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一生不羈愛自由—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早在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猛禽的分布要比現在更廣,也更均勻。現如今,中國的猛禽雖然並沒有被記錄到大規模消失,但東部地區的猛禽數量還是在急劇減少,在馬鳴看來,最少受到人類幹擾、獵物又相對充足的青藏高原更像是它們最後的避難所。

■本報記者 胡珉琦

在總面積達到250萬平方公裡的青藏高原玩穿越是什麼感受,有一類物種最有「發言權」。它們可以俯視整座高原,用它們的千裡眼巡遍高原的每個角落。它們掌控著那裡的生態系統,就像是這座高原的主人。它們就是強悍兇猛、桀驁不馴的猛禽。

與它們在自然界的地位不符,國內對於猛禽的生物學研究非常缺乏,同時,它們的生存現狀也並不樂觀。

天生的「旅行家」

01號「唐卡圖奧」是一隻高山兀鷲,2014年,它被德國馬普鳥類研究機構(MPIO)和不丹研究機構(UWICE)的科學家鎖定,用衛星定位跟蹤了一年。在這個觀測周期裡,年輕的「唐卡圖奧」從青海湖出發,穿過甘肅、內蒙古額齊納,達到中蒙邊境,秋冬它又穿過中國、不丹邊境,進入尼泊爾,次年春天再次越過中國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回到蒙古腹地。在這趟越過高原、山川與河流,森林、草原與沙漠的旅途中,「唐卡圖奧」整整飛行了3萬公裡。

猛禽就是這樣的旅行高手,它們飛得又高又遠,出現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奇怪,而青藏高原是它們特別偏愛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中國有近100種猛禽,其中有54種生活在青藏高原,它們之中大多是晝行性的,比如鷲、隼、雕、鷹、鵟、鶚、鳶、鷂等,也有夜行性的,主要是鴞類,也就是人們常叫的「貓頭鷹」。

青藏高原是獵隼和金雕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它還是鷲類的王國,歐亞大陸半數以上的鷲類都分布在青藏高原,比如高山兀鷲、胡兀鷲、禿鷲、黑兀鷲、擬兀鷲等。

猛禽有著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食肉的鳥類,性情兇猛,嘴部非常強大,銳利呈鉤狀,會捕食其他鳥類和鼠、兔、蛇等,或者是動物屍體。與其他鳥類相比較,猛禽的食量都很大,它們眼球較大,視力特別好,可以在很高或很遠的地方發現地面上或水中的獵物,飛速俯衝下來的情景簡直就像一枚高速彈頭,讓人望而生畏。

猛禽的活動空間非常大,那些暫時不參與繁殖的個體,就像那隻「唐卡圖奧」,可以憑著出色的耐心和耐力,在極度缺氧和異常低溫的高空來回穿越整座青藏高原,然而,這段漫長的旅程究竟是為了食物,尋找伴侶,還是為了開疆拓土,或者只是想要自由地遊蕩,連科學家也並不完全理解。

馬鳴記得,比較有意的一次發現是,在阿爾泰山脈,有禿鷲在繁殖期過後居然飛抵了韓國,這個舉動讓研究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韓國人專門將一些動物屍體放在野外,供禿鷲來取食。如此遙遠的信號,猛禽都能接收得到,「在它們內部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效的信息傳遞系統,它們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取食路線,並將這種行為固定下來」。

早在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猛禽的分布要比現在更廣,也更均勻。現如今,中國的猛禽雖然並沒有被記錄到大規模消失,但東部地區的猛禽數量還是在急劇減少,在馬鳴看來,最少受到人類幹擾、獵物又相對充足的青藏高原更像是它們最後的避難所。

 

高山兀鷲馬鳴

生存危機

上個世紀70年代,中科院組建成立了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多次組織過大規模的綜合科考。80年代末,他們對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山地區進行了為期5年的考察,那時,剛參加工作的馬鳴就是考察隊的一員。

在此後30多年時間裡,馬鳴幾乎沒有間斷過對青藏高原猛禽的研究。問題是,這一霸氣兇猛的動物類群,常年不受人關注,針對它們的研究資源非常有限。而且,猛禽不是在高空飛翔,就是在懸崖峭壁和巖洞築窩,研究的難度也非常高。

馬鳴蹚過冰河,爬過致命懸崖,也和同事單車穿越過羌塘,陷車、斷水、斷糧的日子,他現在想起來也是後怕。這大概是每個走過青藏高原無人區的科學家共有的記憶。

2012年,馬鳴團隊開始了針對新疆兀鷲的研究,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找兀鷲的巢穴,這樣才能牢牢鎖定觀察對象,展開生活史的研究。在高原想要做地毯式的搜索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從各方打聽、搜集目擊者信息,縮小最終的搜尋範圍,而光這就整整花費了他們一年的時間。

國內對於猛禽繁殖生物學和種群分布狀況方面的研究一直都很缺乏,這與猛禽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非常不符。

在中國,所有猛禽都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它們佔據著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它們通過取食行為或者其他生命活動產物能夠為生態系統提供服務。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由於猛禽以各種鼠類為食,可以有效控制有害鼠類的種群生長率和種群密度,猛禽還能有助於其他動物捕食鼠類。

在這些猛禽中,有一類群很特別,那就是鷲類,它們的食腐特性讓其成為了地球上最出色的「清道夫」之一。它們自身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專門消滅動物屍體,可以限制細菌和疾病傳播,比如鼠疫、炭疽和狂犬病等等。科學家相信,這也是6500多萬年前,這一古老物種起源的重要動力。

可惜,人們對它們尚且沒有足夠的了解,它們已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存危機。

在近二三十年裡,在全世界範圍內,鷲類面臨最具代表性的威脅是來自一種獸藥——雙氯芬酸。為了避免家畜生病死亡,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反倒把食用了含有這種藥物屍體的鷲類逼到滅絕的境地。除此之外,重金屬汙染、鉛中毒,食物資源減少,人類活動幹擾,使得全球鷲類種群數量顯著減少。

在青藏高原,情況有所不同。馬鳴提到,持續的高原滅鼠運動對猛禽的生存產生了直接的傷害,不但造成一段時間內的食物短缺,更重要的是遭到藥物的二次中毒,這也是為什麼大面積滅鼠的地區,猛禽數量顯著減少的原因。藏區死亡牲畜的買賣交易增多也導致了食腐性的猛禽喪失了重要的食物來源。另外,西部地區的高壓電網可能成為猛禽致命的殺手。

文化和偏見

保護的動力來自關注,但在中國漢民族的文化裡,猛禽似乎具有天然的劣勢。小說《林海雪原》裡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座山雕」,他是威虎山上的匪首。一提到他,人們就會聯想到醜惡、兇悍的藝術形象。座山雕是猛禽中的禿鷲,創作者大概認為,猛禽就是殘忍,喜好殺戮,嗜血成性的。

的確,大多數猛禽都有很強的攻擊性,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撕碎動物的皮毛,尤其喜歡吃血淋淋的內臟。馬鳴坦言,這就容易冒犯到追求溫和、內斂的漢文化。他還提到,事實上,在西方的藝術作品中,也同樣會把陰險狡詐、投機倒把、強取豪奪的人物描繪成猛禽。

「可這對野生物種來說是一種偏見和誤解。它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只是遵循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人們往往只看到它們的外在形象,卻忽視它們對生態系統的重要貢獻。不要忘了,自然界的殺戮其實更多是為了淘汰老弱病,幫助被捕殺種群的健康存續,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在青藏高原,人們與猛禽的關係卻非同一般,他們對猛禽呵護有加,尤其是被他們視為「神鷹」的高山兀鷲。

鷲類從不獵殺活著的生物,與其他猛禽相比,高山兀鷲的脾性更溫和。馬鳴說,從不殺生、與世無爭的高尚品格就像是高原上的「苦行僧」,正是契合了當地宗教信仰的內在追求,因此,很多宗教用語都與「鷲」有關。最重要的是,高山兀鷲和這一地區的喪葬文化密切相關。人死之後,交由高山兀鷲吞食屍體,兀鷲就是把人與另一個世界相聯繫的使者。

不過,傳統文化的繼承並不都對物種保護有利,這也是讓馬鳴感到矛盾的地方。近年來,有關訓鷹傳統失落的消息多次被提及和關注,這是一種馴化獵隼、老鷹甚至是金雕,幫助自己捕獵的技藝,這一傳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過度的渲染會讓人產生獵奇心理,助長商業開發,甚至是偷獵和黑市交易。

「在今天,哪怕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訓鷹也是需要被嚴格控制和管理的。」馬鳴堅持,馴化的過程對猛禽是種傷害,更何況很多技法傳統,並非一般人所能掌握。更重要的是,這裡還面臨一個科學難題,人工飼養下的猛禽幾乎是無法繁殖的,這也是它們一生不羈愛自由的最好證明。

《中國科學報》 (2017-11-10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黃家駒生日—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6月10號,是他的生日,他仿佛停留在最輝煌的時刻。許多人因為他喜歡上吉他,聽過他的歌,學會堅強和勇敢!今年是黃家駒逝世27周年27年,他似乎不曾離去,他的歌伴隨著我們成長。1983年,一隻地下樂隊參加了沒什麼名氣的《吉他雜誌》舉辦的吉他比賽,獲得了不太起眼的冠軍。
  •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若家駒尚在,座駕會是啥?
    時光荏苒,用鉛筆敲打鐵皮文具盒、用掃把當吉他,在放學後的教室講臺上高唱「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的時代早已被生活的現實打上了封印。6月30日,驀然回首,那個曾無數次激勵我們直面人生的歌者已離去27載。
  • 黃家駒: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一剎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覺不知不覺已變淡心裡愛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舞臺上,黃家強唱道「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落下的尾音帶著嚴重的哽咽,隨後,他把頭扭向一邊,不想被任何人看到,但此時,臺下的觀眾早已無法抑制心中的激動和傷痛,齊聲唱著黃家強不忍唱出的那一句:「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 李國慶|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這封公告顯示的日期是2020年7月1日,而7月1日,李國慶在微博分享了一首黃家駒的歌曲: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想要自由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身上多了很多的褒義的或者貶義評價的詞語,仗義、圓滑、小氣、花瓶等等,褒義的我們引以為豪,去發揚光大它。貶義的我們力求改之。這些評價就像一張張的標籤貼在了我們身上。我相信大多數人不喜歡被打上一個固定的標籤。
  •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紀念黃家駒
    夢想、孤獨、悲憫、叛逆、批判、傲氣、蒼涼……他的許多歌,總在嘗試去接近偉大的真理和愛。願你聽我告訴遠遠處,那裡永遠背著古老枷鎖。沒有智慧勇氣去抵抗,遍地破碎破舊堆滿家土……Beyond的歌在大陸流行,大概是在《真的愛你》獲獎以後,1989年。而我真正喜歡Beyond,是到讀高中的時候,當時極喜《誰伴我闖蕩》。
  • 宋詞版「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這個書生有點狂!
    其實這兩句也是對拒絕皇帝賜官的解釋,簡言之就是熱愛山水乃我之天性,並不是不給皇帝面子,其實有一句歌詞可以很好地概括周敦儒的這句話,那就是「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不得不說周敦儒這個書生真的是有點狂!而後兩句則是對於前兩句補充說明,天帝批給我管理雲雨的詔帛,我也曾多次上書留住彩雲借走月亮的奏章,這兩句雖然是幻想,但是卻深刻反映出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看似無稽,實則正是直抒心意。
  •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悲催的軍火走私商,刀口舔血的老手,就這麼輕而易舉拜倒在安娜的石榴裙下,正如他說的,為了得到女主的愛,願意付出生命。然後他就真的付出了生命,愛情只是個笑話,心疼你一秒,小光頭。然而優秀的安娜也只是組織的工具而已,當權者根本不會給予安娜自由,甚至說她捨身向死地為組織工作是一種榮譽,這樣的生活同樣是安娜無法忍受的。通過和亞歷克斯通話,安娜想知道自己的命運將何去何從,得到的卻是亞歷克斯搪塞的回答:權利會轉移,會有變故,需要時間,安慰安娜調整心態。
  • 不舍愛與自由什麼意思?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原文出處解釋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意思是你這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受到溫暖的世界中,滿眼所見皆是純潔善良,心中有愛,嚮往自由。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才有資格談論愛與自由。否則自由,多少有些冠以假汝之名。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也能擁有愛與自由,這也是一個父親對於女兒最美好的祝願。  高曉松說「願你一生溫暖純良 不舍愛與自由」。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對猛禽木乃伊的3D掃描結果表明,這隻鳥與紅隼最相似,而且似乎不是死於頸部受傷。對緊緊盤繞成一團的蛇的成像結果顯示,這是一條幼年眼鏡蛇,可能死於脊柱骨折,這與通常抓尾鞭打的殺蛇方法一致。高解析度成像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在木乃伊蛇口內發現的物體為硬化樹脂。 專家認為,通過科學成像技術增進對動物木乃伊的理解,或許可以為未來的保護工作提供信息,並揭示過去人與動物的關係。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由於《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等電影的出現,這類恐龍通常被稱為「猛禽」恐龍。但與電影中描繪的可怕野獸不同的是,Dineobellator僅約3.5英尺(約1米)高,6到7英尺(約2米)長。 迅猛龍一般體型較小、重量較輕。因此,它們的遺體非常罕見,尤其是來自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
  •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放飛兩隻普通鵟—新聞—科學網
    日前,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RRC)在北京鷲峰國家森林公園成功放飛了兩隻普通鵟,它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為了更好的監測和追蹤放飛猛禽的生存情況,此次放飛的兩隻猛禽都會佩戴GPS追蹤器;監測數據除了能夠幫助康復師在未來更好地進行猛禽康復和治療工作,這些數據也具有科研意義,比如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猛禽的遷徙時間和路線。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在《科學》上報導稱,為了在乾旱中存活下來,鱂魚的胚胎會進入滯育期(有時會在該狀態度過一生),直到降雨重新填注它們的淺水家園。滯育可保護鱂魚胚胎免於時間的蹂躪,且不會影響其整體壽命或成年時的健康狀況。研究人員還發現滯育在多梳調節表達(尤其是CBX7)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變化。而BX7在抑制與代謝有關基因的同時會刺激那些與肌肉保存和維持有關的基因。
  • 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長鼻猴
    三、原諒我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長鼻猴對生長環境極其苛刻,由於對紅樹林的高度依賴,它們的胃只能能消化紅樹林芽及嫩葉還有一些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食物並不豐富,很多植物的樹葉大多粗糙,不好消化,長鼻猴想要吃到一頓飽餐有時候需要走幾公裡才能尋找到足夠的食物。但是如果想要把長鼻猴帶到動物園裡去餵食它們,這也絕非易事。
  • 中國水鳥及棲息地資料庫項目成果「愛觀鳥」發布—新聞—科學網
    (iBirding)1.0平臺」在線發布,「愛觀鳥大賽2020」同時啟動。「愛觀鳥1.0」是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協作創新的成果,是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自然保護的成功案例。 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創始人、榮譽會長牛根生指出:「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愛觀鳥」只要解決讓人們知道的事,就能順理成章地解決讓人們愛護的事。他認為,「愛觀鳥」將有助於推動水鳥保護由政府主導到公眾參與的轉變,並為科學家提供「千裡眼」與「順風耳」。
  • 最高科技獎得主黃旭華:為國「深潛」的這一生—新聞—科學網
    這是有風險的——20多年前,美國一艘核潛艇在進行極限深潛試驗試時因事故沉沒,艇上100餘人無一生還。 緊張的氣氛在參試人員之間蔓延,有人甚至開始寫近似「遺囑」的家書。「帶著沉重的思想包袱去執行深潛試驗,那是非常危險的。」
  • 三十而已,江疏影渴望自由,梁正賢嚮往不羈,簡直天生一對
    在與梁正賢的交往過程中,一邊跟著梁正賢出入那些有錢人的高級場所,享受著奢華的生活,一邊又表現出過度的自尊自愛,竭力證明著自己愛的是梁正賢這個人而不是他的錢。但是,作為觀眾,對這樣心口不一的王漫妮已經很倒胃口,當初因為錢她和前任姜辰分手,單身到三十歲,一直把經濟實力作為擇偶標準的王漫妮,這會兒真的遇到有錢的主了,又一再強調自己不在乎錢,這不是心口不一又是什麼?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動物鳴叫源自黑暗—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35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