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歷史」第 1 期 | 那個曾經被廢除了的科舉
撰文 | 呂秀才
編輯 | 呂秀才
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被內憂外患拖得就要掛了的大清頒布了一道詔書,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這道詔書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明年(1906年),我們大清國現行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就要變了,各位考生注意一下,特此通知。
消息一出,那些正在把辮子掛在房梁上用功苦讀的學子直接懵了,腦袋一片空白,就像迷途的羔羊一樣,不知道該往哪走了。作為一個旁觀者,你可能體會不了他們的那種心情,就好像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看現在廢除了高考一樣,都是寫在教科書中需要背誦熟記的考點。
舉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假如你叫小明,出生在C國,是一名本科畢業生,畢業後花了大半年時間準備公務員考試,立志成為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在C國,除了考公務員,你剩下的選擇只能是種地、經商、學門實用手藝去賣藝、把自己賣了或者去要飯。可是,就在考試要開始的一個月前,國家突然說要咱們國家選拔公務員的制度要變了,新的報名條件是國外本科起,國內學歷一概不承認,以後公務員考試科目也要變。
說白了,就是要換一種你聽都沒聽過的新玩法,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你說小明怎麼辦?當時大清的廣大老中青學子面臨的就是這個形勢,被掛在樹上了,上不去也下不來,相當的難受。
其實,早在1901年實施新政的初期,大清就開始為逐步廢除科舉做準備。大部分成功的改革都是先找一個涉及大家利益比較少的方面試驗一下,如果效果達到預期就開始準備下一步改革,要是碰上了硬茬改不下去就縮回脖子繼續裝甲魚,舒服一天是一天。這次,他們選擇了武舉和科舉考試中八股作為改革試驗田,停考了武舉、廢除了八股改為試策論之後,初期效果還可以。
於是,在1904年,大清一鼓作氣又推出了《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癸卯學制」),把學制分為三段七級,開始興辦學堂,為廢除科舉做進一步的準備。但是有個問題,按這個學制讀下去,從蒙養院開始到讀完通儒院,需要近30年,真正實現了父子二人都在上學的大同理念,但是比科舉考試裡的祖孫三代同時應考還是略遜風騷。
到了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等六位封疆大吏一看,按這個蝸牛般的改革計劃搞下去,大清亡了也廢除不了科舉。
於是,這六位大佬直接聯名奏請朝廷,建議廢除科舉,沒想到求變心切的慈禧居然同意了。就這樣,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被慈禧給廢了。
到現在,科舉已經消失了一百多年了,我們對它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上中學的時候,到了科舉這一段,歷史老師總會用夾雜著濃厚口音的普通話一本正經的說:「廢除科舉的歷史意義是必考題,請各位同學務必背熟」。
為了表達對中學歷史老師尊重,我專門找來了教科書中列述的廢除科舉的歷史意義:
1) 廢除科舉制度,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
2) 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衝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3) 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4) 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如果你曾經只是為了考試紮起大腦去背誦這段話,可能還沒到考試的時候就已經忘了,因為你無從去了解這個被叫作科舉的東西,至於它的意義,也就無所謂了。
那麼,那個曾經在中國霸屏一千多年的科舉,在它巔峰的時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01. 縣試— 進學第一試
科舉考試的第一關叫作「縣試」,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縣的範圍進行考試。
在每年一月份某個風和日麗的早上,知縣一般都會早起,漱過口吃過早飯之後,他會穿上油的發光的官服,戴上官帽,邁著正宗的八字步帶著兩個衙役來到縣衙門口的公示欄,鄭重其事的指揮著兩個衙役把今年縣試公告貼在上面。然後一口老痰吐在公示欄的木腿上,甩著半年都沒洗的大髒辮轉身就走了,留下一堆早早來看考試公告的考生看著知縣肥胖而又不失靈活的身影在風中凌亂。
這個公告的發布,標誌著一年一度的縣試就要在二月開始了,這同時也是諸多想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學子要經歷的第一場考試。
縣試公告發布之後,考生要在規定的日期內到縣衙的禮房(禮房相當於縣教育局、縣文化局和縣祭祀工作領導小組,另外還下轄縣長車隊)報名,報名要填寫的內容相當多,主要包括:姓名,籍貫(即戶籍和鄉貫,如:民籍,江西省吉水縣水南鄉人),年齡,父母、父親的父母(祖父母)和父親的父親的父母(曾祖父母)是否還健在和做過官的詳細履歷。
如果你是被過繼的,比如說你爺爺生了三個兒子,你二叔和你二嬸忙活了大半輩子沒生兒子,眼看著後繼無人,你爺爺一看急了,和你爹一商量,把你過繼給你二叔做兒子了,過繼之後,你二叔就不是你二叔了,是你爹,你二叔二嬸就成了你的養父母;你爹也不是你爹了,是你叔,你爹你娘就成了你的本生父母了。
如果是以上這些情況,不要急著慚愧,養父母先放一放,把親生父母三代的履歷填上去,這樣做最主要是為了防止出身不正的人以過繼的名義到出身好的家庭來更改出身參加報名。
比如,韋小寶想去參加縣試,然後跑到縣衙去報名,填寫完表之後遞給縣衙工作人員,縣衙的老哥一看三代履歷這一欄寫著母親韋春花是從事娛樂行業的,縣衙老哥絕對會二話不說把韋小寶轟出來,沒打他就不錯了。
如果韋小寶非要參加縣試呢,那只能有一個辦法,更改出身,怎麼更改?讓韋春花把他過繼給隔壁沒有兒子的私塾先生老王,如果老王願意要的話,然後還再做一系列的政府公關,才有機會參加縣試。但是風險特別大,因為縣試以後的每場考試都要求寫三代履歷,相當於一個謊言套著一個謊言,如果被揭發了,後果無限嚴重。
那到底什麼樣的出身不能參加縣試報名呢?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種:官府中雜役的子孫、從事吹拉彈唱黃賭毒等第三產業人員的子孫、曾經殺人放火偷竊的人的子孫、閹豬接生理髮做雜小生意的人的子孫。
如果你是祖上三代是做官的、教書的、種地的等等,那麼恭喜你,在科舉考試中是絕對的根正苗紅。
現在看來,這些對身份的分類是極其荒謬的,好在前輩們發起的「五四運動」為我們摘除這個毒瘤起了個好頭。
另外,報名的時候還要找四個和你一起考試的小夥伴互相證明,證明考你有沒有冒充籍貫(冒籍就是西城區的考生通過微操作隱瞞了自己西城區的籍貫,跑到了有熟人的東城區去考試,相當於現在的異地考試)、有沒有隱瞞雙親去世(父親或母親去世要守喪三年,不能參加工作和考試)、有沒有更名改姓以及出生是否清白,稱為「五童互結」。以上這些條件都符合了,才算報名成功,可以參加縣試。
一月份的報名結束後,二月份就開始考試。縣試規模較小,知縣一個人就整的明明白白的,不需要上級額外派人來打輔助。
一般要考五場,每場考一天,考生需要在黎明前經工作人員點名進入考場,當天答完題交卷,家裡離縣城遠的可能還要破點財住酒店。因為縣財政只給考生解決考試場地、答題紙和草稿紙,所以進考場的時候,廣大考生還要挎個籃子帶上筆墨和食物,用來答題和填肚子。
第一場考試結束,會先閱卷、錄取一部份成績優異的考生準予直接參加四月的府試,這部分考生有權利選擇是否繼續要參加接下來的第二場至第五場考試,如果選擇不參加,那麼他就可以收拾東西回家準備府試了。以此類推,越到後面考場的人越少。
每場考試結束後,每位考生的排名都會稍有變動,因為有的人會在後幾場考試中超常發揮,不過不影響前幾場考試成績優異已經放棄後幾場考試回家的那些考生參加府試的資格。
待五場考試都結束後,知縣會叫人抬來一張大長桌子,這張桌子叫作「長案」。工作人員會按照排名把考生的名字按排名依次排列在長案上。因為第一名的名字排在長案的最前面,所以就被稱為「縣案首」。
最後,知縣將考試結果造冊兩份,一份送到本縣文廟內的儒學署(管理全縣文武生員的部門),另一份送到知府那裡。
至此,一年一度的縣試就結束了。
02. 府試 — 進學第二試
二月的縣試結束後,合格的考生有一個多月的放鬆機會,到了四月再參加府試。府試報名流程和縣試基本相同,但是府試層次比縣試高一個層次,由知府(相當於地級市的市長)主持。
府試一般考三場,第一場稱為「正場」,該場結束後被錄取的考生就會獲得參加接下來院試的資格,和縣試一樣,提前被錄取的同樣有機會選擇是否要參加第二場和第三場考試。
三場考試結束後,知府左手捧著小茶壺,右手輕輕一擺,衙役們心領神會的抬上一張比知縣那張更長的桌子,把所有考生的名字按照名次依次排在這張長案上。和縣試的第一名就被稱為「縣案首」原理相同,府試的第一名被稱為「府案首」。
最後,知府將考試結果造冊,送到本省的學政(學政就是中央政府派到各省主管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官員)那裡。
至此,一年一度的府試也就結束了。
03. 院試 — 進學第三試
通過府試的童生,就可以參加院試了。與一年舉辦一次的縣試和府試不同,院試三年之內考兩次,每次考兩場。相比於前兩次考試,院試的層次又提升了一個級別,由皇帝特派到各省的學政親自主持。
學政除了是皇帝親自任命之外,其任期也有嚴格的規定,每逢鄉試年八月,即子、卯、午、酉年(按照天幹地支紀年法,子、卯、午、酉每隔三年就會依次出現一次),各省新任學政就要收拾包裹、告別同僚從京城出發,風塵僕僕的去所任省份上任。比如新任的雲南學政,就要早點出發,畢竟這是一場一兩個月旅程,路途遙遠。而新任直隸學政就爽歪歪了,吃著火鍋唱著歌從京城出發,幾天就到直隸首府保定了。
在院試開考前一日,學政都要穿戴整齊。帶著要考試的那個府(相當於地級市)的廩生們(廩生是可以享受政府財政供給糧食的秀才)去拜下天下讀書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導師、神一樣存在的古男子—孔子,由於孔夫子已經走了幾千年了,所以學政只能去拜孔子的廟了。
拜完孔夫子老人家的遺像後,學政就率領相關人員開始考察孔廟,看看這邊的牆皮有沒有掉啊,那扇大門上的朱漆還紅不紅了什麼的,有問題及時解決,沒問題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在那個時候,孔夫子老人家的廟要是修補的不及時,是要遭天譴的。
這天還有一個傳統活動,就是全府的廩生圍著一個盆抓鬮,隨機抽出一部分人講解《大清律例》中的任意三條,後來改為講解四書中的一章。
院試並不是把一省之內所有的考生集合在一起考試,而是由學政逐府(府相當於地級市)主持考試。將要考到某個府時,知府需要提前準備好答題紙。考試題目呢?對不起,學政出題,知府沒有知情權。考試題目包括經解、策、論、古詩、近體詩、古賦、律賦、時文、試帖詩題目各一門,考生選一門或者多門作答。
到了開考的那一天,考生必須凌晨四點前在考場(考場一般設在貢院、試院、考棚其中之一,視具體情況而定)門口集合,要是遲到了,就只能等第二次再考了。
到了凌晨四點整,學政大人捧著寫著每個考生籍貫、年齡、面貌特徵、三代履歷的點名簿開始逐個點名,每叫到一個考生的名字,該考生要從隊伍中出列來到學政面前核對信息並領取答題紙。
同時,從學政旁邊站著的一排廩生中必須有一個該考生提前聯繫的廩生張三出來為該考生作保(稱為「請保」)。另外,政府還會給每五位考生指定一個作保的廩生李四(稱為「派保」),雙重保證以確保該考生的所有信息都真實可信,而且兩位作保廩生確認完畢後還要在點名簿上蓋章或籤字。
籤完字之後,兩位保廩生還要大聲喊一嗓子:「張三保」,「李四保」。
然後,考生拿著答題紙,挎著裝著筆墨、食物的籃子接受安檢,安檢人員會溫柔的扒開考生的辮子、讓考生自己脫下衣服鞋襪、掏出文具和食物,看看有沒攜帶紙片、金銀等作弊和賄賂考場工作人員的東西進考場。安檢合格之後,考生才可以進入考場。
等所有考生點名和安檢都結束後,學政命人關門打狗,不對,是關門開考。
不像高考,考試題目會和答題紙一起發給你,院試的考試題目貼在一個大牌子上,由強壯而且聲音洪亮的的老哥扛著這塊大牌子在考場來回溜達,邊溜達邊大聲讀題目考生聽。
等到下午三點,考場大門打開,考生就可以開始交卷了。第一個交捲走出大門的考生叫作「頭牌」,不要瞎想,這個頭牌和怡紅院的那個頭牌不一樣。頭牌出去後,大門又關上,等下一位交卷的考生要出去才打開。
交卷的最晚時間是晚上十二點之前,但是又規定考生不許點蠟燭,所以天麻麻黑之後一般大家都會交捲走人,畢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坐在狹小的單間靠感覺答題心裡還是有點慌的。
第一場正試結束後,還有接下來的第二場考試,稱為「複試」。參加考試的人員由學政根據心情隨意確定,考試題目包括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選答題)、五言六韻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康熙和雍正父子教廣大人民如何做人的文集,共計一萬餘字)一二百字。
複試結束後,和前面一樣,還是抬來長桌子,按照考試名次排名字,第一名的考生稱為「院案首」。
至此,「童試」的三場全部結束,一路衝到最後的考生會獲得一個光榮的稱號—秀才,也叫生員。考中秀才,說明你進入了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周星馳電影《審死官》中的秀才兼狀師宋世傑就有見知縣不跪的特權,而平常百姓就沒有。
考中秀才後,除了獲得上述特權之外,還獲得了進入縣學、府學的學習的資格。因此,童試也被稱為「進學之試」。
在古代,科舉考試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為國家選拔人才和廣大底層學子實現階層躍遷最重要的通道。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報名參加。就童生這個科舉考試中的初級榮譽而言,小到幾歲的兒童,老到六七十歲牙都沒有的老漢,都可以通過縣試和府試都可以獲得這個年輕態的榮譽。這和年齡無關,只和智商相關,真正實現了老少皆宜、童叟無欺的宗旨,就這一點而言,比高考還公平。
04. 歲考和科考 — 考察秀才之試
考中秀才後,除了獲得上述特權之外,還獲得了進入縣學、府學學習的資格。在縣學、府學學習的目的,是為參加鄉試做準備。那麼,怎麼考察一個秀才是否達到了參加鄉試的水平呢?這就需要介紹一下學政大人主持的另外兩場考試—「歲考」和「科考」。
歲考在學政到任的第一年舉行,時間一般在童生參加的院試之前,科考在學政到任的第二年舉行。這兩場考試堪稱政府獎學金評定考試和鄉試選拔賽,每到任一位學政,就要重新考一次。
經過歲考和科考,動態的把所有的秀才分成了三個等級:
位於第一個等級的秀才被稱為「稟生」,只有那些在歲考和科考成績位列一等考生才能獲得該項榮譽,並獲得政府每月發放的獎學金,雖然區區幾兩銀子,但都是政府對秀才們滿滿的愛。關於廩生名額,一般府(相當於地級市)四十名,縣二十名。
位於第二個等級的秀才被稱為「增生」,成績次於廩生,政府不給增生發放獎學金。
第三個等級的是「附生」,包括那些剛入學的秀才、以及被收回廩生和增生稱號的秀才們。
歲考一般限十二月考完,清朝前期的歲考還實行「六等黜陟法」。就是根據歲試文章文理是否平通將秀才們分為六等,第一到到第三等處於安全範圍,考到四等的秀才會失去參加明年的科考的資格且只能參加候補鄉試資格考試,考到五等的秀才連候補鄉試考試資格都沒有。
考到六等那可就玩脫了,直接革除功名重新回歸田園。以下情況除外:曾做過十年以上的廩生的秀才和入學未滿六年的秀才可以降級成到發社(由縣學降入社學,稱為發社),做廩生六年以上的秀才和做過十年以上的增生去衙門做吏,算是對資深失意廩生核增生的一種優待。到了清朝中後期,一般就沒有五、六等了,考的最差的也就是四等,不至於淪落到被革除功名的地步。
另外,所有的考生都必須要參加歲考,如果對自己的水平沒信心故意缺考,會有人督促你去補考,如果連續缺考五次以上,沒有任何理由你的秀才功名會被分分鐘革除。
對於進入縣學、府學已經滿三十年或者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附生,可以免除其參加歲試。但是也不能去參加鄉試,畢竟年紀大了跑一趟省城不容易,萬一在去考試的路上去見了孔老夫子,那國家可就的損失大了,畢竟培養一個秀才也是需要花費財力物力的,雖然不多。
和兇殘的歲考相比,科考就顯得看起來比較溫和了,它是為鄉試選拔考試人員的考試,有「鄉試選拔賽」之稱。
科考就像一個慈眉善目的太極老漢,平易近人,不出招則已,一出招要你命。不會因為你考得不好就把你的功名給革了,他只會溫柔的跟你說:「小夥子,今年你發揮的不太理想哦,所以就不讓你去參加鄉試了,明年繼續加油喲」。
作為為鄉試選拔考試人員的考試,在科考中獲得一等、二等、三等(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成績的廩生、增生和附生直接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屬於以下情況的人員可以再鄉試舉行的當年七月下旬參加補考:未達到上述成績要求的秀才,因故未參加考試的秀才,相關部門登記備案但在各地學宮未登記且未參加科考的監生、蔭生、官生和貢生。補考合格者才能參加鄉試。
對於「歲考」和「科考」兩次考試錄取的考生,學政需要造冊,三年兩次送到禮部。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一下監生、蔭生、官生和貢生四個名詞。
監生主要是國子監的監生。蔭生主要是七品以上官員的傻兒子或者祖上曾是大官的小夥子。官生人員來自大臣子侄,他們參加鄉試就被稱為官生。貢生人員來自「五貢」,為分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和副貢,由於五貢知識點比較多,後再另文述。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稱為「正科」。因為在秋季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鄉試是由中央政府選派翰林、內閣學士到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的,而學政並沒有這個資格。
除正科之外,中央政府還會額外舉行鄉試,稱為「恩科」。因為鄉試和接下來的會試是相伴的,舉行了附加鄉試之後必然要舉行附加會試,這兩個考試的關係就像秤砣和秤桿一樣,二者均稱為恩科,分別叫恩科鄉試,恩科會試。
據統計,在整個清朝,總共舉行了26次恩科,但是絕大多數恩科是和正科重疊的,只不過是把正科的名稱改為恩科而已。
舉行恩科的情形: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老皇帝掛了新皇帝登極,老皇帝退休,小皇帝親政。一般是在這些慶典的當年或前後、年舉行。但是,並不是每到這三個日子都會舉行恩科。
從清朝入關開始,共有9位皇帝在北京熬死了老爹、老叔或者堂哥之後鬼使神差的登極做了皇帝,每逢皇帝登極舉行恩科這個慣例就開始自腹黑男雍正,從此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新皇帝登極之外,一般在皇帝或太后的五十歲、六十、七十歲生日也會舉行恩科。但是乾隆老爺子是個例外,他心寬體胖加上養生工作賊到位,老是不死,大家給他過了八十歲生日之後等著給他辦葬禮,結果他再接再厲一口氣又活到了八十九,大家咬咬牙又給他過了九十大壽,然後靜待這位老皇帝向一百歲衝刺。但是,天不遂人願,老爺子九十大壽過完沒多久就去見蓮花生了。據統計,乾隆一生中憑藉一己之力無私地為廣大考生貢獻的恩科機會多達七次,佔到了大清總恩科次數的27%。
和祖輩們過五十以上的大壽不同,託著一條瘸腿的鹹豐老哥雖然只活了三十一歲,但是他硬是在二十九歲那年強行過了一把三十大壽兼繼位十周年慶典。過生日的時候,英法聯軍正在北京附近架著大炮給他唱Happy Birthday,太平軍在南方也接二連三的給他送來大禮包,生日過的要多刺激有多刺激。但是,這也不妨礙鹹豐老哥在生日前後為廣大學子貢獻恩科。
在大清,並不是是個秀才就能顛顛的跑到省城去參加鄉試,參加鄉試也是需要資格的,而這個資格還相當難獲得。生員和在國子監讀書的人員(包括監生、蔭生、官生和貢生)參加科考,成績達到要求的人才能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為「錄科」。
上一次科考中沒有達到要求的部分秀才和沒有參加科考的國子監讀書人員也不要灰心,還有撿漏的機會,一般鄉試當年的七月會再補考一次,達到要求的同樣可以參加鄉試,稱為「錄遺」。
在確定了考試人員之後,需要報到布政司衙門(相當於一省的民政廳、財政廳、國土廳、公安廳戶籍部門、人事廳等部門的合併版)印刷答題紙。
鄉試在省城的貢院舉行,而貢院一般建在省城的東南方,古代人信奉風水,東南寓意著「紫氣東來」。因此,每到鄉試前後,省城內東南的酒店一般會迎來黃金期。
鄉試共分三場,每場三天,在八月舉行。第一場初八進場,初九為正場,初十交卷出場。第二場十一日進場,十二日為正場,十三日交卷出場。第三場十四日進場,十五日為正場,十六日交卷出場。
鄉試是定期舉行的,除非國破家亡、貢院被毀,一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所以不會預先發放通知,到時全國考生自己做好應試的準備。家在深山老林裡的考生,要是家裡買了本缺天少月的次品皇曆,把考試時間給算岔劈了,周圍又沒有人提醒,那可就爽歪歪了,等你跑到省城貢院的時候,人家已經考完大門都關了。
考試前一天的進場也是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
首先是點名,方式和內容和童試基本相同。點名在凌晨四點正式開始,由於考生人數眾多,所以點名工作會以縣為單位在貢院的三個門同時,至於某個縣的考生在哪個門點名,一般都會提前公告。提前熟悉考場環境非常有必要,如果走錯了地方沒導致進去考場,後果就是回家再長三年肉,同時還要再接受歲考和科考對你靈魂的改造和拷問。
和之前的考試一樣,會試也是點完名之後給考生發答題紙,答題紙上沒題目,可以提前發給考生先適應一下考場氛圍。
領完答題紙之後,接下來就是接受安檢,考生進入考場帶的考試用具,甚至穿的衣服都有規定,同時還要無條件接受脫衣接觸時安檢。帶的饅頭點心不切開不行,硯臺太厚不行,皮衣有面不行,裝東西的考籃沒有眼不行,考籃裡帶了除筆、墨、碗碟和油燈等以外的不行。
清朝前期考場提供食物,但是很多考生仍然堅持自帶食物,畢竟大鍋飯在很多時候是和豬食一樣的存在。到了清朝後期,由於預算有限,大鍋飯也不提供了,考生自己解決。
進入考場之後,每個考生都可以享受到幾平米的單間待遇,叫作「入闈」。單間的那張大木板白天是桌子晚上就是床,入闈之後你需要做的就是收拾完東西,然後對著房頂發呆,心大的話也可以睡覺。
以第一場考試為例,考生初八凌晨四點開始點名、安檢進考場,初九的零點會有一雙肥碩的手會把考試題目通過門縫塞進來。如果拿到了油墨都沒幹的題紙,不要驚訝,你那張可能晚上剛印出來不久。
因為保密的緣故,考試題目在初八早晨才開始刻板印刷,印刷完畢後十五分鐘內相關人員要來拿題紙,交接的時候還要再數一遍,以防有誤。最後,才會按時開始發放給考生,整個流程極其嚴格。
拿到考試題目之後,考生就可以就著油燈開始答題了,也可以選擇睡覺,等到天亮再答題,反正有兩個白天兩個黑夜。第一場考《論語》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學》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首。3道四書題(《論語》和《孟子》中出的兩道題是必答題,《中庸》和《大學》出的兩道題選做一個即可)每道必須寫200字以上,4道經義題必須寫300字以上,且經義題必須用八股的形式作答。很多人一直批八股,卻連八股出現在科舉的哪個考試中都不知道。
以最少字數計算,考完第一場考生至少需要在兩個白天兩個黑夜內憋出1880個字,並不是說考生們惜字如金,而是沒思路,因為他們答的題奇葩到連出題的老哥都不知道出的是什麼玩意兒。
第二場和第三場的考試流程和第一場相同,只是考試內容不同。第二場考五經一道,還考詔、判、表、誥一道,議論文要求300字以上。第三場考5道時務策(即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的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
如果你答題答的足夠快,在初十中午十一點以後就可以交捲走人了,不過交完卷還需要再領個籤,憑籤出大門。至此,考生的第一場考試就結束了。
待第一場考試的所有人員都交完卷以後,工作人員會以每十個考生的考卷為一摞進行密封。
更變態的是,為了防止閱卷官和考生提前串通認識考生筆跡而打高分,在試卷送閱之前,有專門的人員會對每位考生的試卷重新謄寫一遍,試卷上塗抹修改的地方不抄,因為塗抹修改的地方容易做記號。真正做到了親爹也認不出你試卷的程度,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試卷在謄寫的過程中抄錯,因為謄寫後會再次核對,無誤後再送到閱卷官那裡閱卷。
鄉試的三場考試都考完之後,考生還不能回家,只能在省城等待考試成績,公布考試成績的時間一般在十五天以內。凡是榜上有名者,均被稱為舉人,其中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中了舉人,原則上就獲得了選官的資格。
在放榜的第二天,巡撫衙門(相當於省政府)一般會設鹿鳴宴慶祝,宴會由巡撫主持,主考等考試相關工作人員和所有新進的舉人都會參加,大家歡聚在巡撫衙門慶祝鄉試順利結束。首先由新進舉人謁見主考等主要考試官員、巡撫給主考等主要考試官員送上土特產表示感謝。然後才入座觀看傳統保留節目,待節目表演完畢新進舉人們開始互相示範一種搶飯吃的行為藝術。
在明朝和清朝早期,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之後,只要參加了會試不管有沒有考中都可以做官,不過要等,主要有兩個途徑:
第一種是本人申請,等政府選,可以做府學或縣學的教職。從這個途徑進入官場的,海瑞絕對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的奇男子,他中舉後參加了兩次會試都毫無以外的都落了榜,一氣之下海老哥不考了,被分配到福建省的南平縣做了教諭,負責指導生員,後來憑著一根筋的辦事方法一路做到了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相當於副部級幹部)。
第二種是會試結束後,不論成績好壞,都能參加預備官員選拔考試,考完之後就是等。如果命好,知縣死的或者被免職的頻率比較高,你被分到官職的速度也會加快,中舉之後等官做等到死也沒結果的人也多的是。
現在你可以理解為什麼範進中舉後會出現激動到昏迷了吧,因為他已經完成階層的實質跨越,實現了在全縣乃至全府橫著走的理想,換你你也會昏迷。
範進中舉 @圖片來源 | 《儒林外史》連環畫
06. 會試 — 全國大會考
在清代,會試是舉人進京城參加進士選拔的考試,有會考之意,在鄉試舉行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和鄉試一樣,遇到皇室有特別重大的慶典,會試也有恩科,因為會試和鄉試是秤砣和秤桿嘛,分不開。
會試不僅在京城舉辦,而且還由禮部主辦,主考叫總裁,由皇帝親自任命,一般由大學士、一二品官或者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充任。
和鄉試相比,會試完全是濃濃的京城味兒,不知道比土包子味兒的鄉試香多少。所有說,秤桿可以根木頭棍做的,但是秤砣必須要用黃金做,要的就是這個體面。
要去考試,首先得去京城。有的地方離進程京城比較遠,比如雲南貴州,進一趟京城動輒一兩個月,只能走陸路,家境寬裕的可以坐馬車,家境貧寒的全靠兩條腿,五六十歲的老舉人可就要了親命了,一把老骨頭可能隨時散在進京的路上。
而中央政府為了照顧那些偏遠地區上了年紀身體不好或者腿腳不方便的舉人們,把會試安排在鄉試放榜後五個月再舉行,就是安慰這些的舉人們:時間很充裕,不急慢慢走。
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舉人,進趟京城可能路費都湊不齊,不要緊,朝廷會給你發幾兩到幾十兩不等路費,把湊不齊路費就放棄會試的這種想法扼殺在萌芽之中。
鄉試的第一場考試在三月初九、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舉。時間規則基本和鄉試相同,以第一場為例。
舉人老爺們必須提前一天也就是三月初八凌晨四點開始在京城東南的貢院接受點名、領答題紙、過安檢進考場,初九的零點開始發考試題目,初十中午十一點以後就可以交捲走人了。收卷後也需要密封、專人重新謄寫核對等,與鄉試基本相同。
考完之後,舉人老爺們依舊不能回家,仍然要留下等成績,不過這次是在京城等。
一般會試在四月十五日以前在禮部衙門前放榜公布成績,獲得第一名的叫「會元」,剩下的榜上有名者不配稱「X元」,大家一樣統稱「貢士」。
到現在,沒考上貢士的舉人們可以收拾東西準備回家了,考上的還不能回家,因為他們還要參加四月二十一日由皇帝在紫禁城保和殿親自主持的殿試。
在清朝初期,放榜標誌著會試的結束,但是康熙五十年的一個作弊事件為會試增加了一個「複試」的環節。
康熙五十年,北京有一位叫查為仁的老哥花錢打通各路關節請了個槍手替自己參加鄉試,沒想到這位槍手簡直厲害到飛起,替查老哥考了個第一名(解元)。
後來查老哥考試作弊被人給揭發了,朝廷二話不說就把查老哥關進了刑部大牢判了絞監候。言外之意就是:小子,你攤上事兒了,等著死吧。一刀砍了你太輕,慢慢勒死你才解恨。鄉試作弊,簡直是在侮辱各級政府的智商。可能是查老哥命太大,關了八年居然被放了。當然,這個作弊事件當時還有爭議,有人認為查老哥是被人誣陷的。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康熙老爺子隱約感覺康熙五十一年的新進士也有作弊混進來的壞分子。於是,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他老人家親自主持,讓這些新進士再考一次,稱為「複試」。結果,真的從這些新進士裡面揪出五個壞分子。
從此之後,在鄉試和會試後舉行複試就成了定例,直到科舉廢除。
嘉慶六年之前,會試複試在紫禁城乾清宮舉行,之後改在保和殿,道光年間一度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舉行,六年後又改在了保和殿,一直延續到舉廢除。
07. 殿試 — 決戰紫禁巔之試
公元690年,武則天一腳把自己智商捉急的親兒子從皇帝寶座上踹了下來,自己親自上手登極做了大周的皇帝。老太太通過非正當手段得到皇位心裡還是虛,為了穩住局面,她採取了籠絡讀書人的方法。於是召集廣大貢士到神都洛陽宮城的洛城殿進行考試,水平差不多的就給個官職,畢竟這些公知做了官得了好處嘴也就沒那麼碎了,才會會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殿試」的發源。
科舉發展到清朝中後期,朝廷在三月舉行會試,四月十五日前發榜,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四月二十五日傳臚,形成了定例。
殿試雖然起源於武則天在洛陽宮城的洛城殿,但是清朝殿試的地點一開始並不在殿內,而是在露天。
順治十四年以前在天安門外舉行,貢士老爺們曬著日光沐考著試,不時還有四月的微風拂面,簡直賽過活神仙。如果運氣好,還能經歷一次突如其來的冷風雨和試卷滿天飛的浪漫。
順治十四年以後將殿試地點改在了太和殿的東西閣階下,吹風下雨的時候可以飛奔到太和殿東西的弘義閣和體仁閣內避一下。乾隆五十四年,乾隆老爺子果斷放棄了露天殿試,改在了在保和殿舉行室內殿試,後來一直延續了下來。
到了四月二十一日殿試這天黎明的時候,新貢士穿上新發的鞋衣帽在保和殿的丹陛前按照名次排成東西兩隊,等皇帝老爺子在保和殿的寶座上坐穩之後,音樂和鞭炮就會響起來。完了之後新貢士們有序領取答題紙、安檢進入保和殿,進殿後自己找試桌坐。
保和殿後的丹陛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重達2000餘噸。丹陛旁邊的臺階只有皇帝才能走,是帝王身份的象徵
在會試中排名靠前的考生簡直是血賺,可以先進入保和殿有足夠的時間搶到一個靠近門窗光線好的位置。如果會試排名靠後,那對不起,光線昏暗的地方任你挑。朝廷規定不許給殿試考生髮蠟燭,農曆四月北京的天在七點多就黑了。所以,坐在暗地裡的老哥們如果磨磨唧唧不加快速度答題,他們坐的地方又比別人黑的早,等天黑了就只能憑感覺寫了。
等所有新貢士都進入保和殿之後,禮部官員們開始散發考試題目,新貢士們需要跪著雙手接,這個時候要是有哪位貢生腿抽筋了,那他只能咬咬牙心裡默念隱而不發。如果實在沒忍住蹭的一下站起來了,嚇到髮捲的老哥不要緊,嚇到皇帝你娃就廢了。
如果嫌殿試的桌子太矮,自己腰太硬又彎不下去,考生也可以自己背著摺疊桌來考試,這是被允許的。
那麼,殿試考什麼呢?
作為科舉考試的巔峰考試,殿試是不會考四書五經五言八韻詩這些考驗毅力和記憶力的東西的,而是考國家治理和發展問題。來一道光緒十二年壬辰科殿試的真題(試策題)和考生作答(策卷)感受一下:
殿試時,會在保和殿前的旁邊準備茶水。考試途中,如果有人渴了,可以自己出去喝,因為殿試並沒有鄉試和會試那麼嚴格交卷前不讓隨便出入。那如果餓了呢?對不起,中央財政只提供一包宮餅,最好來考試前自己帶上乾糧,宮裡的食物向來中看不中吃。如果沒帶乾糧怎麼辦?還是那個原則—隱而不發,反正殿試就考一天,只要沒有得糖尿病,一般都能堅持到結束。
殿試名義上的主考官是皇帝,但是評閱試卷、提調、監考等具體工作都是由大臣來做的。待所有的考生都交卷後,由八個讀卷官(包括大學士2人,部院大臣6人)閱卷,然後再擇日讀給皇帝聽。
後來讀卷就演變成一種形式了,有時讀前十名的,有時讀前三名的,有時不讀,讀不讀、讀多少完全看皇帝老人家的心情。那這八個閱卷的大臣為什麼不叫閱卷官呢?因為皇帝考試題目裡最後一句話是「朕將親覽焉」,這八個人要是叫閱卷官了,那就是把皇帝的臉當屁股打。
讀卷官閱卷完畢報皇帝批准後,相關工作人員就可以在表兩層的黃紙上填金榜了。榜上有名者稱為「進士」,填完之後再蓋上皇帝的玉璽,就算是正式生效了,等著在傳臚的那天張掛。
四月二十五日,紫禁城的前朝裝飾的張燈結彩,新進士穿著朝服,按照名次奇偶排在太和殿的東西臺階下面。然後禮部官員顛顛的跑去把皇帝請到太和殿的寶座上,皇帝屁股在寶座上剛坐穩之後,中和韶樂(明清用來祭祀、朝會和宴會的音樂,規格最高)開始演奏《隆平之章》慶祝皇帝登上寶座。
對,你沒看錯,皇室就是這麼體面,皇帝登個寶座都要奏樂。
奏樂完畢後,太和殿階梯下面一個手持一丈多長大皮鞭的老哥(稱為「靜鞭官」)會狠狠地將皮鞭從地上甩到空中,皮鞭隨即發出響徹雲霄的聲音,甩一次是發瘋,甩三次才是禮儀。
等靜鞭官老哥甩完皮鞭,丹陛大樂開始演奏《慶平之章》,這又是個什麼東東,請自行百度。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在登極的時候就有兩位老哥在甩皮鞭,甩的又好又響。
接下來,大學士邁著八字步四平八穩地走進太和殿拿出黃榜,交給禮部尚書,禮部尚書把捧著的黃榜放在太和殿丹陛中央蓋著黃布的桌子上。之後丹陛大樂又響起,鴻臚寺(主管外賓和朝會儀節等)的工作人員用溫和的聲音吆喝著把新進士到指定位置等候。
然後宣讀皇帝的聖旨:「某年某月某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生」。
宣讀完聖旨之後,傳臚官開始讀:「第一甲第一名張三」,連讀三次,張三出來在太和殿前的御道左邊跪下。
傳臚官又讀:「第一甲第二名李四」,也是連讀三次,李四出來在太和殿前的御道右邊比張三稍後跪下。傳臚官第三次讀:「第一甲第三名王二」,也是連讀三次,王二出來在太和殿前的御道左邊張三後面跪下。
接下來讀第二甲劉五等若干名,三甲黃六等若干名,二甲和三甲只讀一次,也不用出來下跪,在原地待著聽個響就行。這個過程就稱為「傳臚」。
然後,大學士、三品以上的官員和新進士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儀,如果好奇三跪九叩,還是推薦你看下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登極的那一段。
最後,中和韶樂演奏《顯平之章》,大家目送皇帝回宮。
傳臚工作結束後,皇帝下令授予第一甲第一名張三翰林院修撰的官職,授予第一甲第二名李四和第三名王二翰林院編修的官職。俗稱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到這裡,儀式還沒結束。禮部尚書還要把黃榜送出紫禁城,狀元、榜眼和探花三個人跟著黃榜從午門正中的門洞出來,要知道這個門洞只有皇帝能走,平時都是關著的,這個榮耀,在那個時候簡直是祖墳上著火了才能得到的。
最後,禮部尚書把黃榜掛在長安街上早已搭好的"龍棚"內,供廣大人民群眾參觀。
據統計,在清朝,共產生了66位狀元,他們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6-35歲之間。
年齡最大狀元的59歲,是康熙四十二年的狀元王式丹,他之所以在59歲才考中狀元,主要是大半生都在和鄉試較勁,終於在58歲時小宇宙爆發才考上了舉人,當時王老爺子趁著小宇宙爆發後的餘溫,第二年從江蘇一路狂奔到北京,接連又考中了會元和狀元。
年齡最小的狀元只有24歲,是乾隆四十三年的狀元戴衢亨,這位來自安徽的小老弟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戴衢亨進入政壇後也是順風順水,後來一路做到了軍機大臣,進入了中央決策層。但是他只活了57歲,他死之前肯定在鬱悶,前輩王老爺子57歲的時候連舉人都沒考上還在家裡搖著腦袋讀書呢,自己怎麼57歲就快去見孔老夫子了。
08. 朝考 — 命運之試
到了四月二十八日,所有的新進士來要去午門前,領錢領紀念品。殿試成績好的,錢多紀念品高端;成績一般的,朝廷也不會虧待你,發個大紅花戴起來。發給狀元的紀念品是一套六品朝服朝靴、一枝金簪和八十兩銀子,發給榜眼、探花的紀念品是一朵大紅花和八十兩銀子。剩下的人也發一朵大紅花,不過銀子少點,只有30兩。
你以為他們拿到錢之後就可以去紅燈區消費為京城第三產業做貢獻了嗎?不存在的,除了狀元、榜眼和探花,剩下的進士工作都還沒著落實呢,哪有心情去浪。
所以朝廷也是特別的貼心,為他們準備了「朝考」。朝考在什麼時候舉行?就在領錢領紀念品的那天。
朝考也在保和殿舉行,由親王監考,最終以會試複試、殿試和朝考三者的綜合成績進行排名,也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稱為「朝元」。
朝考結束後,就要進入實質階段了,為廣大進士解決工作問題。還是那個原則:考的好的分到的職位好,考的差的國家也不會虧待你。
會試複試、殿試和朝考三者綜合成績排名靠前的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個什麼鬼?這是一個翰林院內設置的職位,負責起草詔書,有的還可以為皇帝講解經籍,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撈到這個職位,簡直是血賺,比傍上富婆還管用,至少讓你少奮鬥二十年,畢竟有的官員一輩子都見不上皇帝一次,而你卻可以經常在皇帝眼皮底下溜達。
剩下的那些綜合排名不是特別突出的進士,不要灰心,國家會對你負責到底,各部院的主事、內閣的中書和各縣知縣,總有一個職位適合你。
至此,整個科舉考試就結束了。
09. 結 語
作為一種為政府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被設計之初,並沒有這麼複雜,發展到明朝逐漸開始得到完善,在清朝已經達到了巔峰,曾經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但是,任何社會制度都有其有效期,並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可以保證萬世適用。一旦這種社會制度不能再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就註定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必然會被拋棄,科舉亦是如此。
- END -
參考文獻
林昉.一份殿試題和答卷[J].東南文化, 1992(Z1):227-230.宋元強.古代士子成才年齡探析—以清朝狀元為例[J].齊魯學刊, 1993(03):45-51.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張振國,王月.再論清代的舉人大挑制度[J].歷史檔案, 2012, 000(002):70-76.宗韻.清代歷屆恩科舉行具體緣由稽考[J].科舉學論叢,2014.天津日報.查氏父子科場舞弊案新考(四):查為仁入獄後服刑何處2015.桂林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桂林市教育志[M].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