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豐縣觀音堂林站出發,沿寶豐至汝州古道向西北方向行駛大約10公裡,就會看到三面蒼翠的大山懷抱中,一座依河而建的村落,村落裡錯落有致、古樸莊嚴的青瓦石頭房,拴馬石以及房 屋頂上雕刻精美的獸頭等,向過往的人們證實著這片村落的古老。
4月24日,在觀音堂林站文化站長的陪同下,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走進了這個掩映在群山懷抱中的「三間房」村,聽村裡老人講述發生在這裡的三百多年的變化滄桑。
「三間房」源於寇氏遷移建房所稱
在「三間房」村口,記者碰到了60歲的寇現聽,他是清康熙年遷移到此地的寇國楷的第20代後人。
在寇現聽出示的寇氏家譜中記載,寇氏先代,山西洪洞人,明初遷居河南密縣(今新密市)城東寇家寨,後始祖寇國楷帶領長子彪、三子彥、四子彤(二子彰、五子彩未遷來)遷居寶豐縣觀 音堂林站三間房村三百餘年,以歷二十多代,繁衍子孫數千人,遍及平頂山、寶豐、西峽、鄭州、天津、貴陽等地。
提及遷移的原因,寇現聽解釋稱,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再加上居住密集難保飲食,始祖寇國楷無奈之下,只能骨肉分離,尋找新的生存地域。清康熙1711年,始祖寇國楷帶著三個兒子 一路從密縣乞討,當他們來到觀音堂時,發現這裡山林密布,戰亂、官兵難以波及和騷擾,暫時在一個山嶺處駐紮下來。
「老輩人有個傳說,稱當時始祖帶著三個兒子單家過日子,山嶺薄地也難裹腹。忽然有一天,一個雲遊的僧人來到,敲開始祖家門請求住宿躲避寒冷。始祖將家中所有吃用的東西都拿出來, 招待僧人三天,臨離開時,僧人指著東部山腰處說,那裡有處好陽宅,可以保你一家人丁興旺。始祖聽從了僧人的話,就在大山的山腰處建起了三間茅草房,引來了楊姓人家來聯姻,並搬進 此地開荒闢地,繁衍生息。後有路人問村名,回答就叫三間房。」說起三間房村名,寇現聽結合老輩人的傳說,講得津津樂道。
寇氏後人出大戶富甲一方建四進院
「人多力量大。從家譜上看,當時始祖寇國楷帶著三個兒子遷移到三間房村時46歲左右,隨著生活逐漸好轉,在始祖的帶領下,他們將原來泥巴糊成的茅草房用開山劈石鑿來的石塊做根基, 建成了更加堅固的石頭房。至今房屋依然存在,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寇現聽說。
跟隨寇現聽,記者來到位居三間房村正中的一處宅院裡,卻見院內雜草叢生,由於年久失修,加上早已無人居住,透過屋內房頂有兩處露天。寇現聽說,原來此處一直有人居住,後來在民國 時期這家人出外謀事定居在外,就留下了這個房屋。記者看到,整棟房屋的結構依然堅固,除了房屋的牆體用石頭砌起,屋內兩根粗壯的大梁並未腐爛,依稀可以看出這是一根用松木製成的 大梁,唯有屋內用泥巴糊成的牆體出現剝離。
寇現聽說,始祖留下的這座三間房子,屋頂的藍瓦早已被後人多次更換,但房屋的牆體、根基並未動過。而對該房屋修繕更好的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此時寇氏後人出了一個大戶寇庭獻。「 這個人在寶豐縣誌中還有記載。」文化站長接話說。
據介紹,寇庭獻是始祖寇國楷的第17代孫,出生於1898年。此人自幼習武,後從商,自創了管道會的社團組織並由此壯大。寇庭獻擔任管道會的團長,將方圓數公裡的人員組織起來,他自己 也先後置辦有良田數千畝,招兵買馬置槍炮,並在三間房村建起了幾丈高的炮樓,用以抵抗當時泛濫的外來土匪流氓。經過武裝的寇庭獻的這支隊伍,讓他也成為方圓數十公裡的「大王」級 人物。在始祖寇國楷留下的三間房屋基礎上,寇庭獻大興土木,歷時兩年沿村前小河邊建起了三庭四院。
雖然寇庭獻的後人都已在外不再居住,當年用於抵禦外來搶掠的炮樓不復存在,但他留下的房屋仍基本保存完好。在尚遺存的三庭四院大門口,青磚藍瓦的門庭正中,青磚雕刻的「福祿」已 經不見,但旁邊待客房上的「滿凝」還依稀可見,待客房牆上的拴馬石也完好保存下來。在這些石頭藍瓦房頂,雕刻精美的脊獸,雖歷經歲月的風風雨雨,依然矗立未見更改。而每個房間內 遺留下來的明清古式大床、衣櫃、條幾、太師椅等老物件,更平添了石頭古村落的歷史印記。
寇氏石頭古村落不為人知待開發
「寇氏族人在三間房村歷經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始祖寇國楷的後人子孫有數千人。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些後人會從全國各地返回三間房村祭祖。」寇現聽說。
在緊鄰三間房村東邊一片蒼松翠柏樹林間,寇現聽將記者領到了寇氏祖墳地,寇現聽說這裡埋葬著他們的始祖寇國楷及其長子彪、三子彥、四子彤,每個墳冢前豎立的石碑上,記錄著他們遷 移此地奮鬥生活的歷程。在寇國楷與原配李氏的墓碑上,顯示出寇國楷系清朝的貢生,卒於清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寇國楷的墳冢上,生長出的一棵老槐樹,筆直挺拔,一人難以合圍;而其他 三子的墳冢上,也分別長出了粗細不一的老槐樹,實在令人稱奇。
「因為地處偏僻,俺村並不為外人所熟悉。」三間房村的村主任告訴記者。事實上,三間房村不僅有保留完好、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石頭古村落,觀音堂鄉志中記載,1947年這裡解放時,當 時因為臨汝縣被困(現在汝州市),中共臨汝縣委縣政府曾遷入三間房村寇庭獻建造的房間作為辦公地,駐紮有20天,隨後才遷走。這些都對研究古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正是因為不為外人熟知,三間房村至今仍保留著歷史的原貌,樸素的民風民俗。並不僅僅如此,被群山環抱的三間房村地處寶汝古幹道旁,其背靠風景秀麗的金牛峰山,東臨垛上村的祖師廟 ,南鄰羅頂村清末防匪患修建的石寨,西接汝州有劉秀與王莽兵戎相見的古戰場小木場,北連有冰川遺址的汝州羅圈村,將這些地方串起成為極好的遊覽觀賞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寶豐縣已有意將三間房石頭古村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上積極申報,並有意將三間房村打造成一個可以觀光旅遊的鄉村旅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