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要我們明白的即是:事奉者所必須有的看、聽、行

2020-12-04 唐牧師與你解讀聖經

聖經要我們明白的即是:事奉者所必須有的看、聽、行

經文:出3:5;4:28-31

當神預備好出埃及的領導人——摩西,就借著特殊的景象,借著他自己的臨在,和他的話語讓摩西清楚他的蒙召,而事實上摩西的受召,正是整體以色列人受召的縮影。觀看大異象,聽見荊棘裡的呼叫,並按神所吩咐的做了,在摩西的整個蒙召經歷中,讓我們隱約可見三個字:看、聽、行。新約中寫到保羅的蒙召也曾有類似的情景,所以無論是舊約先知傳統開始的摩西,還是新約中的外邦大使徒保羅,在他們身上,聖經要我們明白的即是:事奉者所必須有的看、聽、行,這也是我們整個事奉生涯不能忽略的。

一、看——看到起初的異象

摩西觀看的異象是: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火焰」象徵著神的同在。而聖經中講異象的時候,通常有三種方式:1、理智的方式,就是上帝的靈刺激人的智能,使人理解上帝的奧秘與教理。2、想像的方式,就是上帝使人心目中「見到」一些影像或事物,而明白上帝要顯明的旨意。3、具體的方式,就是上帝使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如:摩西所見到的荊棘、火焰。而在和合本聖經譯為「默示」的那個詞,直譯就是「異象」。異象是領受神話語的一個正常媒介(即:得到神的默示)。很自然地我們會想到彼得因得見異象,擴展了他的事奉範圍:保羅也聽到了「馬其頓的呼聲」。有異象,事奉才有方向、目標。今天,我們的異象在哪裡?看到異象是我們事奉的方向。看,很重要;看也要很小心。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風景獨好,我們是否也如彼得所說:「這裡真好,我們來搭三座棚吧!」有時我們會登山觀景,感覺特好,然而今天我們是上山取木料的,耶穌曾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我們看到了嗎——那些嗷嗷待哺的羊群;我們看到了嗎——那些流離失所的人群:我們看到了嗎——那些失喪墮落的靈魂。

在這後現代的思想中,人生沒有依據,沒有根基,就像沒有根的浮萍,隨波逐流,空虛而沒有實質,生命因而變得膚淺而無目標,而只有神的話語,聖經的道德價值觀,能夠帶給現代人一個有目標而豐盛的生命。這些我們都看到了嗎?還是一味地在這山上欣賞風景……「看」要很小心,我們是看到羅得所看到的「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鎖珥,都是滋潤的」,還是看到亞伯拉罕所看到的迦南美地。特別是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確實要小心看。「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今天,我們是否因著時光的推移,而淡忘了蒙召時的異象?持守住起初的異象是很重要的,神昔日給我們的異象在哪?

二、聽——聽見微小的聲音

曾經有人問既聾又瞎的海倫凱勒「假如你可以在聽覺和視覺中作一選擇,你會選擇哪一樣」?海倫的回答是「聽覺」。也許我們有不同的意見,在人類知覺經驗中,最受到漠視的大概就是聽覺了,很多時候我們不了解聆聽的豐富內涵。聆聽可以讓我們從周圍的世界吸收知識;聆聽可以幫助人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人說:「要不是親耳聽到自己說出來,我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呢」。聆聽可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借著聆聽,我們可以尋見神,這對於一個服事神又服事人的事奉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傾聽可說是每個服事者的必修課。在申命記15章16-17節講到:一個因著愛而願意終生作僕人的人,他的耳朵要在門檻上面,用纘子把它穿通。在《出埃及記》也講到祭司們在侍奉之前,要把奉獻之禮的公綿羊的血,塗在右耳垂上,這些都說明:事奉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聽話。

聖經中記載神專心聆聽他子民,無論是困境中的呻吟,還是他們的埋怨,祈禱。既然神是如此聽他子民,很自然的作為他子民的回應也應該是聽他,因此,我們聽到先知們的呼喚「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以色列啊,你要聽」(申6∶4-9)。保羅在「三層天」聽見「人不可說的言語」(林後12∶2-4)。以賽亞聽見從寶座上發出的聲音:「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6∶8)或者我們能如撒母耳:「請說,僕人敬聽。」又如摩西說:「我在這裡」。今天我們真的聽到了嗎?聽到這微小的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中。」(賽30∶21)

今天,我們不僅要聽神的聲音,也要聽聽大自然的聲音,因為我們不只是過著內飾的靈修生活,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代之中,宇宙之間。面對今天整個生態的不平衡;面對大自然被糟蹋得體無完膚;面對人類不期而遇的災禍——洪水、瘟疫……災難有時是一種對人類的最直接的提醒。我們聽到了嗎?聽到大自然的聲音了嗎?她在嘆息、她在哭泣……

對他者的聆聽是需要的,也是必須的。而對於一個事奉者來說,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更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讓我們招架不住,甚至無可奈何時,怎辦?我們是也跟在其中一起喧鬧,還是靜下心來思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製造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當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時候,就會減少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麼我們就更能聆聽到神那微小的聲音。

三、行——行出生命的見證

「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這是神對摩西的命令,也是摩西必須要遵行的(因神是聖潔的,上帝如烈火也指出他是忌邪的神),聖潔的神要求摩西必須將沾滿汙穢的鞋脫下,藉以清潔來朝見神,因為他所站之地是聖地。「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在丁道爾的注釋中說,這是東方人敬拜的姿態。這個尊崇的表徵有兩個可能的起源:1、它可能表示接受奴隸身份,因為奴隸通常是赤足的(路15∶22);2、它可能是極早期的人接近神之前,必須除去一切遮蓋和虛飾的遺俗。總之,神要求他所分別出來事奉他的人,應該是以聖潔的裝飾敬拜他,在生命上能活出他要我們活出的樣子。今天我們所事奉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在侍奉賜生命的主,這需要我們有生命的見證,是活在神榮光之中的僕人。

為什麼對於奉獻給神的人,我們注重的是生命呢?乃因生命是事奉的基礎,事奉則是生命的發展。如果沒有生命,就談不上侍奉;我們不是為工作而工作,乃是照著神的心意而工作。我們不能活在工作裡,乃是活在基督的生命裡。因此,不要注重外面的工作,過於裡面基督的生命。真正的事奉、真正的供應、乃在生命裡。因此,在我們一生的事奉生涯中,要建立好與神的關係。生命的事奉是以生命來傳遞的,知識不能讓人悔改,唯有神的道讓人知罪,唯有生命的見證才能使人歸向神。

「行」就是照神的旨意,來遵行他的話。這是每個做僕人的必修課。而作為僕人,我們要有僕人的思維。那麼何為僕人的思維?聖經如此記載「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民14∶24)。「你們應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即僕人的思維:l、僕人多為別人設想;2、僕人的思想像管家而不是主人;3、僕人專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看別人在做什麼;4、僕人的身份奠基於基督,這就要求做僕人的要在基督裡認清自我的身份(不要有越位的事奉);5、僕人將事工當作機會,而不是義務。當我們擺正作僕人的心態時,我們會更明白如何活出神要我們活出的樣子。今天我們不僅在神面前活著,也在人面前見證神。對世人我們該有的態度應是:入世(約17∶15,18),勝世(約17∶14),濟世(啟2:19),導世(太 5∶14),救世(約3∶16)。

如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各種的誘惑會不知不覺走向我們,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多,但神說:「要脫下你的鞋子,因你所站之地是聖地。」我們特殊的身份,賦予我們特別的使命,因此我們要求神來保守我們的心。在我們一生的事奉生涯中,我們是否常常記得起初的異象?聽見那微小的聲音?並且活出生命的見證?還是我們看是看見了,卻不曉得;聽是聽見了,卻不明白;唯願我們真的能常常看到、聽到並行出。當我們把自己歸到神裡面時,這個不單單是理性歸向真理,感情歸向聖愛,人的意志歸向神的旨意,而是我們與義的本體,聖的本體,愛的本體結合為一了,這才是真正的信仰。這也是完全離棄罪惡的聖者的生活,而生命的事奉,生命的見證要我們過的就是這個聖潔的生活,做到榮神益人。

相關焦點

  • 《聖經》中,基督徒所遵守的法律是什麼
    有的人尋求上主,可以摸索而找到祂,其實祂離我們每個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17:27—28)<1>、自然律外教人,未認識天主所啟示的法律以前,應遵守天主刻在每人心中的自然律。
  • 《聖經》民數記中的人物-可拉
    聖經的歷史中記載了一些聲名狼藉的人物,他們因著自己的非分要求,成了聖經中的反面教材。非分要求一般來源於他們不滿足自己所擁有的,千方百計要得到更多額外的東西,結果變成一無所有。今天分享的聖經人物可拉就是這樣的人。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5《單靠聖經─惟獨聖經》
    來4:12上帝的道是活的,是有能力的,聖經作為上帝的聖言是全然可信的,也是真實靈性的唯一規範,她提供了正確的教義。這幾課我們不時看到一個詞:神學。簡單來講,神學就是論證神的存在和本質,論證宗教的教義和教規,是作為論述神的理論學科。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神學是為信仰服務的,是幫助我們更正確的認識上帝,理解人生,幫助我們以免偏離真理走向異端。
  • 《聖經》為什麼是全世界出版量最高的書籍
    ②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和《新約》《舊約》即猶太教的《塔納赫》,是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全書卷數和次序,各派略有不同。《新約》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四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舊約》裡面有39卷,《新約》裡有27卷。
  • 思高聖經-新舊約導論
    但因全部聖經都是「因天主的默感寫成的」(弟後3:16),經內的話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伯後1:21),為此我們不得不承認聖經的首要作者是天主。所謂「默感」,即是說:聖經的作者與編者(人),在天主的靈性感動之下,寫下天主願向他的子民(舊約與新約的教會)所要說的話,記下天主要他們記述的史事。
  • 【新年讀經系列】讀聖經的四種禱告方法
    然後,驚奇著所有的奇蹟,停下來,俯身,彎腰,用耳傾聽我們。祈禱真是太好太真實了,我們用雙眼看神的話語,他用雙耳傾聽我們。那我們應該如何為讀聖經禱告呢?這裡有能打開神的話語的四節經文,可以做你禱告的參考。1.詩篇119篇18節 求你開我的眼睛 「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詩119篇18節)。
  • 聖經太深奧,需有文化基礎才能讀懂,是真的嗎?
    摘 要或許面對聖經,真的只有我們謙卑下來,才有機會真正去讀懂它。聖經不是一本多麼深奧的書,以至於必須讀完博士才能明白。聖經更不是一本平庸的書,以至於隨便做點文學分析就以為自己讀懂了。文 | 小斌一一直覺得聖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是讀不懂聖經的。
  • 你所傳的福音合乎聖經嗎?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傳純正的福音,我們必須要認知福音的本質(福音的真諦)。神的創造:起初神創造天地,神照著他的形象和樣式造了人類,並賦予人類有他的真理,仁義和聖潔。這就是福音!有些弟兄姊妹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上帝而來,都是從某某人而來,異端邪教就是這樣產生的。異端邪教所傳講的只是人的體會,而非從上帝而來的福音。他們只說如何做人,如何愛人,最後說到人要自救。《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人就活在罪的轄制中。罪的終結只有死,人是救不了自己的。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聖經翻譯早在公元三世紀便已開始,但要到公元約七、八世紀才有把聖經譯成中文的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即羅馬;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公元635年(即唐太宗貞觀九年)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講述人類的墮落、彌施訶(即彌賽亞)的降生、救主在世的事跡等及介紹景教入華、盛衰的經過,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譯成中文的記載。
  • 自己不讀聖經,只聽有名的傳道人講道,可以嗎?
    (詩二十五5)信徒應當自己安靜讀聖經,不要單聽名望人的講論,領信徒走差路的,往往就是所說的一些名望人。因為信徒自己在真理上沒有根基,名望人怎樣說,信徒就怎樣信;名望人在神面前領信徒走迷了路是有罪的,信徒自己不讀聖經,跟著名望人而走迷了路,也不能無罪。
  • 基督教刊|聖經舊約中的先知
    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希伯來歷史中先知的地位1.舊約聖經中的男女先知都是靈性超過同時代其他人的屬神偉人。
  • 探尋《聖經》文化中你所不了解的天使階層
    制訂了從「天使」到「熾天使」的天使三千九等即「天階等級」(然而這個人在網上除此之外並沒有查到其他事跡,而且這篇著作也只有一個名稱)。無論怎樣,天使「三階九等」的理論還是被早前的基督教徒所承認了。但是在16世紀後,這一理論不斷被教會淡化(眾生平等?),終於,在1992年的《天主教會教理問答》中,徹底否認了這一分級理論。不管怎麼樣,我們先來看看這一理論吧。
  • 適合用在傳福音上 講給非基督徒聽的7句聖經金句
    有基督徒曾這樣問,如果用聖經裡的經文給非基督徒去傳福音,哪些經文比較好?牧者這樣回答,整本聖經都是在講述神的話語,因此哪一句都是合宜的。然而,聖經經文也有深有淺,一些意思過深的並不適合講給非信仰的人士聽,因此,基督徒在傳福音上,也需要去選取一些意思淺顯易懂的經文較為合適。以下7句經文,可以適用在傳福音的「戰場」上,講述給非信徒聽。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神國的秘密究竟要不要讓所有人知道
    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
  • 聖經有云:「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何解?
    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何解?這句話取自《約翰福音》,耶穌說:「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 世界讀書日看世界最暢銷書:聖經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這次讀書日的主題是「閱讀,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而在閱讀中有我們不得不關注的一本書——《聖經》,是世界有史以來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書。
  • 當祂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當祂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1.前導伏求聖神降臨……2.讀經:路24:13-35 24:13就在那一天,他們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莊去,村名厄瑪烏,離耶路撒冷約六十「斯塔狄。」24:14他們彼此談論所發生的一切事。24:15正談話討論的時候,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
  • 聖經真理 福音的本質
    但對於今天我們所信的,我們能明白嗎?『你所念的你明白嗎?』(徒8:30)我們所信的福音既是從神而來,那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呢?一、福音本是神的大能(16節)聖經說,神是有能力的。聽別人說,他們信了主以後,他們得著了平安,得著了喜樂,生命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人生觀和價值觀和以前都不再一樣。我,為什麼沒有這一個經歷呢?我要的不是感覺,我要的是知覺,一個新的生命,一定是有知覺的;一個新的生命進入一個人的裡面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的。一直等到八九年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在我們全家人的一次禱告會上,聖靈光照了我的心。
  • 福音派領袖籲必須持守聖經權威和基督的獨一性
    史普羅博士在上周五的一個福音廣播節目中說,基督徒「應該與所有的人都和平相處,但是有很多時候我們必須為我們的信仰而戰」,而現在就是這樣的時候。「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個世界、這種文化中的基督徒似乎在堅守他們的信念:我們生活在基督教文化的搖籃中,但並非如此,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僅僅對基督教信仰冷漠的文化中,而且他們是在積極地反對基督教文化。」
  • 反思:我是在為誰閱讀《聖經》?
    閱讀《聖經》文本,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最基本的一個元素,與禱告一樣,是每天都要做的。否則,無論是否受過洗禮、吃過聖餐,都會被人疑作是信仰上的一個「贗品」。經上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能夠彰顯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外在形式,就是讀經和禱告。讀經,表示我們是誠實地去接納和領會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