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野外滅絕的新疆野馬,從歐洲「回家」後,如今「兒孫滿堂」

2020-09-16 趣聊科學

新疆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有166萬平方公裡,佔我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位於我國西北邊陲,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6國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裡。

這裡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在歷史上是最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物種。今天聊的新疆野馬就是從這裡起源的,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瀕危物種

01認識新疆野馬

新疆野馬,指的就是普氏野馬,屬馬科普氏野馬屬野馬種普氏野馬亞種,它還有幾個名字,分別是亞洲野馬,蒙古野馬,準噶爾野馬。

它們的身長一般在2.1米左右,肩膀高1.1米。尾巴很長,有近1米,體重在350公斤左右,頭部比較大,脖子粗,耳朵比較短,在外形上,與家馬有幾分相似,區別在於額頭部位沒有毛,頸部的鬃毛較短,而且是直立的。普氏野馬的毛色隨季節變化會出現不同,夏天炎熱時,毛為淺棕色,身體兩側和四肢內側毛色顏色淺,腹部是乳黃色,到了冬天,天氣變冷,它們的毛髮也會隨之變長,長粗,顏色變淡,兩頰部位長出赤褐色的長毛。

普氏野馬一年四季都可以發情,春夏季更多,發情時,雌馬非常興奮,不思食慾,非常煩躁,相互間會嗅嗅聞聞。雄馬之間則會較量,一方面為了爭奪領群地位,另一方面,為了爭得交配權。

互相心儀後,雌馬和雄馬可以開始交配了,它們會相互聞一下會陰部和生殖器官,然後朝同一方向,雄馬爬跨,完成交配。健壯的雄馬能在半個小時之內,與兩頭雌馬連續交配8次。

普氏野馬與家馬在外形上差異不大,為什麼會是兩種不同的物種呢?而事實是它們確實不同,而且沒有什麼親屬關係,普氏野馬的體內比家馬多了一條染色體,導致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種。

早在6000萬年前,普氏野馬就已經存活在地球上了,它們被人們發現是在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它們發現到野外滅絕,僅用了上百年時間。

02是什麼導致了普氏野馬的野外滅絕?

1878年,沙俄軍官普爾瓦爾斯基帶領了三支探險部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中抓獲、採集野馬標本,1881年,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將這種野馬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

自此,不斷有人把普氏野馬的一些頭骨和皮毛帶回了歐洲,西方國家對普氏野馬的興趣日益濃厚。隨後,在普氏野馬剛剛發現後不久,來自西方國家,主要是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地的博物館對普氏野馬有濃厚的興趣,想要捕捉野馬活體帶回去,但是因普氏野馬生性機警,很難以被活捉,只能被殺死。

什麼動物,只要被人盯上了,最終都會很慘,果然,人類對野馬濃厚的興趣給它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成年的野馬捉不住,於是探險家將目光投向了幼馬,終於得逞了,自此,很多小馬被抓,販運到歐洲,據統計,從1899年-1903年,短短4年時間,就有50匹左右的野馬被相繼賣到歐洲,這也就成為了第一批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

就這樣,人們對普氏野馬的濃厚興趣絲毫沒有減弱,不斷的捕獵,終於在1969年,在野外再也找不到普氏野馬的身影了,它們被宣布野外滅絕。

03一波三折的國外繁衍之路

野馬被帶回到歐洲後,被分配到了各國的動物園,人們一直在嘗試著飼養、繁衍普氏野馬,但是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並沒有擴大,20世紀初,受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普氏野馬的繁殖並沒有變化,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初被帶回歐洲的普氏野馬僅僅在捷克和聯邦德國的動物園裡存活,分別在捷克的布拉格動物園及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數量只剩下不到20頭,而這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普氏野馬還有繁衍能力。

也就是說,幾乎目前世界上存活的普氏野馬,都是這10頭普氏野馬(3頭公的,7頭母的)的後代,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烏克蘭阿斯科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中有一頭真正的野生野馬,這是它們為了重建野馬群,當時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動物園買回來幾匹圈養的普氏野馬外,在1957年,還在蒙古的一個種馬場,買回來了一頭在1947年捕獲的真正野外的普氏野馬。

所以,如今的真箇普氏野馬家族,幾乎都可以追溯到那10頭普氏野馬,因此近親繁殖的問題引起的衰退現象,是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目前,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經超過了1500匹。

04普氏野馬「回家」

新疆是普氏野馬的故鄉,為了尋找新疆野馬,人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1957年,有人在甘肅肅北縣的野馬泉和明水間抓住過一頭;

1969年,新疆準噶爾盆地,有人目睹了8頭野馬組成的小群;

1971年,據說當地獵人看到過單匹的野馬;

1974年、1981年、1982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大學等等單位先後組織科學家形成考察隊深入到準噶爾盆地等野馬產地尋找,還通過航空調查,但最終沒有失望而歸。

因此,普氏野馬被認為是已經野外滅絕了。

為了讓這一物種重新回到新疆,1986年,經多方努力,我國從英國、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陸續買回了24匹普氏野馬。

成立了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從事新疆野馬的飼養、培育、繁殖和野外放生工作。成立34年來,普氏野馬已經繁育了6代共716匹野馬,現在的種群數量在439匹。

2001年開始,我國嘗試野外放生,2001年8月28日,首批27匹野馬在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放生,先後共放生了16批次,110匹野馬。

目前新疆共有野外種群240匹,半散放種群108匹,圈養的91匹,而全球目前共有2000匹普氏野馬。

05結語

在自然界的眾多動物中,新疆野馬雖然一度滅絕,但是也算是幸運,畢竟,這個種群頑強的生存下來了,而且各國科學家都在盡全力保護它們,它們也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個野馬種了,而還有很多動物,已經沒有機會了。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從歐洲「回家」的新疆野馬,30多年過去了,終於「兒孫滿堂」
    從歐洲「回家」的新疆野馬,30多年過去了,終於「兒孫滿堂」 作為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形容新疆的時候,會用到一個詞「物產豐富」、「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在新疆地區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這裡也曾經是古人類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同時,在這裡也有著很多特有的物種,比方說曾經和恐龍同時代的北鯢,以及如今早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的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新疆野馬。
  • 新疆野馬喜添丁41匹,生存6000萬年的它們,因何走向瀕危?
    普氏野馬為何會滅絕?我國新疆地區,可以說是普氏野馬數千萬年來的家鄉,不過有趣的是,如今在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中的野馬,它們卻並不是新疆土生土長的「原種馬」,它們則來自於歐洲,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也促進了人們對於普氏野馬的第一次獵殺。不過,骨骼研究終究沒有活體研究吸引它們,所以,後來科學家們便決定從中國購買剛剛出生不久的普氏野馬,它們雖然也生活在野外環境中,但是因為還沒有成年,相較於成年的普氏野馬,會更容易捕捉到。於是,在20世紀初前後,陸續有50匹普氏野馬被送到了歐洲,它們在歐洲繁殖,也為後來我國普氏野馬滅絕後再引進打下了基礎。
  • 「活化石」普氏野馬,是我國新疆特有品種,為何還要從歐洲引進?
    這種馬叫做普氏野馬,或者又叫做新疆野馬,曾經是我國新疆地區的特有品種,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以及甘肅內蒙交界的馬鬃山一帶。它們在6000萬年前便已經誕生,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野馬品種,也被科研人員稱為是「活化石」。普氏野馬體長大約在2.1米左右,體重約有700斤,在野外荒漠和草原之間過著群居遊牧生活。
  • 新疆野馬的悲歡故事
    新疆野馬的正式稱謂是:普氏野馬。這個名字的來歷有一個歷史故事,1876年一個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偽裝成探險者,進入準噶爾盆地,在奇臺至巴裡坤一帶發現新疆野馬,並獵殺了9匹野馬,將完整的馬皮帶回俄國後,製成動物標本,在歐洲各地展出後,在上流社會中引起巨大的轟動,也引起動物學者和普通民眾極大的關注。
  • 再度活躍野外的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是1879年由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當時中國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發現,1881年,這種野馬也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正式命名。野馬的祖先曾經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在歐洲許多國家史前的洞穴壁畫中,形似野馬的畫像遠多於其他的動物,直到十四五世紀,歐洲很多地區還能看到成群的野馬出現,但因為盜獵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原因,野馬在野外幾近滅絕。
  •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又被稱為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指的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野馬。20世紀70年代,中國宣稱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和家養馬相似。普氏野馬體長約2米,尾長0.9米,體重在400千克左右。
  • 中國野馬:從幾近滅絕到恣意奔騰
    本報記者李娜  本報通訊員張赫凡  入夏後,我國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漸漸被草木染綠,在原野馳騁的普氏野馬為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增添了生機。6月20日傍晚,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81號」母馬產下一匹可愛的野馬「小公主」,這是自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野馬重引入項目以來在新疆誕生的第699匹野馬寶寶。
  • 讓野馬野去吧——新疆普氏野馬艱難野放之路
    1966年,人們最後一次在野生環境中看到「普氏野馬」,這個從遠古一直延續下來的種群由於人為因素在野外絕跡了。1985年,中國從國外引進 11匹圈養的野馬,開始了艱難的野放計劃。  最好的一匹母馬死於難產  由於新疆野馬中心的整個馬群都是上世紀從國外引進的18匹野馬的後裔,近親交配的陰影一直籠罩在野馬群頭上。這使野馬群身高變矮、奔跑乏力、耐力變差。而且如果親緣關係太近,還會導致基因鏈崩毀,物種滅絕。  2000年的春天,野馬繁殖中心最好的一匹盛年母馬準噶爾1號死於難產,專家認定這是野馬過於肥胖所致。
  • 近幾十年來在我國野外滅絕的12種動物
    據說在甘肅一帶也有新疆虎的出沒,與華北虎有基因交流,其後代具有鮮明的特色,後背有三條明顯的粗大的黑色條紋,後來也滅絕了。(華北虎通常認為並不是獨立的物種,其以長江、黃河為界,是華南虎遷徙到北方後與東北虎雜交以及與新疆虎雜交後的種類,所以華北虎的相貌最是多變)。
  • 被炮轟滅絕
    二,歐洲野馬在地球整個歷史上,野馬的種類是非常豐富的,地球上曾經有過超過350多種野馬,然而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持之以恆的捕殺,如今其中的349個野馬種類都已經滅絕了,僅餘下一個野馬種,那就是蒙古野馬。而倒數第二個野馬種群是歐洲野馬。
  • 甘肅敦煌普氏野馬數量增至60匹 野生種群60年代滅絕
    原標題:甘肅敦煌普氏野馬種群擴大到60匹   記者從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放歸在該保護區內的普氏野馬數量已經由6年前的28匹增加到60匹,種群正在不斷壯大。   普氏野馬原產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和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其野生種群於20世紀60年代滅絕。
  • 科學家用40年前冷凍基因克隆出普氏野馬
    我們希望它能為普氏野馬種群帶來基因多樣性,這對這個種群的未來很重要。」普氏野馬(Equus ferus przewalskii)正處於滅絕的邊緣。由於狩獵、人類進入其領地、與其他野生動物的競爭以及嚴冬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草原上的野生普氏野馬數量急劇減少,人類最後一次在野外見到普氏野馬是在1969年。
  • 新疆3種野生動物已滅絕!保護野生動物,我們要行動!
    新疆獨特的地形地勢、氣候土壤等環境,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的王國!新疆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陸棲脊椎動物)有115種,佔全國總數的32.6%。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8種。新疆3種野生動物已經滅絕!
  • 上半年野外放歸普氏野馬繁殖數量創歷年之最
    天山網訊(文/圖 記者 趙梅 通訊員 張赫凡)7月9日,記者從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了解到,近年來,新疆普氏野馬種群數量一直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上半年,普氏野馬添丁數量突破歷年來同期最高值,達到41匹。  據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馬新平介紹,進入5至6月,普氏野馬又迎來繁殖高峰,該中心圈養的普氏野馬已產駒6匹,半散放普氏野馬產駒6匹,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放歸普氏野馬產駒29匹。
  • 在我國曾經分布廣泛,如今滅絕的15種珍貴的動物
    曾經廣泛生存於長江中下遊,泛洪區等地區。1950年後由於農業發展,這種笨拙鳥類逐漸消失,具體年份沒有記載。正是由於它的消失。人們對朱䴉的保護開始重視。1970年滅絕,森林的砍伐和環境的汙染,讓這種對自然環境要求極高的動物滅絕了。被譽「長江女神」、「風暴晴雨表」、「生命古化石」、「長江大熊貓」、「中華美人魚」等稱號,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和與洞庭湖、鄱陽湖。
  • 大美新疆之旅(二)——驚遇普氏野馬
    攝影:登圍牆 看見了遠處的野馬群嗎?攝影:登圍牆 幸運的是我們巧遇一匹掉隊在路邊吃草的野馬攝影:登圍牆 216國道建成後,由於受到公路微地形影響,路基兩側水分條件明顯優於其它區域。進入夏末,路基上植物比保護區枯萎晚。這匹不知名的野馬也許經不起誘惑,偷偷給自己開小灶。
  • 重返卡拉麥裡——新疆普氏野馬野放計劃
    重返卡拉麥裡  ——新疆普氏野馬野放計劃  1966年,人們最後一次在野生環境中看到「普氏野馬」,這個從遠古一直延續下來的種群由於人為因素在野外絕跡了。1985年,中國從國外引進11匹圈養的野馬,開始了艱難的野放計劃。
  • 新疆為普氏野馬製作營養餐應對寒冬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圈養野馬在吃冬季營養餐。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3日電(記者杜剛、郭燕)幾天前一場大雪降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這裡的溫度降低至零下12℃左右,生活於此的97匹世界唯一野生馬種——普氏野馬享受到特殊的冬季營養餐。這97匹野馬為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所圈養。
  • 近現代,在中國變得瀕危甚至滅絕的珍稀動物有哪些?大熊貓不算
    然而,近現代,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遭遇了歷史未見的羞辱,在我們衝破這些禁錮後,中華民族奮起直追,在短短的幾十年趕超了西方列強幾百年的成就,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偉大的,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而導致很多野生動物極度瀕危甚至滅絕的情況也延續了幾十年。
  • 新疆有3種野生動物,已經滅絕了,都是人類破壞和捕殺闖的禍啊
    新疆是野生動物的王國,這裡遼闊的地域、獨特的氣候和特殊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條件。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和濫捕亂獵,改變或破壞了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許多野生動物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