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將被淘汰?新型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150斤重的人有20斤骨灰

2020-12-05 靜一說史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

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千年來傳承的下葬儀式,古人遵循儒家思想、孝道至上,信奉死後有知、魂歸故裡、屍骨健全,故以完整遺體下葬的土葬作為殯葬方式。

在人口稀少地域遼闊的封建時期,土葬未曾顯示出不妥;在科技發達人口劇增的近代社會,土地資源急劇減少,墓地價格高速上升,土地資源告急的情況下,火葬騰空出世、推行數年。

火葬已悄然替代土葬,在注重環保持續發展的時下局面,火葬所產生的的空氣汙染已引發社會關注,為使遺者乾淨離開,一種即將取代火葬的殯葬方式正悄然試行,這種驚為天人的殯葬方式從何而來?

一、沿用冰葬、武漢試行

2020年初,冰葬作為新型殉葬方式一經發布就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對已在武漢設置試點的冰葬方式萬分質疑:「實行冰葬,人豈不是只剩冰渣?冰葬又是何時悄然入住中國的?冰葬為何會在武漢設點?」

這一切都與一個韓國人有關。

2011年2月22日,一位名叫張萬石的韓國人率隊來到武漢,身為韓國大田保健大學殯葬指導教授,張萬石對殯葬發展歷史以及最新發展模式有著獨特見解。在武漢市相關部門的邀約下,他們一同參觀了石門峰、長樂園等大型陵園,在參觀過程中,與負責殯葬的同行不斷交流著殉葬技術。

這次的參觀交流讓武漢市漢口的相關負責人得知了冰葬。

「冰葬」並非大眾想像的「沒有骨灰、只有冰渣」,它的殉葬過程相對於土葬、火葬增加些許程序:遺體放入低溫下急凍脫水後;再將其放入零下196℃的液體氮中浸泡;接著利用超聲波震蕩,遺體就會震碎為粉末狀;最後通過金屬過濾器,將冷凍後留下的金屬和其他雜質濾走,剩下的便是去世之人的骨灰。

交流會結束後,前來參會的殯葬行業負責人內心開始發出萌芽:「能不能將這種綠色殯葬儀式施行於武漢」想像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如此「標新立異」的逆天殉葬自然是一時間得不到大眾認可,這種模式萌芽的醞釀狀態整整持續了九年。

直到2020年,武漢市相關部門覺得時機逐步成熟,決定試行冰葬,位於漢口市的冰葬點是眾人面面相覷且難以接受的存在,儘管都知道它的環保科學,卻都難跨越自己內心「入土為安」的固有思想。

二、國外流行、國內試點

冰葬最先由瑞典科學家研發而成,瑞典科學家的目的是為了讓死者體面離世,雖然研發成功,卻鮮有國家承認它的合法性,畢竟,死者為大,妥善處置遺體是嚴肅且莊重之事。注重幸福感指數的瑞典人可以接受安樂死、可以接受土火葬,他們卻也難以接受「冰凍後粉身碎骨」的先進殉葬模式。瑞典科學家的「冰葬」靈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於一個遙遠的傳說。

相傳:北美的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地區,他們崇尚靈魂升天、回歸自然,當愛基斯摩老人預感大限將至時,他們的後代會留出一人大的冰洞,用獸皮蓋在老人身上後便封死洞口。數天之後,後代挖出方孔、取出冰屍、以此殉葬

瑞典科學家無意間聽聞這個「冰葬」模式後開始翻閱資料,經過科學實驗,發明了「冰葬」。研發成果來自於瑞典,使用範圍卻應用於韓國。

韓國科學家得知此項研究後興趣頗濃,他們在經過考察後,將這項技術引入國內、開始推廣。當中國得知這項技術時,韓國已將其應用現實,在多例冰葬實驗中,它對環境、對生態的益處愈發凸顯。

做出試點容易,想要勸人「體驗」卻困難重重。

一是來自眾人的偏見,老人家寧可草蓆裹屍都不願嘗試冰葬,年輕人寧可給逝世者火葬都不願「花錢買罵名」,他們極度反對這項科技,甚至認為這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殉葬模式,應當廢除。

二是來自高昂的費用,實行冰葬大概需要30萬元,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筆殉葬費用過於高昂,人生前都未必有殉葬所花費用多,因此不願接受這項喪葬。

三是來自於技術的完善,儘管國外已有實體實驗,但作為試點,很多人對這項殯葬技術並不抱以希望,他們認為尚未成熟的技術一旦出現紕漏,將會對去世者造成死後不寧。

三、骨灰何在、冰葬何行

冰葬沒有骨渣的殘骸,殉葬下來也就只剩下遺體的骨灰,一個重達150斤的成年人,經過冰葬後,骨灰只剩下20斤,這20斤骨灰乃以蜀黍粉或薯粉製成的有機棺材盛載,葬在墓地半年後,其屍粉連同特製容器將會在墓地中自然分解,真正的做到了「塵土各歸、落葉歸根」。

由此可見冰葬過程中的嚴密操作是火葬不能比擬的。而這些骨終究是和大地萬物融為一體,若死者真的有靈魂來世,他們對這種結局未必是不滿的。冰葬的推行一波三折,網絡上的白熱化爭執將這款新型殉葬模式推向風口浪尖:這個冰葬何去何從?

縱觀殉葬方式,它的演變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除了人們常見的三大殉葬模式外,一些部落少有的殉葬模式也較為獨特。

譬如傳說中的懸棺葬,這種殉葬多存在於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在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所懸懸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影視劇「盜墓筆記」中的懸掛墓就是某些偏遠地區殉葬的真實寫照。

還有鮮有耳聞的沙葬,沙葬多用於新疆地區,死者親屬將將死者用麻袋裝好,投入新疆沙漠中的流沙中,使其慢慢陷進沙子裡,當遺體和沙子歸為一體後,親屬下跪祈福,以此靈魂安息……

每種殉葬方式都有著文化縮影和背景映射,我們無從評價哪種殉葬方式更為合適,只能在時代的滾滾車輪中順應歷史、不斷創新。土葬、火葬、沙葬、懸棺葬等都是一個民族對死者懷有敬畏之心的祈禱,無關乎對錯,只關乎虔誠。

不同的殉葬方式代表著不同的習俗,在科技發達、持續發展的現代社會,為何不能考慮科學的冰葬儀式?

冰葬現有極大爭議,每個新事物的誕生和推廣都是對舊事物的更新和補充,道阻且長卻前途光明。人們對冰葬的認知和接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冰葬技術如果達到爐火純青之地步,其價格也會下降到惠民平民,如同心臟支架從天價降為白菜價那般,惠民之事必定會風靡全球,冰葬或許會在未來和時下的火葬那般流行適用。

結語

明朝馮惟敏曾言:「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為安」。萬事萬物的蓋棺定論都會在消亡之際定格,縱使生如夏花之絢爛,終究也要落葉歸根般之寂靜,既然有綠色體面的消亡,何不大膽嘗試?

世人難逃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在資源有限的時下環境中,冰葬確實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處益處,從綠色環保到落葉歸根,創新科技和人倫道德並非對立面,它們的融合反而會帶來不一樣的生態效果。

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不僅是殉葬模式在不斷創新,各行各業的發展也都在與時俱進中歸於綠色和諧。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它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從而在方方面面、行行業業開闢出「綠色、環保、無汙染」的新奇道路。

參考文獻:《孝經·開宗明義》《耍孩兒·骷髏訴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火葬將被淘汰?「新殯葬技術」已在武漢試行,150斤人有骨灰20斤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土葬制度逐漸的被淘汰,在城市裡面開始大規模的流行火葬制度。不過,在科學家看來,火葬制度也未必健康,因此我們應該推出一種更加健康的葬禮。於是在武漢地區就推出了一種全新的殯葬方式,據說是目前最科學的方式,甚至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反響,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 「火葬」將被淘汰?新殯葬方式在武漢試行,很多人卻表示難以接受
    都是赤條條來到人間,但在死之後,人將以不同的形式與這個世界告別,流傳最廣、時間最久的就是土葬,還有水葬、天葬等方式,因為各地的風俗習慣而異。  有一段時間,國家大力推行火葬,其實火葬在中國的歷史很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只是實行火葬的人比較少。後來為了保護耕地,減少土葬的佔地面積,國家開始推行火葬。
  • 「火葬」或將遭遇淘汰?新方法更加環保,已在武漢試行
    不過火葬或許也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火葬」或將遭遇淘汰?新方法更加環保,已在武漢試行。那麼到底是什麼新方法呢? 但是如今火葬或許又面臨淘汰了,並且新的方法更加環保,在武漢都開始了試運行。新方法到底是什麼呢?古代輪迴的思想其實是佛教的理念,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在中國成為了被人們所認可的教派。於是人們認為死後能輪迴轉世,開始新的生活,緊隨著陪葬制度也因此誕生。
  • 火葬即將淘汰,新型方式既環保又高效,你能接受嗎?
    我們在遠古時候,最開始的時候,處理了後事就是採取直接把人扔到一個地方,然後後面開始文明了一些,就是有人用死者的被子把人圍一圈,埋入土中,有錢人家就用棺材,這就是傳說中的土葬,因為這種方式非常汙染環境,而且隨著人口增多,沒有那麼多的地方來進行土葬,所以近代新中國成立以後就開始火葬。
  • 冰葬——淘汰火葬的新型方式,網友大呼無法接受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也講究入土為安,早些年的中國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火葬,認為這樣先人會得不到安息,那終究是封建之言,現如今,火葬早已成為最主要的殯葬方式。時代終究是在進步的,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新型的殯葬方式用來取代火葬,那就是「冰葬」,一種更加高效和環保的方式。冰葬是指在零下196℃的低溫下利用液態氮氣儲存死者遺體。
  • 屍體火葬或將被淘汰,新型的屍體處理方式,你能接受嗎?
    目前,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屍體處理方式,免去了火葬對環境的汙染,可以說是非常環保,已經在武漢進行試點了。在不久的將來,火葬或將被淘汰。 操作步驟:將屍體放置在零下18℃的環境中進行冷凍,並將殘餘物置於196℃的液氮中,再用超聲波將殘餘物粉碎成灰燼,將灰燼裡面的水分徹底去除,留下純正的骨灰。 火葬的好處是可以將屍體立即處理掉,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火化過程對環境有顯著的影響。
  • 韓國奇特的火葬方式,將親人骨灰製作成珠子,擺在家中祭拜
    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裡,實行的都是土葬,雖然到如今變成了火葬,但是依舊保持著土葬的流程。在家人去世後,會對遺體進行清潔,並穿上壽衣,這稱作小殮。隨後報喪,將親人死亡的消息告訴親朋好友。隨後將遺體放於布置好的靈堂,等著親友們來到家中弔唁,參加葬禮。在停靈期間,晚輩們輪流為其守靈。守靈後將遺體送入殯儀館火化,並埋入墓地當中。沿途有親人拿著引魂幡,一路樂隊吹打,並發紙錢,一直到下葬。
  • 火葬可能被淘汰?新方法已在武漢試用,多數人卻表示難以接受
    火葬或將被淘汰?就在中國的武漢已經誕生了最新式的喪葬方式——冰葬。雖然這種喪葬方式讓很多人不能夠接受,也難以理解。家屬們在安葬清人的時候,普遍和共有的方式,那就是購買墓地,讓家屬能夠安眠於此。每年清明節或者是重陽節的時候會前去掃墓,這樣的方式已經流傳了千百年,被人們廣泛認可和接受。 但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發生著,因為那些不可控的因素的發生也就有了火葬的這種喪葬方式。因為意外事故死亡的人又或者是背井離鄉的人,遇到不測丟失性命。因為路途的遙遠,很有可能在附近的火葬場就會被火化。
  • 火葬後,人骨會被完全燒成灰嗎,骨灰中有什麼?葬文化解密
    一般情況下,人們能想到的火葬就是簡單在火葬場火化,然後抱著親人的骨灰就回家了。其實,人死後即便在火葬場火化也是有講究的。大多數火葬場一般下午都不火葬,因為中國人的心裡自古以來都是敬畏鬼神的,對生死大事比較看重,尤其是人死後靈魂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 「骨灰鑽石」恆久遠 紀念方式很恐怖
    可是,如果這顆鑽石是由自己逝去親人的骨灰煉製而成,將會是一種怎樣感受?7月6日,在武漢舉行的中國殯葬工作會議上,每名與會人員都收到這樣一份宣傳單頁:以高科技手段就可將逝去親人的骨灰提煉成璀璨的鑽石,化作永恆的紀念。這是正在國外推廣的先進環保型祭奠方式,也可在國內嘗試。
  • 親人骨灰可做成鑽石佩戴?竟然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殯葬方式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天眼妹寫過一篇揭秘殯葬行業暴利的文章天津一小區住10萬個骨灰盒,殯葬行業到底有多暴利?當時後臺不少粉絲留言說死後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到大海或者山上去。天眼妹乍一看還真是覺得挺浪漫的,至少比起傳統的土葬,這種方式還能節約土地資源。
  • 香港殯葬業:行業競爭充分 殯葬難有暴利
    11180港元的斂葬服務,包括死亡註冊費、火葬費、棺木、壽衣、殯儀化妝、靈車仵工、骨灰龕、直到火葬完畢領回骨灰。 除了這種基本服務外,一般香港家庭還有附加在殯儀館設置悼念靈堂、打齋等宗教儀式。總體而言,香港普通家庭完成一場火葬斂葬儀式的收費普遍在3萬港元左右。殯葬儀式豐儉由人,有富貴人家可以選擇幾十萬的靈堂布置形式。南都:香港火葬後存放骨灰的骨灰龕收費如何?
  • 通州寵物火葬
    通州寵物火葬,寵物已成為家庭中的成員,與我們朝夕相伴。 如果你的寵物在家裡死了怎麼辦?如果您的寵物在他或她經過時由獸醫照顧,他或她可以指導您完成下一步。但是,如果您的寵物在家中死亡,可以考慮選擇。無論您是想將身體從家中移除,還是希望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國家在每個城市也安排了一兩個焚燒點,但知道的人不多。
  • 500斤胖子去世:火葬足足燒了12小時,家人撿骨灰時不淡定了!
    導讀:500斤胖子去世,火葬足足燒了12小時,家人撿骨灰時不淡定了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煩惱,就比如說印度的這名男子,體重重達500多斤,還因為肥胖落下一身疾病,最終不治去世,你以為這就算完了嗎?
  • 杭州引入新型骨灰處理方式 骨灰製成「生命晶石」惹爭議
    2017年3月29日訊,清明節前夕,浙江杭州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骨灰處理方式——把骨灰製成生命晶石,這種晶石甚至可以做成首飾佩戴上身。生命晶石技術源起於美國,在歐美國家,不少家庭會將生命晶石或晶石飾品隨身攜帶。目前杭州市的生命晶石技術是全球唯一沒有任何添加成分,把先人全部骨灰升華成「晶」的專利。
  • 生命晶石—殯葬文化的新篇章
    生命晶石 01回顧歷史在談生命晶石之前小編有必要先帶大家回顧一下中國殯葬歷史。翻開中國殯葬的歷史篇章,在葬式上始終以土葬為主。新中國成立之後,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領導人聯合籤名,聯合署名倡導火葬,這對中國殯葬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自此火葬已成為中華大地推行的主要葬式。
  • 骨灰變「肌珠」,殯葬新形式亮相國際殯葬展!
    這世上沒有人願意摯愛之人離我們遠去,但世事無常,如果每個人都有靈魂,也許他們不會願意待在沒有溫度的墓地,而是希望陪伴你看看世界,讓靈魂化作繞指柔,將永遠常伴你左右。6月17日——6月19日,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國際殯葬展。
  • 紀念故去親人有了新方式:上海引進技術可將骨灰製成晶石
    紀念故去親人有了新方式:上海引進技術可將骨灰製成晶石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實習生 吳櫻蕾 2016-03-23 12:18
  • 蒲江寵物墓地:最低收費300元 樹葬火葬墓葬方式多樣
    蒲江寵物墓地:最低收費300元 樹葬火葬墓葬方式多樣   清明將至,成都市民周宇發現他埋葬愛犬豆豆的地方被改造了養寵物的人那麼多,但面對狗狗的「後事」,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辦。記者了解到,成都蒲江有一個專門的寵物墓地,已經埋葬了數百隻寵物。  主人憂傷狗狗安葬地被改造  站在曾居住的院子裡,看到曾經的花壇已經被夷為平地,周宇有些難過。這裡曾經埋葬著他的愛犬——豆豆。
  • 北大教授吳飛義:火葬把人就像垃圾一樣燒掉,只是處理屍體!
    出生與去世對於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最大的兩件事。殯,葬,二字具有不同含義,"殯"是亡者入斂等待安葬;"葬"是埋葬屍體,自周朝起就是一種安慰死者的祭祀儀式。我國土葬持續了有幾千年之久,經過殯葬制度改革,如今倡導火葬。