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
「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
在人口稀少地域遼闊的封建時期,土葬未曾顯示出不妥;在科技發達人口劇增的近代社會,土地資源急劇減少,墓地價格高速上升,土地資源告急的情況下,火葬騰空出世、推行數年。
火葬已悄然替代土葬,在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時下局面,火葬所產生的的空氣汙染已引發社會關注,為使遺者乾淨離開,一種即將取代火葬的殯葬方式正悄然試行,這種驚為天人的殯葬方式從何而來?
一、沿用冰葬、武漢試行
2020年初,冰葬作為新型殉葬方式一經發布就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對已在武漢設置試點的冰葬方式萬分質疑:「實行冰葬,人豈不是只剩冰渣?冰葬又是何時悄然入住中國的?冰葬為何會在武漢設點?」
這一切都與一個韓國人有關。
2011年2月22日,一位名叫張萬石的韓國人率隊來到武漢,身為韓國大田保健大學殯葬指導教授,張萬石對殯葬發展歷史以及最新發展模式有著獨特見解。在武漢市相關部門的邀約下,他們一同參觀了石門峰、長樂園等大型陵園,在參觀過程中,與負責殯葬的同行不斷交流著殉葬技術。
這次的參觀交流讓武漢市漢口的相關負責人得知了冰葬。
「冰葬」並非大眾想像的「沒有骨灰、只有冰渣」,它的殉葬過程相對於土葬、火葬增加些許程序:遺體放入低溫下急凍脫水後;再將其放入零下196℃的液體氮中浸泡;接著利用超聲波震蕩,遺體就會震碎為粉末狀;最後通過金屬過濾器,將冷凍後留下的金屬和其他雜質濾走,剩下的便是去世之人的骨灰。
交流會結束後,前來參會的殯葬行業負責人內心開始發出萌芽:「能不能將這種綠色殯葬儀式施行於武漢」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如此「標新立異」的逆天殉葬自然是一時間得不到大眾認可,這種模式萌芽的醞釀狀態整整持續了九年。
直到2020年,武漢市相關部門覺得時機逐步成熟,決定試行冰葬,位於漢口市的冰葬點是眾人面面相覷且難以接受的存在,儘管都知道它的環保科學,卻都難跨越自己內心「入土為安」的固有思想。
二、國外流行、國內試點
冰葬最先由瑞典科學家研發而成,瑞典科學家的目的是為了讓死者體面離世,雖然研發成功,卻鮮有國家承認它的合法性,畢竟,死者為大,妥善處置遺體是嚴肅且莊重之事。注重幸福感指數的瑞典人可以接受安樂死、可以接受土火葬,他們卻也難以接受「冰凍後粉身碎骨」的先進殉葬模式。瑞典科學家的「冰葬」靈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於一個遙遠的傳說。
相傳:北美的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地區,他們崇尚靈魂升天、回歸自然,當愛基斯摩老人預感大限將至時,他們的後代會留出一人大的冰洞,用獸皮蓋在老人身上後便封死洞口。數天之後,後代挖出方孔、取出冰屍、以此殉葬。
瑞典科學家無意間聽聞這個「冰葬」模式後開始翻閱資料,經過科學實驗,發明了「冰葬」。研發成果來自於瑞典,使用範圍卻應用於韓國。
韓國科學家得知此項研究後興趣頗濃,他們在經過考察後,將這項技術引入國內、開始推廣。當中國得知這項技術時,韓國已將其應用現實,在多例冰葬實驗中,它對環境、對生態的益處愈發凸顯。
做出試點容易,想要勸人「體驗」卻困難重重。
一是來自眾人的偏見,老人家寧可草蓆裹屍都不願嘗試冰葬,年輕人寧可給逝世者火葬都不願「花錢買罵名」,他們極度反對這項科技,甚至認為這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殉葬模式,應當廢除。
二是來自高昂的費用,實行冰葬大概需要30萬元,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筆殉葬費用過於高昂,人生前都未必有殉葬所花費用多,因此不願接受這項喪葬。
三是來自於技術的完善,儘管國外已有實體實驗,但作為試點,很多人對這項殯葬技術並不抱以希望,他們認為尚未成熟的技術一旦出現紕漏,將會對去世者造成死後不寧。
三、骨灰何在、冰葬何行
冰葬沒有骨渣的殘骸,殉葬下來也就只剩下遺體的骨灰,一個重達150斤的成年人,經過冰葬後,骨灰只剩下20斤,這20斤骨灰乃以蜀黍粉或薯粉製成的有機棺材盛載,葬在墓地半年後,其屍粉連同特製容器將會在墓地中自然分解,真正的做到了「塵土各歸、落葉歸根」。
由此可見冰葬過程中的嚴密操作是火葬不能比擬的。而這些骨終究是和大地萬物融為一體,若死者真的有靈魂來世,他們對這種結局未必是不滿的。冰葬的推行一波三折,網絡上的白熱化爭執將這款新型殉葬模式推向風口浪尖:這個冰葬何去何從?
縱觀殉葬方式,它的演變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除了人們常見的三大殉葬模式外,一些部落少有的殉葬模式也較為獨特。
譬如傳說中的懸棺葬,這種殉葬多存在於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在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所懸懸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影視劇「盜墓筆記」中的懸掛墓就是某些偏遠地區殉葬的真實寫照。
還有鮮有耳聞的沙葬,沙葬多用於新疆地區,死者親屬將將死者用麻袋裝好,投入新疆沙漠中的流沙中,使其慢慢陷進沙子裡,當遺體和沙子歸為一體後,親屬下跪祈福,以此靈魂安息……
每種殉葬方式都有著文化縮影和背景映射,我們無從評價哪種殉葬方式更為合適,只能在時代的滾滾車輪中順應歷史、不斷創新。土葬、火葬、沙葬、懸棺葬等都是一個民族對死者懷有敬畏之心的祈禱,無關乎對錯,只關乎虔誠。
不同的殉葬方式代表著不同的習俗,在科技發達、持續發展的現代社會,為何不能考慮科學的冰葬儀式?
冰葬現有極大爭議,每個新事物的誕生和推廣都是對舊事物的更新和補充,道阻且長卻前途光明。人們對冰葬的認知和接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冰葬技術如果達到爐火純青之地步,其價格也會下降到惠民平民,如同心臟支架從天價降為白菜價那般,惠民之事必定會風靡全球,冰葬或許會在未來和時下的火葬那般流行適用。
結語
明朝馮惟敏曾言:「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萬事萬物的蓋棺定論都會在消亡之際定格,縱使生如夏花之絢爛,終究也要落葉歸根般之寂靜,既然有綠色體面的消亡,何不大膽嘗試?
世人難逃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在資源有限的時下環境中,冰葬確實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處益處,從綠色環保到落葉歸根,創新科技和人倫道德並非對立面,它們的融合反而會帶來不一樣的生態效果。
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不僅是殉葬模式在不斷創新,各行各業的發展也都在與時俱進中歸於綠色和諧。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它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從而在方方面面、行行業業開闢出「綠色、環保、無汙染」的新奇道路。
參考文獻:《孝經·開宗明義》《耍孩兒·骷髏訴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