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爆竹聲此起彼伏。人們團聚在家中暢享節日的喜悅和甜蜜,街上的車輛和行人愈加稀少。而這一天,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依然有很多人堅守在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守護著眾人的日常生活,與365天中的任何一天沒有區別。大年三十,哈報記者兵分多路,記錄環衛清潔工、電力保電人員、火車站的春運人員、公交車司機在一年中最後一天的工作點滴,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平凡崗位在特殊一天的普通狀態,展現愛崗敬業是職業需要,更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石: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歲月靜好中其實一直有另一群人在默默堅守。
與往年不同,哈爾濱大年二十九下起一場大雪,清雪保退暢,環衛人員首當其衝。從大年二十九到除夕當日,記者與環衛工零距離接觸,體驗他們的艱辛、感受他們的期盼……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環衛工在接受採訪時說話語速都很急促。這讓記者心生疑問,通過幾個試探性的問題,記者才最終找到了答案。原來,春節期間環衛工人的工作量本來就比平時多,加上今年的大雪,他們超負荷運轉。接受採訪的環衛工人看著自己的隊友在街上不停地忙碌著,自己停下了隊友就得多幹,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手頭上的活,回答問題的語速自然就比平時說話聊天快了不少。
面對風雪、面對春節時期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哈爾濱的環衛工人們用埋頭苦幹來回應。採訪過程中的語速急促的小細節折射出這些平凡勞動者身上一種樸實——對工作盡心盡力。在他們心中,認認真真幹活、踏踏實實做人就是人生最崇高的準則。
當天10時30分,記者跟隨哈爾濱供電公司道裏區大項目辦配電搶修班1班長徐萬林來到道裏區安國街144號一處變壓器點位。為確保市民節日用電萬無一失,他和同事要對近期發生過故障和用電負荷較高的供電設備展開特殊巡查,發現隱患即時處理。零下20度的高寒中,徐萬林和同事一天時間一共巡查配電線路40餘條,小區變電亭200餘個。
徐萬林今年58歲,從事配電工作已有30多個年頭,他所在班組承擔著整個道裏區175條配電線路和2000餘座變電亭的事故搶修和維護工作,涉及72萬餘人的用電安全。節日期間居民區用電高峰期,他們的巡查壓力進一步增大,每一天都在室外奔忙,連記者採訪過程中,他們也是邊幹邊走邊說。徐萬林在採訪結束時很坦誠地告訴記者,他一直願意配合採訪,最主要的希望更多人了解到電力員工的工作,「其實每一個行業都需要付出,希望每一個普通人了解彼此的工作狀態,這樣,人與人、行業與行業之間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偏見。」這番話也讓記者深刻挖感受到走基層報導的社會溝通意義和價值。
除夕當天16時許,在記者再三的勸說下,哈爾濱火車站綜合車間給水作業二班給水工長姜擘才答應了記者的採訪。因為在他看來,雖然大年三十是闔家團圓的節日,但相比較在這一天給列車上水、滿足還在歸途上乘客的用水需要,「小家」的團圓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一年365天,我們每一天都要堅守崗位。年三十兒還在工作也就很平常了,沒啥可說的。再說,大過年的,車上沒口熱乎水怎麼行。」姜擘憨厚地笑著告訴記者。正是這個簡單樸實的想法,讓姜擘和他的工友們在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兩天,奔走在站臺下、股道間不顧單膝跪地、涼水灑在身上結成盔甲的冰涼,給850節車廂上滿了水。
和姜擘一樣,公交101路車隊駕駛員張大勇也在除夕夜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其實,如果按照車隊值班表排期的話,張大勇本不是除夕夜發出末班車的司機。但是他還是和往年一樣主動和車隊長請纓,「攬」下了發末班車的工作。「我家是本市的,離單位也近。大過年的,還是讓家在外地的同事早點回家吧。」張大勇說。所以,算上今年除夕,他已經連續4年主動要求替其他同事發出除夕夜的末班車了。在終點站打卡、填寫調度單據、準備發出車輛……要不是聲聲爆竹的「背景音」提示,張師傅一連串熟練的動作讓記者都幾乎忘了此時正是闔家團圓時。「末班車收車以後,我也能回家過年了。不知為啥,我總感覺在勞動中過得年特別踏實、有成就感。」張大勇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