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的聲譽,也是有行情的。譬如我的廣東老鄉康有為老師,曾經以「南海聖人」之名為世人所知,可到了當下,在一些瓜眾口中筆下,似又漸漸墮為「小人之尤」,令人啼笑皆非。
比如,我前段時間看高曉松的一期《曉說》,裡面談及的「康有為」,形象別說啥高大上了,簡直毀三觀:學歷造假、著作抄襲、履歷瞎編、職務扯謊、貪財好色、自欺欺人、,品行可說卑劣。高舉的例證之一,就是康老師整天宣揚男女平等,自己卻娶了一堆小老婆,快死了都不放過年幼的小姐姐。康聖人,揭皮起來,整個兒就是寡廉鮮恥、政治投機,靠吹牛與扯謊起家的大妄人。
就我個人看法,自然不會認同這樣一個康有為。甚至,我一再堅持,晚清65年(1840-1905),康有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大家。但是呢,我也不會否認,這個偉大人物在私德方面確實有些瑕疵。比如,他的晚年收入問題,在誠信方面、在取予方面,就多少有點背離儒家宗旨的教導。
如果「聖人」就是潔白如處子,那他真不是一個完人——其實按這「十全」標準,連孔子也說不上多偉大。
從現有的一些材料來看,結合他生平言行,康有為這個人,總體上算不上投機。他對政治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但同時,也好名好利好色,欲求方面毫不掩飾。
他的一個問題在於,自小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小時是少爺,老了是老爺。你讓他安貧樂道,像你我一樣每天「黃燜雞米飯」湊合著過,他是做不到的。還有,他年輕時代起,就眼空四海,極其自負,性格中始終有著股「寧為雞頭不為牛尾」的較勁兒,是「只要我舒服,關你屁事」那種人。
這樣的處境和性格,決定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吾日三省吾身」的端謹君子、規規焉的小儒,而是一個「禮豈為我輩設哉」的狂人型。所以,我覺得批評他貪財、投機的人,表面上箭靶沒錯,但是理解上可能有差。他私德有出入,可也無愧為一個有始有終的理想主義者,也無妨說他晚清不世出的豪傑。
他如果真的只是一名妄人,你根本無法解釋他的大多事跡。比如,他何以會大好前程不走偏走要被殺頭之事;比如,他何以會寫出那些像《大同書》、《南海先生詩集》光芒萬丈的著作;比如,他的晚年,也本可以與敵人合作換取更高的地位的,何至於不稍假借嚴詞拒絕。梁啓超是「背叛」早年理想的,時人甚至有說他是「民國呂布」的,而康老師寧死都不會認同民國。
再比如,他在那時,身份論起來算是很卑微的,何以卻有那麼大的人格魅力,更是我們費解的。要知道,他的弟子們諸如梁啓超、陳煥章、徐勤等可都是了不起人物,也多是正人君子,皆非等閒之輩。
別的先不說,這些博古通今的大才、閱人成世的人精、威武不屈的君子,絕大部分一生誓死追隨康氏,敬奉其師如對孔子,你真當他們都是傻帽麼?
總體而言,可能說的違心一點,對於歷史上一些大才雄傑,真不好以常情常理去揣摩他,也不好因了這些小節一棍子打死他。說的嚴重點,思維單線化的人,真不適合讀史,一冊《弟子規》足以陪伴一生。
孔子當年評價管仲,「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意思是說,對於管仲這樣一些牛掰人物,他可能真的弄權,可能真的不知禮,可能真的貪財好色,但是不必像對待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談康有為的私德乃至晚年收入問題,也不應該脫離這個視角為好。
戊戌變法失敗那年,康有為才40歲,是壯年。為此,他流亡海外,不僅生計頓無,日子朝不保夕,還要面臨隨時被清廷暗殺的危險。他論出身,是不錯的,廣東南海世代官僚地主之家,並不窮困,本足以讓他養尊處優繼續折騰下去,但隨著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清廷下令迫害其家庭,甚至將其祖墳盡皆剷平,還懸賞10萬兩緝拿他,他實際失去了國內所有的經濟來源。
也就是說,康有為晚年,40歲以後,至於民國二年即1913年以母喪歸國,康有為流亡海外整整15年。其間,顛沛流離,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家庭支援,沒有國內收入,按道理,日子理應是困頓的。
但實際上,實情並非如此。康有為老師不僅不饑寒交迫,還是照舊養尊處優。他地位高,也擅於弄錢。
在海外,他日子過得錦衣玉食,回國後作寓公,還是照樣花天酒地。這個人,真是有能耐的,少年時代起,生平理想就是治國平天下,帝王師的夢想破碎之後,搞點錢依然易如反掌。
康老師的生財渠道,倒是不難查出的。粗略說來,主要有三:1,號召粉絲募捐;2,到權門打秋風,請貴家資助;3,他本身是一代人的精神領袖、晚清民國一代文化大師,無論文章、書法還是舊詩,又都極受上流社會追捧,給人作點墓誌、寫副書法、唱和首詩,所得的報酬都極不菲。
所以,他的晚年,幾乎從不為生計發愁過,週遊得起世界,養得起上百號人,買得起幾十套房,蓋得起多處別墅,娶得了6房太太,70歲去世時,尚有四位夫人在世,存款不知凡幾。他那個澳大利亞足球「隊花」的曾孫女格羅婭,就是此時風流的結果。
比如,他在海外時,因有篡改的密詔作護身符,利用起來那是輕輕鬆鬆。那時的海外華僑,為了生活被迫流浪,有親人在大陸,有祖宗在大陸,他們同樣迫切希望國家富強起來。聽說康有為是因此受難,都是熱心籌錢籌糧幫助康聖人去扳倒慈禧老太婆,給錢是大方的。
康老師跟那些得意門生還開了公司,表面上號召華僑集資作工商、開礦的股份,甚至許諾捐巨款者,將來成功後贈與官職外,給予開礦、築路、工商等優先權。他就靠著這種非法集資,收攏了大量的錢財,當時據說有百萬人認購了他們公司的股票,就連孫文的親哥都賣了不少牛羊,拿去認購作投資。而這些錢,康老師都拿去搞事了,又真拿出了多少,我們還真不清楚。
比如,他晚年打秋風的本事也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民國以後,中國四分五裂,政治派系多方角力,康老師作為滿清遺老代表,資望還是特重的,從中揩油手到擒來。比如,1923年4月,乃彼時炙手可熱的吳佩孚50大壽,曾是死對頭的康老師,不但不譴責一番,還特地跑去洛陽給予祝賀,並投其所好獻壽聯:「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紀;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搞得好名的吳玉帥受寵若驚,待為上賓,孝敬的錢物難以勝計。
所以說,康老師真是個人精,論搞錢的能力,晚清民國時期的遺民寓公,很少能及他的。
只是,我想說明的是,這些事情,畢竟還是私德問題。以此否定他,甚至必欲把他說成一個下三濫的小人,也是欠妥的。
我自己,過去一直以來也對他評價不高,總覺得他做事不切實際,所謂維新變法不過紙上談兵,為人也不夠偉光正。但是,這些年,陸續亂翻他的文集,反倒益能體會到他的可貴,甚至是牛掰閃閃之處來。民國以來,蕭公權等學者如此看重康有為的思想、理念及政治判斷,是有道理的。
圖:康有為70歲「七竅出血」而死,其女及門人認為是日本人下毒,因康反對溥儀做傀儡皇帝
倘平心靜氣讀他的書,其實很容易能夠感受到,他真可算得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眼光非常邃遠,也是異常深刻的。中國往後近百年的世變,比如共產主義的興起,他幾乎都洞若觀火,仿佛預言大師,真是了不起之人。我想,真的關心學問者、社會者、中國前途者,不妨回頭讀一讀他的作品,定會發現一個讓你我完全詫異的大師康有為。其餘一些八卦,茶餘飯後,消閒即可吧。
孔子名言,「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至於高曉松那些自媒體人,那麼武斷地將他數落的一無是處,並以此「發現」沾沾自喜,多少也是因為他的眼光太局限了,也是人云亦云。我敢擔保,高老師其實連一冊康書都沒讀過,所說那些,基本是外行話。
真正的知人論世,當從大處著眼,小點察微,只探測點婦姑勃谿就自滿的人,其器太小,是很難讀懂中國歷史,與過去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