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可以算得上是「四大名著」裡,我相對了解比較多的一部作品了。
除了小時候聽過一部分評書外,我的初中老師多次講解過《水滸傳》中的一些有趣的知識,我那時候還因為理解錯誤,鬧出來很多笑話。
這些事情,我在和《水滸傳》裡的吃喝比,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也不夠精緻了 中提到過。
那時年少,用老師的話來說,"你們關注的點,無非是吃吃喝喝,打打鬧鬧"。事實上,是老師刻意引導著我們,去只關注這些吃喝與部分斷點式的打鬧。
提到「打鬧」,那不得不提到好漢們的「裝備」了。雖然赤手空拳打死某惡霸,或者亂拳打死攔路虎都是酣暢淋漓的打法,但是多件稱手的兵器,也是不失好漢身份,且能更有利好漢戰鬥力的輸出。
在看小說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好漢們用的兵器幾乎都不一樣。
總結一下,出現的兵器大概有劍、矛、銅鏈、鐵鏈、銅劍、銅刀、(鋼)刀、鋼鞭、狼牙棒、槍、禪仗、斧、叉、杆棒、 弩 、方天畫戟、棗木槊、錘。
我在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棗木槊」覺得陌生,看到「方天畫戟」會想到呂布......差點串到《三國演義》去。
其實,在歷史上來說,呂布使用的兵器更可能是槊,而不一定是戟。
戟是戈和矛的「結合體」。因為是兩者的聯裝,所以戟的造型並不是只是一種。有的是偏戈,在戰鬥中以勾啄為主;有的偏矛,是擊刺為主;還有異形戟、多頭戟。不過,戟頭都是鋼鐵製品,通常較長一些。還有一種戟刀,曾經被一些專家劃為戟的一種,但是也有些專家認不是一類。
「槊」,也叫「矟」,是矛和戟進一步合流出現的,其向前衝擊力更集中,更能有效刺穿鐵甲。《釋名》中寫「矛長八尺曰矟,馬上所持」。《後漢書》中寫到關於建安年間呂面發動兵變要殺董卓,李肅先用戟刺他,「卓衷甲不入」,「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槊從漢末至南北朝誕生,一直到唐,皆是軍隊武備中的驕子。遺憾的是,至今並沒有出土的實物。所以,並不能完全弄清楚它的具體造型和構造。
矛,是從尖木棒發展而來。
商代以前多用石矛或者骨矛,已發現的最早的銅矛是在湖北發現的商代遺址。
湖北曾出土戰國時期的矛,長度為4.36米。
隨著適應戰場的改良,矛漸漸變為以木棒為芯,外包竹篾,再纏絲塗漆。
不過,像這樣的長兵器,在《水滸傳》中使用的人也少,更多的好漢使用的還是短兵器。
我們先來說說「劍」。
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劍,一是廣場舞大媽大爺練太極使用,二是掛在家裡闢邪或者當個裝飾。
PS,走著禹步,揮舞著寶劍降妖除魔的場景,在影視劇裡常見,現實中反而並不多能見到道士辦這樣的法事。
但是,作為武備中的一員來說,劍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
江蘇出土環柄骨短劍,年代為前四千年代至五千年代。
甘肅馬家窯文化曾出土嵌石刃的骨短劍,年代為前三千年代中晚期。
四川三星堆及江西出土的商代劍——玉短劍、銅短劍,劍身扁平,呈柳葉型。
陝西、河南、甘肅都曾出土過周代的劍——銅短劍,扁莖柳葉型。
河北曾出土過周代的青銅劍,還刻有銘文。
在河南洛陽春秋墓中出土的銅劍,還配以象牙柄、有鞘,可用來穿上帶子系佩。
此外,北方地區出土的曲柄或者直柄銅短劍,式樣頗多。有專家認為,這能說明我們與歐亞草原的往來,以及文化相互影響。但是,這類劍在西方出現不早於前二千年代。因而,可以判定與中原古劍分屬不同文化系統。
不過,這些劍,都比較短,長度基本在30釐米左右。除了裝飾和象徵身份之外,更多是用來自衛,而非禦敵。因而,這個時期的短劍並不是中原地區武備的主要使用。
銅劍在南方吳、越更受重視。因為這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戰爭雙方以步兵為主。所以,南方在這個時期的銅劍要比中原地區的長一些,大多數超過50釐米。在文獻中提到的「越王劍」,後來在出土中也有證實存在。
當銅劍的使用和製作達到高峰的時候,鐵劍也問世了。
西漢的鐵劍均已鍛冶成鋼。而且有些劍的刃部淬火,剛硬而鋒利,脊部不淬火,依然保持轉好的韌性。劉勝墓出土的佩劍便是如此。
由於鍛冶技術的提高,劍身的長度也越來越長。有史料記錄最長的劍為109釐米,雖然沒有實物出土,不過,以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鍛造這樣長度的劍在當時來說也是可能實現的。
說一句題外話,在鍛鍊劍的過程中,有一些傳說。
比如最出名的就是以人祭劍,能出一把好劍。這個傳說最為廣泛的一個故事,就是幹將劍和莫邪劍。現代也有一位鑄劍師號稱是世家出身,以人骨煉劍出名。
實際上,這些所謂血肉煉劍,神乎其神的故事......都是假的。
在影視作品拭血鑄劍問蒼天,那屬於推動劇情或者還原某個知識匱乏的時代。大家看看過癮就好了。當然,現代那位是屬於譁眾取寵的商業噱頭。按他那種造法,不如把爐子裡火再加大些有效。
說完了劍,我們再說說刀。
從西漢中期開始,刀在戰場上已經取代劍的地位。
這是適應戰爭的要求,也是適應戰場的需要——由於馬鐙的普及使用,騎兵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馬上揮砍要去刺殺敵更來得痛快。且,刀背較厚,不容易折斷,更有利於多次使用。
刀從一開始就是鐵製為主的。目前出土的一些銅刀,體型較為輕薄,推測為當儀仗使用。
南北朝之後,劍除了在儀仗、佩飾、武術、宗教法術中仍繼續使用外,作為制式兵器基本被淘汰了。
唐代「武庫令」中有刀制而無劍制。
明代《武備志》(作者茅元儀)中寫道「古之言兵必言劍,今已不用於陣,以失傳也。」
弓和弩是射遠武器中必備的選項。
現在來說,這兩樣除了比賽之外,理論上也是屬於公民可以合法執有的防身武器。當然,取決於使用的環境——目前來說,除了專業隊訓練的場地之外,大多數城市裡有箭館或者有些愛好者有適當的場地。
但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基本都是「現代」複合弓(入門買現代反曲弓),而非傳統弓。
比傳統弓強度更大,射程更遠,命中率更高的就是弩。
漢代已經在弩機上加刻了分度,用於更好的瞄準,提高命中率。還在弩臂的末端增設把手,式樣與現代的槍柄接近。
因而,到了《水滸傳》好漢們生活的宋代,弩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武器裝備了。除了手執,還有其他種類。據《契丹國志》記載,在景德元年的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射殺遼軍主將,從而促成了宋遼議和,保持了日後百年的和平。
綜合水滸好漢們的武器來看,除了木棍之外,好漢們的兵器無非是鐵器為主了。雖然公孫勝和魏定國的兵器是用銅製,不過也是金屬,製作環節和過程也是少不了冶煉的。
我們現在提到冶煉,第一想到是類似下圖這樣的情形。
而我們提到古代的冶煉,第一反應是類似下圖的情形。
前者是因為新聞報導總配類似的圖,後者是受到各種影視藝術作品影響。
我一度也是抱著類似的看法,以為古代的冶煉無非就是點力氣活——從火裡把燒軟的鐵打成想要的形狀罷了。
後來學了一些課程才悟道,古代的鐵匠地位高,那是因為要求高啊。
比如對「火候」的掌握,在那個沒有電的時代,對於「火」只能是用不同的人力來控制其溫度。那個時代也沒有溫度計,憑一雙肉眼來判斷把握這火侯,在現代看來,堪稱難以想像的玄學啊!
再比如,鍛打的時間......
我們看影視作品裡,那些古代的鐵匠叮叮噹噹一頓敲打,往冷水裡一扔,就搞定了一件。
事實上,這樣的敲打也是有「寸」的。
倘若過了所謂「寸勁」,做不到均勻化處理,各層組織出現「分層」,這兵器的質量會大打折扣的。
即使火候時間把握得當,鍛打時間和頻次失了「寸勁」,也就是並不是說鍛打的時間越長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當好處。
如何恰到好處?
在古代沒有儀器的歲月裡,完全是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換句話來說,是一次次的失敗,和一次次的繼續才能總結出來自己的經驗。
這簡直是古代版的材料學專業,且為了「畢業」要嘗試的次數是難以統計的。那些制器名家,除了天賦之外,也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成功的。
因為如此之難,並不是所有鐵匠都能打得了兵器,也不是所有的兵器都要製作那麼精良。比如即可以殺敵又象徵身份的將軍佩劍,與上陣殺敵的士兵常用的普及型武器長矛,其製作的水平與時間絕對是不一樣的。
由此,我們也能總結出來一點,水滸好漢中的武器或許並不是專門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量身打造的,而是種種機緣得到的。
比如在唐是不允許私人持槊的,但是唐之後五代之亂,曾經的律例已經不再有人認真執行了。
再比如,銅製的武器,唐代之前,甚至於更早已經被淘汰出戰鬥武器之列,保留了儀仗之用。
西周末開始出現的冶鐵,冶鋼,到宋代之後可謂已經是較為成熟了——宋代已經用煤冶鐵,可以想像其規模化生產的實力。
等等。
從這些裝備來說,也能看出來,好漢們的身份是不同,所處的生活環境也是不同的,其人生經歷也是不同的。
這些原本應該不相干的人,這些原本應該過著不一樣人生的人,最後卻都上了梁山。倘若他們還有別的選擇,恐怕並不願意放下曾經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相依相伴的親友同鄉,去做一個被通緝的流寇吧?
當法律無法捍衛正義,公道不在人心,這些末路之人,只能與過往割斷。沒有人人天生想做壞人,皆是被那個社會所迫。當這個世界只能有兩種人壞人和死人,想做個好人無路可走,只能拿著能代表自己過往的武器,選擇了人生中最後一條路,上了梁山。
尤其是在有一些經歷之後,再去讀《水滸傳》小說時,更能深刻體會到,《水滸傳》歸根結底是一幫「末路之人」最後「逼上梁山」被迫舉事。
說到底,這部《水滸傳》真如我的初中老師所言,慎讀啊!除了吃吃喝喝、打打鬧鬧,這也是一部成人暗黑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