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綠豆粥是杭州人喜歡的消暑產品。但半年來,薏米已經漲了近一倍。
其實,不僅是製作夏季涼茶涼粥的當令中藥材漲價,中藥材普遍大漲。尤其金銀花、三七等品種漲幅高達5-7倍。專家分析,中藥材漲價原因非常複雜,漲幅最高的產品一般都有特殊原因,確實影響到供求關係,但其中肯定還是有炒作成分;如今的高價,也有泡沫存在。
現象
中藥材價格普漲
當令中藥材猛漲
杭州人愛吃的薏米,半年來價格翻了一倍,綠豆漲得也多,所以一碗薏米綠豆粥,年內漲了一倍還不止。
不僅如此,杭州人喜歡喝的菊花茶原料,也在漲價。
河坊街一家中藥鋪裡,杭白菊原來50克10.9元的價格被抹去,改為每50克12.5元,相當於每千克上漲32元。另一位做藥材生意的女老闆說,胎菊現價80元每公斤,「比幾個月漲了30元」。
金銀花和三七漲得特別兇
磐安中藥材市場是浙江最大的中藥材市場,在這裡,金銀花去年8月的批發價在每公斤50元左右,今年最高漲到300元,目前有所回落。杭州某藥店金銀花的零售價,則從每公斤200元一路飈升至每公斤820元。目前仍要賣700元。
清熱解毒的三七,漲前批發價每公斤僅七八十塊,去年年底最高衝到600元,目前回落到三四百元。但藥店零售價則高達1100元左右。
浙江中藥材價格普漲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底開始,中藥材價格全面上漲。回春堂內張貼了一張藥價變化表,38味中藥材中,有37味漲價,最少漲了20%-30%,最高漲了2~3倍。
在浙江中藥材網站上,藥鄉磐安新渥的「浙八味」行情顯示,去年12月開始,中藥材價格全面走高。到今年7月底,漲勢趨緩,但價格普遍比去年8月漲了一倍以上,其中桔梗、太子參價格達到一年前的4.8和7.2倍,十分驚人。
中成藥漲幅很小
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都漲價,但中成藥卻漲幅不大,甚至很多沒漲。
從表面上看,這是因為,很多中成藥的價格受國家管制,不能隨意漲價;其深層次原因,其實是中成藥本身利潤率要比中藥材高很多。中藥材一般利潤率在20%-30%左右,但中成藥一般都有50%-60%,甚至百分之百也不少見。所以,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中成藥生產廠商都壓縮利潤空間,自己消化了原材料的這部分上漲。
普漲前批發價格 批發價最高值 目前批發價格 商鋪零售價 百度百科功效
三七 100-200 600 300~400 1102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金銀花 50-60 300-400 150-200 700 清熱解毒
杭白菊 80 160 160-205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薏米 15~20 30 30 30-40 健脾益胃、利月除溼、緩和拘攣、清肺熱
記者採訪行情 (元/千克)
原因
部分品種的天價,有特殊原因
自然災害區域藥材達天價
省中藥研究所藥材資源室主任俞旭平介紹,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西南大旱,導致三七、天麻等當地中藥材減產,「三七要五年才能收穫,大量旱死後,達到了天價」。
再如薏米,「主產區是貴州一帶,貴州去年受到旱災的影響導致薏米減產,價格在半年間漲了一倍。」
磐安縣中藥材研究所陳所長告訴記者,今年2月底到3月中旬,磐安一直維持零下3℃~5℃低溫,導致1/3面積的藥材損失,使得近幾個月磐安藥材價格普遍上漲。
流行疾病增加相應藥材需求
去年甲型H1N1流感暴發,導致抗病毒類中藥材價格上漲。亳州藥材市場,金銀花價格從每公斤100多元猛漲到每公斤300~400元。
國際市場、新增市場需求增加
另外,國際市場有需求,或者藥廠開發新藥,需要大量新原料,這樣也會導致某些藥材價格上揚。前年,國際市場急需鳶尾製造精油,導致鳶尾價格一度快速攀升至70元一千克。
糧價漲也就跟著漲
糧價上漲影響八至九成中藥材
俞旭平認為,有八至九成的中藥材價格上漲受到糧食價格變化,特別是小麥、玉米、大米價格上漲的影響,「藥材也屬於農副產品,它和糧食以及其他農副產品價格的關聯性是比較大的。」
養生觀念漸熱,優質高價藥材不缺買家
俞旭平明顯感受到,近幾年人們講究養生,像薏米、菊花一類藥材的需求量已經越來越大。
「冬蟲夏草,六七萬元一斤,一般的普通群眾是吃不起的。但是現在因為有錢的人很多,冬蟲夏草需求也大。」俞旭平提到,蕭山一位生意人很有頭腦,親自到青海、西藏收購冬蟲夏草,然後回來銷售,自己吃一部分,賺取的差價降低了自己食用蟲草的成本。
而普通百姓常買薏米、菊花,「感覺價格上漲,但有需要還是會買。」
吳山花鳥市場菊花、金銀花漲價了,但來買的人沒見少。
市場信息通暢,牽一髮動全身
「各大藥材地區之間的信息幾乎是無縫的」,俞旭平分析,大規模普漲也與市場信息通暢有關,「別的地方藥材行情是怎樣,浙江的行情馬上就是怎樣,而以前信息很閉塞的時候,另一邊漲了,這邊要好幾個月才出現增長。」
肯定有非理性因素參與其間
俞旭平介紹,去年金銀花狂漲,部分原因是企業大量囤積,抬高價格。
草果,「它一般用於香料火鍋裡面,北方冬天需求很大。它主要生長在雲南,是熱帶的木本藥材,需要長大結果以後才能採摘生產。炒作的人大量地囤積,到了吃火鍋的季節後,開始走貨。」
俞旭平笑言,炒作的人也不容易,「他們跑到產地去看,統計樹死了多少,大概減產多少,做很大的前期工作,這樣他們往往能夠吃準這個品種,通過炒作來賺錢。」
一位藥店採購人員也說,現在樓市不太好,股市風險大,不少遊資就瞄上了藥材。
趨勢
市場會調節,且正在調節
「目前的高價中,肯定有泡沫存在,不過,不必擔心,相信市場會做出調節,而且,事實上已經在調節了。」俞旭平這樣認為。
據介紹,中藥材屬於「農副產品」,國內沒有統一定價,完全隨市場波動。
業內分析表示,當藥材價上漲到消費者難以承受的地步,銷售終端或處方醫生會用其他中藥代替,最終終端少用,銷量下降。一旦銷量下降,價格肯定回落。例如三七作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主藥,並非無藥可代替。試想作為消費者撿一劑中藥,光三七一味十克就要十元左右,一劑下來就要二三十元,患者難道不換藥嗎?消費者喜歡用中藥,一個因素就是價格便宜。
事實上,目前中藥材的價格相比去年底的最高位,已經下調不少。
(責任編輯:new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