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腦有生物性差異!是什麼使我們大腦存在不同?

2020-11-23 IT之家

北京時間3月26日消息,一項新研究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差異可能始於子宮。這一結論還存在爭議,因為一些專家表示,社會影響對大腦而言更加重要。

在研究中,科學家對118個懷孕後半程(介於25.9周至39.6周間)的胎兒(70個胎兒為男性,48個為女性)進行了腦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以分析性別與發育中大腦的功能性連接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研究人員認為,男女大腦的差異是生物性的。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莫裡亞·託馬森(Moriah Thomason)教授表示,男女大腦的主要差異之一是大腦遠端區域的連接。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發育認知神經科學》(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期刊上。

該論文指出,在子宮中發育的女性大腦會產生「長距離」的網絡狀連接。託馬森教授還表示,相比女性,男性的大腦「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因此不太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觀察結果證實,在妊娠期間,功能性大腦系統已經出現了性別二態性,」研究作者寫道。

研究作者認為,男女大腦之間的差異是生物性的。

這項研究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批評。《性別大腦》(The Gendered Brain)一書作者、英國阿斯頓大學認知神經成像學教授吉納·裡彭(Gina Rippon)表示,該研究只是「為了追求差異化」,研究作者「得出了毫無根據的結論」。

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科學家並沒有發現證明大腦存在典型男性特徵或女性特徵的證據。大腦更像是由不同特徵組成的獨特「嵌合體」。

吉納·裡彭教授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不能基於性別而劃分為規整的群組,而且眾多心理學領域的測試也表明,兩性間其實更多的是相似而非差異。我們應該拋棄用過於簡單的兩分法來尋找男女大腦差異的原因,或許更有意義、更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是什麼使我們的大腦存在不同?

相關焦點

  • 認知大腦胼胝體分布差異,決定男女思維有別,婚姻和諧有大道
    臺灣醫學專家洪蘭的研究成果,在臺灣火了:男女大腦胼胝體的分布差異,決定了男女思維天生有別。第一,大腦胼胝體,男薄女厚,決定了男女對情緒控制不一樣。女人愛嘮叨是一種情感釋放,同樣,男人反應天生反應慢女性三十毫秒,也是大腦的構造有差異。胼胝體分布核磁共振之下,女人分布更廣。男性的腦灰質細胞 二千,女性為七千。
  • 人類和猴子的大腦有何不同?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內研究項目的研究員、通訊作者Bevil Conway博士說:「我們發現,人類大腦的某個區域比獼猴的大腦更喜歡有音調的聲音。研究結果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這些嵌在語言和音樂中的聲音,可能塑造了人類大腦的基本結構。」
  • 無脊椎動物的大腦與人類有什麼不同
    這聽起來像是在爭奪「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但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章魚的異常表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整個動物界社交習性的根源,其他也包括人類的社交習性。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 Nature:科學家闡明雌雄線蟲大腦發育初期的差異機制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5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蟲可能不是來自火星或金星,但其大腦中卻有可以促進雄性和雌性表現不同的性別特異性迴路Hillaire-Clarke博士表示,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並沒有太多關注性別對生物醫學很多研究領域所帶來的影響,而本文研究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性別到底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經連接性。
  • 大腦發育告訴你,男孩女孩的9個先天差異
    大腦發育告訴你,男孩女孩存在9個先天差異男孩子天生好動,女孩子先天好靜大腦發育中,男孩的腦幹中存在更多的脊髓液,血液中的多巴胺也比女孩的多,所以導致他先天精力旺盛,小屁股一刻也坐不住,而女孩子更能安靜地陪著父母坐著,也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情。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如此嘈雜?對思考方式有驚人重要性
    在接受nautilus網站的採訪時,Matthias Kaschube闡述了大腦和人工智慧在處理視覺信息時的差異,以及大腦中自發神經活動帶來的啟示。計算機電路與大腦迴路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計算機屬於數字設備,它們使用的是可以打開或關閉的二進位單元,而我們的神經元是模擬設備。
  • 類大腦能幫助神經科學家了解大腦發育,但和真實大腦並不完全一致
    類大腦則是幹細胞在化學信號等方法的誘導下產生的與腦細胞相似的細胞,同時還具有與真實大腦相似的組織結構。當然,類大腦不能算是大腦。它沒有功能,無法獨立思考。類大腦模型存在的意義主要是讓科學家能夠觀察大腦發育過程,從而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如果我們對於大腦的正常發育過程有更多了解,它也會促進我們理解疾病是何時形成、如何形成的。
  • 哪些原因導致了男女嗅覺的差異?
    哪些原因導致了男女嗅覺的差異?時間:2018-04-24 08:41   來源:愛問知識人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么女人的鼻子比男人的靈敏? 哪些原因導致了男女嗅覺的差異? 男女在嗅覺上的差異非常明顯,在各項氣味的測試中女性的表現遠遠甩了男性幾條街。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多少年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 大腦的溝回是「擠」出來的? 大腦裡的「彎彎繞」 我們知道多少?
    大腦的溝回是「擠」出來的? 大腦裡的「彎彎繞」 我們知道多少?時間:2016-06-27 12:45   來源:科普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腦的溝回是擠出來的? 大腦裡的彎彎繞 我們知道多少? 大腦的溝回是擠出來的? 最近,發表在《自然?
  • 做夢多是高智商的表現,睡覺時的大腦最活躍,大腦原來這麼奇特
    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大腦的比較奇特有趣的特點。大腦被我們的頭骨包裹,讓我們自然會把大腦和敏感、脆弱到詞語聯繫在一起。但其實我們的大腦是感覺不到疼痛的,我們的大腦並不存在疼痛感受器,這也是為什麼醫生對患者進行腦外科手術的時候,患者仍然保持清醒。我們平時身上其他部位感覺到疼痛的時候就是因為存在疼痛感受器,這種感受器將疼痛的信號傳給脊髓和大腦,大腦接收到以後就對應發出危險信號。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
    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孤獨環境中,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對於大腦以及心血管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那麼,人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呢?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雷切利一直運用一種被稱為「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與詞彙有關的大腦活動。有一天他偶爾發現,大腦某一區域在被試休息時還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務開始後激活又消失了,大多數研究者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那不過是隨機噪聲(沒有意義的實驗數據)罷了。但 1997 年,雷切利的同事喬丹·舒拉姆發現其實並非如此。
  • 難道它的大腦與正常的大腦什麼不同之處嗎?
    多數海豚頭部特徵顯著,由於透鏡狀脂肪的存在,喙前額頭隆起,又稱「額隆」,此類構造有助於聚集回聲定位和覓食發出的聲音。一些海豚雖有額隆,但喙部較短,隆起的前額僅勾畫出方形外觀。多數海豚的體型圓滑、流暢,有彎如鉤狀的背鰭(也存在其他形態)。某些海豚體表有醒目的彩色圖案,另一些則是較為單調的顏色。
  • 吃糖對大腦到底有什麼影響?
    (註:2型糖尿病,又稱成人發病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患者特徵為高血糖、相對缺乏胰島素、有胰島素抗性等。) 就好像我們大腦天生就想要這些食物。 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我的研究重點是現代「致肥性」飲食如何改變大腦。我想知道我們吃的東西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的,以及大腦的變化是否可以被其他生活方式的因素減輕。 確切地說,你的身體是靠葡萄糖運轉的。
  • 大腦中也存在一個「垃圾」清理系統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也存在一個清理「垃圾」的系統,他們認為,當該系統無法正常工作時,就會引發神經紊亂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氏症。這一發表於6月27日《科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有望成治療此類腦疾病的關鍵。「基本上所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都與細胞廢物的累積有關。」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你聽過人類大腦計劃嗎?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科研大計劃。」的文章,通過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同時也強調了保守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多種關鍵物種特異性差異。
  • 大腦與人類不同的鳥兒,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人類改變狗的大腦結構 同時長期馴養重塑其體態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作為兩隻極其亢奮的澳大利亞牧羊犬的主人,哈佛大學神經學家Erin Hecht和她的同事,收集了來自33個不同品種的62隻純種狗的核磁共振(MRI)腦部掃描圖像。當她面對這些排列在一起的大腦圖片時,Hecht表示,「你可以看到結果就在你眼前。」包括比熊犬、拉布拉多尋回犬等在內的這些狗的頭部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但它們都不足以單獨解釋狗的大腦布局發生的變化。
  • 老鼠失去大部分大腦仍有五感,科學家:這改變了我們對大腦的認識
    在研究實驗進行過程中,有研究人員在掃描一隻年齡很老的老鼠的大腦時(這隻老鼠的實驗編號為R222),發現這隻老鼠的大腦皮層嚴重變薄,並被腦脊液取代,海馬體被壓縮,它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大腦。然而奇怪的是,R222在表面上看起來和其他任何老鼠都一樣,而且日常行為也很正常——在籠子裡嗅來嗅去,像其他老鼠一樣能看,能聽,還有味覺、嗅覺和觸覺。
  • 趙衛平:我們自己的大腦懶惰,說的是什麼意思?
    一 關於指數型組織指數型組織這本書非常好,重新拿出來翻的時候,裡邊好多東西跟我們現在的管理方式有吻合的地方。其中一點就是制度、流程,制度和流程都制定好了以後人就不容易動腦子了,那就造成了人大腦的懶惰。
  • 社交距離在大腦中是如何體現的?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對動物的行為造成長期影響。舉例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包括斑馬魚)造成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