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確保海榆中線改建工程春節前通車

2021-01-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海口12月29日訊 (記者侯小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海榆中線永興至楓木段改建工程正加快推進,截至今年11月,已累計完成投資5.51億元,佔項目建安費的83%。已攤鋪路面76公裡,佔總工程量的80%。這是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獲悉的。

  經全面改造,海榆中線永興至楓木段原坑窪不平的大部分路段已為全新的瀝青路面所替代,永發、新序等過鎮路段也改為寬敞的水泥路。據介紹,過鎮路段路面已由原來的9米拓寬至12米或16米。

  據海榆中線永興至楓木段公路改建工程代建指揮部執行指揮長曾毅介紹,目前路面攤鋪已進入收尾階段,近期持續降雨影響了路面攤鋪,還餘下8公裡未攤鋪。曾毅表示,待天氣晴好,將加大機械和人力投入,加緊路面攤鋪,確保春節前通車。

  全長397米的東山大橋是海榆中線永興至楓木段公路改建項目的關鍵節點工程,於去年8月30日拆除重建。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大橋已初展雄姿。大橋下部構造已於今年7月完工,10月開始架梁,北岸四跨32片梁片已架設完畢,南岸已架24片,計劃明年元月初架完。大橋預計明年1月20日左右合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寶應這條縣道春節前通車!到城區方便了!
    曹安線(X101)道路建設工程是寶應縣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連日來,整個工程正在馬不停歇的施工建設,以確保如期竣工。工程竣工後,將大力提升全縣路域環境。 該工程是寶應縣北部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的拓展板塊,北起414省道,經曹甸鎮和寶應經濟開發區下穿京滬高速後止於233國道,路線呈南北走向,全長6.8公裡,設計速度60km/h,已被列入寶應縣縣道公路網絡規劃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線答詢
    海口市林業局回覆:  接報後海口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繫該市民,並於當天中午趕到現場,發現是兩隻領角鴞幼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業局工作人員已將這兩隻領角鴞帶回進行觀察,如果幼鳥身體狀況良好就進行野外放生,感謝市民對林業工作的支持。  餐廳銷售過期飲料  誰來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芋螺毒素」專家羅素蘭:我捨不得這片海
    海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羅素蘭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特別是65歲以上的人群,有一半以上都受到神經痛的困擾。神經痛造成的經濟損失,比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三大類疾病的總和還要多。  敲開「海洋藥物寶庫」的大門  羅素蘭承擔著海南大學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口市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以及藥學學科的科研引領工作,還為海南建立起了國內最大的海南產芋螺及其毒素資源庫。  何為芋螺毒素?羅素蘭介紹,這是一座「海洋藥物寶庫」,也是國際生物毒素和新藥研究的熱點:「一個芋螺毒液中含有3000多種毒素,而生活在不同海域的芋螺所含的毒素又有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我們養殖的這種蠅蛆屬於工程蠅,它們能把畜禽養殖廢棄物充分降解處理,並轉化為有機肥和有機蛋白飼料,再銷往市場。」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老船長黃家禮:航海「真經」代代傳
    南海循史●闖海秘籍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在潭門鎮草堂村老漁民黃家禮的家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科考 收穫「鯨」喜
    本報三亞5月10日電 (記者孫婧)5月10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結束了14天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煎堆、海尾粽、麒麟糕……
    西部美食遊  ■ 本報記者 羅安明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港百年思變之路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李佳霖  「海南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海口,如同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巴黎一樣——昔日的首府瓊州(指瓊山府城)如今在它的現代鄰居面前,已經徹底黯然失色,後者以前卻只不過是它的一個不起眼的外港
  • 海南交通大爆發!出島高鐵望2024年通車,時速350公裡通達全國!
    計劃同步通車的還有從湛江到海口的湛海高鐵,經徐聞通過輪渡引入到粵海鐵路輪渡碼頭北側的新海港交通樞紐,力爭今年開工建設。據介紹,採用隧道方式穿海可以有效保留湛江灣現有城市天際線,避免工程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也不影響航道通行。同時,湛江市是強颱風高發地,過海隧道更具安全性、可靠性等優勢。廣湛江高鐵未來將與湛海高鐵無縫對接,共同組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的高速鐵路大通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建設正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有望十一前開園
    連日來,丹江口市城區內的丹江口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大型施工機械、忙碌穿梭的施工工人隨處可見。據了解,目前每天有200多名工人和十多臺機械設備在該園區內搶抓施工進度。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位三官殿辦事處境內的蔡灣村四組的右岸新城區旅遊港附近,緊鄰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建築、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總佔地面積1046.83畝,其中一期紀念園佔地546.83畝,二期移民文化體驗中心佔地500畝,計劃總投資4.2億元,園區以中線工程走向進行規劃,將沿線12個受水區知名景點一線串珠,包括許昌的三國勝跡、南陽的醫聖祠、焦作的雲臺山、安陽的殷墟遺址、天津的大沽口炮臺等景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碧波蕩漾 澙湖魚鳥歡歌
    這是海南日報記者3月19日探訪陵水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時的所見。  「隨著氣溫回暖,白鷺逐漸飛回北方,現在園區裡的白鷺數量在百隻左右。每年冬季數量最多,可達上千隻。」陵水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日常管護人員,對這群白鷺如同老友般熟悉。  白鷺的出現,是這片溼地生態修復取得成效的有力證明。
  • 海南建的一個「小工程」,解決2300人的出行問題,預計本月底通車
    在海南省有一座大橋——海文大橋,相信大部分海南人都是知道這座大橋的,是海南省重點交通項目「一橋六路」中的「一橋」,更是海南省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新地標和新名片,這座大橋連接海口市與文昌市,西起於後溝村,上跨鋪前灣海域、北港島,東止江東大道,對於海口市與文昌市的居民來說,這座大橋是不可缺少的,但對於北港島的居民來說,有點悲哀了,只能看看,用「可遠觀不可近褻玩焉」一點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