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要我們明白的即是:事奉者所必須有的看、聽、行
經文:出3:5;4:28-31
當神預備好出埃及的領導人——摩西,就借著特殊的景象,借著他自己的臨在,和他的話語讓摩西清楚他的蒙召,而事實上摩西的受召,正是整體以色列人受召的縮影。觀看大異象,聽見荊棘裡的呼叫,並按神所吩咐的做了,在摩西的整個蒙召經歷中,讓我們隱約可見三個字:看、聽、行。新約中寫到保羅的蒙召也曾有類似的情景,所以無論是舊約先知傳統開始的摩西,還是新約中的外邦大使徒保羅,在他們身上,聖經要我們明白的即是:事奉者所必須有的看、聽、行,這也是我們整個事奉生涯不能忽略的。
一、看——看到起初的異象
摩西觀看的異象是: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火焰」象徵著神的同在。而聖經中講異象的時候,通常有三種方式:1、理智的方式,就是上帝的靈刺激人的智能,使人理解上帝的奧秘與教理。2、想像的方式,就是上帝使人心目中「見到」一些影像或事物,而明白上帝要顯明的旨意。3、具體的方式,就是上帝使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如:摩西所見到的荊棘、火焰。而在和合本聖經譯為「默示」的那個詞,直譯就是「異象」。異象是領受神話語的一個正常媒介(即:得到神的默示)。很自然地我們會想到彼得因得見異象,擴展了他的事奉範圍:保羅也聽到了「馬其頓的呼聲」。有異象,事奉才有方向、目標。今天,我們的異象在哪裡?看到異象是我們事奉的方向。看,很重要;看也要很小心。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風景獨好,我們是否也如彼得所說:「這裡真好,我們來搭三座棚吧!」有時我們會登山觀景,感覺特好,然而今天我們是上山取木料的,耶穌曾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我們看到了嗎——那些嗷嗷待哺的羊群;我們看到了嗎——那些流離失所的人群:我們看到了嗎——那些失喪墮落的靈魂。
在這後現代的思想中,人生沒有依據,沒有根基,就像沒有根的浮萍,隨波逐流,空虛而沒有實質,生命因而變得膚淺而無目標,而只有神的話語,聖經的道德價值觀,能夠帶給現代人一個有目標而豐盛的生命。這些我們都看到了嗎?還是一味地在這山上欣賞風景……「看」要很小心,我們是看到羅得所看到的「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鎖珥,都是滋潤的」,還是看到亞伯拉罕所看到的迦南美地。特別是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確實要小心看。「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今天,我們是否因著時光的推移,而淡忘了蒙召時的異象?持守住起初的異象是很重要的,神昔日給我們的異象在哪?
二、聽——聽見微小的聲音
曾經有人問既聾又瞎的海倫凱勒「假如你可以在聽覺和視覺中作一選擇,你會選擇哪一樣」?海倫的回答是「聽覺」。也許我們有不同的意見,在人類知覺經驗中,最受到漠視的大概就是聽覺了,很多時候我們不了解聆聽的豐富內涵。聆聽可以讓我們從周圍的世界吸收知識;聆聽可以幫助人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人說:「要不是親耳聽到自己說出來,我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呢」。聆聽可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借著聆聽,我們可以尋見神,這對於一個服事神又服事人的事奉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傾聽可說是每個服事者的必修課。在申命記15章16-17節講到:一個因著愛而願意終生作僕人的人,他的耳朵要在門檻上面,用纘子把它穿通。在《出埃及記》也講到祭司們在侍奉之前,要把奉獻之禮的公綿羊的血,塗在右耳垂上,這些都說明:事奉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聽話。
聖經中記載神專心聆聽他子民,無論是困境中的呻吟,還是他們的埋怨,祈禱。既然神是如此聽他子民,很自然的作為他子民的回應也應該是聽他,因此,我們聽到先知們的呼喚「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以色列啊,你要聽」(申6∶4-9)。保羅在「三層天」聽見「人不可說的言語」(林後12∶2-4)。以賽亞聽見從寶座上發出的聲音:「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6∶8)或者我們能如撒母耳:「請說,僕人敬聽。」又如摩西說:「我在這裡」。今天我們真的聽到了嗎?聽到這微小的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中。」(賽30∶21)
今天,我們不僅要聽神的聲音,也要聽聽大自然的聲音,因為我們不只是過著內飾的靈修生活,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代之中,宇宙之間。面對今天整個生態的不平衡;面對大自然被糟蹋得體無完膚;面對人類不期而遇的災禍——洪水、瘟疫……災難有時是一種對人類的最直接的提醒。我們聽到了嗎?聽到大自然的聲音了嗎?她在嘆息、她在哭泣……
對他者的聆聽是需要的,也是必須的。而對於一個事奉者來說,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更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讓我們招架不住,甚至無可奈何時,怎辦?我們是也跟在其中一起喧鬧,還是靜下心來思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製造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當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時候,就會減少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麼我們就更能聆聽到神那微小的聲音。
三、行——行出生命的見證
「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這是神對摩西的命令,也是摩西必須要遵行的(因神是聖潔的,上帝如烈火也指出他是忌邪的神),聖潔的神要求摩西必須將沾滿汙穢的鞋脫下,藉以清潔來朝見神,因為他所站之地是聖地。「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在丁道爾的注釋中說,這是東方人敬拜的姿態。這個尊崇的表徵有兩個可能的起源:1、它可能表示接受奴隸身份,因為奴隸通常是赤足的(路15∶22);2、它可能是極早期的人接近神之前,必須除去一切遮蓋和虛飾的遺俗。總之,神要求他所分別出來事奉他的人,應該是以聖潔的裝飾敬拜他,在生命上能活出他要我們活出的樣子。今天我們所事奉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在侍奉賜生命的主,這需要我們有生命的見證,是活在神榮光之中的僕人。
為什麼對於奉獻給神的人,我們注重的是生命呢?乃因生命是事奉的基礎,事奉則是生命的發展。如果沒有生命,就談不上侍奉;我們不是為工作而工作,乃是照著神的心意而工作。我們不能活在工作裡,乃是活在基督的生命裡。因此,不要注重外面的工作,過於裡面基督的生命。真正的事奉、真正的供應、乃在生命裡。因此,在我們一生的事奉生涯中,要建立好與神的關係。生命的事奉是以生命來傳遞的,知識不能讓人悔改,唯有神的道讓人知罪,唯有生命的見證才能使人歸向神。
「行」就是照神的旨意,來遵行他的話。這是每個做僕人的必修課。而作為僕人,我們要有僕人的思維。那麼何為僕人的思維?聖經如此記載「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民14∶24)。「你們應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即僕人的思維:l、僕人多為別人設想;2、僕人的思想像管家而不是主人;3、僕人專注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看別人在做什麼;4、僕人的身份奠基於基督,這就要求做僕人的要在基督裡認清自我的身份(不要有越位的事奉);5、僕人將事工當作機會,而不是義務。當我們擺正作僕人的心態時,我們會更明白如何活出神要我們活出的樣子。今天我們不僅在神面前活著,也在人面前見證神。對世人我們該有的態度應是:入世(約17∶15,18),勝世(約17∶14),濟世(啟2:19),導世(太 5∶14),救世(約3∶16)。
如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各種的誘惑會不知不覺走向我們,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多,但神說:「要脫下你的鞋子,因你所站之地是聖地。」我們特殊的身份,賦予我們特別的使命,因此我們要求神來保守我們的心。在我們一生的事奉生涯中,我們是否常常記得起初的異象?聽見那微小的聲音?並且活出生命的見證?還是我們看是看見了,卻不曉得;聽是聽見了,卻不明白;唯願我們真的能常常看到、聽到並行出。當我們把自己歸到神裡面時,這個不單單是理性歸向真理,感情歸向聖愛,人的意志歸向神的旨意,而是我們與義的本體,聖的本體,愛的本體結合為一了,這才是真正的信仰。這也是完全離棄罪惡的聖者的生活,而生命的事奉,生命的見證要我們過的就是這個聖潔的生活,做到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