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鳥類也有"同性戀" 和異性一樣"戀愛"

2021-01-18 中國網

加州大學科學家在最新的實驗中發現,當一種叫做斑胸草雀的鳥類在沒有異性出現的時候,竟然也會對著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組成搭檔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這是最新發現的動物中也存在同性行為的研究證據。

同性伴侶也模範

斑胸草雀是較常見的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鳥類,發源於澳大利亞。這種鳥兒有著響亮熱鬧的叫聲,每個雄性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唱法」,這是其吸引異性的重要手段,往往,呼叫配偶的唱法帶著旋轉音的高聲調。

在鳥類中,最讓斑胸草雀出名的,是它們的長期忠貞關係。當一雄一雌互相吸引之後,便配對在一起成為伴侶。兩隻鳥開始一根草一片葉子地築就自己溫馨的鳥巢。

當雌鳥在鳥巢裡孵蛋的時候,「父親」則會守在鳥窩邊上,不讓其他的鳥類幹擾「愛妻」的生育,而生完孩子後,「父母」雙方還會輪流外出覓食回來給小鳥吃。

不過,現在看來,在有著榜樣「父母」的斑胸草雀中,一對一的忠貞不僅僅只發生在異性之間,同性間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這一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神經科學與生理學的科學家所做,發表在《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態學》上。

「動物中的兩性關係可能不僅僅是雌與雄開始繁殖後代這麼簡單,哪怕在鳥類中也是這樣。」研究首席科學家朱莉·艾麗說。

和異性一樣「戀愛」

朱莉和她的同事一直感興趣於斑胸草雀的行為,斑胸草雀不僅有著長期的伴侶關係,而且也高度社會化。雄性通過唱歌吸引異性,相愛的雙方會互相梳理對方的羽毛,配偶最後會共同撐起一個「家」。

「我很好奇,動物是如何建立戀愛關係的,好奇它們是如何用聲音來進行社會交流的。」朱莉說,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研究,朱莉卻觀察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同性的個體也會互相交往,而且它們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雌雄配偶一樣。」

為了驗證自己的觀察,朱莉決定更進一步看看這些「戀愛關係」的紐帶及其行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她與同事們開始進行了一項實驗,把16隻雌雄各半的幼年斑胸草雀以同性圈子的方式撫養長大,雄性一堆8隻,雌性一堆8隻,結果令人驚訝:成年之後,大部分的鳥兒都選擇了同性作為伴侶。

它們的「戀愛」方法,和異性的鳥兒是一模一樣的,它們會互相歌唱,梳理羽毛,會一起築窩,也會像其他「戀愛」中的鳥兒伴侶一樣互相用喙溫柔地互蹭,好似親吻。

雄鳥不中「美人計」

為了更進一步地證實這個現象,科學家還在有著8隻雄鳥的圈子裡放入了新的雌鳥,這8隻雄鳥中,有個別鳥兒中了「美人計」,但還有5隻完全不在意「女士」的出現,繼續和自己的同性伴侶親密交往,而且,即使是被雌鳥吸引的雄鳥,當「美人鳥」離開後,又繼續回到了同性伴侶的身邊。

這份研究沒有記錄任何和性行為有關的同性行為,只是寫到,同性鳥類組成了合作的伴侶。在其結論中,科學家表示,哪怕在鳥類中,尋找伴侶的動力都遠比單純繁衍後代要複雜得多。「在有著社會性一夫一妻制的物種中,配對意味著一個合作的夥伴關係,這可能可以增強倖存的優勢。」朱莉解釋道。

朱莉和她的團隊認為,動物中的同性配對可能是生存技巧的一種策略,鳥兒們可以合作起來,保衛自己的資源,一起抵抗天敵。

「拉拉鳥」早就有了

在別的鳥類動物中,也有著很多同樣的同性配對的情況。

朱莉介紹,在同樣是「一夫一妻制」的海鷗和信天翁裡,也有「拉拉」鳥。兩隻雌鳥會與一隻雄鳥先交配,然後兩隻雌鳥一起把下一代撫養長大。

在此前的研究中,信天翁作為動物界「離婚率」最低的動物,竟然被發現有明顯的同性「父母」,雙方性別一致,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有的一起生活了4年,8年,甚至19年以上,它們會一起孵化鳥蛋,撫養小鳥,像正常異性夫妻一樣生活。

而曾經發現信天翁同性伴侶現象的生物學家琳瑟·揚(Lindsay Young)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並不願把這些信天翁稱為「拉拉」,因為這些鳥兒除了性行為之外別的什麼伴侶行為都做了,但她不是很確認,這樣是否可以將之界定為同性戀。「不管怎麼說,『拉拉』都是人類取出來的詞。」揚說,「研究是關於信天翁的,而不是關於人的。」(金煜)

個例

同性企鵝恩愛一年

在有同性行為的動物中,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動物園裡兩隻名叫羅伊和斯洛的雄企鵝可能是最有名的了。

它們在動物園相遇,從2004年開始情侶關係。有人發現,兩企鵝好像曾把巖石當成蛋一樣在孵育,它們也曾企圖從別的企鵝伴侶中偷蛋。工作人員後來給兩企鵝送來了一個蛋,羅伊和斯洛成功把它孵化,生出了一隻小雌企鵝「探戈」。

它們的故事被插圖師畫成兒童繪本《三口之家》。由於表現同性題材,這本書引起軒然大波,一邊連登暢銷榜,一邊遭到巨大抵制。

羅伊和斯洛保持了一年的同性關係。在此期間,它們都完全忽視別的異性,不過,2005年,它們分開了。羅伊目前依然單身,斯洛找了一個雌性伴侶。(金煜)

連結

450種動物有同性性行為

除鳥類之外,在其他動物中,同性行為很常見的。

在此前《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提到,目前為止,除了鳥類之外,從野牛到蜜蜂,從孔雀魚到疣豬,人們已經在超過450種不同的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雌性考拉可能會爬到另一隻雌考拉身上,發出科學家說的「快樂的隔聲」,雄性的亞馬孫海豚往往會互刺對方的氣孔。

不過,在大部分物種裡,同性性行為在科學上的記錄還是偶然現象,這一部分是科學家的問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同性行為即使在科學界都是禁忌,很少有科學家會研究動物的同性行為,更別說記錄下來了。

而在動物同性行為的用詞和解釋上,科學家也相當小心,就是擔心人們會借用動物界來說人自己的事。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真正把動物的同性行為當成一門真實的科學在研究。(金煜)

相關焦點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Geoff MacFarlane說,「同性戀行為在自然界中到處都存在,但是很少人嘗試從進化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同性戀行為的發生。經過我們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發現撫育後代負擔少的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跟同性交往,而它們仍能繁殖後代。因此我們認為有同性戀行為的鳥類繁殖後代的成功率看起來與沒有同性戀行為的鳥類是一樣的。
  • 動物同性戀:由父親養大的珍珠鳥更易同性戀
    像不少其它鳥類一樣,珍珠鳥中也存在同性戀傾向。不過,珍珠鳥的同性戀僅限於雄性之間,雄性同性戀的珍珠鳥會對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組成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但雌性珍珠鳥同性戀者卻非常罕見。他們把一群幼小的雄性珍珠鳥安置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些雄鳥中有超過50%開始了同性戀。然後,研究人員把同樣多的雌性珍珠鳥放進來,使雌雄珍珠鳥的數量達到了平衡。奇怪的是,即使有了足夠的雌性可以被追求,但大多數已建立同性戀配偶關係的雄性珍珠鳥完全不為異性所動,其中繼續保持同性戀的比例高達70%。
  • 雄企鵝也有同性戀 整日成雙成對地出入(圖)
    德國不萊梅動物園內兩隻同性戀雄企鵝像夫妻一樣住在洞穴裡。  動物園「牽線搭橋」,「同性戀」企鵝置之不理   本報綜合報導 德國不萊梅的一家動物園裡生活著一些雄性洪堡企鵝。為使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得以繁殖,動物園「牽線搭橋」,從國外引進雌性企鵝。
  • 進口雌企鵝引起一片抗議 雄企鵝也有同性戀權利
    DNA解開數年之謎  它們的芳名分別是查莉、左箭頭、斜線和六點,來自瑞典,現在是德國國內一場爭論的焦點,因為它們的使命是「引誘」德國的「同性戀」雄企鵝。  德國不萊梅動物園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園裡的洪堡企鵝夫婦(洪堡企鵝產於秘魯一帶的南美洲西海岸,非常珍稀,屬於瀕危物種),總不生小寶寶。
  • 貓,會有同性戀嗎?10大「同性戀」動物
    對於寬吻海豚來說,同性交配與異性交配的頻率幾乎相同。雄性一般都是,但它們都會經歷完全同性戀時期。也有的雄天鵝比較霸道哦,會直接佔領雌天鵝的窩,然後收養雌天鵝的後代。這種羽毛絢麗多彩的鳥類,其雄性特別熱衷於同性戀。
  • 海豚同性戀是常態?同性戀動物有這麼多!
    人類中的同性戀並不罕見,但由於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合法化,因此同性戀現象一直被壓抑。同性戀的現象,雖然還是廣泛熱議的話題,但其歷史足以和中國歷史的悠久媲美。清代學者紀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孌童始於黃帝』。」這揭示了中國同性戀始於黃帝時期,可以說是非常古老了。
  •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評出十大同性戀動物(組圖)
    新京報 近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戀行為,動物天生「愛」同性    正在戀愛中的一對雌性波諾波赫猩猩。動物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喜好和平生活的黑猩猩都具有雙重「性」格,它們解決爭端時採用的常常是「做愛而非戰爭」的方式,即便同性之間亦樂此不疲,而且發生過同性戀行為的大約2/3為雌性黑猩猩。    日本獼猴    雌性獼猴之間的關係比較緊密,除了發情期,它們的感情比較專一,不會輕易拋棄現有的夥伴,而且它們似乎很滿意它們之間的同性夫妻關係。
  • 世界10大同性戀動物,動物界也有「斷背山」
    同性戀在人類世界中,其實早已存在。即使是在處處標榜自由的今天,同性戀在很多國家依然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而在動物世界裡,同性戀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相愛形式。由於沒有法律的束縛,它們的愛情似乎變得更加開放自由。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世界10大同性戀動物,排名不分先後。動物界也有「斷背山」,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鳥類如何相愛
    多數雄鳥沒有陰莖   鳥類是通過生殖器官的短暫接觸進行交配的。這些生殖器有一個不太雅的名字,叫做「洩殖腔」。除了少數種類如鵝、鴨、天鵝、無翼鳥、鴯鶓等雄鳥具有陰莖,多數雄鳥沒有陰莖。鴕鳥的陽具之大,為所有鳥類之冠,勃起時長達20釐米。最近人們發現一種體型很小的鳥―――納米比亞紅嘴鳥也長有陰莖,只在受到誘惑亢奮時才顯現出來。不過這種鳥經常處於亢奮狀態。
  • 動物界的同性戀,都有哪些操作?
    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曾在觀鳥時發現了一對同性戀海鷗,兩隻都是母的。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整個島上14%的海鷗,都是蕾絲。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研究蕾絲海鷗這件事兒,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此前人們認為動物界不會有搞基的現象(對異性沒有興趣,那不就滅絕了嗎?),同性戀只是人類社會的某些人誤入歧途而已。「花納稅人的錢,研究什麼同性戀海鷗?還不考慮縮減這些科學家的經費嗎?」
  • 科學家發現原始鳥類有先進消化系統(圖)
    科學家發現原始鳥類有先進消化系統(圖)   科學家們發現了幾件嗉囊裡存有魚類的燕鳥化石標本。他們認為,燕鳥是只吃魚的,其消化系統已很先進。 圖片由臨沂大學提供
  • 動物界同性戀的原因有四種,「真愛」只是其中一種,不知道吧
    科學研究表明,不僅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同性戀現象,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佔已知動物物種總量的20%。專家認為,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因此,動物界中同性戀行為的廣泛存在,可以說是很正常的。
  • 企鵝界大爆同性戀內部亂鬥醜聞,原來動物界有這麼多同性戀
    去年,他們就偷了隔壁異性企鵝夫婦一顆蛋,一舉成名。不過去年偷的那顆蛋也沒能孵化成功,看來他們還是沒能死心。這次他們偷蛋的規模更大了,作案手法也更嫻熟了,誰看了不說一聲執著呢。同性戀企鵝似乎對養孩子一事莫名情有獨鍾。兩年前,丹麥動物園的一對企鵝夫夫就趁旁邊的企鵝媽媽在遊泳,拐走了她的孩子。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科學家發現鳥類高階認知過程 鸚鵡也有推斷能力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動物學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發現鳥類懂概率——試驗顯示啄羊鸚鵡不僅能理解概率,還能據此採取行動。這一發現也是對大猿以外動物可以進行統計推斷的首次報導。
  • 雄同性戀企鵝為當爹,偷雌同性戀企鵝的蛋!動物園:偷也白偷
    荷蘭阿莫斯福特動物園的一對雄性同性戀企鵝,為了滿足當爹的願望,強取豪奪,霸佔了另外一對雌性同性戀企鵝的巢穴和蛋,並對其蛋蛋進行孵化。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研究報告指出,有超過130多個品種的鳥類熱衷於同性行為,包括我們熟識的企鵝、鴨子、海鷗、天鵝,大如鴕鳥,小如麻雀,皆有此好。作為一種鳥類,企鵝同性行為深得人類關注,也是因為它們纏綿交織出的一個個故事令人感動。上世紀末,紐約中央公園的兩隻雄性同性戀南極企鵝,羅伊和賽羅(音譯),自確立戀愛關係後就經常在園中秀恩愛,發情期也肆無忌憚的相互玩弄。
  • 動物界的同性戀代表:長頸鹿
    倘若你在陸地上看到兩隻長頸鹿在互相纏綿,脖子蹭脖子露出一副非常享受的表情,那大概率並不是一對異性在親熱,而是一對青壯年在互相纏綿,是不是有畫面感了。   而長頸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性,科學家們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解釋。有一種說法跟我們人類是比較相似的,那就是異性太麻煩了。
  • 「分享」《生命科學》雜誌:破解關於同性戀的5大謬誤
    流言二:同志關係不會維繫長久  另一個流言是同性戀關係不會像異性戀一樣真實且持久。  研究已經證實了這是個謬誤。對男同性伴侶的長期研究表明他們之間的關係和異性伴侶一樣穩定。  事實上,相同的研究發現,同性伴侶更善於解決矛盾,相互鼓勵用積極的情緒處理問題。  流言三:大多數的戀童癖者都是同性戀  有一個非常負面的流言是,有性虐兒童行為的成人大多數都是同性戀。一些研究人員已經著手研究這一問題,以證實和異性戀比起來,同性戀是否更可能成為戀童癖者,但數據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 我國科學家發現鳥類羽毛是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尾羽龍和原始祖鳥的羽毛曾經被認為是羽毛存在於恐龍中的最強有力的證據,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尾羽龍是一種次生退化的鳥類,它的羽毛因此也是次生退化的,而不是代表原始羽毛的類型。由於尾羽龍一般被認為與竊蛋龍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與鳥類的系統關係還不如屬於馳龍類的中國鳥龍近,因此它的羽毛被認為更可能是獨立發生的,或者是退化性的,因而與鳥類羽毛的起源沒有直接的關係。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和鳥類過渡類型,它有鋒利的牙齒是樣子很奇怪
    現在,科學家們揭開了一隻古老的有齒海鳥的四個頭骨,專家稱這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面孔。據信生活在66至100萬年前,這種海鷗形的鳥被稱為Ichthyornis diar,是19世紀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在美國出土化石後首次發現的。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動物的身體在許多方面與現代鳥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