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是東西方常用的冷兵器,在東西方戰爭史上都有赫赫威名。秦漢的戟兵在對陣劍盾兵時擁有極大的優勢,列陣的戟兵讓匈奴等外敵非常頭疼,戟更在傳說故事中成了高手的專用武器,呂布、薛仁貴等猛將都是它最好的代言人。
在西方瑞士老鄉們長戟把騎士老爺們拉下馬,樹立了自己「出來混講信用,說殺人全家就殺全家」的威名,瑞士長戟甚至引起了奧斯曼人的注意,奧斯曼禁衛軍也使用這種異教徒的兵器。隨著戰爭的發展,戟這種相對複雜的冷兵器逐漸在軍陣中被淘汰(因為訓練時間長,瑞士老鄉們後來只讓精銳老兵拿它打散兵戰,主力衝鋒是長矛兵),戟成了東西方軍隊高官們彰顯自己的官職的工具。
中國的戟最早是青銅兵器,和戈一樣是車戰兵器。在漢代戟的材質變成了鐵製,在對抗皮甲為主的匈奴騎兵時,戟還是非常給力的兵器。戟還有手戟、鉞戟等分類,手戟可以充當暗器,鉞戟只在遼東少量出現過。隨著鮮卑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得到了大量鐵製裝備,鐵甲軍成了鮮卑人的王牌。
在對抗鐵甲時,戟的穿刺能力普遍不如刃部有人手臂長槊,馬上衝鋒的猛人們普遍都喜歡用槊。由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大混戰中具裝鐵騎是主力,交戰雙方的步兵質量都不高,需要長時間訓練的戟也在步兵隊伍中被刀盾兵取代。但戟依舊被看成是高手的標誌,薛仁貴在唐初依舊使用它。
戟在漢代就是權威的象徵,劉秀當年年不忘的執金吾們手中拿的就是戟,呂布在丁原(丁原是執金吾長官,手下720人中有500人拿戟)麾下時也經常拿著長戟。在隋唐時期,門前有幾隻戟成了官員品級的標誌,隋朝規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員門前才能列戟,唐朝更是規定只有一品高官(包括王爺,唐朝的三品以上官員基本上就不給人做,只有少數老臣退休時才能加官到二品)門前能樹立24隻戟。到了宋代,高官門前列戟的制度依舊流行,戟也變成了純木製。
西方最著名的戟當屬瑞士老鄉的戟,他們的戟是斧頭和長槍的結合,能砍、能勾、還能刺。瑞士老鄉們平常在山間砍樹勞作時需要斧頭,遇到野獸和敵人時也覺得手中的傢伙越長越好,因此把斧頭和長矛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瑞士戟。
瑞士戟早年是一種很土的兵器,沒人拿著它參加騎士比武,也沒人用它參加決鬥,歐洲遍地開花的決鬥學校裡也少有它的專門課程,最大的用處就是在戰場上殺人。
由於瑞士老鄉的光榮戰績,戟的逼格也逐漸升高。德意志皇帝、西班牙國王(他們都山寨過瑞士傭兵的步兵戰術)也把戟納入儀仗隊中,西班牙誕生了月牙刃戟,瑞典也發明了特別長的戟。
在16、17世紀的歐洲軍隊中戟還成了軍官和士官的標誌,上尉、軍士和下士使用三種不同的戟區分。上尉的戟有一個水滴型的刃部,更像是長矛,軍士長使用的戟和上尉類似;軍士使用瑞士老鄉們用的那種斧頭加長矛的戟;下士使用雙勾戟。這些戟只是維護秩序、彰顯長官尊嚴的工具,一旦遇上了敵人突襲,軍官、士官們也會在第一時間抄起長矛迎戰。
從戰場上強兵的標誌,到指揮官、高官的標配,戟也逐漸從戰場上消失,只留下不盡的戰場故事給後人評說。
本文來源: 冷兵器研究所 作者:李從嘉 責任編輯: 安梁_NN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