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要畢業的老弟,扔了份簡歷過來,讓幫忙把把關。打開看到第二行,就不想往下在讀了。弟弟讀的軟體工程專業,但那份簡歷,滿篇都是字,感觀上非常差。技能部分,寫了足足20幾項,項目經歷,寫著在校期間參加的志願活動。看完,就三字:沒態度。
就連我這樣的普通「讀者」,都覺得難以看進去,更何況時間寶貴,每份簡歷可能不會花超過3分鐘的HR呢。
一、填寫簡歷的2大誤區
1 . 面面俱到,無針對性
剛參加工作的求職者,最容易陷入這一誤區:面面俱到,盡說盡說。擔心自己的每個點都被忽略,於是從大學期間的履歷,到實習、社團活動、志願活動統統羅列出來,看似優秀完美,實際上,卻毫無亮點和重點。
從國企文職辭職出來的好友小波,打算去應聘運營崗,填寫項目經理那塊,把自己在職期間,給領導寫過的重要文書,統統列出來;此外還將自己在職期間接受的崗位無關培訓也一一列舉。差不多整整兩頁才寫完。
毫無疑問,這個簡歷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針對性:
第一:缺乏崗位對標,沒有按照新應聘工作的崗位去設計簡歷,列舉太多無關經歷。
第二:個人能力的對標,太多的標籤,其實就是沒有標籤,一份沒有主題,沒有突出重點的簡歷,算不上好的簡歷。
2 . 邏輯線凌亂
與30秒電梯原理類似,HR閱讀簡歷的時間,不會長。求職者最大的誤區就是,想到啥寫啥,即便市面上有許多簡歷模板,實際上那些模板也並非適合所有人、所有崗位。
見過這樣的簡歷:
在職業技能部分,已經寫了的內容,項目經理部分,再次提及,重複舉例。
或者上面提到的實習經歷時間,與下文的工作經歷時間有交叉,不嚴謹。
這些常見的問題,看似給人不認真的印象,實際上細心的HR或許會給求職者貼上邏輯混亂,思路不清的標籤。
因此,有邏輯地表達,是讓人記住的關鍵。
二、利用star法則,寫出優秀簡歷
寫簡歷,和產品設計一個道理,得按照需求,有章法。簡歷中,項目經理的描寫決定了簡歷的質量,以及HR是否繼續了解你的簡歷。
在寫項目經歷時,不妨利用star法則,完善簡歷思維。
1.亮點前置:先說成果Result: 結果怎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學習到了什麼
闡述項目獲得了什麼樣的成果。比如弟弟的軟體開發簡歷,就可以例舉和應聘公司強相關的項目,或者比賽,首先闡述比賽中亮點的環節,或者結果。比如階段性成就,獲得的獎勵。
2. Situation: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接著簡單產出項目背景,說明項目規模、參與人、擁有資源、技術支撐等。
3. Target 你是如何明確你的目標的
項目過程中的目標分析,包括整體目標,分到個人手裡的分解目標,以及完成情況;
4. Action: 針對這樣的情況分析,你採用了什麼行動方式
按重點,詳述你採取的行動,包括具體落地、交付效果。
避開簡歷誤區,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設計簡歷,比起大而全的萬能模板,將在態度上、技術上都贏得HR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