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救助站故事:職業乞丐進站就數錢(圖)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在廣州,每天都有一些以乞討為職業的人、被操控乞討的人,以及因務工不著、被騙被搶、財物丟失、尋親不遇、拾荒、流浪等各種原因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人,主動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或者被流動救助服務隊護送進站受助。

  他們從進站到出站,不僅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還能夠提供乘車的憑票返鄉,其中,特殊受助對象還可以在工作人員的護送下返回家鄉。在受助期間,他們的生活狀態如何?他們是否能真正地放棄流浪乞討?在卸下防備後,流浪乞討者將露出怎樣的本色?

  連續多日,南方日報記者深入被稱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最後一道防線」的廣州市救助管理站走訪調查,尋找答案。

  救助站日均「接待」300多人

  廣州市救助管理站總站位於蘿崗區,在沙河水蔭四橫路,設有一座市區分站,方便流浪乞討人員前去求助。

  市區兩級流動救助服務人員每天不間斷上街巡查,特別是在災害天氣下,每小時出動一次,到寺廟、教堂、道觀附近,立交橋,商業中心,交通主幹道,公交客運場所,繁華路段的人行天橋等地勸導流浪乞討人員進救助站受助。

  據廣州市救助站負責人介紹,目前平均每天有300多人在總站接受救助。救助站為他們解決臨時的食、住、衣、通訊、防寒、防暑、清潔等基本生活保障,並為有返鄉意願的人提供乘車憑證。在這裡,進站、出站都是自由的,只需經過登記辦理手續即可。每年春節時,在救助站裡的人最多,很多是沒賺到錢,不願意回家的,到救助站暫住幾天。

  記者觀察到,廣州市救助站根據救助人員性別、年齡、身體情況和救助需求,在站內劃分為男、女兩個救助區域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並在成人區設立職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區、智障殘疾未成年人康復區以及老弱病殘生活區等,實行男女分開管理、人員分類管理,使不同類型的人員分別得到相對應的服務。

  在救助站,受助人員每人可以獲得新的洗漱用品、衣服和餐具水杯,以及乾淨的床單被褥。在每一間房內,分雙排擺放幾張單人床,並配備了風扇。

  對於集中居住的老弱病殘人員,考慮到他們的身心狀況,救助站在生活區域鋪設無障礙通道,配備拐杖、輪椅、老花鏡等生活必需品,在廁所配備蹲便器、坐便設備、輔助扶手、衝刷設備。

  救助站裡還有熱水器可以用,有活動娛樂室可以看書報、電視。一位混跡廣州多年的河南籍乞丐告訴記者,他曾多次進入救助站受助,洗洗澡,換件衣服,再看看電視,也挺舒服。雖然救助站勸他回河南老家,但是他不願意。出站之後,又回到小北路附近的天橋上露宿。

  進站前

  要過安檢和體檢關

  每天上午10時30分左右,會有一輛534路公交車開到廣州市救助站總站的大門口。車上坐著從救助站市區分站轉到蘿崗來的流浪乞討人員。

  隨後,工作人員引導他們到登記接待室,發給每人一張表格以及飲用水,讓他們填寫自己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家屬聯繫方式、求助願望以及生活起居習慣等基本信息。同時,開始給他們上進站的第一課,解釋救助站提供的救助服務內容,以及要遵守的制度。

  填完表後,受助人員開始接受安全檢查。他們需要走過安檢門,並打開隨身攜帶的行李。工作人員介紹,刀具、打火機等危險物品都是不允許帶進站內的。接著,受助人員走到自動儀器前測量體溫,防止患流感等疾病的人員隱瞞病情,進站後傳染他人。此後,站內值班醫生會給受助人員進行基本的檢查。完成這些檢查環節後,受助人員排成一列,就可以進入生活區了。

  站在隊伍中的小林(化名)戴著一副眼鏡,文質彬彬的,顯得很特別。他今年剛大學畢業,和父親賭氣,離家出走,到廣州來找工作,但是隨身帶的錢都花光了,還沒有找到工作,不得已來救助站求助。還有一位海南籍人曉波,從包裡拿出20多張火車票給大家看,從北京、天津一路輾轉到廣州,他說是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哥哥。

  心理救助

  放棄乞討回歸社會

  「救助一陣子,影響一輩子。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不僅僅是一張車票和幾餐飯菜,更重要的是法制教育和心理救助,使職業乞丐放棄乞討,回歸社會;使其他流浪乞討人員能夠走出心理陰影,擺正心態邁向未來。」廣州市救助站負責人說。

  據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流浪乞討人員進站並不總是很順利。有時一些人到了救助站門口卻不願下車,或者鑽到車底下不出來,難煞工作人員。

  「有的職業乞討者帶著一種牴觸情緒,還有被搶被騙了的人,心裡也很不舒服。如果我們不去安慰他們,他們情緒波動會比較大,有的還會搞出點事,亂提條件和要求。所以他們進生活區之後,先與他們聊一下,做一下溝通,平穩他們的情緒。」工作人員說。

  工作人員、民警、社工、義工經常與受助對象坐下來開展討論,讓他們談自己為什麼流浪乞討,爭取讓他們放棄流浪乞討,回歸社會。

  去年,有3名年輕人結伴來到救助站求助。他們都是大學畢業,原本在一家工廠打工,但是沒做幾年,就因遭遇金融風暴被裁員。他們從白領到一無所有,彷徨中選擇了自暴自棄,直到連房租都拿不出了,被房東趕了出來。起初,他們還想在救助站一直住著,但工作人員請他們為其他流浪乞討者講自己的故事。說了兩次,他們就不說了,陷入深深反省之中。其中兩位很快重新找到工作,另一位回到了父母身邊。

  對於流浪未成年人,廣州市救助站邀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學生、廣州市基督教青年聯合會義工開展了「陽光行動」心理輔導活動,通過談心、遊戲等方式,加強受助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情緒控制與表達方式。

  南方日報記者李強通訊員文燕媚統籌徐林

  故事一:受助者體檢發現愛滋病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流浪乞討人員進站時,值班醫生將仔細檢查他們的身體是否出現異常。有一次,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脖子腫得很粗,但始終不說自己患有什麼疾病。醫生提高了警惕,從他身上找到了一份村裡寫的證明書。上面寫著這個小夥子患有愛滋病,他的父母已經決定讓他自生自滅。同時,醫生還從他包裡找出了幾瓶增加免疫力的藥物。

  據了解,在流浪乞討人員中,肺結核是最常見的傳染病。有時,工作人員由於近距離接觸受助對象,也被傳染了。

  故事二:乞丐道具形成一個產業

  「經常在街上可以看到那些披麻戴孝的人跪在地上,把蓋了各種『公章』的『死亡證』、『火化證』、『醫院癌症診斷證明』,甚至是『骨灰盒』放在面前,再在地上鋪一張講述自己悲慘遭遇的大字報,不敢說全部,但至少90%是假的。他們的那些道具在廣州梅花園附近的『黑店』裡花幾十元就可以買到。」救助站裡一位乞丐向記者透露,「這都快形成了一個產業了。」

  據了解,除了這些「道具」,一些乞討者還牽著猴子、駱駝到救助站,平常他們領著這些動物走街串巷乞討,利用動物博取同情。

  故事三:流浪乞討者互不稱真名

  在救助站,很多流浪乞討人員互相不叫對方真實的名字。大多數時候,是什麼地方的人就以當地省份或城市名稱來叫。比方說「老東北」、「小阜陽」等。

  乞丐老王介紹說,一些職業乞丐在討錢的同時還撿飯吃,把攢的錢郵寄到家裡蓋樓。

  記者調查發現,來自不同地區的流浪乞討人員有各自的特點。貴州籍、甘肅籍的大多是婦女抱著小孩,有的甚至是整個村一起結伴出來乞討。江西籍的是賣花童較多,大約都在幾歲到十幾歲,基本都是受人控制。河南籍和安徽籍的則比較複雜,以老人居多,農閒時出來乞討,有的還同步拾廢品。

  故事四:開車接乞討母親「上班」

  一名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在家屬來接流浪乞討人員回家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怪事」發生。

  前幾個月,在救助站女生活區,有一對從河南來的兩姐妹接受救助。姐姐已經80多歲了,妹妹60歲左右,她們平常在白雲機場的國際航站樓外乞討。進救助站後過了幾天,她們的兩個兒子竟然分別開車來領人,連保安都嚇一跳,還以為是來辦理公務的。

  據與兩位老人同住一間房的人透露,老人告訴她,她們有時最多一天就可以乞討到三四百元,兒子鼓勵她們乞討,而且還開著車送她們到機場「上班」。

  據了解,救助站還有一些老人是被不肖子女趕出家的。但是,他們大多都不會恨子女,子女再不好,心裡也會諒解。

  故事五:職業乞丐進站就數錢

  乞丐老徐告訴記者,受助對象之間經常有矛盾,有時會因為一句話或者打牌吵起來。很多職業乞丐進站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數錢,他們衣兜裡都有三五百元。有的人兩年不洗澡,讓他洗,他還不高興。

  老徐還說,自己每天都看報紙,會說「科學發展」、「與時俱進」等詞語,有時看到救助站的負責人就躲起來,「人家說你又來了,比罵你心裡還難受。」

  救助站相關負責人說:「流浪乞討人員進救助站之後,往往就卸下了偽裝和防備。很多職業乞討者身上帶著手機,有的還不止一部。職業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很難做,他們不願意返鄉,若把他們的工作做好,救助工作就會往前邁一大步。」

相關焦點

  • 廣州救助站故事:職業乞丐進站就數錢[圖]-救助站 救助管理站 職業...
    曾強攝  揭秘救助流浪乞討者「最後一道防線」,救助管理站———  在廣州,每天都有一些以乞討為職業的人、被操控乞討的人,以及因務工不著、被騙被搶、財物丟失、尋親不遇、拾荒、流浪等各種原因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人,主動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或者被流動救助服務隊護送進站受助。
  • 深圳擬分類救助流浪乞討者勸返職業乞丐
    深圳擬分類救助流浪乞討者勸返職業乞丐 根據規定,救助站應向乞討人員提供必需的食物、住處以及醫療救治等等。同時,災民每人每天可領取20元的基本生活費,投靠親友解決住宿的每人每天可領取50元補助。
  • 知情人士稱九成以上流浪乞討者均為「職業乞丐」
    「詐騙同情」的職業乞討者何時才能淡出人們的視線  「幫不了、勸不走、管不住、治不了」,有一批職業乞討者常年在城市中打「遊擊戰」,農閒、春節是他們湧向城市的高峰期,這邊風聲緊就騙取「返鄉」車票「遊擊」到另一個城市去乞討。編造離奇身世,不斷變換版本,讓市民難辨真假。
  • 天津救助站遭遇六大難題 求助者口述難辨真假
    最複雜的難題——如何甄別救助對象   最頭痛的難題——特殊人群難以安置   最尷尬的難題——職業乞丐拒絕救助  春天來了,城市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在對津城的發展起著重要補充作用的同時,一些因為各種原因流落街頭的人員也成為津城救助管理站關注的對象
  • 南寧流浪者衣衫單薄,救助站送去溫暖
    1月8日下午,南國早報記者隨南寧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一同上街開展巡查救助,向有需要的流浪乞討人員免費發放禦寒衣被,勸說他們進站接受救助。南寧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開展街面巡邏,勸導流浪乞討人員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對不願進站的發放禦寒衣被。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蘇華攝南寧民族大道朝陽路口的地下通道,時常會有流浪乞討人員在裡面休息。
  • 真正的職業乞丐,一輩子乞討,卻受萬人敬仰
    隨著近幾年假乞丐的泛濫,以及社會生存條件的改善,只要肯去幹活總不至於餓死,對於乞丐這類群體的信任感正在消失殆盡,對於乞討者的同情心也消失大半。相比較過去因各種原因,包括殘疾、天災、疾病等原因出門討飯的乞丐來說,他們才真正的天災人禍,為生活所迫。(圖文無關)在過去這類乞丐基本以不餓死為目標,乞討的對象也以食物為主。
  • 廣州動物救助站回應捐款去向:你若懷疑可不捐
    在土華善明救助站內,數隻流浪狗被圈養在露天環境中。  本周三,新快報報導了土華善明救助站(以下簡稱土華救助站)和土華愛護動物協會(以下簡稱土華協會)涉嫌借公益斂財一事(詳見1月28日A05版),報導引起極大反響,不少讀者聯繫記者,揭露土華救助站更多「黑幕」。
  • 廣州土華動物救助站借愛心斂財 貓狗去後多死亡
    【土華救助站到底是公益還是斂財?】  在廣州的動物救助組織裡,土華善明救助站的名氣一直響亮。但白領Cindy在朋友圈發出一則「親歷帖」,講述土華救助站內貓狗生存狀況惡劣、疑似協會借公益之名斂財的情況。
  • 救助站,幫流浪者回家
    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如今科技尋親已成為廣州為求助者尋親的重要利器,僅今年上半年,廣州通過科技手段協助滯留人員核實到家庭信息的就達到300餘人。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通訊員廖培金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駐站社工教求助者打中國結「這裡是諮詢接待區,主要為求助人員和有需要的群眾提供諮詢、接待、查詢、詢問核實、認領等服務,也是求助人員進入救助站的第一步。」昨日,廣州市救助站區分站,一位工作人員解說道。
  • 流浪貓狗「爆棚」 救助站不堪重負(圖)
    原標題:流浪貓狗「爆棚」 救助站不堪重負(圖) 原本接納60隻動物的救助站現在大大超標。  流浪貓狗「爆棚」但捐款銳減,救助站宣布停收小動物,負責人呼籲——  文/記者張翔宇 圖/記者羅知鋒  如果你在街上發現流浪貓或狗,好心地把它們送到救助站,一定會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救助站也裝不下這些流浪的貓狗呢?
  • 48歲的職業「跑站」者坦言常州救助站夥食最好
    原標題:48歲的職業「跑站」者坦言常州救助站夥食最好   中國江蘇網4月3日訊 「全國各地只要有救助站的地方,我都去過!這麼多救助站跑下來,還是你們這裡最好!」說這話的,是48歲的山西太原男子徐某。近日他主動來到市救助管理站要求救助。
  • 網紅乞丐哥被抓 乞丐哥拐賣少女是真的嗎 乞丐哥高飛坐了幾年牢?
    繼網紅鼻祖郭美美後,「網黑鼻祖」乞丐哥被抓,二人都曾高調炫富。他是直播界的網紅「乞丐哥」,號稱「網黑鼻祖」、「廣州第一大哥」,擁有400多萬粉絲;他也是諸暨警方上網通緝的逃犯。8月24日,據浙江紹興市諸暨市公安局消息,20日凌晨,知名直播平臺網紅「乞丐哥」高某在貴州被抓獲,案件正進一步偵查中。
  • 深圳市救助站開啟避寒救助綠色通道
    記者31日從深圳市救助站獲悉,市救助站啟動了防寒應急預案,實行全天24小時四級值班機制,開通「避寒救助綠色通道」,並對重點區域流浪乞討人員開展緊急巡查和救助。30日一早,深圳市民政局陳副局長陳文清帶隊,與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和救助社工繼續走上街頭,對街面流浪人員進行勸導、引導流浪人員入救助站避寒,為有返鄉意願的市民免費提供乘車憑證。
  • 網紅乞丐哥被抓 乞丐哥拐賣少女是真的嗎 乞丐哥高飛坐了幾年牢?(4)
    繼網紅鼻祖郭美美後,「網黑鼻祖」乞丐哥被抓,二人都曾高調炫富。他是直播界的網紅「乞丐哥」,號稱「網黑鼻祖」、「廣州第一大哥」,擁有400多萬粉絲;他也是諸暨警方上網通緝的逃犯。8月24日,據浙江紹興市諸暨市公安局消息,20日凌晨,知名直播平臺網紅「乞丐哥」高某在貴州被抓獲,案件正進一步偵查中。
  • 何江龍 蘭州流浪動物救助站救助站特別的「家長」(圖
    大約八點出門吃早餐,然後就去救助站開始工作,一直呆到晚上7點多回家。」這是何江龍一天的生活作息。  對於何江龍來說,他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救助站上,沒有時間去做其它的工作。「一開始,我餵養的流浪貓狗只有幾隻,我把他們寄放在醫院,出錢給他們治病。但是後來,隨著數量不斷增加,我不得不為它們找一個定居之地,可以照料和管理它們。
  • 珠海市救助站幫失憶失語流浪漢找到親人
    在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員救助尋親的不懈努力下,因腦梗塞致失憶失語偏癱的流落街頭受助人員王某,經全國救助尋親網及公安人像比對,終於父女相見,平安歸家。父女相認兩年多前的一個雨夜,有群眾報警在路邊發現一名癱坐地上不能動彈的殘疾男子,民警經詢問調查無果。2016年10月18日,翠香派出所民警將這名流浪街頭的殘疾男子送到市救助站,希望幫其尋親。
  • 廣州海關大學生訓犬員與緝毒犬弗朗西斯的故事
    廣州海關大學生訓犬員與緝毒犬弗朗西斯的故事 圖為廣州海關大學生訓犬員張龍奎帶著緝毒犬執行任務
  • 民間故事:乞丐送一場富貴,得到寶貝虧了家產,騙子太厲害了
    今天咱們就講個有關騙子的故事,希望大家以此為戒,凡事切莫有貪念,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往往就離破財不遠了。很久以前,有個名叫彭松的書生,憑著祖上留下的積蓄,吃喝不愁。可不料和一幫市井閒人混在一起,整日吃喝玩樂,沒過幾年就把家中的錢財花得一乾二淨。都說患難見真情,落難見人心,那些狐朋狗友平日裡和彭松稱兄道弟,花天酒地。
  • 王衝老師:免費模式的核心:通過乞丐的故事,理解免費模式的核心
    王衝老師:很多朋友說,還是不能理解免費模式,今天通過「乞丐、烏龜、手杖、女兒」的故事,來為你地闡述免費模式的核心:利他思維,利他,就是利自己,把這種方式植入運用到企業的經營活動當中,以達成更多合作,來實現自己的利潤指標。故事比你會說話,「烏龜與權杖」故事蘊含免費模式的內涵。「乞丐做事只想到自己,卻只有八鬥米的命」。
  • 一個富人餓死、乞丐撐死故事的主題是什麼?高考滿分答案令你吃驚
    乞丐?有錢?沒錢?談吐?修養?他們之間有區別麼?今天來給大家說一個富人餓死、乞丐撐死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感恩節的兩位紳士》,原本是想按諷刺的主題說的,原本還想說《武林外傳》中有一段劇情的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現在看來麼,呃……我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