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描寫的是什麼內容,詞中的關鍵字是什麼?

2021-01-10 小話詩詞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這個英雄夢亦或是馳騁沙場的壯士,亦或是守衛國土的英雄,亦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的平凡人物。

曾幾何時,我們讀到辛棄疾的《破陣子》的時候,會為詞中的壯志豪情而熱情澎湃,夢想那種「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情,夢想那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沙場馳騁,我們都被《破陣子》中那愛國的赤忱所感染。

辛棄疾繪像

辛棄疾的《破陣子》是一首充滿著愛國豪情的詞作。今天重讀這首詞作,一下子將我的思緒引入了詞作中所營造出的意境,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首詞的中的關鍵字是什麼呢?思慮再三,所以我想將自己對這首詞的看法寫出來。

《破陣子》詞中有一條小序「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詞如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是一首現實與夢想結合的詞作,也是一首抒發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詞作。在解讀詞作以及分析詞中的關鍵詞時,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辛棄疾和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做一個交代。這樣更有助於理解好這首詞作的內涵和意義,以及詞中的關鍵字。

辛棄疾《破陣子》詞意圖

詞人簡介和詞作的創作背景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英雄人物。

辛棄疾生活在北宋向南宋過渡的特殊歷史時期,他的童年是在家鄉歷城度過的,那時候他的家鄉已經成為金國統治的地方。二十一歲辛棄疾便參加了耿京的義軍,他膽識過人,立下了許多戰功。

南渡之後,辛棄疾歸順南宋朝廷,他積極主張恢復大業。他一次次地將自己的意見上傳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安於現狀,對辛棄疾的主張不予採納,辛棄疾也遭到了主張議和派的嫉恨和打擊。

「醉裡挑燈看劍」詞意圖

辛棄疾的雄才大略得不到採納,他也無法實現自己建功立業,收復大業的願望。因為辛棄疾被議和派嫉恨和打擊,他一度賦閒在家,沒有任何的職務,賦閒前後長達20年之長。

辛棄疾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收復大業的雄心壯志得不到實現,所以抒寫收復大業、傾訴壯志難酬的憤慨就構成了辛棄疾此時創作的主旋律。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創作的一首詞作。

根據詞中小序「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知:這是辛棄疾寫給陳同甫的一首詞。陳同甫就是陳亮,陳亮字同甫,是辛棄疾的好朋友,也被人稱為稱為「龍川先生」。根據史書記載:陳同甫為人才氣超邁,議論縱橫。陳同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書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陳同甫也是一位主張收復的人物,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與辛棄疾一樣遭到議和派的打擊。辛棄疾和陳同甫因為有共同的志向,兩人意氣相投。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冬天,陳同甫到江西上饒拜訪在此地賦閒的辛棄疾,並且留住了十天。兩人雖然都賦閒在家,卻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寄豪情與酒中。陳同甫告別後,辛棄疾寫了一首《賀新郎》的詞贈給陳同甫。

在《賀新郎》的小序中,辛棄疾詳細的記述了兩人的相會的事跡,《賀新郎》小序寫道:

陳同父(陳同甫)自東陽來過餘,留十日。與之同遊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餘意中殊戀戀,復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千裡一笑。

辛棄疾繪像

我之所以在此處引用辛棄疾《賀新郎》小序的記載,就是因為這段小序可以和《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作的創作背景相互參照。陳同甫收到辛棄疾的詞後,回贈了一首詩。此後,兩人經常用同一詞牌往來相寄唱和。

這首《破陣子》就是作於此時,辛棄疾時年50歲。正像《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寫的那樣,詞人棄疾已經是「可憐白髮生」了。關於辛棄疾的生平軼事和其他詞作,可以參看我寫的前文《以豪放詞著稱的辛棄疾,他的《清平樂·村居》為什麼描寫田園生活》。

「醉裡挑燈看劍」詞意圖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解讀

這首《破陣子》,全詞以兩個對偶句開篇,通過具體的描述,表達了多層的詞境。第一句「醉裡挑燈看劍」只有六個字,卻使用了三個連續的、特徵鮮明的動詞,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通過這些動作可以看到詞人所處的環境。

這也在無形中讓我們產生了諸多疑問,詞作一開篇的腔調就這樣高昂,是什麼原因呢?詞人為什麼在醉酒之後還要將燈挑亮呢?為什麼還要觀摩自己的劍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不禁迴旋在人的腦海中。

辛棄疾繪像

其實問題的答案也就包含在詞中。挑燈這個動作說明時間是晚上,詞人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時候,思潮澎湃,無法入睡,他便獨自飲起酒來。誰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

詞人飲完悶酒之後,思緒仍然無法平靜,他將昏暗的油燈挑得更亮,詞人拔劍出鞘,仔細觀摩起來。詞人的這把寶劍是跟隨自己徵戰過沙場,是辛棄疾的武器。詞人看著這把跟隨自己上陣殺敵的寶劍,不禁陷入了沉思,隨著時間的消逝,詞人總算是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詞人就進入了「夢回吹角連營」的夢境中,這是詞作在時空上的轉換。詞人的夢境展現的是怎樣的情景呢?原來在夢境中,詞人回到了他曾經帶兵作戰的陣營,而此時的陣營顯然是大戰在即的場景。

「連營」就是一個陣營連著一個陣營,而且此時陣營裡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是戰前的序曲,是用來鼓舞士氣的,詞作讀到此時,詞人「醉裡」、「夢裡」的一切好像都變成了現實。

「夢回吹角連營」詞意圖

接下來兩句「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是兩個對仗細緻工整、詞意開闊雄壯的句子。這兩句的意思是:將士們在戰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在各自的陣營裡就餐,為即將到來的大戰而飽餐一頓。

只有吃得飽飽的,才能為戰鬥的需要提供必要的體力支撐。而他們吃的是烤熟的牛肉。就餐一結束,在嘹亮的軍歌聲(五十弦翻塞外聲)中,將士們馬上就排成整齊的隊伍。這是一支軍容整飭、訓練有素的隊伍。

這兩句寫出了全軍將士們昂揚的鬥志,突出地表現了陣容的整飭,也展現出一派慷慨激昂的戰前場面。

「弓如霹靂弦驚」詞意圖

上片最後一句「沙場秋點兵」,突出了戰爭發生的季節。秋季,農作物成熟,陣營的後勤補給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戰馬在秋季也是膘肥體壯的,更加適合長途的奔涉,更加適合戰爭的需要。

所以從將士們的鬥志、後勤和戰馬三方面考慮,秋天是軍隊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期,也是體現部隊戰鬥能力的最佳時期。兵精、糧足、馬壯更加適合進行一場長時間的戰爭,所以詞中的「沙場秋點兵」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這一句中的「秋」字本身就用得相當好,隊伍選擇在秋高馬壯的時候出徵,預示著戰無不勝的前景,也預示著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

下片開篇兩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的意思是領兵的將軍率領著隊伍奔赴前線,戰鬥開始了,一時間弓弦雷鳴,萬箭齊發。

在「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句中,詞人從形、聲兩方面落筆。「快」描寫形,指的是將軍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的氣勢;「驚」描寫聲音,指的是弓弦拉滿,萬箭齊發的聲音。「快」和「驚」兩個字連用,具有非常強烈而鮮明的畫面感,動感十足。

辛棄疾dsx

詞作雖然沒有對戰爭的場面做過多的正面描寫,但從飛馳的戰馬和霹靂的弓弦聲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戰爭的場面:

對方的隊伍在我方凌厲的攻勢下,已經亂了陣腳,我方的將士們乘勝進擊,尤其是騎著的盧馬的將軍,他既是全軍的指揮者,又身先士卒衝在隊伍的最前線。他揮舞著手中的寶劍,對方的隊伍一瞬間就敗局已定,他們被徹底擊潰了。這時候我方的陣地上旌旗招展,將士們高唱凱歌,歡聲雷動。

「馬作的盧飛快」詞意圖

這一場戰鬥,徹底擊潰了對方,將軍指揮全軍克敵制勝,一戰成名,戰爭得到了全方位的勝利。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勝仗,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

這是一場何其雄壯的勝利,這是一支何等的雄壯的隊伍。詞作寫到這裡,也令讀者歡欣鼓舞、熱血沸騰,這樣的詞作就像詞人在小序裡寫的那樣,真可以稱得上是一首「壯詞」。

詞人馳騁想像,化身為詞裡的將軍,剛實現了自己上陣殺敵,報效國家的,恢復大業的宏願時。詞作忽然來了一個大轉彎——夢醒了,詞人也回到了現實的境界裡,他回味著夢境中的壯舉,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慨:「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將昂揚向上的戰鬥激情渲染到極致後,在氣勢陡然頓挫中戛然而止,隨著詞人一聲長嘆而曲終闋盡,將詞人強烈的憂憤與痛楚表達的淋漓盡致。

辛棄疾繪像

詞人雖然已經50歲了,經精力和體力也沒有年輕時充沛了,可是詞人報國的熱血絲毫沒有減退,反而愈演愈烈。詞人回想現實,白髮已生,可收復大業的願望始終無法實現。想到自己的雄才大略無法得到實現,自己的凌雲壯志也只能在夢境裡實現了。

詞人只能在夢境中徵戰沙場,只能在夢境中實現自己的平生夙願,只能在夢境裡快意人生,連詞人都覺得這是「可憐」的。可是又有誰能夠理解自己的一片衷腸呢?他想到了他的好朋友陳同甫,他把自己夢境中的豪情壯志填成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也正像辛棄疾在另一首詞作《賀新郎》中說的那樣:「知我者,二三子。」可以說陳同甫就是辛棄疾口中的那個「知我者」。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的關鍵字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關鍵字是什麼?經過對詞意的反覆解讀,我覺得就是「醉裡挑燈看劍」一句中的「劍」字。

本詞中的「劍」出現在開篇句中,全詞也出現了這一次。「劍」出現在詞人酒醉時分,詞人將燈挑亮,觀摩寶劍,可以設想到:詞人此時的眼神是一直凝視著這柄寶劍的。

從詞人眼神停留在劍上可以知道:詞中人應該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人,他是一個一直渴望重新騎上戰馬、馳騁沙場的壯士。

「醉裡挑燈看劍」詞意圖

假設將開篇句中的「劍」字去掉,這樣詞意就毫無意境可言了。「劍」字雖然在全詞中只出現了一次,但是卻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劍」字也為全詞定下了慷慨激昂的腔調;「劍」字也與全詞夢境中徵戰沙場的意境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劍」字也起到了明確了這首詞創作主旨的意圖。

還有一點,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劍」字是全詞的關鍵字呢?那就是在全詞的意境考量上。因為辛棄疾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正好是賦閒在家的時期,而且這段賦閒時間前前後後總共有二十年之久。

可以說辛棄疾是很長時間沒有上過戰場了,但是詞作卻描繪出了戰前的沙場秋點兵、連營號角的場面,以及波瀾壯闊的戰場場面,這些場面都是以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為切入點而展開的。

辛棄疾雕塑像

《破陣子》詞作裡所描繪出的所有場面都是通過「醉裡挑燈看劍」這一句來過渡的,與其說是這一句,還不如說是只靠這一個「劍」字來過渡完成的。

可以說,「劍」字為詞作夢境中的種種場面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因為開篇句中的這個「劍」字引出了第二句中的夢境,所以「劍」字也起到了鋪墊下文、渲染氣氛的作用,也完美的體現了這首豪放詞的意境。

「醉裡挑燈看劍」詞意圖

小結

詞人辛棄疾的宏願就是上場殺敵和收復大業,可是他的願望在現實裡無法實現,他只有將這種願望寄託於夢想中,藉助夢境來實現自己的宏願,所以這首詞的開篇兩句「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就很好理解了。

詞人夢境中的陣營是「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壯觀場面,在詞人心中:陣營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也是最令他激情澎湃的地方。

辛棄疾《破陣子》全詞

辛棄疾一生的願望就是收復大業,他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雖然屢遭排擠和打擊卻矢志不渝,他報國的一腔熱血從未減退。

也正是因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得不到實現,所以在他的詞作中那種壯志未酬的憤懣才表現得更加沉鬱悲壯。所以在這首《破陣子》中,詞人於曲終闋盡處才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感嘆。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已淚流滿面
    年少時曾因為覺得酷背下了辛棄疾最有「殺氣」的2首詞,如今再讀這兩首詞,卻在不覺中淚流滿面。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一直都不曾讀懂他。《破陣子》《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首詞是辛棄疾最負盛名的一首詞,他把自己的愛國之 心,忠君憤懣,都熔鑄在這篇神採飛揚而又慷慨悲壯、沉鬱頓挫的詞章裡。梁啓超就曾評價辛棄疾的詞:「迴腸盪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辛棄疾的這首詞,被當作「情詩」,寫出人生境界,叫人拍手叫絕
    生活有很人可能會疑惑,通透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其實這其中的道理也並不是什麼絕大的奧妙,只要是可以真正地把握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那在任何人生難題中都可以需找到真正正確的答案。雖然說這對許多人來說或許太過於玄妙,但這其中的道理卻並不是那麼晦澀難懂。
  • 辛棄疾被罷官,寫下這首狂放之詞,豪邁之中夾雜著無奈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詞人,素來有「詞中之龍」的稱號。他不單單是一位豪放派的傑出詞人,更是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抗金將領。所以,相較於一般文人墨客的附庸風雅,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更多豪放不羈的個人風格。無論是在文學和武功上,辛棄疾都有著令人讚嘆的功底。在他21歲的時候,他就曾經率領過2000人起義,反抗金國統治者。
  • 讀詩|辛棄疾的這首詞可太可愛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說到辛棄疾,感覺他的詞特別新鮮有趣,前人的詞多「以男子做閨音」,總覺得彆扭。稼軒的詞,說是「丈夫詞」也不為過,豪放並不是粗獷,反而有細膩可愛之處。比如這首《西江月·遣興》,先拋開背景與思想情感什麼的,只從字面來讀覺得挺可愛的。《西江月·遣興》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 辛棄疾壯志豪情的對句詞,慷慨激昂表忠心,氣勢磅礴百讀不厭
    >,這首詞是在辛棄疾壯志難酬,自己的理想抱負得不到實現的時候創作的。作者開篇通過對句的形式開篇,通過一些特徵性的描寫,對在營地的休息場面的刻寫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心中澎湃激昂的熱情和和壯士的心,直接將讀者帶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真切的體驗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對挑燈看劍的描寫。
  • 辛棄疾很冷門的一首詞,第一句就驚豔絕倫,想咬一口!
    這樣一個慷慨激越的詞調,自然最受豪放派詞人青睞。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六百餘首詞作,就有近四十首《滿江紅》。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如《滿江紅·中秋》、《滿江紅·暮春》、《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等等。今天狗子就像大家介紹一首辛棄疾的《滿江紅》,這首詞開頭四個字就驚豔無比,連詞壇評論家都讚嘆「太過出色」!滿江紅南宋·辛棄疾點火櫻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
  • 蘇東坡和辛棄疾最逗的兩首詞,十分詼諧有趣,真是兩個有趣的靈魂
    這自然引人聯想到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的事情。此詞關鍵在於「無垢」二字,是佛家常用術語,比喻一切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暗合《菩提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意。這首小詞雖不甚優雅,卻足見東坡天性,率真風趣。蘇東坡寫出這樣幽默詼諧的小詞倒是情理之中的,畢竟是他平時幽默詼諧的風格。
  • 遇到一群調皮的孩子,辛棄疾悟出首《清平樂》,最後12字可愛到爆
    每次當別人說起歷史上的文武全才的時候,我總是不由想起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可能很多讀者對於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他取得的文學成就上。 確實,論文學成就他在宋代詞壇確實具有卓越建樹,和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人物,更是被後世譽為「詞中之龍」,這些都是他身上廣為人知的標籤。
  • 辛棄疾短短的一首詞,卻識盡愁滋味
    《醜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一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言淺易深,情感真摯,語言深沉婉麗,以一個「愁」字道盡平生,以昔襯今,以無愁寫有愁,以憂愁憶無愁,結構工致,大巧若拙,實是古今難得之作。少年時代的辛棄疾,雖身處中原淪陷之地,見多了金兵擄掠,見多了烽火硝煙,但卻樂觀自信,對收復中原飽含熱情與希翼。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就像杜甫一生都想要在唐朝由盛轉衰之際做點什麼,但是最終卻是一生的漂泊,發出「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慨嘆。而在宋朝也有陸遊一生致力於收復中原,至死還告誡後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想要憑藉自己一身所學,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當然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風骨,所以很多詩人總是仕途多坎坷。
  • 辛棄疾晚年為了戒酒,所作一首戒酒詞,讓人從頭笑到尾
    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這首詞便是著名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歷經了大半生。
  • 辛棄疾描寫中秋月,滿堂燭花歌從容,送給期盼團圓的您
    只好讓這玉盤捎去問候,夢想著不久的將來,會有一次其樂融融的團聚。自古以來詩人們都愛吟詠中秋月,蘇東坡望月凝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晏殊對月興嘆,「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南宋詞人辛棄疾本想如往年一樣,在中秋之夜美美地欣賞那明月的清輝,最後卻悵然若失,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原因。
  • 辛棄疾的這2首《西江月》太不一樣,1首小清新,1首很搞笑!
    辛棄疾辛棄疾是詞中之龍,公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人物,不過並不是說他所有的詞都是豪放的,他也有一些不豪放的詞,或者至少豪放不是主要的特徵,比如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2首辛棄疾的《西江月》,和他豪放詞很不一樣,1首小清新,1首很搞笑
  • 辛棄疾隱居田園,看見小孩在偷棗,在旁邊寫了一首詞,幽默風趣
    再有北宋的稼軒先生辛棄疾,傳說其曾帶領五十軍士鐵騎闖進敵陣,可知敵軍足足有五萬人眾,橫刀立馬從中跳蕩,將叛賊張安國逮捕捆綁出來,就像尋獵巖層中的兔子一般容易。之後捆帶叛賊而歸,為求速歸竟然一天一夜都沒有進食充飢,連南宋皇帝見著他也不免再三讚嘆。
  • 辛棄疾喝醉酒,醉倒在樹下,寫了一首另類詞,幽默風趣
    似乎喝酒時中國每一位文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論什麼時候都要喝酒。金榜題名要喝酒。他鄉遇故知要喝酒;心中失落、仕途失意也要喝酒。似乎不論怎樣的原因都能夠成為喝酒的理由,何時何地,都可以痛飲一杯。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雅趣,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似乎很多文人都是無酒不歡,無酒不樂,無論怎樣的場景,只要拿出一壺酒,好像就能夠才思泉湧,佳作頻出。
  • 辛棄疾有首「冷門」詞,句句用典,充滿了諷刺自嘲,又不失灑脫
    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在人類古文化中從未中斷,甚至延續至今。自漢武帝之後,儒家經典書籍在古人心目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大多人對於儒學和孔子都抱著敬畏之心,但有些人卻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來說,宋詞裡的典故很少,他們或者短短引用少之又少的典故,或者乾脆不用典故,而這樣的詞更簡單易懂,就像李清照的詞。
  • 辛棄疾的這首詞美到極致,最後一句千古流傳
    辛棄疾南宋著名將領,豪放派詞人,他的一首《青玉案·元夕》可以說家喻戶曉,特別是最後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流傳千古。詞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景象外,也歌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百姓富足生活。「東風夜放花千樹」東風仿佛吹開了鮮花盛開的千棵樹,又好像把天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作者把彩燈寫成與固定的火樹,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他便是和蘇軾齊名的辛棄疾,56歲的他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已,真少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