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荊州11月14日訊(記者 嚴星 通訊員 車榮華)11月12日,「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湖北站採訪團首站來到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不僅棲息著中國三分之一的麋鹿,也是世界上首個讓麋鹿成功重返自然的地方。保護區一篇翠綠,豐富茂盛的植物群落,以及大批的水鳥,構成了自然的美麗畫卷。目前,保護區裡的麋鹿數量已由1993年後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繼引入的三批94頭,發展到目前的1600餘頭,建成了江北楊波坦、兔兒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個野生種群,擁有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野化種群。
在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箱中的豚寶寶、豚爸爸出水時發出「噗啊~啪」的聲音。豚寶寶的姐姐江豚貝貝今夏進入青春期,已被軟釋放至天鵝洲故道自然水域,以促使其參與種群繁殖。根據年度監測數據和種群動態評估,經過30多年不斷努力,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種群已發展到約80頭的規模。近年來,隨著保護區溼地環境日益改善,長江石首江灘邊還發現了數10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
這,只是石首市推進「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深入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精神,鐵腕重拳抓治理,「六治並行」護生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書寫了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石首作為。
節節退讓,把生態溼地還給美麗長江
踏進石首市天鵝洲長江故道這塊神秘的土地,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見。路上不時有野雞穿過,一點也不怯人。
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也印證了石首良好的生態環境。
人給鹿讓地,一讓8000畝。前不久,石首人民為麋鹿、為長江生態作出的巨大讓步成為全省「長江大保護」的一段佳話。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奔騰。(石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面對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石首廣大黨員幹部堅定政治站位,主動擔當作為。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協調會,研究制定緩衝區土地徵收劃撥方案。各有關鄉鎮辦區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與土地權屬相關單位、農民、私人承包主協商補償方案,爭取早日達成補償協議。儘管犧牲巨大,但得益於周密細緻的思想動員和周邊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新增8000畝土地的徵地工作得以有條不紊推進。
不僅如此,石首長江拆圍行動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馬達的轟鳴聲中,石首漁家旺合作社65歲的女漁民王大么駕駛機船,拖著自家網箱緩緩駛向碼頭,從網箱上拆卸下來的浮筒、漁網早已在岸邊堆成了小山。
長期以來,王大么和13戶漁民成立的漁家旺合作社及長江明珠食品有限公司劉某等利用水域內的生態資源優勢,建設網箱近2000口,專門養殖石首鮰魚等水產品,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石首特產筆架魚肚充當原料基地。但由於養殖密度較大,導致水質受到較大影響,水域內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
為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精神,保護好筆架灣水域生態環境,石首市決定對筆架灣水域內所有養殖網箱進行拆除。
王大么感言:「儘管心疼,但為了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犧牲再大也認了!」
楊波坦故道是中央環保督辦件和環保自查問題整改區域。石首克服重重困難,採取了廣泛宣傳、發放通告、開展座談、入戶談判等舉措,並啟動了法律程序,在2017年11月全面完成楊波坦故道拆圍整治工作,並於12月初順利通過湖北省、荊州市組織的專班驗收。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頂層設計繪就保護藍圖
「一江貫東西,兩河穿南北,版圖分五塊,四面皆環水。」形象勾勒出了石首的地理概貌,也賦予了石首特有的溼地水鄉氣質。
素有「九曲迴腸」之稱的荊江橫貫石首全境長達90多公裡,加上45個大小湖泊點綴其間、庫溝港堰塘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水韻石首」。
石首水資源豐富,但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生態頻頻亮起「紅燈」,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守著河湖沒水吃」。
位於石首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豚在這裡得到了良好保護。(石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必須維護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生態利益,以實際行動回應群眾關切。」石首市委書記石必成話語鏗鏘。
只有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才能協調各方力量,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石首市委第一時間出臺《石首市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制定《石首市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明確市級河湖長20人,鄉鎮級河湖長158人。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召開全面推進河湖長工作會議,分別到擔任河湖長的長江石首段、藕池河巡查,並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石首市、鄉鎮兩級河湖長全面進崗到位、履職盡責。
至此,石首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任務清單正式劃定,三級河湖長全部到位,正式履新。
鐵腕重拳抓治理,「六治並行」護生態
前不久,長江石首段煙雨濛濛,一艘盜砂船借著水霧掩護,準備偷偷溜到石首新廠江段盜砂。
突然,守候多時的石首水政、公安、海事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現身,迅速登船檢查,認定為「三無」採砂船。隨後,在石首長江海事碼頭,執法組現場拆解了該「三無」採砂船的採砂泵、輸砂管等。
這次行動,是石首「六治並行」護生態的一個縮影。河湖長,不僅是職務,更是責任,絕不能只掛在牆上,留在紙上。石首深入開展「六治並行」雷霆行動,堅決整治非法碼頭、治理汙水、打擊非法採砂、整治垃圾堆場、拆除違法建築、整治「綠損」,打出了石首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決心與氣勢。
受暴利驅使,過去,石首長江岸線一些小、多、散、亂的非法碼頭「野蠻生長」。
2017年以來,石首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市長為指揮長,公安、監察、環保、城管、交通、河道、水利、海事、長航公安、港航等部門組成的非法砂石碼頭治理工作指揮部,實行集中辦公、掛圖作戰。
隨即,一場長江岸線非法碼頭專項整治行動以雷霆之勢在石首展開。
2017年9月20日,隨著最後3處砂石碼頭完成復綠,石首長江岸線39處砂石碼頭已經全部關閉並完成綠色植被覆蓋,昔日滿目瘡痍的長江岸線逐步恢復生機。
收回承包經營權,44個湖泊全部回歸自然
一泓清水,幾彎小河,都曾是人們安放鄉愁的地方。
今年初,68歲的陳爹得知家鄉石首收回了市裡湖泊的承包經營權,44個湖泊全部回歸自然,便再也不顧兒女的勸說,回到老家上津湖畔一個人生活,釣魚、喝茶、看報、發微信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位於石首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丁澤良從漁民變身為江豚飼養員。(中國網記者 嚴星/攝)
石首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石首版圖面積1427平方公裡,現有湖泊44個,面積90.74平方公裡。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石首境內湖泊的經營權開始對外發包從事漁業養殖。」為追求產量,很多承包主投肥、投糞過度養殖,導致湖泊水質持續惡化,湖泊的生態功能開始喪失,保護和治理迫在眉睫。石首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
石首市意識到,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於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湖泊的生態功能必須擺在首位,經濟效益必須服從於生態效益。
2015年,石首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湖泊保護行動方案(2015—2017年)》。
2016年,石首市完成拆壩還湖784.5畝。
2017年至今,石首市成功收回全市44個湖泊承包經營權。
2017年1月石首出臺《湖泊退出承包經營實施方案》,要求做到「三個一律」:一律停止生產性投入;一律無條件終止發包承包、收回經營權;一律無條件實行人放天養、清水養魚,恢復生態養殖環境。
提前終止合同,不僅要損失每年800多萬元的承包費,還要拿出重金對承包主進行補償。石首意志堅決,強力推進。據統計,石首市、鄉兩級政府共掏出了3000多萬元補償款。
45個湖泊回歸自然後,不讓一粒肥料入水,真正實現了人放天養、清水養魚。經過休養生息,湖泊水質明顯好轉,水草長起來了,螺蚌又出現了,水鳥飛回來了……
生態優先,紅線不可觸碰,在此前提下兼顧經濟效益,成效斐然。石首治湖經驗引發關注,多地來此學習取經。
打造水清地綠天藍生態廊道
近日,一場小雨過後,位於石首中心城區的20多處街頭小遊園「綠肥紅瘦」,市民在此散步、賞花、看景,格外愜意。
近年來,石首以水資源保護為核心,建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讓老百姓享受到長江大保護帶來的生態紅利。
「很難想像,幾年前這些遊園有的是高牆圍住的機關院落,有的是殘破的違章建築。」愛好攝影的熊豐見證了變遷。
變化的背後,彰顯著石首市綠色發展的新思路。
幾年來,石首投入8億多元改善城市環境、修復城市生態,推動了一系列工程。
從愛國園等16座街頭遊園,到順勢巧建的陳家湖公園,再到連三山於一體的南嶽山、筆架山、馬鞍山公園,石首提升城市品質一路疾行。2017年底,石首榮膺「國家園林城市」。
如今,行走在石首街頭,市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這份自信來源於城市生態的大變化,來源於家門口便可檢驗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