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如何治理科舉「冒籍」現象|科舉考試|乾隆|童生|士子|童試...

2021-01-12 網易

  

  [清]《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

  「冒籍」現象是歷代科舉考試的痼疾。清代,隨著科考繁興,戶籍制度相對寬鬆,科舉錄取率和士子科場競爭力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科舉冒籍現象越發普遍,地處京師的順天府冒籍現象尤其嚴重。清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科舉秩序,通過稽查戶籍、設立廩保、嚴格審音、強化懲戒等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完備的冒籍防範機制,嚴防科舉冒籍現象。其中,「審音」作為清代特有的一項防止科舉舞弊的措施,強化了防弊成效。

  清代科舉規制與冒籍的治理機制

  清代,分區配額與原籍應試是科舉取士的兩大規制(基本原則)。清代科舉的童試一級學額(學校生員名額)具體分配到府州縣學,而鄉試、會試中額(科舉錄取名額)則分配至各省。分區配額依據各地文風高下、賦稅輕重、人口多寡,對於邊遠地區的學額與中額的配置往往有特別照顧。

  與分區配額之制密切相關的是本籍報考的規則。本籍報考要求考生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以本身所屬戶籍類別參加考試,否則可能構成冒籍應試。在本籍報考規則之外,清代科舉考試中又專門針對流寓人口實行寄籍應試之法,即某一考生因祖、父入籍至原籍之外的另一地區,該考生以這一地區的戶籍參加考試的辦法。寄籍應試需以置有田產、房產等不動產為必要條件,又強調寄籍地置有祖、父墳墓,從年限上看,通常需要達到某些條件之後正式入籍這一地區達二十年以上,並且原籍實不可歸,才可在取具族鄰擔保等基礎上向流入地官府申請寄籍應試。

  自明代以來,「科舉必由學校」。在清代,由於科考競爭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人口流動越發普遍而寄籍應試條件又相對嚴苛,於是出現了士子既不在原籍地應試也不以合法的寄籍應試,而是通過非法冒充戶籍至更易錄取的地區參加科考的現象,即科舉冒籍。這一現象在童試中尤其典型。清代童生只有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合格後才能入府、州、縣學讀書,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具備參加鄉試、會試的條件。而一旦成為生員就意味著獲得功名,享有若干政治、經濟特權,故作為「士子進身之始」的童試,冒籍現象尤為突出。

  科舉冒籍,不僅破壞了清代科舉分區配額、本籍報考和寄籍應試的規則,擾亂科場秩序,還會滋生社會腐敗現象,甚至出現因「冒籍多一人,則土著更少一人」而經常引發土客衝突與法律爭訟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治理冒籍跨考這一頑症,清代逐步建立起一套較為全面系統的制度體系。

  清代統治者通過稽查戶籍來查禁冒籍。對於寄籍人員,清代實行嚴格的資格限制,對寄籍二十年之制也有明確規定:「室廬以稅契之日為始,田畝以納糧之日為始,扣足二十年以上,準其呈明入籍考試。」 清代科考制度同時規定擔保制度,包括童生互保、廩生保結、官員擔保等。童生互保,要求在童試中五名童生互相擔保身家清白,沒有冒籍等問題,如有一人舞弊,則「五人連坐」。廩生保結,包括認保與派保兩項。認保是指童生應試時必須找一名廩生作擔保,從而保證其沒有冒籍等弊端。在童試時,廩保必須到場識認,確保無誤後方準童生入場考試。為杜絕認保廩生舞弊,又有「派保」,即在府試與院試時,先將選定廩生名單張榜貼於各衙署前,考生請榜中之人加保。此外,在鄉試、會試中還要求各省士子取具同鄉京官印結以作擔保。

  清代還加強對冒籍士子的懲戒力度。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規定「生童有籍貫假冒、姓系偽謬者,不論已未入學,盡行斥革,仍將廩保懲黜,若有中式者,核實題參,革去舉人,發回原籍」。康熙十六年(1677年)制定冒籍士子呈首政策,「許本生赴部自首,改歸原籍,免其斥革」,但並未能遏制冒籍現象,故雍正三年(1725年)嚴厲規定「嗣後有未經呈首者,一概不準改歸,察出照例黜革」的懲罰措施。乾隆八年(1743年)議準應試童生「但系詭捏數名,連棚應試,及頂借他人姓名假冒入場,希圖幸進者,照詐冒例杖八十。保結之廩生,知情同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強化對冒籍的懲處力度,「應俱罰停會試一科,以儆冒濫」,對於通過冒籍入仕之官,「照違令笞五十私罪律,罰俸一年,仍令查明各原籍,照例改歸,以清戶籍」,冒籍中式之舉人、進士以及入仕官員,如在期限之內「呈報改籍勿論」,否則予以斥革、議處;未中式之冒籍貢監生員,勒令限期改歸原籍,否則予以斥革。至此,清代懲戒冒籍士子的機制基本成形。

  清代「審音」制度的實踐

  清代沿承前代科舉制度的普遍性規定並結合本朝特點的強化措施,在全國各地科考中嚴格執行,頗具成效。然百密有疏,故清代針對順天府童試冒籍突出問題,從清初就創立、實行了獨特的審音制度。清代審音制度,一般認為「審音制度在全國各地的童生試及鄉試中均有實行,然未普遍推廣,惟順天的大興、宛平二縣因歷來入籍者甚多,客觀上為冒籍者提供了更多機會,故二縣的審音制度一直堅持到清末」。實際上,審音制度的實施範圍更廣。

  一是順天府的審音。清代分配學額的基本依據主要涉及政治地位、文風、賦稅、人口等因素。順天府及其所屬大興、宛平二縣,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地位,其科考教化具有外縣所不具備的特色」,縣學的學額均按照府學之例,順治時順天府取二十五名,大興、宛平各二十名,雍正時更是「各取進二十五名」,這比《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中記載的清代外省學額府學20名、大州縣學15名、中等縣學12名、小縣學7—8名均多,可見清廷的優厚政策。清代州縣學額雖時有變動,但大宛二縣學額一直較多,乾隆朝之前順天府學加上二縣學的童生學額竟有75名,加之大宛二縣戶籍人口較少,故錄取率相對較高,輔以流動人口規模較大,冒籍現象相當普遍。清代針對大興、宛平二縣科舉冒籍問題所創設的審音制度,是對應試童生在經過童生互保、廩生保結之後,再進行核對口音,以判斷是否為本州縣人或是否已入籍達二十年。清代審音制度以順天府大興、宛平二縣實行最久、最嚴,也相對最完善,既是對清代稽查冒籍制度的補充,又是制度創製,影響深遠。

  清代大興、宛平二縣童試程序經歷了從鬆散到嚴格的變化。清初至雍正時,童試之制「先由本縣考取,造冊送府,該府再行考試」,而大宛兩縣童生考試只是通過考生口音鑑別考生籍貫,並不考試。這種只審音不考試的體制存在諸多隱患,「大宛兩縣童生送府,向例止憑審音,該縣既不考試文章,筆跡無從磨對,以致冒頂等弊莫可稽察」。因此,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革大宛兩縣童試製度,由只審音變為先審音後考試,趨於嚴格。

  乾隆時期是審音制度發展成熟、成為定製的階段,表現為設置專職審音的官員。乾隆四年(1749年)加大審音力度,由順天府丞負責府試審音,「該縣及該府丞於府縣考之前,詳加審音」。乾隆十年(1745年)由工部右侍郎勵宗萬奏請,乾隆採納而專設欽點滿漢審音御史,在大宛兩縣童生考試結束後,由順天府府丞奏請欽派滿漢御史二員,「前赴貢院至公堂會同府丞審音」,審音之制由「本童背誦三代履歷,察其年貌,辯其語音」。滿漢審音御史的設置,既表明順天府童試冒籍問題的嚴重性,也表明審音制度日趨成熟並制度化。

  乾隆還制定了審音御史嚴格迴避的制度。一是漢御史迴避籍隸大興、宛平人員;二是漢御史須迴避南籍人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經御史戈源奏準,「嗣後考試大興、宛平二縣童生,其審音之漢御史籍隸南省者毋庸開列」。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實施審音御史問責制度,審音御史不嚴格履職將「查取職名,照例議處」。審音御史的設立和迴避、問責制度的推行,強化了順天府考試稽查力度,雖未能根除清代冒籍等問題,但對於查禁冒籍現象是有裨益的。

  二是地方省份的審音。清初,審音制度只在順天府大興、宛平二縣童試時實行,後逐漸推廣至順天府外屬州縣及直隸地區。康熙時期,廣西土司地區也實行過「審驗鄉音」的做法。康熙四十年(1701年),禮部議準「廣西省土官、土目子弟,有願考試者,先送附近儒學讀書,確驗鄉音收送。如試官竟自收考,及土官禁遏典試者,該撫題參,交部嚴加議處」。目的是保證土司子弟入學考試而不被他人冒籍。

  乾隆時期的官方檔案留下了諸多清代各省實行「審音」的史料。如,乾隆五十年六月,江西學政劉躍雲奏報在「考試寧都州屬點名時,查出口音不同寧都州文童曾昌輔」,經仔細查問為外地冒籍考生,於是「發交屬寧都州知州剛柱嚴查,分別枷示」,就是按照順治二年(1645年)的規定,對科場舞弊施以帶枷示眾的懲罰。透過上述因「語音不符」而被發現的科場冒籍案例,可見乾隆時期「審音」因其簡潔、甄別度高的特點,已成為各省學政查禁冒籍的成熟手段,對防範冒籍發揮了重要作用。

  審音制度經歷了一個逐步調整演變的過程。在制度設計層面,順天府童試中的審音制度經歷了從知縣負責到府尹、府丞監督,再到專派審音御史與問責的演變。在制度實施範圍層面,審音制度經歷了一個清初只實行於順天府大、宛二縣童試,到乾隆前期推廣至順天府外屬州縣及直隸地區,再到乾隆中後期推廣到全國各省的過程。審音制度創立於康熙時期,在科考實踐中不斷調整,歷七十餘年至乾隆中後期基本完備、成熟,既折射出清代童試中冒籍問題的嚴重性,也折射出制度演化過程中的針對性。

  清代科舉冒籍治理機制的現代啟示

  冒籍是清代科舉的一大頑症,清政府在科舉實踐中逐漸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完備的治理機制,其中審音制度更是一項制度創製,對於有效防範科舉冒籍現象,維護科舉秩序,起到了頗為顯著的作用,對於今天防治屢禁不絕的「高考移民」問題也有歷史啟示。

  與清代科舉制的分區定額、原籍應試之制有相似性,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也是實行分省定額錄取,考生必須在戶籍和學籍所在地報考的體制。然而,由於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以及考生競爭力存在明顯的省際差異,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試圖通過變更戶籍,移民到錄取率較高、考生競爭力較弱的省份參加高考,從而產生「高考移民」問題。「高考移民」不僅衝擊了現行高考分省定額錄取的制度規定,還引發了諸多的社會腐敗與法律爭訟等問題。

  當今「高考移民」問題與清代科舉冒籍在動因和社會影響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中國科舉史表明,以區域公平為優先選擇,在此基礎上以考試公平選拔人才,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保障階層的合理流動。因此,結合清代科舉冒籍問題的動因與治理情況,可以發現「高考移民」問題的防治需要建立完備的制度體系。

  「高考移民」問題與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密切相關。政府可加大對文化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投入,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省內考生競爭力,這是治理「高考移民」問題的根本。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根據各省考生規模與比例,適時調整高校招生名額的省際投放比例,縮小優質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省際差異,有助於緩解「高考移民」現象。

  加強戶籍與學籍的監管力度,懲治與「高考移民」有關的腐敗問題,可以結合清代防止冒籍的制度特點,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對戶籍與學籍的監管力度,並對監管者的執行能力、廉政問題實行有力監督。嚴格管理考生的戶籍與學籍,對常規審核中疑似不合法的「高考移民」,可以仿效審音制度,利用先進技術條件和設備進行面談面審,加大對戶籍和學籍擔保人的懲戒力度,不失為防止「高考移民」問題的有效舉措。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高考移民」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必須通過加強對戶籍與學籍的綜合管理來防治的長期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怎麼做到「人臉識別」,杜絕替考現象呢?
    有考試就有作弊,在眾多作弊方法中,替考可以算是最簡單粗暴的一種。即使如今防作弊技術不斷完善,面部識別加指紋驗證,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還是有不少替考者被抓。那古代科舉考試連照片都沒有,又怎麼確定考試的就是考生本人呢?要說杜絕替考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數量並不會太多。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科舉考試防替考是有心理、律法、技術三方面保障的。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一個沒有科舉資格的「冒考生」
    「冒考」自古有之,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就是一個沒有科舉資格的「冒考生」。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他在《六十自述詩》裡稱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冒籍就是西城區的考生通過微操作隱瞞了自己西城區的籍貫,跑到了有熟人的東城區去考試,相當於現在的異地考試)、有沒有隱瞞雙親去世(父親或母親去世要守喪三年,不能參加工作和考試)、有沒有更名改姓以及出生是否清白,稱為「五童互結」。
  • 古代匪夷所思的延期科舉考試
    作為文官選拔途徑的科舉考試,也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到宋仁宗繼位後,宋人已經把科舉考試看做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就像宋仁宗父親宋真宗所說的那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千上萬的讀書人為了獲得「黃金屋」,娶得「顏如玉」,前赴後繼地奔向考場。其中,便有蘇轍的身影。
  • 清代鄉試共9天6夜 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號舍(圖)
    科考之路  考試資格  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喪  要實現金榜題名,首先,除了要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還要經過重重關卡,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具備參加鄉試的資格,特別到了清代,學子必須先通過童試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貢院參加鄉試。
  • 慈城校士館,保存有我國完整的科舉考試童試考場,考生不敢作弊
    慈城校士館,位於寧波的慈谿古縣城之內,原本是古代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也就是封建科舉制的選拔場所。它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佔地足足有8000平方米。湊近跟前去觀看,只見一個個聯排而坐的考生們時而蹙眉思索,時而奮筆疾書,而坐在他們身後的監考官們則是一刻都沒有懈怠。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科舉的魅力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就是命運不靠種姓、不靠貴族身份,只要靠讀書就能改變命運。
  • 古代那些延期的科舉考試理由:有時匪夷所思
    作為文官選拔途徑的科舉考試,也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到宋仁宗繼位後,宋人已經把科舉考試看做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就像宋仁宗父親宋真宗所說的那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千上萬的讀書人為了獲得「黃金屋」,娶得「顏如玉」,前赴後繼地奔向考場。其中,便有蘇轍的身影。
  • 這裡是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
    氣勢莊嚴雄偉為研究清代建築藝術及科舉考試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州貢院本期名牌導遊孫靜將帶我們走進定州暢遊定州貢院名牌導遊 孫靜千年古縣定州定州,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 古人「考試」是怎麼作弊的?手段比現代還要先進!
    科舉制是以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創立,至清朝滅亡,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當中,既有說不盡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完的不學無術,科場舞弊。在這些無數的舞弊手段中,「走後門」無非是最為普遍,也是最難禁止的一種。
  • 伯樵︱兩本《科舉》的故事
    然而,科舉同樣作為考試制度的古老幽靈,依然活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噩夢之中。「狀元」、「金榜題名」、「名落孫山」這樣的詞彙,如今雖然被時代賦予了更為寬泛的意義外延,但仍能時不時勾連起國人對那種古老的考試傳統感同身受般的歷史記憶。
  •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會作對聯!李漁梁啓超皆是「作對」高手
    明清以來好作對聯者亦眾,清代一些著名文人如李漁、俞樾、袁枚、吳汝綸、吳梅村、梁啓超等,皆是「作對」高手,特別是梁啓超,他的「能招過客飲文字,閒看兒童捉柳花」、「豈有雄心騁老驥,不妨餘興看遊豬」等,讀來耳目一新。作者:朱小平
  • 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首先要知道,狀元不是官,也沒有級別待遇,狀元(通常說文科)就相當於今天全國中級公務員考試第一名(包括筆試面試一起)。具體官職要看不同時期。隋唐初創科舉,科目又分很多種類,比如明經科選拔秘書類官員,明法科選拔法律類官員,明算科選拔財會類官員,秀才科選拔綜合類官員,其中進士科是最嚴格也是最難考的。
  • 賈寶玉為什麼沒有必要去科舉?
    其次,賈寶玉不是非科舉不可。科舉猶如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如今去公考雖然千軍萬馬,但也只是一部分人的選擇,富二代幾乎沒有去選擇當公務員的。科舉統治者為底層階層人士進入社會貴族階層的捷徑,但對於賈府這樣的公府貴族,卻並非必需。賈政以前逼寶玉科舉讀書,先是自己愛好這條道路,只是因才能缺乏沒走通,這才望子成龍。二是賈政希望寶玉能從科舉入官,重振賈府。
  • 玩法解讀丨【科舉】玩法今日開啟,角逐大宋狀元郎!
    全新【科舉】玩法已正式上線,少俠們今天都有參與了嗎!有被題目秀到了嗎為了讓少俠們更快掌握和了解,小師妹今天也準備了【科舉】玩法解讀喲~快來一起看看吧!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通俗來講,也就是我們現實中的學業考試。此次【科舉】玩法的推出,一方面是可以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少俠們有更多的遊戲體驗感。
  • 蟒蛇投胎,「性格陰險」,科舉不順,大家眼中不一樣的曾國藩
    「科舉不順,屢敗屢試」清代的科舉考試繼承了明朝的科舉制度,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明令廢止科舉制度的時候,在這二百餘年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古代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天生比較愚鈍,到四十三歲,經過了十七次考試才中了舉人,入了縣學。所以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曾國藩身上,五歲的時候給他取學名叫子城,「城」是「成」的諧音,就是渴望自己兒子早日成龍。
  •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吉安古稱廬陵,自古享有「江南望郡」「文獻之邦」的美譽,在科舉歷史上一共考取了進士近三千名,名列全國州郡前茅,是當之無愧的「進士之鄉」,形成了「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一門多進士」廬陵獨特的文化景觀。歐陽修這個大家族更是俊傑輩出,科第聯翩,簪纓不絕,創造「一門十進士」家族團隊的科舉傳奇,這在廬陵科舉歷史上絕無僅有,享有著獨特的榮耀,使得廬陵成為天下歐鄉,聞名全國。
  • 唐朝科舉制:一隻手平舉門閂你能做到嗎?這只不過是武舉人的標配
    大家好,這裡是花花觀歷史,今天我們接著聊唐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由來已久,漢代的天子就經常親自考察人才,唐朝時期更為興盛,國人普遍尊崇儒學,雖然這個時候的君臣喜好都有所不同,但是追求人才的心意卻從來沒有減弱過。
  • 清代兩湖分闈:十八年堅持換來湖南人文鼎盛
    以往湖南士子須赴湖北鄉試,必經由洞庭湖,湖水浩瀚無涯,波濤不測,六七月間風浪尤險,常有覆溺之患,以致士子畏避險遠,裹足不前。故在湖南地方建立試院,每科另簡考官,使士子就近考試,自第二年起,二月為鄉試之期。若當年二月之前能預備場屋,則明春即分湖北、湖南兩闈考試。預備不及,則於下科舉行。至於湖廣通省取中原有定額,今既分兩闈,其取中之數應如何分別之處,著湖南、湖北巡撫公議,湖廣總督從公酌定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