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期間,我們要攜手共同戰勝疫情,共渡難關。中國援助了很多國家,例如義大利,還有非洲的一些國家等,這也體現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精神和態度。」「一帶一路」選拔區亞軍獲得者、來自義大利的戈鵬程在第三屆「致經典」雙語誦讀會全國總決選上如是說。戈鵬程認為,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傳遞了共同戰「疫」的中國溫度,是中國攜手各國共克時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風範展現。
「一帶一路」選拔區戈鵬程詩情話意片段
近日,第三屆「致經典」雙語誦讀會全國總決選圓滿「雲」落幕!本屆「致經典」歷時8個月,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近90萬選手通過網際網路參與詩詞學習,經過層層選拔,最終67名選手披荊斬棘脫穎而出,登上全國總決選的舞臺。經過9個小時的線上比拼,最終各組別分別決出了冠、亞、季軍及一、二、三等獎。
本屆「致經典」融合全球化、智能化和多媒體等元素,首次通過「雲端」呈現總決選舞臺。在現場演播室,「致經典」主持人和評委通過視頻連線世界各地的選手,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親臨現場」體驗對決的緊張與刺激,感受古典詩意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與融合。同時,本屆「致經典」還在總決選規則上推陳出新,新增的西方經典詩歌增加了挑戰性,進一步豐富了「致經典」大會內涵——通過詩詞搭建中西方文化互鑑的橋梁。
「致經典」選手們線上參與全國總決選頒獎典禮
本屆全國總決選共分為學前組、小學低組(一至三年級)、小學高組(四至六年級)、初中組、高中組、國際組-加拿大選拔區和國際組-「一帶一路」選拔區七個組別。根據各組別選手的年齡、認知等特點,總決選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朗讀者」(雙語朗誦)、「評委問答」以及「詩情話意」(結合古典詩詞進行的英文情境演講)三個環節。
在總決選的「雲」舞臺上,兩個國際組——加拿大選拔區和「一帶一路」選拔區的選手首次與中國選手同臺比拼。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霸氣豪邁,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灑脫不羈,再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惜時奮進,選手們將蘊含在經典詩詞裡、獨屬於中華民族的氣節與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本屆首次增設的「一帶一路」選拔區,更是將活動覆蓋面拓展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青少年,將積極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和長遠合作。
加拿大選拔區選手孟慶齡精彩回顧
來自「一帶一路」選拔區的塔吉克斯坦小夥俄羅,為了更好地參與「致經典」的線上彩排和正式比拼,他每次要花費5個小時,從偏遠的鄉村坐車到網絡更加穩定的首都杜尚別。在場評委無一不對這份堅持表示讚許,最終,將中國視作第二故鄉的俄羅也如願摘得「一帶一路」選拔區的季軍。
「一帶一路」選拔區俄羅精彩回顧
與往屆不同,為增強全球詩詞達人的參與感,第三屆「致經典」全新推出了人氣投票、評論答題等有獎互動環節,並邀請了漢語橋冠軍、中俄文化交流使者——大衛·克羅索夫擔任特邀主持人。觀眾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輕鬆贏取大獎,「致經典」選手們也痛快地過了把主播癮。
大衛主持「飛花令」互動環節
在大家論學環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寧用中、英雙語寄語本屆致經典選手們,對選手們克服疫情困難,堅持參與的精神深感欣慰並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讚許。王寧鼓勵道:「致經典的選手們,不僅對中國古典文學十分熟悉,而且對英語詩歌,包括莎士比亞的作品也很熟悉,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中國文學的未來。目前,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仍處於邊緣化,我相信在中國學子的不懈努力下,在未來中國文學一定能夠大放異彩!」
本屆評委也紛紛表示,致經典的選手們展現出了對中華文化濃厚的興趣與熱愛,以及不可小覷的詩詞功底。「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積累豐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自帶光環。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後繼有人、不斷發揚光大的希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明注入全世界的力量!」
第三屆「致經典」雙語誦讀會由中國日報二十一世紀英文報與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承辦,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和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協辦,於2019年11月在全國正式啟動。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主席,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許嘉璐先生擔任大會名譽總顧問,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名譽主席、已故的陶西平先生擔任大會名譽主席,著名翻譯家、「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獲得者、北京大學許淵衝教授擔任大會總顧問,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王本中院長擔任高級顧問。
大會以「傳承文化 傳播中國 文明互鑑」為宗旨,堅持公益、自願參與的原則。大會面向3至18歲青少年學生,通過中英文朗誦中華古典詩詞和西方經典詩歌、演繹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情境、傳統文化知識挑戰等內容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舞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鼓勵他們將英語學習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