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型的肉食性陸生哺乳動物 安氏中獸了解一下 安氏中獸 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它們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安氏中獸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 始新世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第二個主要分期
原標題:大型的肉食性陸生哺乳動物 安氏中獸了解一下
安氏中獸 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它們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安氏中獸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
始新世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5780萬年前,終於366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與漸新世之間。在始新世,各大洲繼續飄移向它們當今所在的位置。
由於地球地質歷史現有記錄中出現的一次最快、強度最大的全球變暖事件,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發生,地球溫度迅速升高,始新世就此開始。
模式種
蒙古安氏中獸
A. mongoliensis
復原圖
安氏中獸的化石是於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發現,這個沒有下頜骨的頭顱骨現在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復原的頭骨以及頭部特徵
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之前它被分類在中爪獸目中。據此估計它像中爪獸或中國中獸般是有蹄的。
安氏中獸屬有蹄哺乳動物,以往認為它們在親緣關係上更接近於綿羊或山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被戲稱作「披著狼皮的羊」。但實際上安氏中獸與河馬、鯨的關係更密切。
安氏中獸是以化石發掘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來命名。
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年1月26日-1960年3月11日),常被稱作安得思,美國探險家、博物學家,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以20世紀初對中國、蒙古等地的科考探險而知名,從中他得到了許多重要發現,包括首次發現了恐龍蛋化石。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安得思是印第安那·瓊斯這一角色的最初原型,不過無論是喬治·盧卡斯還是電影的其他創作人都未曾對此予以證實。
長達120頁的電影文字記錄中也未曾提到過安得思。史密森頻道的一項分析認為兩者的聯繫是間接的,安得思(與其他探險家)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一些探險電影中英雄形象的原型,而這些形象又賦予盧卡斯等人靈感從而創造了印第安那·瓊斯這一角色。
安氏中獸可能是最大型的陸上哺乳類肉食性動物。若安氏中獸按照中爪獸的體型來計算比例,從鼻端到盆骨就可長達360釐米,而肩高則達160-180釐米。重量估計在200-450公斤之間。
它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
安氏中獸的化石是一個長83.4釐米及寬56釐米的頭顱骨及一塊骨頭。
頭顱骨很像較為細小的中爪獸目,故推測它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中獸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則不清楚。
依據化石復原的安氏中獸骨架,它像其他的史前動物般,有著看起來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大頭,頭蓋骨長約有阿拉斯加棕熊的兩倍,但較為窄。
對於安氏中獸的外觀及行為差不多是完全不知道的,在古生物學家之間就此已有很多討論。有指安氏中獸的牙齒很鈍,並非掠食者的特徵。
它有可能是雜食性多於肉食性的,會吃腐肉、骨頭、植物或軟體動物,而非獵物新鮮的肉。若安氏中獸是吃腐肉的,它可能會以其龐大的身型來嚇走細小的掠食者。
但是安氏中獸的顎骨在陸上哺乳動物中很特別,可以咬碎大骨頭。根據顎骨的形態及發現其化石的海岸地帶,因此而開展的研究表示安氏中獸有可能是獵食原始鯨魚、貝殼動物、龜及其他同期的大型哺乳動物。
當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在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早期碰撞時,形成了喜瑪拉雅山及隔離了特提斯洋,繼而影響了氣候,使中亞洲乾涸,最終令動物群滅絕。而安氏中獸亦相信是因此而滅絕的。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