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三間房」石頭古村 掩映深山三百年無人知

2021-01-16 大豫網

從寶豐縣觀音堂林站出發,沿寶豐至汝州古道向西北方向行駛大約10公裡,就會看到三面蒼翠的大山懷抱中,一座依河而建的村落,村落裡錯落有致、古樸莊嚴的青瓦石頭房,拴馬石以及房 屋頂上雕刻精美的獸頭等,向過往的人們證實著這片村落的古老。

4月24日,在觀音堂林站文化站長的陪同下,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走進了這個掩映在群山懷抱中的「三間房」村,聽村裡老人講述發生在這裡的三百多年的變化滄桑。

「三間房」源於寇氏遷移建房所稱

在「三間房」村口,記者碰到了60歲的寇現聽,他是清康熙年遷移到此地的寇國楷的第20代後人。

在寇現聽出示的寇氏家譜中記載,寇氏先代,山西洪洞人,明初遷居河南密縣(今新密市)城東寇家寨,後始祖寇國楷帶領長子彪、三子彥、四子彤(二子彰、五子彩未遷來)遷居寶豐縣觀 音堂林站三間房村三百餘年,以歷二十多代,繁衍子孫數千人,遍及平頂山、寶豐、西峽、鄭州、天津、貴陽等地。

提及遷移的原因,寇現聽解釋稱,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再加上居住密集難保飲食,始祖寇國楷無奈之下,只能骨肉分離,尋找新的生存地域。清康熙1711年,始祖寇國楷帶著三個兒子 一路從密縣乞討,當他們來到觀音堂時,發現這裡山林密布,戰亂、官兵難以波及和騷擾,暫時在一個山嶺處駐紮下來。

「老輩人有個傳說,稱當時始祖帶著三個兒子單家過日子,山嶺薄地也難裹腹。忽然有一天,一個雲遊的僧人來到,敲開始祖家門請求住宿躲避寒冷。始祖將家中所有吃用的東西都拿出來, 招待僧人三天,臨離開時,僧人指著東部山腰處說,那裡有處好陽宅,可以保你一家人丁興旺。始祖聽從了僧人的話,就在大山的山腰處建起了三間茅草房,引來了楊姓人家來聯姻,並搬進 此地開荒闢地,繁衍生息。後有路人問村名,回答就叫三間房。」說起三間房村名,寇現聽結合老輩人的傳說,講得津津樂道。

寇氏後人出大戶富甲一方建四進院

「人多力量大。從家譜上看,當時始祖寇國楷帶著三個兒子遷移到三間房村時46歲左右,隨著生活逐漸好轉,在始祖的帶領下,他們將原來泥巴糊成的茅草房用開山劈石鑿來的石塊做根基, 建成了更加堅固的石頭房。至今房屋依然存在,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寇現聽說。

跟隨寇現聽,記者來到位居三間房村正中的一處宅院裡,卻見院內雜草叢生,由於年久失修,加上早已無人居住,透過屋內房頂有兩處露天。寇現聽說,原來此處一直有人居住,後來在民國 時期這家人出外謀事定居在外,就留下了這個房屋。記者看到,整棟房屋的結構依然堅固,除了房屋的牆體用石頭砌起,屋內兩根粗壯的大梁並未腐爛,依稀可以看出這是一根用松木製成的 大梁,唯有屋內用泥巴糊成的牆體出現剝離。

寇現聽說,始祖留下的這座三間房子,屋頂的藍瓦早已被後人多次更換,但房屋的牆體、根基並未動過。而對該房屋修繕更好的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此時寇氏後人出了一個大戶寇庭獻。「 這個人在寶豐縣誌中還有記載。」文化站長接話說。

據介紹,寇庭獻是始祖寇國楷的第17代孫,出生於1898年。此人自幼習武,後從商,自創了管道會的社團組織並由此壯大。寇庭獻擔任管道會的團長,將方圓數公裡的人員組織起來,他自己 也先後置辦有良田數千畝,招兵買馬置槍炮,並在三間房村建起了幾丈高的炮樓,用以抵抗當時泛濫的外來土匪流氓。經過武裝的寇庭獻的這支隊伍,讓他也成為方圓數十公裡的「大王」級 人物。在始祖寇國楷留下的三間房屋基礎上,寇庭獻大興土木,歷時兩年沿村前小河邊建起了三庭四院。

雖然寇庭獻的後人都已在外不再居住,當年用於抵禦外來搶掠的炮樓不復存在,但他留下的房屋仍基本保存完好。在尚遺存的三庭四院大門口,青磚藍瓦的門庭正中,青磚雕刻的「福祿」已 經不見,但旁邊待客房上的「滿凝」還依稀可見,待客房牆上的拴馬石也完好保存下來。在這些石頭藍瓦房頂,雕刻精美的脊獸,雖歷經歲月的風風雨雨,依然矗立未見更改。而每個房間內 遺留下來的明清古式大床、衣櫃、條幾、太師椅等老物件,更平添了石頭古村落的歷史印記。

寇氏石頭古村落不為人知待開發

「寇氏族人在三間房村歷經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始祖寇國楷的後人子孫有數千人。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些後人會從全國各地返回三間房村祭祖。」寇現聽說。

在緊鄰三間房村東邊一片蒼松翠柏樹林間,寇現聽將記者領到了寇氏祖墳地,寇現聽說這裡埋葬著他們的始祖寇國楷及其長子彪、三子彥、四子彤,每個墳冢前豎立的石碑上,記錄著他們遷 移此地奮鬥生活的歷程。在寇國楷與原配李氏的墓碑上,顯示出寇國楷系清朝的貢生,卒於清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寇國楷的墳冢上,生長出的一棵老槐樹,筆直挺拔,一人難以合圍;而其他 三子的墳冢上,也分別長出了粗細不一的老槐樹,實在令人稱奇。

「因為地處偏僻,俺村並不為外人所熟悉。」三間房村的村主任告訴記者。事實上,三間房村不僅有保留完好、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石頭古村落,觀音堂鄉志中記載,1947年這裡解放時,當 時因為臨汝縣被困(現在汝州市),中共臨汝縣委縣政府曾遷入三間房村寇庭獻建造的房間作為辦公地,駐紮有20天,隨後才遷走。這些都對研究古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正是因為不為外人熟知,三間房村至今仍保留著歷史的原貌,樸素的民風民俗。並不僅僅如此,被群山環抱的三間房村地處寶汝古幹道旁,其背靠風景秀麗的金牛峰山,東臨垛上村的祖師廟 ,南鄰羅頂村清末防匪患修建的石寨,西接汝州有劉秀與王莽兵戎相見的古戰場小木場,北連有冰川遺址的汝州羅圈村,將這些地方串起成為極好的遊覽觀賞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寶豐縣已有意將三間房石頭古村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上積極申報,並有意將三間房村打造成一個可以觀光旅遊的鄉村旅遊地。

相關焦點

  • 北京周邊不為人知的秘境:藏在太行山裡的河北古村
    整個院落,院中有院,院裡有樓,樓上有樓,樓頂有院,樓能通樓,院能通院,攻防兼備,是我國北方較為罕見的四合樓院群,被稱為「深山裡的大宅門」。於家村被稱為「石頭村」,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全村街巷全是青石鋪就,街巷串連的石頭房屋4000多間。清涼閣是石頭村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村東口,已有420多年歷史,,明柱迴廊、九脊飛簷、氣勢恢宏、高大威嚴。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築,結構奇特。
  • 江南水鄉竟還有這麼美的石頭村!歸隱田園就去這兒了!
    想去古樸的石頭房小住一下,感受一些山野清風的愜意,體會一下溪水清泉的美好!上海畫家洪樑,畫唐市村硳背村走吧網今天給大家江南水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石頭村,抱樸守真,是你暫時歸隱田園的理想場所。硳背村:原生態的自然石頭山村硳背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雁嶺鄉,是一個典型的原始原生態的自然山村。
  • 天上地下,水面崖間,這些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山西極暖古村
    山西境內的古村文化很突出,它們一般而言都有很高的地域性旅遊潛力和文化魅力,同時也會起到很強的地域性價值之處,而且隨著我國對於古村的不斷重視下看,它們所起到的社會作用也會變得更大。
  • 浙江600年石居城堡,是現實版世外桃源,被譽為江南石頭第一村
    還是石頭配木材的原真自然裡,那"枕山面水,藏風聚氣"的小宅庭院?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只關乎選擇,而無關對錯。城市,雖也偶有山水之趣,但畢竟人工幹預多過於自然生長。而山水,既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理想。  因為,大多數中國人的理想狀態,就是活在山水中。《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嚮往之。
  •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放在誰身上,放在哪個年代都不為過。而周恩來也是如此。自從周恩來住進中南海後,周秉德才知道周家之大,親屬之多!真是隔三岔五就有人往西花廳自報家門,周姓為多,其次陳姓,魯姓也有過。
  • 白雞司晨、五龜守村……滿是石頭傳說的寧海伍山古村
    居住於此的村民,曾用一把石錘開採出寧海最大的石宕;也曾經用一副泥弓,圍起了寧海最大的鹽場;這裡還曾是全縣的糧食高產村……關於石頭的美麗傳說據村裡老人說,伍山村得名來源於伍家嶼,而伍家嶼村原名叫伍龜嶼,卻與村裡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有關。傳說,古時的伍山村一帶都是荒塗。某一日,天上突然掉下一塊長得像巨蛋的石頭,落在地上發出了巨大的響動。
  • 中國「最奇怪」古村,千間房連在一起,下家屋頂是上家的庭院
    天子古村結合了雲南最具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村景觀,土葬房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聖心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飛蓬上,據說,李舜臣白朮部裡的先民選擇了這裡,用一棵樹的枝葉建造了24間土葬房,住在24戶人家裡,所以活得很久,活得很長。
  • 滿是石頭傳說的寧海伍山古村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居住於此的村民,曾用一把石錘開採出寧海最大的石宕;也曾經用一副泥弓,圍起了寧海最大的鹽場;這裡還曾是全縣的糧食高產村……    關於石頭的美麗傳說    據村裡老人說,伍山村得名來源於伍家嶼,而伍家嶼村原名叫伍龜嶼,卻與村裡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有關。    傳說,古時的伍山村一帶都是荒塗。某一日,天上突然掉下一塊長得像巨蛋的石頭,落在地上發出了巨大的響動。
  • 太行一古村華麗嬗變,羊圈牛棚豬舍成了茶吧咖啡廳,村民笑在心間
    河南省淇縣太行山區有個古村叫涼水泉,村裡有46戶人家93口人。村子最高處有一戶人家,家中大媽叫王桂娥,她天天沒事就坐在門前大石頭上看村裡發生的變化。王桂娥的兒女都下山了,老倆口也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分了一套新房子。
  • 流坑古村,是古村文化的景點,是一座活的歷史博物館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景點是流坑古村,是古村文化的景點,是一座活的歷史博物館。流坑村處在樂安東南山區向西部中低丘陵的過渡帶上,四面青山拱抱,所謂「天馬南馳,雪峰北聳,玉屏東列,金絳西峙」,距縣城 38千米,距牛田鎮8千米。
  • 濟南這個博物館級古村在哪裡?明代小院,齊長城,還有36眼泉
    ——陶淵明初冬時節,穿梭在高樓大廈間,與繁華都市的車水馬龍和燈紅酒綠相比,寧靜古村落的滄桑和故事更讓人魂牽夢縈。△//村子裡茂盛的綠色植被,簡直是一處「天然氧吧」,古老的石頭房子,歷經百年風雨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山巒疊翠,啼鳥喃喃,那依山而建的石房子,散發著古老而令人敬畏的氣息,似是向人們訴說著這裡過往的韶華歲月。
  • 以諾與神同行三百年,真正入世,卻超脫塵世的生活
    創世記第五章22到24節說:「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這是其中一件最令人振奮的事,因為在死亡籠罩中,有一個人是被神從地上取去的。聖經在這裡說:以諾與神同行。這頗為奇妙!聖經裡只提到兩個人與神同行:以諾、以利亞;兩個人沒有死:以諾、以利亞。
  • 俗語「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什麼含義?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都不能!有錢不要炫耀,沒錢請勿抱怨。用平常的心過著平凡的生活,平靜並幸福著!三窮三富過到老,十年興敗誰知曉,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窮在鬧市無人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算你在繁華熱鬧的城市中發展,但是沒錢沒權,生活也是過得無人問津。
  • 湖南大山中的神奇古村,外形像椅子,路況如迷宮,連村民都會迷路
    晴朗的天氣,來到高椅古村,這裡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築村落,生活著熱情好客的侗族人,走進村落,在民族風情濃鬱的侗族歌聲中,喝一杯頗有儀式感的攔門酒,這樣的歡迎儀式讓人對於接下來的遇見充滿了好奇。以前去西雙版納旅遊的時候,見到過傣族人跳竹竿舞,沒想到在高椅古村,也遇到了身穿民族盛裝的侗族妹子們跳竹竿舞,節奏歡快,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 雲南秘境城子古村,被稱為彝族布達拉宮
    同一齣悲劇在中國各地同時上演,從此全然談不上遊興,旅遊廣告中所說的古鎮、古村。古村以飛鳳山為主體,西高東低,背山面水,層層疊疊的土掌房依山而建,遠眺就像是一級臺階。古村落中,只需進入一個村落,便可從木梯平臺進入另一個村落,民居幾乎都不設防,民風極為淳樸。外來者只要面帶微笑,舉止得體,整個古村任你隨意走透。
  • 牛過蓢:靜守在東莞時光角落裡的800年古村
    牛過蓢古村落的更樓  說起東莞市的明清古村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茶山鎮的南社古村落,但在距離南社不遠的超朗村,還靜靜地矗立著一座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牛過蓢古村。  壹 古村 明清古建築保護完好  站在超朗牛過蓢古村落的村口,一條被野花、野草掩映的泥土小路橫在眼前,兩側的池塘半包圍著古老的村落。冬日陽光下,古村老屋安詳地臥在水邊。據茶山鎮文物管理部門介紹,牛過蓢古村落面積0.76平方公裡,建於南宋時期,村民歷代均是一個姓氏——麥,所以這個地方也被叫做「麥屋」。麥屋大部分人已出港經商或旅居海外,現村裡有兩百多人,大多從事種養業。
  • 晉中介休這個古村裡有
    一、三百年古堡保平安大靳村是一座有內外兩座寨堡建築的古村落,上榜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晉商富豪居住的古村。它位於介休市區與著名的5A景區綿山風景區之間的丘陵地帶,距離介休市區只有16公裡。明清時期,介休的晉商曾經有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它們是範、王、冀、侯,這裡面的王姓指的就是大靳村王家。
  • 深山裡一奇形怪狀的石頭爆紅,像北京猿人,又像獅身人面像
    最近濟南西營鎮杜家坡深山裡的一塊石頭爆紅。每天吸引周邊市民近千人來此打卡,當地老百姓稱這塊石頭叫「石猴」,以前很少有人關注它,現因驢友拍照發到網上,一下名氣大振。從石頭的一側看,這塊石頭像一隻蹲著的石猴,又非常像是北京猿人像,還像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遊客大都稱奇,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這裡擁有出鏡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諾鄧火腿聞名於世-諾鄧古村
    蜘蛛在房簷下織了一圈又一圈的網,長在瓦間被炊煙燻得發黑的青苔,歷經歲月洗禮的夯土牆,默默堅守在路邊的堅石。它們見證著諾鄧村子不斷的變遷,從繁榮到衰落,再到新生。時間在空白的院落裡生出了一株生命之樹,它在大家的灌溉下蓬勃而生。只是那些曾灌溉過它的人,卻在日漸蒼老。如說,草木是一個四季,那人生便是一種輪迴。
  • 秦嶺深山有位「石頭畫」扶貧夢想家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新華社西安8月18日電(記者姚友明)秦嶺深山中的陝西省留壩縣河口村2019年正式脫貧,這得益於駐村扶貧幹部劉勇的籌劃——發展食用菌種植、養蜂產業並打造旅遊基地。流經河口村的漢江支流褒河依舊奔流不息,而劉勇又打起了河道中鵝卵石的主意。他利用業餘時間在這些鵝卵石上作畫,勾勒出一幅幅飽滿的鄉村振興生活景象,成為河口村一抹鮮亮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