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馬上到了,很多人都會去野外,然而你卻要小心蜂類——時下正值蜂類活躍期,各地不時發生蜂群傷人事件。
可別不重視,就在9月初,四川就發生了一起祖孫三人被毒蜂蜇傷後身亡的案例,前不久,上海也出現了23人被馬蜂蜇傷,緊急送醫的新聞。
野外團建,與馬蜂「狹路相逢」
23人緊急送醫
「有位同事不知怎麼地被馬蜂蜇了,沒過多久,一大群馬蜂聚集了過來,黑壓壓的一片,太嚇人了!」正在寧波市中醫院皮膚科住院的一位女士回憶起當天的一幕,依然心有餘悸。
這位女士是上海某科技公司員工,兩天前,她和公司全體同事在當地的山區團建,他們在返回的一條小山路上,遭遇了大群馬蜂圍攻。這個蜂群團直徑大約1米,每個馬蜂身長3-4釐米,當時的場面十分兇險。
肇事的馬蜂
這個公司有70多人,共有23人被不同程度蜇傷,患者均出現蜇傷處紅腫疼痛,部分患者還有口唇麻木、頭暈、胸悶不適等全身症狀,他們被立即送往寧波市中醫院進行搶救。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救治,部分患者在急診室留觀後出院,兩名患者因病情較重收治入院治療。目前,一名患者已於13日出院,另一位重傷的女士各項指標也趨於正常。
據一位受傷員工介紹,他們第一次經過那條小路時就發現有零星幾隻馬蜂在飛,但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如果當時即刻遠離,換一條路線,也許就能避免這次意外。
痛心!
祖孫三人被毒蜂蜇傷後身亡
9月8日,四川巴中平昌縣響灘鎮雙梁村,祖孫三人被毒蜂蜇傷後身亡。
據了解,被當地人稱作「地窟窿」的是一種相當厲害的毒蜂,蜂巢築於地下,蜂群殺傷力和攻擊力相當兇猛。
雙梁村陳書記介紹,可能是祖孫三人在割稻穀時不慎驚擾到了毒蜂。這段時間當地出現了幾十個毒蜂巢,目前,他們已向上級部門匯報相關情況。
專業人士提醒,農村野外的蜂種類多,毒性大,如果發現其出沒,一定要遠離。如果在城區發現蜂巢,要請消防人員或者殺蟲治害公司來處理
小小一隻蜂,為啥這麼毒?
一說到蜜蜂/馬蜂叮咬,很多人都把它看成「蚊蟲叮咬」,但其實蜂類蜇人死亡率很高!不少人根本不當回事,結果導致悲劇的發生。
▍為什麼蜂的殺傷力這麼大?
專家介紹,蜂類的尾巴有一根硬刺,這根刺連接著它身體裡的內臟,這個會產生毒素的內臟,叫做「毒液腺」。
蜂類毒液中主要含有蟻酸、神經毒素和組織胺等,能引起溶血及出血,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還可使部分蟄傷者發生過敏反應。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蜂主要要3種:蜜蜂、馬蜂、胡蜂,讓我們分別來看看——
●蜜蜂:被蜜蜂蟄後,容易出現溶血、過敏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過敏性休剋死亡。蜜蜂蟄人時,常將其毒刺遺棄於傷處。
●馬蜂:蜜蜂蟄人時,常將其毒刺遺棄於傷處。而馬蜂刺人後則將蟄針縮回,還可繼續傷人。
●胡蜂:專家介紹,1小時內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的胡蜂蟄人死亡率達66%,96%的罹難者扛不過5小時。
▍去野外,有哪些預防手段可以避免蜂蜇傷?
●第一:躲
野外出行時,一定要留心觀察環境,如發現有蜂巢或馬蜂出沒,應立即遠離!
●第二:遮
「在野外儘量穿長袖,戴帽子,但要避免穿戴深色或表面粗糙的衣帽,另外要避免使用香味濃烈的化妝品、香水等,可以噴一些防蚊藥水。」寧波市中醫院蛇傷中心副主任醫師胡致愷表示。
▍如果不小心被蜇傷,怎麼辦?
如不慎被馬蜂攻擊,應注意以下幾點:
1、被蜂群攻擊後,不要過分反擊,找安全地方蹲下,用衣物遮蔽重要部位,避免激惹蜂群。
2、如果就近有乾淨水源的話,馬上用清水反覆衝洗傷口,並用手擠壓傷口附近,把毒液擠出,這樣能減輕中毒後紅腫。但不要用髒水清洗,更不要用泥糊在創面上,這樣容易感染傷口。
3、如果出現發熱、頭暈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應及時就醫。出現神志不清、心跳呼吸驟停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現場心肺復甦,並撥打120。
1、立即挑出蜇刺
2、肥皂水反覆衝洗
3、局部紅腫發癢可外用藥膏觀察
4、全身出現皮疹、噁心嘔吐、心慌憋氣、大小便失禁等不適症狀應立刻就近就醫!
注意,第一點,一定是「挑」出,而不是「拔」出刺。應該是用消過毒的針頭或者其他尖銳物品挑出毒刺。
因為當用鑷子或鉗子夾住毒刺的那一刻有可能把毒刺內的殘留毒液再次注入人體內,加重過敏反應。
任何蜂類(蜜蜂、馬蜂、黃蜂、土蜂等)蜇傷後都有可能出現過敏。
第二點:蜜蜂蟄後,出現過敏反應,趕緊就醫,就近就醫,千萬不要不當回事,也不要奔著遠處的大醫院去,一定先就近就醫,就近就醫!
來源:寧波晚報、江蘇新聞、新聞晨報、醫路向前巍子、金陵晚報
編輯:李瀅、黃坤、趙然然
責編:陳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