。
而左 A型,外形似曾相識,其兩側進氣三翼面布局與「雪鴞」十分相似。俄羅斯5代機 A型主翼當然只是簡單的梯形後掠翼,而「雪鴞」採用的是複雜切尖的雙三角翼,隱身性能要好一些。此外,俄羅斯的五代機 A型鴨翼還具有一定的上反角度,這與殲20有些類似。此外,還給「雪鴞」貼上了標籤,其中還包括此次曝光的俄羅斯五代機 A型,或者說是蘇37的隱身版本。
事實上,俄羅斯五代機在研發時就有很多設計方案,僅米高揚設計局就有十幾個,其中米格1.44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蘇霍伊設計局也有S37 「金雕」。但是,不管是1.44米還是「金雕」米,都只是某種單一或多種技術的驗證機,並不被稱為真正的俄羅斯五代機投標計劃。
蘇-57戰鬥機結構拓撲優化數模
而俄羅斯5代機的真正競標項目之一,也是這架三翼飛機。以右 C型為例,它的外形幾乎和現在的蘇57一模一樣,這說明它是一款成熟的產品。類似地,左邊的 A模型也應該是比較成熟的方案,否則就不會一起出現。
然而,即使是外行人,也可以看出,右邊的 C模式,比左邊的 A模式更加協調、先進,也就是說,俄羅斯使用了先進的 C模式,而中國可能使用淘汰的 A模式,也就是說,不管「雪鴞」如何改進,都不可能比蘇57更先進。而且蘇57已經是最差的五代機了,可想而知,「雪鴞」輸得毫無怨言。
此外,就引擎而言目前正在使用的蘇-57戰鬥機的發動機是AL-41F1渦扇發動機,但是AL-41F1發動機並非蘇-57戰鬥機的最終動力,只能作為過渡階段的替代動力系統使用,預計配備AL-41F1發動機的蘇-57戰鬥機僅能生產2-12架。
雪鴞(xiao)
自2021年起,蘇-57 「王牌之心」產品-30發動機便會下線,屆時,蘇-57戰鬥機的第二階段將全部裝備量產型產品-30渦扇發動機,屆時蘇-57也將有一次進化——最終形成蘇-57完整版,外形基本上與上圖和下圖一樣。
從圖中可以看出,完整的蘇-57與目前的蘇-57最顯著的區別在於發動機尾噴口的形狀。蘇-57雙矢量噴口由於光影和角度等因素,其細節看起來並不特別清晰,但其整體形狀仍與F-22相似,與F-22相似。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俄羅斯軍方也在不斷改進蘇-57的升級,力圖把蘇-57打造成最強大的五代機,為今後六代機的研製奠定基礎。蘇-57是一種多用途戰機,軍方說,它不僅可以用來奪取制空權,還可以對地面和水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多個系列的內置「智能」飛彈和與戰機配套的炸彈正在開發中。但願我們能夠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