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文化圈,月亮有很多雅號別稱,包括望舒、嫦娥、素娥、廣寒宮、玉兔、顧兔、夜光、冰輪、玉輪、玉盤、冰鏡、玉鏡、玉桂、桂魄、玉蟾、蟾蜍、嬋娟、銀鉤、玉鉤、玉弓、銀鐮、玉羊等,其中「嬋娟」一詞最廣為人知的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東坡這首詞有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也就是說,這首詞是中秋節想念弟弟蘇轍蘇子由而作,所以這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想表達的當然就是美好的祝福,希望世間親人都能平安長久,即便千裡之外也能共賞這美妙的月色。
蘇軾在《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也有提到「莫使匆匆雲雨散,今夜裡,月嬋娟」,這兩首詞中的「嬋娟」都是指美好的月色,但這一說法其實並不是東坡首創,唐代劉長卿的《琴曲歌辭·湘妃》中就有「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其中「嬋娟」就是形容湘江月的美好。
在唐詩中,「嬋娟」一詞經常用來形容美好的姿態,比如孟浩然《送王七尉松滋,得陽臺雲》有「嬋娟流入楚王夢」,李商隱詩作《霜月》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孟郊《嬋娟篇》也有「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妓嬋娟,不長妍。月嬋娟,真可憐」,這些詩句中,「嬋娟」不單用於描述月色的美好,也形容巫山神女、青女、素娥等仙女以及花、竹、雪等自然景象的美態。
以上是關於「嬋娟」借指月亮由來的介紹,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