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呂蒙正》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2021-01-08 泉州網

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劇目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

《呂蒙正》啟動錄製

泉州網1月6日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林小偉 文/圖)一出經典好戲,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時刻?昨日,被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以下簡稱「戲曲『像音像』工程」)的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二度梅」獲得者曾靜萍攜手林蒼曉等梨園戲表演藝術家,將在為期四天時間裡,用影像留住經典。據悉,梨園戲《呂蒙正》是福建省唯一入選戲曲「像音像」工程的劇目。

戲曲「像音像」工程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旨在挖掘保護地方戲曲文化,通過選取當代戲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劇目,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反覆加工提高,留下完美的藝術記錄。入選劇目要求能代表本劇種的經典劇目,以及本劇種獨有的瀕臨失傳的傳統骨子劇目,劇目有傳承價值,思想內容積極向上,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凝聚劇種表演藝術精粹、展現戲曲藝術獨特魅力。

「2019年,經過專家評審,梨園戲《呂蒙正》入選戲曲『像音像』工程,這是福建省唯一入選該工程的劇目。」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副團長林小偉介紹,戲曲「像音像」工程是「經典中的精品」,該工程在劇目選擇、拍攝水準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此次拍攝工作由北京基地錄製團隊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擔綱,由曾靜萍、林蒼曉等一眾梨園戲表演藝術家主演。

《呂蒙正》劇照

作為宋元南戲劇目,梨園戲《呂蒙正》是梨園戲小梨園流派傳統「十八棚頭」之一,也是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近年復排成功的一個經典傳統劇目,這部戲文辭古樸典雅又不失活潑,演員表演自然細膩又生動有趣,深受觀眾喜愛。該劇講述了北宋年間,宰相劉文茂為愛女劉月娥搭彩樓選親,繡球拋中落魄書生呂蒙正,然而宰相嫌貧悔婚,劉月娥愛慕呂蒙正才華,與父親斷絕關係,隨夫入破窯居住。後來,呂蒙正金榜高中,才子佳人苦盡甘來。

據透露,待該工程後期製作完成後,梨園戲《呂蒙正》有望在央視等平臺播出,並作為資料留存。

相關焦點

  • 用影像留住梨園戲經典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 通訊員蘇雷 文/圖)昨日,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梨園戲《呂蒙正》錄製在市區梨園古典劇院啟動。梨園戲《呂蒙正》系我省第一個入選該工程的劇目,由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曾靜萍領銜主演。 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是中宣部、文旅部聯合啟動的一項保護傳統戲曲的工程。
  • 戲曲「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揭牌,為藝術家留下完美影像資料
    「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拍攝工作紀實。視頻來源 像音像官方提供(03:52) 4月21日,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上海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揭牌儀式在上海京劇院周信芳戲劇空間舉行。中宣部文藝局負責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尚長榮、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任仲倫共同為上海基地揭牌。
  • 「梨園天后」亮相福州 盡展「小梨園」魅力
    }責任編輯: 圖為《呂蒙正?過橋入窯》演出片段,其中女主角劉月娥扮演者為第六屆、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曾靜萍。 張實薦 攝  中新網福州7月21日電 (張實薦)21日,「福建百折傳統折子戲展演」梨園戲專場在福建人藝劇場上演,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第六屆、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曾靜萍登臺演出。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漢族戲曲之一,分為「上路」、「下南」、「小梨園」三大流派。
  • 戲曲的養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戲
    ,教於梨園。唐玄宗在宮廷中設立的這個「梨園」可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到,其實對於今人來講,歌舞戲是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在中國的戲曲史和音樂史上均佔據著重要分量。
  • 戲裡戲外的穿梭-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鍵詞:翁偶虹;評戲;鴻雪錄;梨園;先生;景山;論文集;戲曲;寫戲;演戲 作者簡介:   評戲,一是從內部評,一是從外圍看。從內部評者可以跳出來兼顧外圍;而從外圍看者,多數難以進入內部品評,畢竟隔行如隔山。戲內評戲,很難,因為過去演戲者地位不高,生計艱難,多數不善書寫。
  • 童戲社《臉譜戲三絕》首演成功!一座給孩子的童趣「小梨園」!
    星之戲村兒童劇場「童戲社」於6月16日在星之戲村伍劇場正式開張,開業戲劇《臉戲三絕》也於當天首演。現場兒童愛好戲劇的要素,溢出,父子的互動的遊戲也豐富多彩,戲曲的扇子facebook,口罩,京劇的小旗等多種多樣的禮物,家長帶著孩子們,在這期間,遊樂場,戲園區的每個角落充滿了孩子們的天真的笑容。傳統文化的第一課上午10點半,「童戲社」在劇場舉行了別出心裁的開社儀式。主持人在致辭中傳達了「童戲社」的初衷。
  • 「歌舞戲」是戲曲嗎?
    歌舞戲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在民間常能看到。據史料記載,它是在繼承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這種戲曲常伴有故事情節,人物不多,有少數角色扮演,邊唱邊跳,可以說是現代戲曲的雛形。
  • 梨園行裡的精忠廟
    精忠廟首,實際是晚清北京戲曲藝人的同人組織梨園行會 會首的別禰.因梨園行會設在情忠廟內而得名。廟首由戲曲 界公推擔高望堂、技藝精深而又熱心公益、能為同業排難解紛 之人擔任。清內務府又設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派成人做堂郎 中,負責向內廷傳戲斑以及向戲曲界公布禁令之類行政事務, 故廟首JS重大事情要去叩見堂郎中。
  • 為什麼把戲劇界稱為梨園行?
    說到京劇總會與梨園掛上鉤最有名的戲班叫「梨園」戲劇演員被稱為「梨園子弟」藝術世家又被稱為「梨園世家」難道是因為他們喜歡吃梨嗎?唐明皇李隆基酷愛音樂,擅長音律,喜歡舞蹈、戲曲等藝術,他覺得朝廷平時的禮樂太過於莊重嚴肅,不適合歌舞表演,所以就特地挑選了一批人才,親自教導,地方就選在了「梨園」。唐代梨園盛宴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導,還曾請過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著名詩人李白、賀知章就為梨園編寫過節目。
  • 戲曲·提琴戲|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提琴戲,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陽兩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提琴戲之名源於其主伴奏樂器「嗡琴」又稱「提琴」,故得名為「提琴戲」,其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系統中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製作的一種民族樂器,形似二胡,但上部的兩個弦軸分別裝在琴杆兩邊,下部與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杆,將琴筒抵在腰間,站著也能拉。
  • 戲曲版的《學貓叫》我真的第一次聽!
    2020年1月3日信息廣播·戲曲廣播並機直播的重磅戲曲節目《梨園百花開》迎來了開播以來的第一位嘉賓《梨園春》導演 趙濤《梨園春》導演 趙濤趙導在節目中重點介紹了「新年唱響」《梨園春》2020新年戲曲晚會開場就硬核推薦了晚會主題驚豔全場(趙導的聲音太好聽了簡直是被導演耽誤的主持人)風採依舊放光彩
  • 品湯笑戲曲畫和臉譜的「戲味」
    現為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和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   湯笑自幼畫雛、畫戲、畫童,迄今已68年,在筆、墨、造型諸方面,創造出一整套湯氏畫法,所繪雛雞、幼童及戲曲人物生動、活潑,千姿百態,充滿靈性,加上典雅的配詩、題款,形成了濃鬱的文人書畫風格。其作品流布海內外,為方家所推重,極具投資、收藏價值。
  • 高甲戲發祥地在哪?
    高甲戲「戲公祖」-洪埔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載:「據平和縣九峰鄉四平戲老藝人曾憲憶(祖先從江西移民來閩)生前回憶,明末江西不少移民遷來福建,四平戲也從江西傳入閩南一帶。於是,在與南安、晉江、同安、漳州一帶宋江戲、梨園戲、歌仔戲、傀儡戲(布袋戲)、南音演唱等對棚演出時,留意吸取或請教其他劇種戲班演技、戲曲音樂唱腔特點,加以消化吸收,並邀請民間藝人、戲班主角參與,共同探討改造「宋江戲」。首先,以「宋江戲」武打見長為基礎,吸收民間「刣獅弄龍」「提線木偶」的動作;劇種音樂原來是閩南方言聲腔(下南腔),改造為採用南音錦曲(錦歌)、傀儡調,成為獨特的高甲曲牌。
  • 「越遊越有禮「戲曲郊遊會「盛大開遊,大陳劇社2020再啟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章烈琴 7月18日,星期六,「中國美麗村莊」大陳村迎來了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黨團員和主創人員,省內外的戲曲郊遊愛好者,以及大陳劇社成人班、少兒班的學員,寧靜的古村熱鬧起來。
  • 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原標題: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原標題:傳統戲曲如何突出重圍   文化名家馮其庸先生談到中國戲曲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曾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
  • 不入梨園,怎知春色幾許,經典國粹風寫真
    梨園春色滿庭芳,忍俊不禁賞花顏。穿上傳統的戲曲服飾,欣賞來自國粹的經典之美。超凡脫俗的清姿,搭配戲腔念白,頗有風韻。第一套戲曲造型『玉京秋』。幾處鶯鶯燕燕,梨落秋日海棠紅。張揚的盔帽,點綴無數白珠,傳承至今的文化底蘊,融合出富有美韻的戲曲造型。
  • 戲曲行當有分工,「七行七科」各不同,不懂這些別說你看過戲
    天下行業三百六,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則,梨園曲藝界也是如此,戲班演出時要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務打點,也就需要各個方面的人員配合,戲曲界對所有的人員,歸納為"七行七科"。按照舊京制度,七行七科隸屬於梨園行會組織"精忠廟"管理,精忠廟作為半官方性質的機構,歸屬朝廷內務府轄制。行科的區別,登場演戲的人員,名曰行;協助演出處理事務的人員,名曰科。
  • 金聲玉振正青春 山東省地方戲青年演員邀請賽成功舉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黃體軍「金聲玉振正青春」山東省藝術培青計劃傳承經典地方戲青年演員邀請賽,11月23日晚在山東電視臺1200演播室成功舉辦。此次參賽劇種涵蓋了山東梆子、柳子戲、呂劇、柳琴戲、茂腔、萊蕪梆子、漁鼓戲、大平調、四平調、五音戲、墜子戲等11個主要劇種,共15位青年演員參賽,年齡均在35歲以下,最小的21歲,他們中既有登臺十多年的劇團頂梁柱,也有初出茅廬的梨園新秀,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省各主要劇種青年戲曲演員的實力和風採。
  • 翁偶虹先生誕辰110周年 這位戲曲劇作家評論家放在今天能「火」嗎?
    編者按:今年6月9日是著名戲曲劇作家、評論家翁偶虹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去年翁先生的作品集《梨園鴻雪錄》出版,該書編者、翁先生的弟子張景山在作品研討會上提出了一個話題——在今天,翁偶虹還能「火」嗎?
  • 賞一齣好戲過大年 名家名角戲曲裡話春節
    在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裡,請戲班熱熱鬧鬧搭臺唱戲所帶來的興奮和熱度,不遜於看一場央視春晚。背著椅子,提著凳子,看戲的男女老少笑意盈盈,至今還是不少人難以忘懷的過年回憶。各部梨園除夕子夜張燈火以待,戲臺上一顰一笑流轉風華成為鄰裡鄉親的共同話題,廣受熱愛的戲曲故事被繪入年畫,城裡鄉間,聽戲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