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養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戲

2020-12-03 楚予微茫

梨園

唐代是戲曲形成的階段,

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戲曲,

但因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唐代繁榮的文學藝術

已經為後來戲曲藝術的成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發展日新月異,

戲劇的藝術開始逐漸形成。

而唐代詩歌格律以及大量敘事詩的成熟

對於戲曲的發展幾乎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而當時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昌盛,

則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

極其溫沃的唱腔和表演的土壤。

尤其是在經濟發達情況下,

教坊梨園的專業化提高和正規化訓練,

則極大地提高了藝人的水平,

從而使得歌舞戲劇化速度加快,

在當時產生了眾多以歌舞形式演故事的曲目。

我們如今常稱戲曲界為「梨園」,

這「梨園」一次跟唐明皇有著莫大的關係,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

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唐玄宗在宮廷中設立的這個「梨園」

可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

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

【並且,在這個藝術學校裡,

唐玄宗李隆基還自己擔任了校長。

不僅自己當校長,而且還自己為梨園搞過創作】

唐玄宗李隆基治國上面毀譽參半,

但是在音律上確實是一代翹楚,

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據說就是他所作。

而梨園的設立,

則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使得「開元盛世」時期的文化發展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舞戲

歌舞戲興於北齊,發展在隋唐,

它兼具了歌舞、伴唱、伴奏等形式,

載歌載舞的形式並且加以簡單的故事情節

與角色化裝扮演。

【我們可以看到歌舞戲在當時

已經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強的音樂表演了,

具備了戲曲的雛形。】

歌舞戲的主要作品有

《代面》、《踏謠娘》、《撥頭》三種。

【其中以《踏謠娘》最為完整,

但是非常可惜,

這三種歌舞戲的劇詞和曲譜都已失傳。】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

「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

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

嘗擊周市金墉城下,

勇冠三軍,齊人壯之,

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

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唐代崔令欽在《教坊記》中也有記載:

「《大面》出北齊。

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

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

臨陣著之。

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其中的《大面》指的就是《代面》。】

《教坊記》記載 :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

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

妻銜悲,訴於鄰裡。時人弄之。

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

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

『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

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

以其稱冤,故言苦。

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我們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

《踏謠娘》實際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

編演的一部歌舞小戲,極具諷刺意味。】

《舊唐書·音樂志》中有記載:

「《撥頭》出西域。

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

為此舞以象之也。」

【通過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曲

在唐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節目,

講述了一個胡人因為父親被猛虎咬死,

上山尋找父屍,與虎搏鬥的事情。】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到,其實對於今人來講,

歌舞戲是中國戲曲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

在中國的戲曲史和音樂史上均佔據著重要分量。

參軍戲

唐代除了歌舞戲的發展之外,

還有參軍戲的興起,

參軍戲是在俳優表演的優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對於參軍戲的起源,尚有爭論,

一說是在東漢和帝時,還有一說是在後趙石勒時。

【我們此處取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說法,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

後趙石勒因一任參軍的官員貪汙,

於是就命一個藝人扮成參軍,

另一名藝人從旁進行戲弄,

因此成為一種表演形式。

被戲弄的人稱之為「參軍」,戲弄他的人稱之為「蒼鶻」,

兩個腳色作滑稽對話和表演,參軍戲由此得名。

參軍、蒼鶻都是戲中的人物角色名稱,

實際上已構成「行當」。

中國戲曲有角色行當之分,

就是從參軍戲開始的。】

由此我們看出,

參軍戲實際上是由「滑稽」發展而成,

而滑稽戲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

而中國的滑稽歷史悠久,

其實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民間藝術。

我們可考的最早關於「滑稽」的文字記載

是司馬遷在《史記》中

為滑稽藝人所立的《滑稽列傳》,

《史記》中對於滑稽藝人的稱呼為「俳優」,

這些人以逗樂君王、為他們排遣無聊為己任,

可以說是統治者的玩物。

而在唐代,參軍戲發展已經成型,

李商隱在《驕兒詩》提到:

「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

【我們可以看到,在晚唐時期,

連做遊戲的孩子也懂得

如何按照角色模仿參軍戲了。】

歌舞戲與參軍戲的發展融合,

加速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

預示著一種將歌舞、科白、表演

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即將形成,

同時也打好了中國戲曲的基本格局。

相關焦點

  • 「歌舞戲」是戲曲嗎?
    歌舞戲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在民間常能看到。據史料記載,它是在繼承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這種戲曲常伴有故事情節,人物不多,有少數角色扮演,邊唱邊跳,可以說是現代戲曲的雛形。
  • 唐朝的三大歌舞戲,對後世的戲曲藝術影響到底有多大?
    詩人在《容兒缽頭》這首詩中提到的「缽頭」是唐朝時非常有名的歌舞戲,連民間小兒都紛紛模仿容兒學「缽頭」戲,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具體來說,歌舞戲是以故事情節為主,由演員裝扮成人物,用歌唱或說白並輔之以表情動作以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與人物的文藝節目。
  • 歌舞戲這種樂舞源於上古時期的歌舞祭祀,有著一定的故事情節
    歌舞戲源於上古時期的歌舞祭祀,古老的歌舞合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有舞有唱,但未必有固定的情節。只有情節因素進入歌舞之中時,它才稱為歌舞戲。歌舞戲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經過兩漢魏晉的發展,至唐代已蔚為大觀,出現了《踏謠娘》《大面》等著名的戲目。
  • 優良家風、豐富家學,唐代的書香門第如何養成?
    特別是在唐代,隨著讀書人群體的壯大,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和文學水平也隨之提高,很多讀書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後又將一些良好的學習和讀書習慣傳承下去,再加上家族內部本身具有一定的書籍儲備,書香門第也就逐漸形成。但是如果細論書香門第是如何養成,也是有講究的,那麼,如果在唐朝需要構建一個「書香門第」,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條件?又是什麼原因促成了書香門第在唐朝迅猛發展呢?
  • 品湯笑戲曲畫和臉譜的「戲味」
    湯笑自幼畫雛、畫戲、畫童,迄今已68年,在筆、墨、造型諸方面,創造出一整套湯氏畫法,所繪雛雞、幼童及戲曲人物生動、活潑,千姿百態,充滿靈性,加上典雅的配詩、題款,形成了濃鬱的文人書畫風格。其作品流布海內外,為方家所推重,極具投資、收藏價值。
  • 戲曲·提琴戲|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提琴戲,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陽兩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提琴戲之名源於其主伴奏樂器「嗡琴」又稱「提琴」,故得名為「提琴戲」,其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湖南花鼓戲系統中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製作的一種民族樂器,形似二胡,但上部的兩個弦軸分別裝在琴杆兩邊,下部與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杆,將琴筒抵在腰間,站著也能拉。
  • 戲曲角牴,在什麼時期最為發達?
    漢代百戲是一種什麼藝術嚴格說來,漢代百戲還稱不上是一種成形的、完整的、規範的戲曲表演藝術,而是在適應現實社會需要的大前提下,混合了歌舞裝扮、雜耍遊戲、雜技魔術、體育競技等多種表演伎藝和表演手段於一體的一個龐雜表演體系、一種「徘優歌舞雜奏」。
  • 梨園戲《呂蒙正》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
    福建省唯一入選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劇目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呂蒙正》啟動錄製泉州網1月6日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林小偉 文/圖)一出經典好戲,如何留下它最美的時刻?昨日,被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以下簡稱「戲曲『像音像』工程」)的梨園戲《呂蒙正》啟動錄製,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二度梅」獲得者曾靜萍攜手林蒼曉等梨園戲表演藝術家,將在為期四天時間裡,用影像留住經典。據悉,梨園戲《呂蒙正》是福建省唯一入選戲曲「像音像」工程的劇目。
  • 淺談:戲曲丑角在動畫中的直接運用
    1956年,在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鼓舞下,新中國的戲曲事業呈現出了嶄新的局面[4]。在這一時期,戲曲與電影結合起來,形成了戲曲電影這一獨特的電影類型。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動畫也自然而然地與戲曲進行了融合。中國動畫片的製作,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接受了傳統戲曲中的精粹,從而創造出了盛極一時的中國動畫學派。可以說,是傳統戲曲藝術將中國動畫領上了民族風格之路。
  • 角牴之戲顯神通,秦漢百戲爭相豔
    角牴繪畫民間文化的發展受到了皇家重視,是秦漢時期角牴百戲繁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如此,漢代還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體稱為賦猴戲《曼延之戲》、《侲童程材》、《總會仙倡》是西京賦描寫的幾個重要的百戲演出,《曼延之戲》是一系列蟲魚鳥獸的表演
  • 鬥雞之戲|唐代的自娛遊藝活動:當年重意氣,先佔鬥雞場
    曹植有詩云:「長筵坐戲客,鬥雞間觀房。」從先秦至魏晉南北朝,鬥雞之戲延綿不斷,李唐盛世之時,鬥雞之戲尤為盛行,不僅是娛樂遊藝的重要部分,更是文學詩歌創作的助推器,在民間更是大肆流行。精彩激烈的鬥雞場面,詩人從感受到娛樂享受,並將所目睹的精彩鬥雞場面寫成一篇篇鬥雞詩。唐代鬥雞之風的盛行進入唐朝以後,鬥雞之戲迎來了中國鬥雞發展歷史中的黃金階段。
  • 以創新碰撞經典,上影新戰略與戲曲電影的相遇
    電影中,整個故事集中到魏徵和李世民因長孫無忌的奢靡、強霸而產生的衝突上,捨棄了馬球、騎馬以及無關宏旨的歌舞場面等,劇情層層反轉、處處伏筆,根據電影觀賞的心理節奏進行拍攝、剪輯,讓觀眾獲得舞臺上沒有的滿足感。去年,上影京劇電影《捉放曹》也完成了拍攝,目前正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有別於大部分電影,《捉放曹》的角色很少。
  • 文碩:論對革命樣板戲戲劇歌舞思想的傳承(圖)
    這是傳統京劇的一大特點:在同一板式下,允許不同演唱者各自發揮,而樣板戲則不同,樣板戲幾十年下來,其實形成了一個標準唱法。  而革命樣板戲要求,對於唱法的處理,必須堅持一切從戲劇、人物出發,做到無論在構思階段還是在演出過程中,始終做到由唱法「塑造」的音樂形象是符合劇情和人物性格的,唱聲更唱情,唱聲更唱戲。
  • 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大平調劇團團長何西良介紹說:「咱們劇團現在每天要麼排戲,要麼演戲,已經能夠演出30多個劇目,每年下鄉演出100多場。」在大平調劇團的排練與演出中,大平調這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現在又恢復了往昔的活力。   優化戲曲文化生態環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中國傳統戲曲來說,「水土」便是支撐其存在發展的戲曲文化生態環境。
  • 新春來高坪,舞龍舞獅街頭展演、戲曲歌舞文藝...
    2020年1月26日至1月29日(大年初二至初五)下午15:00——17:30安漢廣場、金融廣場每天都將有戲劇、曲藝小品、旗袍秀歌舞、雜技木偶等節目輪番上演"春節廣場 · 福滿高坪"文藝大拜年精彩不容錯過舞龍舞獅鬧新春戲曲歌舞動人心小編聽區文廣旅局的工作人員說春節期間王府井外灘廣場還有
  • 翁偶虹先生誕辰110周年 這位戲曲劇作家評論家放在今天能「火」嗎?
    今天,借翁先生誕辰110周年之機,本版請到解璽璋撰文紀念翁偶虹先生,在他眼中,翁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戲曲編劇,也是中國式戲曲批評的集大成者。中國式戲曲批評的集大成者翁偶虹先生年輕時嚮往自己未來的人生,曾以「六戲」自題齋名。他所謂六戲,即聽戲、學戲、唱戲、編戲、論戲、畫戲是也。就「論戲」而言,或可理解為今日之戲曲批評,儘管二者並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妨以約定俗成對待之。
  • 小劇場戲曲:跳躍閃動著戲曲「在路上」最鮮活的姿態
    一齣戲好不好,第二天演藝界的「朋友圈」就有反饋。而在演出後臺,往往下一輪的演出邀約、創作意向已經有了眉目。近年來,每屆展演結束後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與本報聯合主辦的專題研討會,則為展演作品匯集全國專家學者集中「會診」,關於小劇場戲曲的未來走向,在你來我往的激辯中越發清晰。  因而,繼去年帶來黃梅戲《玉天仙》之後,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又攜新作《薛郎歸》再度亮相今年的小戲節。
  • 戲曲·揚高戲|一個瀕危的地方性劇種
    揚高戲又稱秧歌戲,因行腔尾音高揚而得名,是在我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高戲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屬於瀕危的地方性劇種,目前僅存於陝縣大營鎮峪裡村和靈寶市大王鄉南陽村。
  • 賞一齣好戲過大年 名家名角戲曲裡話春節
    在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裡,請戲班熱熱鬧鬧搭臺唱戲所帶來的興奮和熱度,不遜於看一場央視春晚。背著椅子,提著凳子,看戲的男女老少笑意盈盈,至今還是不少人難以忘懷的過年回憶。各部梨園除夕子夜張燈火以待,戲臺上一顰一笑流轉風華成為鄰裡鄉親的共同話題,廣受熱愛的戲曲故事被繪入年畫,城裡鄉間,聽戲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傳統。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