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孕育,嘉興到了破繭成蝶、蝶變躍升的階段。12月29日召開的市委八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五年要搶抓極為寶貴的「時間窗口」,推動嘉興蝶變躍升、跨越式發展。我市各級、各部門迅速掀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熱潮以思想之變促進行動之變、以行動之變催生發展之變、助力嘉興實現戰略性崛起。今天聚焦市經信局如何貫徹落實全會精神,著力推進新製造「555」行動,建設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和數字經濟高地。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是嘉興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嘉興「十四五」期間實現強市富民的重要支撐。嘉興市經信局作為工業經濟主管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科學編制和實施嘉興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讓製造業引領經濟新常態,實現高起點上的新發展。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和嘉興新製造「555」行動,著力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力建設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和數字經濟高地。
計劃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保持在40%以上,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7%。邁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嘉興市經信局將在以下6個方面蓄能發力,助推嘉興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1.聚焦重點領域,構建「352」產業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嘉興將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結合多個規劃綱要、發展意見文件,在《關於實施嘉興新製造「555」行動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根據產業門類劃分,重點發展十大產業領域,構建形成「352」現代產業體系。「3」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三大支柱性新興產業;「5」即集成電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5G產業、生命健康五大培育性未來產業;「2」即時尚智造和汽車產業兩大傳統性特色產業。
2.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加速成果轉化落地
加快形成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為核心,各類創新平臺共同支撐的產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圍繞重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布局,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助推嘉興打造區域創新體系副中心。全力打造G60科創走廊大平臺,以嘉興科技城和秀洲國家高新區兩大平臺為引領,海寧鵑湖科技城、烏鎮大數據高新園區、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嘉善科技城、海鹽核電關聯產業園、嘉興港區杭州灣新經濟園為支撐,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帶」和「創新協同示範帶」。著力推進「雄鷹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強化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中國電科南湖研究院等國家級科研院所的合作,著力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速度快、裂變潛力大的高科技成長型企業群體。支持企業圍繞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卡脖子」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在產業細分領域形成若干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核心產品。
3.加大數字賦能力度,撬動企業蝶變支點
對紡織、服裝、印染、家居、家電、木業、緊固件等傳統特色產業,在「機器換人」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逐步從單機改造向整線改造提升。對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化工化纖、造紙等優勢企業,鼓勵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採集生產線數據,實現車間、生產線、設備等各環節間的信息互聯互通。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應用,鼓勵行業骨幹龍頭企業建設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級、企業級雲平臺,打造一批5G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提升企業科學決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4.加強內外開放協同,形成經濟新增長極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藉助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及國際產業合作園等平臺,深化嘉興製造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國際著名公司、機構在嘉設立產業基地、研發應用機構,提升本市製造業發展能級。提高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能力,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和海外擴張。強化高端製造區域協同能力,加快構建適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供給體系,充分發揮嘉興作為滬蘇杭甬「共享腹地」的區位優勢。通過產業鏈對接、平臺對接、園區對接、資本對接、創新對接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聯通,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
5.推進產業平臺提質,拓展企業發展新空間
依託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統籌各類創新資源和產業載體,科學布局重大產業發展空間,強化產業鏈、創新鏈、生態鏈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園區集群。充分發揮全市國際產業合作園平臺功能,進一步深化與德國、日本、荷蘭等國家的產業合作,實現省級以上國際產業合作園縣(市、區)全覆蓋。著力建設高品質小微企業園,加快低效廠房和閒置用地整治,積極探索「工業上樓」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和共享空間建設,引導廣大中小微企業由「買地建廠」向「拎包入駐」轉變,形成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的招商新優勢。
6.深化企業服務,實現政企同頻共振
進一步健全「96871」企業服務綜合平臺功能,建立健全企業問題快速響應、馬上解決、及時回訪機制,形成企業服務閉環化管理。進一步推進企業減負工作,完善常態化督查機制,推動惠企政策全面及時落地。建立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增強涉企政策的科學性、規範性、協同性,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來源:讀嘉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