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讀懂哈桑的忠誠就理解救贖的意義

2021-01-08 大腳愛文學

文丨大腳

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該書在2002年首次出版,並在2005年獲得全美暢銷書排名第三名的好成績,該書的讀者受眾過以億計。人們都在為書中哈桑那一句發自內心的「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感動。

這句話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拿起書來,即使還沒有開始閱讀,封面上寫著的這幾個大字「為你,千千萬萬遍」就足夠引起人們想要閱讀的心思。

正因為人世間關於忠誠的情感嚴重缺失,讓我們希望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這句話的魅力所在。我們會在心裡對照著現實,感慨哈桑卑微的身體裡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本書之所以讓人著迷,還在於書中的立意。當面對背叛,除了著力表現哈桑的忠誠外,我們還看到了主人翁阿米爾面對贖罪機會的把握,迎合了人們永遠追求善的那一面,也升華了救贖的意義,善良的人不應該受到傷害。

讀懂了哈桑的忠誠,你也能夠理解關於救贖的意義。

一、忠誠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相互的信任,是愛的延伸

本書描述的是主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感人至深的情感糾葛。他們經歷純真的友誼,忠誠的背叛,罪惡的懺悔及遲來的救贖。同時把阿富汗多民族間的信仰衝突,歷史淵源及戰爭帶給人們的苦難都一一展現在人們眼前。

哈桑的忠誠是對主人阿米爾的信任,是他們愛的延伸,因為他們喝著同一個奶媽的奶水長大,他們一起玩耍,一起遊戲,一起做過惡作劇,一起放風箏。自認為低等民族的哈桑沒有被阿米爾排斥,還在一起渡過了讓哈桑記憶深刻的童年。

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

即使哈桑知道阿米爾因為懦弱,因為忌妒,對他遭受的傷害視而不見,但他依然忠誠地守護著阿米爾。他用始終如一的忠誠給阿米爾帶來童年時代久違的來自父親的愛。如同「房間裡的大象」那樣。哈桑並不在意,他視而不見,反而更堅定對阿米爾的愛,「為你,千千萬萬遍」。

即使是在被阿米爾陷害之後,哈桑也因為阿米爾父親的去世選擇回到阿米爾戰亂後放棄了的家,為阿米爾看守他在阿富汗唯一的根,忠誠地恪守著自己善良的執著。

這一種超越為人底線的付出難能可貴,也正是現實中的嚴重缺失給予人更大的震撼。

反觀阿米爾,他出身高貴,生活優越,但恰恰相反的是,他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鼓勵及讚賞。父親看不起他對文學的喜愛,對他寫的小說不屑一顧。

他無比忌妒哈桑,因為他認為哈桑的出現分走了父親的關注。

一切的轉折從一場風箏比賽開始,阿米爾希望通過贏得風箏比賽的勝利來換取父親的愛。哈桑同樣知道這場勝利對阿米爾的意義,所以,他面對阿賽夫的傷害依然保持沉默。

但哈桑的沉默,乃至於卑賤到極致的付出換不來阿米爾罪惡後的懺悔,阿米爾用一個又一個謊言來粉飾罪惡感。

阿米爾設計陷害了哈桑,他逼迫哈桑及哈桑的父親阿里離開了這個曾經溫馨的家。

隨後,戰爭的爆發催毀了彼此的生活,阿米爾跟隨父親逃亡到美國。

美國是河流,奔騰前進,往事無人提起。我可以蹚進這條大川,讓自己的罪惡沉在最深處,讓流水把我帶往遠方,帶往沒有靈魂,沒有往事,沒有罪惡的遠方。

正因為如此,阿米爾迫不及待地擁抱美國,他把背叛友情的罪惡埋在心底,即使因為罪惡催毀他的睡眠,他的神經。

直到父親去世之後,他收到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邀請,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在拉辛汗的口中,阿米爾不單獲知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弟弟的事實,也找到了一條可以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他也理解了父親對於哈桑的愛的源頭。更深深明白,父親一直幫助有需要的人,建造孤恤院,是別人口中的好人,這一切其實都是在為自己贖罪。而現在終於輪到他贖罪了。

二、心存善念的人才有被救贖的機會,這才是救贖的意義

一個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之後只能是懦夫。

阿米爾在多年前因為懦弱,因為妒忌沒有為了自己挺身而出,讓哈桑受到背叛的傷害,現在他終於有機會為了自己挺身而出,他對哈桑的愧疚以及對於善念的嚮往,讓自我的救贖變得更有意義。

他要救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一如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放棄了在美國安逸的生活,舒適的條件,溫柔的妻子,毅然決然地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阿富汗,在塔利班政府的控制中,在阿賽夫的阻擾下,極其堅難地把索拉博救了出來,並希望把他帶往美國共同生活,還哈桑和索拉博一個曾經錯位的幸福。

阿米爾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償還對哈桑的愧疚,為了解放罪惡的救贖,他為自己勇敢了一回,他的行為也升華了對友情的偉大。

阿米爾的自我救贖很徹底,至少比自己的父親更徹底。

父親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罪過懺悔,他獨自出資蓋孤恤院,他對哈桑的偏愛與維護,他成了別人口中的好人,但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救贖,他只是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救贖,唯有對哈桑,對阿米爾,他的行為反而讓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產生誤會,造成了命運的悲劇。

阿米爾懺悔於過往造成的罪惡,接納索拉博的加入,一如他對將軍說的那樣。

「你知道嗎,將軍大人,我爸爸睡了他僕人的老婆。她給他生了個兒子,名字叫做哈桑。現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發上那個男孩是哈桑的兒子。他是我的侄兒。要是有人發問,你可以這樣告訴他們。」

「以後我在場的時候,請你永遠不要叫他『哈扎拉男孩』。他有名字,他的名字叫索拉博。」

阿米爾正視信仰的衝突,釋放自己一個人的善良,它沒有因為種族的束縛放任自私。這是一個對現實追求的烏託邦,或許也是作者想要帶給人們的思考。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阿富汗的歷史,影響人們因為階級帶來的觀念。

三、救贖的升華,在於你我的一念之間,善良的人不應該被傷害

索拉博是哈桑唯一的兒子,他繼承了父親哈桑的正直善良,單純忠誠,然而命運的齒輪極其相似,索拉博如父親一樣,對愛充滿嚮往,但也一如父親那樣受到同樣的傷害。

他對美好的嚮往讓他極其敏感,因為曾經受到的傷害讓索拉博不敢奢望幸福的來臨。

他懷疑,懷疑阿米爾的妻子是否如阿米爾一樣愛他。

他自卑,善良的內心因傷害了他人而感到內疚。

他敏感,骯髒的身體能否奢望可以擁有幸福。

他卑微,希冀能回到原來的生活,即使貧困如洗,但能與愛的人在一起。

於是,面對傷害,他如父親哈桑一樣選擇沉默。他的沉默既不是來自洞明世事之後的泰然自若,也並非由於他選擇了默默不語來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達抗議,而是對生活曾有過的黑暗忍氣吞聲的照單全收。

善良的人都應得到救贖,善良的人不應該受到傷害

救贖的前提是傷害,是背叛,沒有傷害就不需要救贖,救贖的機會也只會留給善良的人,如阿米爾,如阿米爾的父親,他們因為心存善念,為自己曾經的罪行懺悔,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救贖的意義。

也有人被他人傷害卻通過傷害他人來逃避,但也因為同樣心存善念,通過自我的救贖得到善終,如哈桑的母親,她被傷害之後,在哈桑出生僅僅七天就拋棄了他,晚年因為善良回到了哈桑的身邊,做了索拉博敬愛的「莎莎」。

同樣,也有人傷害他人,卻沒有善念,最後的結局是客死他鄉,如阿賽夫兒時的跟班。也如阿賽夫,終其一生,永遠得不到救贖,因為他的心裡沒有善的存在。

善良在戰爭的年代是奢侈品,但也正如開篇所說,戰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善良的人不應該受到傷害,如哈桑,如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因為風箏造就的罪惡,也因為風箏帶來解脫。善良的索拉博在風箏的迎風飄揚下露出一絲淺淺的微笑,這一絲不明顯的笑容中,我看到了死沉一樣的心境被打破,它泛起的漣漪讓我們仿佛在漆黑的夜空中看到了光明,也為這一個背叛與救贖的故事劃上圓滿的句號,如阿米爾追著風箏,內心的呼喊一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千千萬萬遍的自我救贖之路
    #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因為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獨特的文字力量,戳痛了無數人的心,更是將哈桑對阿米爾的友誼升華到極致,也更是將阿米爾對哈桑的救贖顯得那麼令人感動。一個僕人與一個少爺之間的畸形友誼,善良的僕人哈桑對少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的追風箏,依然無法打動懦弱、自私的阿米爾。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小編今天想以己拙見來介紹一下假期讀的這本《追風箏的人》,不喜勿噴哦。首先咱說說作者——卡勒德·胡賽尼。1999年,胡賽尼偶然看到一篇關於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風箏的報導,而放風箏是胡賽尼小時候在喀布爾最喜歡的活動。他一時興起,寫了一個小故事,並在2001年將它最終擴展成為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就這樣,一本交織文學與生活、2000萬讀者口耳相傳、詮釋愛,恐懼,愧疚,贖罪的優秀小說問世了。接下來咱說說本書的大概意思。
  • 「為你,千千萬萬遍!」中英雙語聽《追風箏的人》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與大家分享小說《追風箏的人》。全文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的故事,小說情節也包含了我們中國人十分熟悉的放風箏場景。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於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隨後移民到了美國,同時也是一位醫生。《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 豆瓣8.9《追風箏的人》:無法彌補的過錯,只能用善良完成救贖
    ——來自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前些天在網上買了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到手以後用15個多小時才看完它,書裡面的故事比自己想的還要耐人尋味,生動令人潸然淚下,通過文字描述,自己仿佛能看到那種悲傷的情景。初讀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小說情節吸引住,特別看到阿里與哈桑父子倆被阿米爾用計趕出家門的時候,外面還下雨著。
  •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我深切的感受到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是多麼幸運和幸福,那是一種什麼絕望我的天吶,拿槍指著你,石頭砸死人,為了一群孩子不得不出賣某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在綠綠的草原上,放一放風箏是如此美好曼妙的事情?父子情,兄弟情,主僕情,恩情貫穿全文,儘管有過糾結但最終還是遵循了本心,真好!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想逃。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追風箏的人》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2008年,電影《追風箏的人》,榮獲第65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 佳片|《追風箏的人》:為了你,追一千次也沒問題
    1905電影網專稿 說這句話的是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其代表作《追風箏的人》(2003)令其榮獲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2007年,這本小說的同名改編《追風箏的人》電影上映,為更多人講述了這個關於友情、勇氣與贖罪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遭塔利班追殺 淪為難民(圖)
    12歲時的馬赫米札達,演出電影《追風箏的人》(圖片來自網絡) 鳳凰娛樂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札達(Ahmad Khan Mahmidzada)12歲時演出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
  • 春暖花開不去放風箏,都辜負了大好春光
    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本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相信不少人都讀過它。書中的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十分擅長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斯坦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
  • 15句情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甚是想念
    1.霜雪吹滿頭 也算是白首2.沉沉的心事讓輕輕的皮囊穩穩地站在地上3.你笑時,雷聲溫柔,暴雨無聲4.我想要火燒的晚霞,安靜的星辰,和輕憩的你5.嘆人世間變化無常 論情愛中儘是心酸無體諒6.我在等一個不會來的人 如圖北極冰川終年永不黑夜7.為你千千萬萬遍 甚是想念8.情不敢至深 恐大夢一場9.相思入骨 不知早已病入苦楚10.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2019-01-21,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
  • 《風箏》中演繹「追風箏的人」 羅海瓊與「韓冰」險些失之交臂
    《風箏》中演繹「追風箏的人」 羅海瓊與「韓冰」險些失之交臂 作者:張明春 2018-01-14 12:34   來源:大連晚報  (受訪者提供)  歲末年交,北京衛視熱播的《風箏》在「驚險+燒腦」中落下帷幕。  作為劇中最特別的女性角色,韓冰睿智、冷靜,有著驚人的預判力;作為鄭耀先最具實力的對手,她的存在既是其威脅,微妙之中又成為對方惺惺相惜的情感寄託;此外,她在劇中還有著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捕捉的另一重身份。
  • 噹噹發布2016圖書報告:《追風箏的人》登頂
    【億邦動力網訊】4月18日消息,日前國內中文圖書電商噹噹發布了「2016國民圖書閱讀與消費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根據紙質書與電子書的閱讀大數據,從地域篇、性別篇、代際篇、生活篇、數字閱讀篇、童書篇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 滇派風箏手藝人陳康寧:做了37年「追風箏的人」
    陳康寧介紹,「滇派風箏」在中國風箏派別中屬於「滇蜂」或「滇穩」,在雲南約有600年歷史,是繼北京沙燕、天津軟翅、山東長串、南通六角版鷂、廣東靈芝大風箏後中國另一大風箏流派。與其他風箏不同,滇派風箏的翅膀底部向背後凸起,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凸面,因為風槽深、角度大,這個凸面成為風箏的氣流通道,使風箏不會忽升忽降,也能適應雲南高原大風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