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這個英雄夢亦或是馳騁沙場的壯士,亦或是守衛國土的英雄,亦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的平凡人物。
曾幾何時,我們讀到辛棄疾的《破陣子》的時候,會為詞中的壯志豪情而熱情澎湃,夢想那種「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情,夢想那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沙場馳騁,我們都被《破陣子》中那愛國的赤忱所感染。
辛棄疾的《破陣子》是一首充滿著愛國豪情的詞作。今天重讀這首詞作,一下子將我的思緒引入了詞作中所營造出的意境,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首詞的中的關鍵字是什麼呢?思慮再三,所以我想將自己對這首詞的看法寫出來。
《破陣子》詞中有一條小序「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詞如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是一首現實與夢想結合的詞作,也是一首抒發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詞作。在解讀詞作以及分析詞中的關鍵詞時,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辛棄疾和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做一個交代。這樣更有助於理解好這首詞作的內涵和意義,以及詞中的關鍵字。
詞人簡介和詞作的創作背景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英雄人物。
辛棄疾生活在北宋向南宋過渡的特殊歷史時期,他的童年是在家鄉歷城度過的,那時候他的家鄉已經成為金國統治的地方。二十一歲辛棄疾便參加了耿京的義軍,他膽識過人,立下了許多戰功。
南渡之後,辛棄疾歸順南宋朝廷,他積極主張恢復大業。他一次次地將自己的意見上傳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安於現狀,對辛棄疾的主張不予採納,辛棄疾也遭到了主張議和派的嫉恨和打擊。
辛棄疾的雄才大略得不到採納,他也無法實現自己建功立業,收復大業的願望。因為辛棄疾被議和派嫉恨和打擊,他一度賦閒在家,沒有任何的職務,賦閒前後長達20年之長。
辛棄疾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收復大業的雄心壯志得不到實現,所以抒寫收復大業、傾訴壯志難酬的憤慨就構成了辛棄疾此時創作的主旋律。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創作的一首詞作。
根據詞中小序「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知:這是辛棄疾寫給陳同甫的一首詞。陳同甫就是陳亮,陳亮字同甫,是辛棄疾的好朋友,也被人稱為稱為「龍川先生」。根據史書記載:陳同甫為人才氣超邁,議論縱橫。陳同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陳同甫也是一位主張收復的人物,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與辛棄疾一樣遭到議和派的打擊。辛棄疾和陳同甫因為有共同的志向,兩人意氣相投。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冬天,陳同甫到江西上饒拜訪在此地賦閒的辛棄疾,並且留住了十天。兩人雖然都賦閒在家,卻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寄豪情與酒中。陳同甫告別後,辛棄疾寫了一首《賀新郎》的詞贈給陳同甫。
在《賀新郎》的小序中,辛棄疾詳細的記述了兩人的相會的事跡,《賀新郎》小序寫道:
陳同父(陳同甫)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
我之所以在此處引用辛棄疾《賀新郎》小序的記載,就是因為這段小序可以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作的創作背景相互參照。陳同甫收到辛棄疾的詞後,回贈了一首詩。此後,兩人經常用同一詞牌往來相寄唱和。
這首《破陣子》就是作於此時,辛棄疾時年50歲。正像《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寫的那樣,詞人棄疾已經是「可憐白髮生」了。關於辛棄疾的生平軼事和其他詞作,可以參看我寫的前文《以豪放詞著稱的辛棄疾,他的《清平樂·村居》為什麼描寫田園生活》。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解讀
這首《破陣子》,全詞以兩個對偶句開篇,通過具體的描述,表達了多層的詞境。第一句「醉裡挑燈看劍」只有六個字,卻使用了三個連續的、特徵鮮明的動詞,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通過這些動作可以看到詞人所處的環境。
這也在無形中讓我們產生了諸多疑問,詞作一開篇的腔調就這樣高昂,是什麼原因呢?詞人為什麼在醉酒之後還要將燈挑亮呢?為什麼還要觀摩自己的劍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不禁迴旋在人的腦海中。
其實問題的答案也就包含在詞中。挑燈這個動作說明時間是晚上,詞人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時候,思潮澎湃,無法入睡,他便獨自飲起酒來。誰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
詞人飲完悶酒之後,思緒仍然無法平靜,他將昏暗的油燈挑得更亮,詞人拔劍出鞘,仔細觀摩起來。詞人的這把寶劍是跟隨自己徵戰過沙場,是辛棄疾的武器。詞人看著這把跟隨自己上陣殺敵的寶劍,不禁陷入了沉思,隨著時間的消逝,詞人總算是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詞人就進入了「夢回吹角連營」的夢境中,這是詞作在時空上的轉換。詞人的夢境展現的是怎樣的情景呢?原來在夢境中,詞人回到了他曾經帶兵作戰的陣營,而此時的陣營顯然是大戰在即的場景。
「連營」就是一個陣營連著一個陣營,而且此時陣營裡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是戰前的序曲,是用來鼓舞士氣的,詞作讀到此時,詞人「醉裡」、「夢裡」的一切好像都變成了現實。
接下來兩句「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是兩個對仗細緻工整、詞意開闊雄壯的句子。這兩句的意思是:將士們在戰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在各自的陣營裡就餐,為即將到來的大戰而飽餐一頓。
只有吃得飽飽的,才能為戰鬥的需要提供必要的體力支撐。而他們吃的是烤熟的牛肉。就餐一結束,在嘹亮的軍歌聲(五十弦翻塞外聲)中,將士們馬上就排成整齊的隊伍。這是一支軍容整飭、訓練有素的隊伍。
這兩句寫出了全軍將士們昂揚的鬥志,突出地表現了陣容的整飭,也展現出一派慷慨激昂的戰前場面。
上片最後一句「沙場秋點兵」,突出了戰爭發生的季節。秋季,農作物成熟,陣營的後勤補給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戰馬在秋季也是膘肥體壯的,更加適合長途的奔涉,更加適合戰爭的需要。
所以從將士們的鬥志、後勤和戰馬三方面考慮,秋天是軍隊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期,也是體現部隊戰鬥能力的最佳時期。兵精、糧足、馬壯更加適合進行一場長時間的戰爭,所以詞中的「沙場秋點兵」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這一句中的「秋」字本身就用得相當好,隊伍選擇在秋高馬壯的時候出徵,預示著戰無不勝的前景,也預示著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
下片開篇兩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的意思是領兵的將軍率領著隊伍奔赴前線,戰鬥開始了,一時間弓弦雷鳴,萬箭齊發。
在「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中,詞人從形、聲兩方面落筆。「快」描寫形,指的是將軍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的氣勢;「驚」描寫聲音,指的是弓弦拉滿,萬箭齊發的聲音。「快」和「驚」兩個字連用,具有非常強烈而鮮明的畫面感,動感十足。
詞作雖然沒有對戰爭的場面做過多的正面描寫,但從飛馳的戰馬和霹靂的弓弦聲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戰爭的場面:
對方的隊伍在我方凌厲的攻勢下,已經亂了陣腳,我方的將士們乘勝進擊,尤其是騎著的盧馬的將軍,他既是全軍的指揮者,又身先士卒衝在隊伍的最前線。他揮舞著手中的寶劍,對方的隊伍一瞬間就敗局已定,他們被徹底擊潰了。這時候我方的陣地上旌旗招展,將士們高唱凱歌,歡聲雷動。
這一場戰鬥,徹底擊潰了對方,將軍指揮全軍克敵制勝,一戰成名,戰爭得到了全方位的勝利。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
這是一場何其雄壯的勝利,這是一支何等的雄壯的隊伍。詞作寫到這裡,也令讀者歡欣鼓舞、熱血沸騰,這樣的詞作就像詞人在小序裡寫的那樣,真可以稱得上是一首「壯詞」。
詞人馳騁想像,化身為詞裡的將軍,剛實現了自己上陣殺敵,報效國家的,恢復大業的宏願時。詞作忽然來了一個大轉彎——夢醒了,詞人也回到了現實的境界裡,他回味著夢境中的壯舉,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慨:「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將昂揚向上的戰鬥激情渲染到極致後,在氣勢陡然頓挫中戛然而止,隨著詞人一聲長嘆而曲終闋盡,將詞人強烈的憂憤與痛楚表達的淋漓盡致。
詞人雖然已經50歲了,經精力和體力也沒有年輕時充沛了,可是詞人報國的熱血絲毫沒有減退,反而愈演愈烈。詞人回想現實,白髮已生,可收復大業的願望始終無法實現。想到自己的雄才大略無法得到實現,自己的凌雲壯志也只能在夢境裡實現了。
詞人只能在夢境中徵戰沙場,只能在夢境中實現自己的平生夙願,只能在夢境裡快意人生,連詞人都覺得這是「可憐」的。可是又有誰能夠理解自己的一片衷腸呢?他想到了他的好朋友陳同甫,他把自己夢境中的豪情壯志填成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也正像辛棄疾在另一首詞作《賀新郎》中說的那樣:「知我者,二三子。」可以說陳同甫就是辛棄疾口中的那個「知我者」。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的關鍵字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關鍵字是什麼?經過對詞意的反覆解讀,我覺得就是「醉裡挑燈看劍」一句中的「劍」字。
本詞中的「劍」出現在開篇句中,全詞也出現了這一次。「劍」出現在詞人酒醉時分,詞人將燈挑亮,觀摩寶劍,可以設想到:詞人此時的眼神是一直凝視著這柄寶劍的。
從詞人眼神停留在劍上可以知道:詞中人應該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人,他是一個一直渴望重新騎上戰馬、馳騁沙場的壯士。
假設將開篇句中的「劍」字去掉,這樣詞意就毫無意境可言了。「劍」字雖然在全詞中只出現了一次,但是卻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劍」字也為全詞定下了慷慨激昂的腔調;「劍」字也與全詞夢境中徵戰沙場的意境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劍」字也起到了明確了這首詞創作主旨的意圖。
還有一點,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劍」字是全詞的關鍵字呢?那就是在全詞的意境考量上。因為辛棄疾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正好是賦閒在家的時期,而且這段賦閒時間前前後後總共有二十年之久。
可以說辛棄疾是很長時間沒有上過戰場了,但是詞作卻描繪出了戰前的沙場秋點兵、連營號角的場面,以及波瀾壯闊的戰場場面,這些場面都是以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為切入點而展開的。
《破陣子》詞作裡所描繪出的所有場面都是通過「醉裡挑燈看劍」這一句來過渡的,與其說是這一句,還不如說是只靠這一個「劍」字來過渡完成的。
可以說,「劍」字為詞作夢境中的種種場面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因為開篇句中的這個「劍」字引出了第二句中的夢境,所以「劍」字也起到了鋪墊下文、渲染氣氛的作用,也完美的體現了這首豪放詞的意境。
小結
詞人辛棄疾的宏願就是上場殺敵和收復大業,可是他的願望在現實裡無法實現,他只有將這種願望寄託於夢想中,藉助夢境來實現自己的宏願,所以這首詞的開篇兩句「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就很好理解了。
詞人夢境中的陣營是「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壯觀場面,在詞人心中:陣營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也是最令他激情澎湃的地方。
辛棄疾一生的願望就是收復大業,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雖然屢遭排擠和打擊卻矢志不渝,他報國的一腔熱血從未減退。
也正是因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得不到實現,所以在他的詞作中那種壯志未酬的憤懣才表現得更加沉鬱悲壯。所以在這首《破陣子》中,詞人於曲終闋盡處才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