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24小時「分秒拼殺」
浙江之聲記者王嫻在會場報導。
或許聽眾在電波中聽見我的現場連線語氣是柔和的、平緩的,但這背後或許是我各種的「窮追猛打」、各種的「蹲坐角落」、各種的「疾步狂奔」。
3月2日上午9點,我的「兩會時間」從這一刻正式開啟。
再次來到浙江代表團駐地,有些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熟悉,是這裡的一花、一廳甚至工作人員,依然如初;陌生,是擔心自己的狀態還未同步調至最佳。
誰都不曾想,接下來14天的會期,自己和隊友每天都跑出了百米飛人博爾特般的加速度。
作為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浙江代表團的隨團記者,文字、攝像、編導、聯絡人,這些崗位技能似乎你都得集聚一身。對於傳統媒體踏上融媒體轉型的當下,廣播記者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傳統報導不可丟
作為歷年全國兩會的重頭戲——人大會議開幕會,從自己的狂奔開始,要知道你多跑兩步,就能在進場時超過3人,多上3步臺階,就能為你領到政府工作報告的機會增加那麼一丟丟。今年的開幕會,除了感受了「代表通道」,還蹭了一把「部長通道」。從各式的「長槍短炮」中找到「生存空間」,也是極難的。在等待的過程中,一邊調試採訪機,一邊蹲著翻看政府工作報告,劃出重點,為當天的直播節目連線做準備。
「現在做記者真不容易,你看這小姑娘坐地上又得寫文字,又得拍照,還得出鏡……」聽到這話的時候,當時有過那麼幾秒的不好意思,但轉念一想,記者不就得豁出去,保證節目正常播出是新聞人的基本守則。從「代表通道」、主會場到「部長通道」,再到兩會新聞中心發布廳,一環扣一環。或許聽眾在電波中聽見我的現場連線語氣是柔和的、平緩的,但這背後或許是我各種的「窮追猛打」、各種的「蹲坐角落」、各種的「疾步狂奔」。
作為浙江代表團隨團記者,自然有責任講好中國故事的浙江篇章,唱出浙江好聲音,展現新時代浙江人民的「精氣神」。開放日,吸引了眾多中外記者關注我的家鄉。為了在當天的《浙江新聞聯播》中讓聽眾第一時間知道兩會進程、開放日亮點,因為場地有限,自己只能「跪」著剪輯製作完當天的報導。等到報導播出,站起來的那一刻,腿腳早已麻木,但心裡反而踏實了。
新媒體作品得霸屏
全媒體時代,新聞不僅拼內容,還得拼速度、拼創新。每年的「三八」婦女節,都和我省的女代表們一起過節。今年在駐地,得知浙江的女代表們要策劃一場快閃——歌唱《我和我的祖國》,自己第一時間和前後方的編輯老師對接,寫腳本、想串詞並連夜找到快閃的發起人及幾位女代表,挨個敲門、說明來意,進行視頻採制,希望將這些「最美的人」通過視頻完美展現。因為不能耽誤當天的議程安排,這場快閃安排的時間較早。為了在眾多專業的攝像當中,拍到屬於自己頻道的畫面,一大早沒洗臉就衝下了樓,搶好「機位」,人工搖臂「上線」。
一遍遍地試鏡頭、一遍遍地拍特寫,儘可能多拍一些有效素材。製作播出完成後,也受到了相關全國人大代表及領導的肯定,以視頻記錄這一刻,有意義。
今年浙江之聲全媒體團隊再出發,用聲音、文字、畫面,全方位展示全國兩會盛況。新媒體平臺特別推出的「代表委員Vlog」「兩會隨身聽」等板塊,這些內容的素材提供許多都需要駐地記者提供。記得其中一期是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錄製完成看見成片後,她對視頻非常滿意並對我們的負責態度讚賞有加,自己也過了一把攝像癮,嘗試了無數的不可能。
訪談節目要出新
今年全國兩會北京演播間,飛揚訪談節目《兩會1+1》繼續。11期節目中,人大組承擔了每期嘉賓上線的邀請任務,確保節目保質保量。別看節目中,大家都已很「淡定」,但誰知道節目開始前,我們經歷了啥。我們給自己有個定位——「樓道樓長」,因為每個晚上的樓道裡,都有3個飛奔的身影。一次次地反覆對接,一次次地遞交節目方案,一次次地真誠道謝……有位代表甚至為了我們,直接在房間門口掛上了「免打擾」的門牌,她說,你們是我今晚最後一批接受採訪的記者。聽到這話,別說,心裡真的暖暖的!
保持節目的新鮮度,除了讓「老代表」說新話題,上線的嘉賓我們也儘量保持新鮮度,希望以新面貌帶給聽眾、網友新感受。
由於每天我們還需承擔所有的議程及浙江代表團亮點的報導任務、新媒體任務,很多時候等約好代表、敲定方案,晚上10點左右才能回到房間整理當天需要給《浙廣早新聞》的稿件。凌晨兩三點甚至四五點躺下,休息兩三個小時,繼續新一天的拼殺。在北京賞日出,挺好。
儘管累,但自己一直在奔跑追夢。(浙江之聲記者 王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