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劇人生:從「倉鼠之說」到「黃犬之嘆」

2020-12-07 寫乎

作者:劉宏宇

(李斯)

一直都想講講秦朝丞相李斯,又一直犯懶,直到前一陣看到平臺上有一篇關於他的文章,發現其中一處小小誤寫,終於促出了動筆的決心。

那小小的誤寫,其實並沒什麼要緊,而且在太多相關文章、資料中,都是誤寫的,可以說簡直很普遍,就是——李斯是被處「腰斬」酷刑而死。

不是「腰斬」,是「輒殺」——比「腰斬」更殘酷的死刑,殘酷到秦帝國滅亡後「存活」了很短時間,就徹底從漢朝的刑律中消失;而那很短的「存活」時間,其實也不過是停留在刑律文書上而已,並未再有實施。就是說,有可能,李斯,是歷史上後一個被這種殘酷死刑處死的人。

腰斬也好,輒殺也罷,反正是死得相當悽慘、痛苦。

被處死時,李斯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作為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被處死,無論什麼方式,都挺該哀婉。

作為李斯,筆者想說,不管以什麼方式處死,都……怎麼說?就說「罪有應得」吧!

(一)「腰斬」與「輒刑」

李斯不是一人獲刑,而是全家被殺——他本人「輒殺」、直系男丁全部腰斬、其餘家庭成員(含僕人)盡處「梟首」。

「梟首」跟「斬首」不同。

斬首,是從斜後方以沉重利刃砍下頭顱,一般受刑者都是頭部貼附在固定物(比如刑臺)上,一砍即成,個別情況兩砍,最多三砍,必致頭落命絕。

梟首,在李斯那個年代,是將受刑人身體固定呈跪立狀,行刑者至少兩人,其一控制受刑人頭部姿態,使呈正常狀,另一從前或側面,以輕快利刃拉鋸般「削斷」勃頸至身首分離。

此二者,除了「觀感」不同,最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第一時間切斷受刑人頸椎及其的神經,後者則近乎是最後才切斷這些部分。粗礪地講,被斬首,差不多第一時間就失去了意識並很快失去痛感;而被梟首,則完全可能較長時間「主觀地」感受到痛苦與恐懼。

相比腰斬,梟首,都可以算很「仁慈」了。

很多對古代刑罰多少知曉的今人,都認為腰斬是除了車裂和商紂那些花樣之外古代最殘酷的死刑。雖不盡周全,但也有道理——腰斬,的確很殘酷。

(秦始皇)

腰斬之刑,從較早期到後期被廢止前,漸次有過三種實施方法:劈砍、懸鍘、輪鍘。劈砍是「純人工」,由強壯劊子手掄著寬大沉重刀斧直接「剁」;懸鍘,有點兒像法國的「斷頭臺」,只不過刀具寬了許多也重了許多;輪鍘,說白了就是用固定做圓弧運動的「鍘刀」式刑具行刑。三者的區別,隨便腦補一下即明了,不贅述。

無論哪種形式,腰斬刑的殘酷之處,都最在於受刑人不會馬上死去,而必然在極度痛苦中苦苦掙扎良久,才會因失血過多、主要臟器迅速衰竭而死。據說,最後一個被處腰斬的人,身體斷開後,上半身還痛苦翻滾得很激烈,並用手指蘸著自己的血,寫下七個「慘」字,才不能再動作,又煎熬了「大半刻」也就是超過15分鐘,才氣絕身亡。其情景令監刑官吏和觀刑眾人毛骨悚然,故聯合上請廢黜此刑,獲準。

但無論如何,腰斬,施刑的動作都還是少的——最乾脆的,只一下,最多三四五六下(劈砍),也便告完結。而輒刑,卻更似後來的「凌遲」,施刑動作是一個「系統工程」。

跟「凌遲」相比,輒刑更為痛苦、恐怖——凌遲施刑只在「肉」上,而「輒殺」卻是連骨帶肉;凌遲不損手腳(腳要釘穿固定,但不再更施殘害),輒刑則通常由末梢神經相當敏感亦即更能充分感覺痛苦的手指開始——以各種刑具「碎骨裂肉」、「斬割而棄」,受刑人的「感受」簡直不可想像不說,這個刑的「實施」,還具有相當強的「可操作性」——如果以各種可行的方式博得劊子手同情,有可能在施刑不久、痛苦程度還剛剛開個頭的時候,被其伺機短促致死(比如捅刺心臟),那麼後面的「戲份」,受刑人就已然「脫離苦海」了;反之,可以弄到渾身上下都不剩什麼了卻還偏偏吊著半口氣!

具體到李斯,究竟是哪樣情況,實不敢妄揣;但想來不會是「舒服」的,因為,監刑的是他的死敵趙高。但他畢竟年逾七旬,且受刑前已受盡刑獄之苦,必定相當衰弱,大抵也堅持不了多久,「活受罪」的時間,可能並不很長。

(二)「倉鼠之說」映射投機心理

李斯出身叫做「上蔡」的小城,是那裡官府的一名「刀筆小吏」。

上蔡,是個至今仍存在的地名,處於今河南省,戰國中後期歸屬楚國,施行「郡縣制」。

作為當地「府吏」,李斯對在當時還不是很普遍的郡縣制行政,比較熟悉。跟當時絕大多數人相比,他絕對屬於「學霸」、「精英」,可卻因為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硬氣」的「師從」,而只能屈就。不得志之際,他通過觀察老鼠,悟出了「謀發展」的要訣,即後世所說的「倉鼠之說」——糧倉裡的老鼠,不僅不愁吃,而且還活的挺乾淨;茅廁裡的老鼠,骯髒無比不說,更靠糞便過活,要多齷齪有多齷齪。同樣是老鼠,境遇差別咋就這麼大呢?蓋因「環境」不同。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要想活得有尊嚴,進而謀求發展,就得有個好環境!如果不幸沒處在一個好環境裡,就要想方設法往好的環境裡去。

僅從「生存」的角度論,這套也真沒什麼大不是。但要說「發展」,就不盡然了。「倉鼠之說」,李斯忽略了一個本質因素——即便從茅廁去了糧倉,老鼠也還是老鼠。

不過,李斯不是老鼠。他不僅學富五車、心懷天地,還創造性地寫出一手好字。後來他得勢了,那種字得到官方推行式的普及,成為我國書法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小篆」。

如此有志又有才的李斯,卻拿著老鼠的生存方式來「自我惕厲」,可以說「格局」真的是不咋地。這不咋地的格局,衍生出投機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楚國上蔡的刀筆小吏李斯,可以說既是個有抱負的才子,也是個很格調的投機家。

在已經算不上年輕的年紀上,他辭別了妻兒老小,辭職隻身遠行,以精妙文章和一手漂亮的「小篆」,博得大學問家荀子關注,一頭便扎入了老夫子的講堂,成了荀子門生,等於有了「出身」。稍有所成後,便急著「出仕」。

荀子是儒家,儒家鼓勵「出仕」;問到欲往哪國發展,李斯就說要去秦國。面兒上跟恩師荀老夫子講的理由是:秦國自「」(商鞅)以來,廣納客卿,最為包容,像他這樣沒什麼家世的,更會有機會施展;骨子裡,他更多想到的,其實是秦國國勢強勁,有併吞天下的野心和潛力,一旦在那裡建功,日後能榮華富貴得不要不要的,而如果去了別的諸侯國,保不齊哪天國都亡了,做再大的官也沒用不說,還更危險。

他這小九九,未必荀老夫子就看不出。荀子提醒他:今時的秦國,已跟商君時候大不相同,去那兒謀發展;論「公」,對「天下」,到底是「造福」還是「造孽」,很不好說;論「私」,浮華或許可得,但能否長久、下場如何,也很不好說……

這些話,說給一個急於實現「個人跨越式發展」的投機家,不說對牛彈琴,也差不多少。當時的李斯,恐怕滿心都是建功立業,根本不會去想「之後」;或者也可以說,對「之後」,他的設想,會更多以建功立業為基礎,而不是以老師的提點為指導——只要建功立業,後面一切皆有可能。

這種心理狀況,可以從後來得到「硬參照」——他一心教授、輔佐「秦王政」、後來的始皇帝,仰仗其對自己的寵信、倚重得到高位、推崇和庇護。他拿準了自己會死在比他年少將近20歲的嬴政前面,故而對「前途」或說「下場」並無太多思慮,卻未料,巨大的保護傘居然先他而去。

這個會死在保護傘前面的想法,按今天話說,就是「相當二」——就算那棵大樹一直給您遮擋著,總不會還死在您兒子您孫子後面吧!您光想著自己一個人啊,子孫後代呢?

連子孫後代的「下場」都不去認真設想、用心鋪墊,這個投機家,該是有多自私啊!

(三)李斯的一功三過

說他投機、自私,也不等於他就一無是處。

可以說,「學儒行法」(師出儒家、貫行法家)的李斯,對於秦統一的大業,是有積極貢獻的。其中最凸顯的,筆者認為,是「諫逐客」。

年輕、有衝勁、多少偏激、比較情緒化的秦王嬴政,從鎮壓叛亂而走上主政位置,隨即強有力打擊呂不韋集團,並遷怒「客卿」(秦國以外其他諸侯國來秦國服務、任秦國官職的人員),悍然下達「逐客令」,意圖肅清所有客卿。

當時,真的有可能,年輕、權力無限且無監督的君王,盛怒之下忘記了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李斯是楚國人,也屬「客卿」之列。李斯很了解這位特殊的學生,利用其對自己的特別好感和心理依賴,撰寫了一篇勸諫廢止逐客令的文章,點醒了嬴政,及時撤銷了逐客令,更放開招納客卿的門路,為統一大業奠定了較為充分的人才基礎。

那篇勸諫的文章,不僅鞭辟入裡,而且行文精妙,被世人傳誦,就是至今仍可從《古文觀止》讀到的《諫逐客書》,是李斯作為大學問家流傳後世的唯一一篇文章。

這是「一功」。

再說「三過」。

也可以說「三宗罪」。

分別是:構陷韓非子、鼓動焚書坑儒、矯詔立二世。

韓非子名「韓非」,韓國王室貴胄、法家扛鼎者、年輕的秦王嬴政的心中偶像。他的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家,也是離「虎狼之秦」最近的一家。如果秦展開吞滅天下的行動,韓國首當其衝。為挽回被滅國的厄運,韓非利用秦王政對自己的好感,牽強附會,想「從理論上」說服秦國放韓國一馬,招致秦王政反感,一氣之下將其下獄,責令反省。

本來,下獄,只是秦王政盛怒之下的意氣用事。很可能,他並沒打算就把韓非怎麼樣。畢竟,那是他心中偶像,也許過幾天氣消了,數落幾句也就作罷。可當時主責刑獄的李斯(廷尉)卻在這個空當裡,言語刺激外加刑獄手段,逼迫韓非自殺了。更為遮掩,虛擬了韓非一些「罪過」、「不敬」。韓非一介書生,縱是王室貴胄,也未見得會對秦的統一大業構成多大實質性威脅。之所以除之而後快,更是因為李斯的「爭寵」心——未見韓非時,秦王政對他倍加尊崇、言聽計從;見了偶像韓非,他就怕失了寵信,所以冒險上演了男版「宮鬥」。

憑此一案,便足可見李斯這人的人品真的是……說「歹毒」恐怕也不為過,客氣,也得說——實在是不怎麼樣!

秦統一後,始皇帝嬴政意圖廣泛、一刀切地推行「郡縣制」,徹底廢除分封制,遭遇很大政治阻力。這時,李斯作為丞相(相國),堅決支持皇帝,看起來忠得不要不要的,而實質上,他跟皇帝並非一條心。

(秦始皇出行)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是接受了春秋戰國的歷史教訓,希望以新的大一統政體實施統治,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而李斯作為文官集團的領袖,更多的是想著自己的利益——如果沿襲分封制,他的權力、影響力,就只會在「中央」層面;可要是實行全面的郡縣制,便會由文官分治郡縣,而作為文官領袖的他,就真真兒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當「行郡縣」和「復分封」的矛盾幾近激化、波及到始皇帝長子扶蘇的政治傾向時,始皇帝在「抑儒揚法」(壓制儒家、弘揚法家)基本指導思想基礎上,起了打壓除法家之外一切學派的心思,就有了「焚書坑儒」。

其實最開始是「銷書驅儒」——始皇帝本人的「尺度」,至少在「運動」開始的階段,對「儒生」的處置,並沒到「群體式肉體消滅」這樣嚴酷的程度,主要想殺的還是若干不著調的術士,最多外加上「教唆」他大兒子扶蘇的個別幾個「齊儒」(齊國的儒學家);可最終,竟演變成了「慘案」級的「焚書坑儒」。這其中,文人領袖和「運動」的主要執行人李斯,起了很關鍵並且很不光彩的作用,箇中曲折,稍展開些說,就又是一篇文章了,這兒不多贅述,只強調一點——坑殺數百名儒生,更是李斯的意志。

(趙高)

這點,其實,已經政治上十分成熟的始皇帝,應該看得挺分明。但由於形勢、個性等多重原因,他認同了「焚書坑儒」的結果。他那早已成年的大兒子扶蘇、呼聲最高的皇位繼承人,八成也不會一無所知。可以說,從這兒起,李斯就算得罪了扶蘇,為後面的矯詔之罪,埋下了伏筆。

尚在盛年的始皇帝嬴政,在巡遊途中病亡,享年僅半百(大約49周歲),多少讓一直打著如意算盤的李斯意外。善於陰謀的近臣趙高,「因勢利導」地想要扶植自己的學生、始皇帝第十八子胡亥(秦二世皇帝)即位,深知沒有丞相李斯的支持,很難成事,便拉攏加威脅地把李斯「拖下水」。「勸動」李斯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其跟「合理的繼承人」扶蘇之間的潛在矛盾。再加上一個重要砝碼——飽學的扶蘇完全有實力取代李斯成為天下文人的領袖,而不學無術的胡亥更需要李斯的學問和對文官集團的影響力。三兩下,沒費太大勁,李斯就上了「賊船」,支持並深度參與了趙高「矯詔」(假詔書)立儲的陰謀,導致扶蘇被迫自殺,二世皇帝胡亥上位。

(秦二世)

(四)「黃犬之嘆」償付悲劇結局

秦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後,完全被趙高控制、蒙蔽,凡有可能威脅到其皇位和趙高對其控制力的人,都成了趙高必然要「清洗」掉的對象。首當其衝,便是已是老人的李斯。

可悲的是,從很多相關資料都不難推演出,李斯是在「矯詔」事件過後好一陣,才悟出已處危局。如是,則足可見,李斯並不怎麼聰明,至少,跟趙高比,根本就不是玩陰謀的料!

結果,沒多久,他就被羅織一大筐要命的罪名,走上了慘烈的「輒殺」刑臺。

傳說,被押赴刑場路上,他遇見了自家同樣要去赴死的長長隊伍,跟最寵愛的小兒子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就是所謂「黃犬之嘆」。

早年,還在楚國上蔡做「刀筆小吏」時,他的小兒子,還是蹣跚懵懂的孩童。他最喜歡這個孩子。狩獵季節裡,他帶著這個孩子,牽著自家的小黃狗,說說笑笑地從上蔡城池的東門出到郊野,放逐了小黃狗去追野兔,滿滿一番溫暖、愜意的天倫之樂……

如今,浮華盡去,真正懷戀的,卻竟是那不得志時候的小小平庸之樂!只可惜,那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這是一個將死老人對人生的哀嘆。更是一個半生投機、幹了虧心事的投機家隱晦的懺悔。

假使當初沒離家去奔前程,也許兒孫滿堂、粗茶淡飯地快樂到老呢。

假使沒有誆騙、陷害韓非,也許早就失了寵、閒遊遠方、避世得安了呢。

假使沒對儒生們下手那麼狠絕,也許跟「公子扶蘇」能成忘年之交,得以安享晚年呢。

假使被趙高逼著做矯詔、謀篡皇位時,拿出正直文人該有的骨氣,或許……最多不過刀斧加身、一命嗚呼,卻也能留下一點點清正名節;至少,死得要比現在痛快些吧!

哪有那麼多「假設」啊!

所有假設,都首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不貪圖名利,不甘心去做一隻老鼠。

所以,從以老鼠為「鏡像」的那個起點開始,並不聰明的投機家李斯,後來的一切功與過、罪與罰,都已註定!後世的「不喜」以至「譏銷」,也就……借用魯迅先生用過的兩個極其通俗的字——活該!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花剌子模邊將殺了成吉思汗的商隊,是成吉思汗西徵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殺魏延的真正原因:是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矛盾的延伸?

相關焦點

  • 富貴榮華一瞬間,倉鼠丞相李斯的黃粱一夢,詳細解讀李斯的人生
    李斯的一生明暗兩面,他是一個抓住時代為了夢想奮力拼搏之人,但也是一個被貪念與私慾所耽誤的人。李斯自身的水平與才能誰都不會去懷疑,但是他在面臨抉擇之時的一念之差,最終使得自己沒有擺脫身死族滅的下場。得時無怠,西事強秦在分析了天下的局勢之後,李斯果斷地辭別了老師,投到了秦國相國呂不韋的門下。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商鞅對於秦朝統一確實功不可沒,但也埋下秦朝滅亡的種子。2、白起白起對於東方六國絕對是個噩夢!率萬餘人一戰攻破楚國都城;吞併蜀地;打殘東方六國的「旗艦」趙國,殺趙括,長平坑40萬降卒,秦軍兵臨邯鄲城下。「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
  • 生如螻蟻如廁之鼠,權傾朝野的李斯,為何最終選擇了背叛秦始皇
    同樣,被嬴政信任,對秦朝誠實,但裡斯沒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容易被環境的變化所動搖。裡斯是只為自己的人,為了自己的權力,為了自己的位置,裡斯最終背叛了她相信重用他的秦始皇。作為秦國的丞相,李斯為什麼在最重要的時刻背叛秦始皇,導致秦國的千秋霸業遭到破壞,這一切都要從李斯的身世開始。(01)相關平臺的老梗。
  • 《大秦賦》中李斯擔任的郎是什麼官?三分鐘看懂秦朝官制
    近日,電視劇《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秦國及秦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各位聊聊秦朝官制。在《大秦賦》中,李斯得到相邦呂不韋的舉薦被任命為郎,然後李斯就天天手持長戟在宮中站崗值宿。那麼問題來了,郎究竟是什麼官職?是否真如電視劇中那樣只是宮中的保安呢?
  • 《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李斯、蒙恬,自然是圍繞著秦王嬴政身邊的重要人物。在《大秦賦》中,李斯被秦王嬴政封為「長史」,而就蒙恬來說,則在樊於期之後接替了「郎中」一職。在不少觀眾看來,李斯和蒙恬一文一武,可謂秦王嬴政的左右膀右臂了。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李斯的長史,蒙恬的郎中,都是什麼官職呢?
  •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每一人都有天縱之才
    當然,並非每一人都會追求身後之名,或許應該說,相比於實實在在的權勢和享受,大多數人對於身後虛名,其實是無所謂的。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奮鬥於仕途的生命短暫的人們,也有少數幸運人士,成為了標誌性人物,讓後人難以忘懷。以下列舉其中十人,稍作敘述。
  • 大秦名相李斯的處世之道——老鼠哲學
    李斯,作為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如果沒有毒殺同門師弟韓非和串通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的汙點,當可稱完美!李斯,字通古,汝南上蔡人,年輕時曾在上蔡做掌管文書的小吏,見廁中鼠和倉中鼠。廁中鼠食不潔之物,近人犬,數驚恐之。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屋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 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寧當倉中鼠,不當廁中鼠,利益在哪我在哪
    題/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利益所在,就是人生的選擇所在文/麥兜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李斯,秦朝著名宰相。李斯一生奉行的是老鼠哲學,在他看來道德什麼的無關緊要,利益才是人生的追求。如果道德和利益發生衝突,就拋棄道德。利益所在,就是人生的選擇所在。
  • 從上蔡小吏到帝國宰相:李斯是如何突破內捲化實現逆襲的?
    楚國比較講究貴族出身,作為平民的李斯雖工作努力卻升遷無望,幹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升為主管。閒暇的時候李斯愛領著孩子,牽著自家的大黃狗,到上蔡東門外捉兔子玩,享受親子時光。 李斯很享受這樣的生活,當他被趙高陷害腰斬於鹹陽時,他還和他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 因為一隻老鼠,30歲的倉管員,一路逆襲至丞相,臨死前卻後悔不已
    導讀:古人常說:男人三十而立,也就是說男人如果到了三十歲,就應該有一番成就,如果到三十歲還一事無成,哪這輩子基本上就完了。說這句話的人不知道打擊了多少還在默默奮鬥的人。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劉邦三十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小混混,十幾年後照樣成為一個開國皇帝。
  • 秦朝時期官職羅列豐富,具體來說的話,這些官職都有啥?
    為鞏固統一成果,秦朝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中央官制的創建就是重要的舉措。秦始皇在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後,對戰國以來的官僚制度進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一整套整齊劃一的行政機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大加強。這一中央官制的核心被後世稱之為「三公九卿」制度。三公,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
  • 李斯的倉鼠劫:垢莫大於卑賤,而悲莫大於窮困!
    於是,26歲的李斯就悟出了一個「人生如鼠」的道理。《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道:「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糧倉中的老鼠和廁所中的老鼠處境截然不同。
  • 大秦賦:外表正直的李斯被笑稱「兵馬俑」,死前說自己有七宗罪
    尊重大臣,把有才之人授予爵位,從而穩固他們對秦國的親近,這是第三罪。 楚漢傳奇中的秦二世胡亥 這哪裡是說自己有罪呢?分明是給自己邀功,事實上,此時的李斯是想通過邀功來懇求胡亥不要殺了自己,沒想到這封奏疏壓根就沒到胡亥面前,被趙高攔下了。
  • 從倉庫管理員到秦帝國總經理的李斯,是如何完成屌絲逆襲的?
    李斯,戰國末期楚國人,官至左丞相,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極力主張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他的主張奠定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政治基礎。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李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功,學習很重要李斯,出生在楚國,家境貧寒,由於學習刻苦,成年後被舉薦為文書小吏。可見,任何一個時代,學習是改變人生的不二法寶。相當於現在的圖書管理員,不管怎樣,也算是國家公務員了,吃穿不愁的。但李斯不是個安於現狀的的人,他要的生活不僅僅是這樣。
  • 聰明的李斯,為什麼不支持扶蘇,反而要對於胡亥「情有獨鍾」呢?
    戰國末年,由於秦國吸引人才的政策,使得各國的有志之士紛紛千萬投靠,而這時候李斯自然也成為了其中之一,在經過多年的打拼之後,李斯終於坐上了丞相的高位,輔助秦始皇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不過在兩位皇位繼承人的態度上,為何放棄賢明的扶蘇不選,反而幫助一無是處的胡亥呢?
  • 李斯:仰天而嘆,垂淚嘆息!
    李斯很瞧不起趙高處處與別人相比,唯恐自己落後,李斯說:「這五樣我都比不上大將軍蒙恬,可是,你為何對我如此苛求責備呢?」趙高並不生氣,很有耐心地解釋說:「我趙高只是內官的一名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20餘年了,從來沒有看到被秦王所罷免的丞相或功臣是曾經連封兩代相繼為官的,這些大臣最後都是被誅戮而死的。皇帝近20個兒子,你都是很了解他們的。
  • 大秦帝國之秦統一六國到二世而亡歷史大事,一篇文章給你概括!
    始皇帝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時間,相繼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混戰局面,並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 禁養中華田園犬!你同意嗎?
    中華大地上,禁養中華田園犬?近日,合肥市發布《合肥市禁養犬名錄(徵求意見稿)》,中華田園犬被列入禁養名錄。徵求意見截止到4月28日,並將於2020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田園犬並不是一個犬種,而是中國特有一類犬種的統稱,有大小之分,其中不乏性格溫順者,把它們一刀切的都禁了,這種簡單粗暴的決定真的合適嗎?最後,中華田園犬的不被看重,與當下的市場是分不開的。即使是喜歡養狗的人,對於中華田園犬也是知之甚少。中華田園犬的品種保護、選種繁育、評級標準、市場推廣等一系列市場化環節的缺失,導致其地位始終處於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