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金魚是著名的國粹金魚品種之一。它不以色相、形態取勝,主要因其身上具有珍珠般的鱗片而聞名,又稱珍珠鱗,是由石灰質沉積在鱗片上形成的,外觀粒粒如貫珠,用手撫摸之,極似顆粒飽滿的玉米棒,十分奇特眩目。體形也與一般不同,呈梭形,兩頭尖,腹部長圓。
中國雖為金魚故鄉,但珍珠鱗的變異卻是在鄰邦印度最早產生的,有關珍珠鱗的由來還有一段野史:1817年,一艘三桅帆船「科西多」號從廣州出發,攜帶有大批金魚及魚缸,到達印度後,留下了部分金魚,其餘運至葡萄牙。有趣的是,我國金魚傳到印度後,因受環境氣候影響,變異成「大紅珍珠」。在普通鱗片上,中央產生凸起,邊緣色深中間色淺,看上去猶如顆顆珍珠,極富立體美感。清朝慈禧太后重修圓明園時,印度「大紅珍珠」作為禮品回贈給中國,專供宮廷皇家賞玩,極為珍貴,尋常百姓根本無福見到。
還有種傳說珍珠金魚原產廣東,清末慈禧太后於北京修建頤和園時,到處搜集珍奇異物,也從廣東運去一批珍珠魚,後因氣候不宜死去,留在廣州的一批由於氣候適宜,生長良好,以後又帶到上海,經過馴化,各地才開始得見珍珠魚。
此魚因珠鱗易落,故極難飼養,稍一不慎,脫落一、兩片,則立顯遜色,因此使用飼養容器力求光滑無瑕,以免擦落鱗片,而且珠鱗脫落後不能再生。珍珠魚的花色較多,有花珍珠、白珍珠、彩色珍珠等。
銀色紅頭珍珠:
珍珠魚已有多種色彩,此魚雖體形豐滿,珠鱗粒粒可數,體色呈白色,但因其頂部正中具有朱紅色斑,好似銀珠中嵌上了紅色寶石,而顯得珍貴,令人刮目相看,也提高了身價。
藍珍珠:
珍珠魚中以紅、紅白花以及彩色者居多。藍色者偏少,1984年方開始出現。初時鱗片發育不凸出,經過不斷選育,珠鱗細小而明顯,色彩新穎,被視為上品。
紫珍珠:
珍珠魚中的紫色為最後出現的色彩,尾鰭雖不長,珠鱗發育尚欠凸出,色彩也尚淺,但因其初次出現,受到各方青睞。
橙色鳳尾珍珠:
珍珠魚早在1925年已經出現,魚體呈梭形,兩頭尖,尾鰭短小。五十年代又從中培育出一類尾鰭長大的品種,特命名為「鳳尾」,而且身軀也縮短了,腹部比一般珍珠稍圓,因而白色鱗片凸出明顯,比短尾魚更受人喜愛,全身(包括尾鰭)全紅者尤其難得。
彩色鳳尾珍珠:
此魚尾鰭宜求尾長超過軀體,並具有似蝴蝶的黑白花斑,且體色中不可少紅色斑。當它在水中漫遊時,酷似彩蝶紛飛。近年通過選育,又育成一種紅斑著生頭頂的珠頂彩色珍珠。
花鳳尾珍珠:
近年來,鑑賞家及愛好者十分偏愛紅白花鳳尾珍珠,其身價比單色者更高,但其花斑須對稱相嵌,而紅色斑又不能太少方可列入佳品。豔麗的紅色,金光閃閃,粒粒白珠,顯得十分高貴。
彩色球形珍珠:
原作橄欖形,尾鰭有長短之分。前些年江蘇揚州首次選育出一種腹圓如球的珍珠魚,唯珠鱗尚欠豐滿;福州養殖愛好者在此基礎上,精心培養出一種頭形短縮,尾鰭短小、腹圓如鼓的珍珠魚,像一個滾圓的球體。因腹圓,珠鱗更為凸出,形體近似熱帶魚。尾小,遊動緩慢,如同一隻球體在緩緩滾動,非常有趣。此魚極其難養,宜淺水,勤餵飼(尤其活餌料),少食多餐是促進發育的關鍵。此魚體色五花,唯色斑較濃。近年新育成一種具有透明鱗、體色藍白、色斑細碎的新品,使人感到明快活潑。
紅鳳尾珍珠翻鰓:
鳳尾珍珠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出現,以後又增加了翻鰓的變異。鰓蓋不全,而鰓絲裸露,與其它具正常鰓蓋者相比更為難養,但由於長期適應,抵抗力強,患病率卻並不見高。該品種色彩較多,唯缺紅色。近年才出現紅色魚,豔麗的紅色將白色的珠鱗襯託得分外明顯,尾鰭長大如鳳尾者,尤為高貴。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授權。
轉發和點」在看「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點個「在看」,好魚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